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临床护理专家培养及认证的研究

    宋国敏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病人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护理保健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临床护理专家便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 21世纪我国培养临床护理专家 (ClinicalNursingSpecialist, CNS) 角色的重要性及国外CNS角色培养的发展历史和传统角色。对我国矫形外科专业CNS角色的培养与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7 ]
  • 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反应和纤维环破裂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彭宝淦,孙金烈,王晓宁,张健,李振宙,吴闻文,侯树勋

      目的: 研究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纤维环破裂程度和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 105例慢性下腰痛且无椎间盘突出的病人, 行腰椎间盘造影术。询问造影时病人疼痛反应, 分析造影后的X线片和造影后的CT片, 比较纤维环破裂程度与腰椎间盘造影一致性疼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病人中的 285个造影的腰椎间盘中, 67个腰椎间盘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 且全部呈现 2级以上的纤维环破裂。纤维环破裂分级越高, 椎间盘造影时一致性疼痛比例越大, 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椎间盘造影诱发的一致性疼痛反应比例和纤维环外层破裂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环外层撕裂是疼痛复制的起源部位。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99 ]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韩铭,王式鲁,董建文,张世华,毕荣修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25例 28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经 13个月~6年, 平均 27个月随访, Harris评分 87分 (术前 46分 ), 优 5髋、良 19髋、中 4髋,优良率为 85. 7%。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4 ]
  • 人工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中的应用

    仲江波,高聿同,张伟,孙成良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 42例。其中股骨远端 24例, 胫骨近端 16例, 腓骨上端 2例。病理类型: 骨肉瘤 21例, 骨巨细胞瘤 (Ⅱ~Ⅲ级) 16例, 软骨肉瘤 4例, 滑膜肉瘤 1例。行骨肿瘤的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 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 对骨肉瘤患者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随访 12~72个月, 其中 3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2例出现复发。膝关节活动范围: 伸 0°, 屈 85 ~120°。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 ≥23分 22例, 15~22分 17例, <15分 3例, 优良率达到 86%。结论: 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 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5 ]
  • 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肖睿,唐强,蔡程,刘勇,李伟,张孟林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膝骨关节炎 179例, A组应用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 B组单纯进行膝关节镜手术, C组进行膝关节镜手术, 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的疼痛、膝关节活动情况。治疗后头半年每月随访 1次, 以后每半年随访 1次。结果: 116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9~37个月, 平均 13. 3个月。采用林志雄评分标准评价疗效: 术后与术前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C组优 36例, 良 6例, 可 1例; A组优 18例, 良15例, 可 3例, 差 2例; B组优 14例, 良 14例, 可 6例, 差 1例; C组与A组、B组相比效果显著。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玻璃酸钠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 膝关节镜手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04 ]
  • 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免疫学研究

    周宗科,裴福兴,程惊秋,廉永云

    目的: 探讨实验动物和患者接受不同方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后宿主免疫学反应。方法: 48只山羊接受分别经过 -70℃深低温冷冻 4周、 -70℃深低温冷冻 4周 +48℃环氧乙烷灭菌、-70℃深低温冷冻 4周+25kGyγ射线辐照处理的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对照组移植异体山羊新鲜皮质骨板。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接受深低温冷冻和环氧乙烷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重建股骨骨折。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CD4+、CD8+以及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补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 新鲜骨板移植组CD4+明显升高, 术后 6周达到顶峰。除深低温组术后 6周CD4+升高外, 深低温冷冻、深低温冷冻 +环氧乙烷及深低温冷冻 +γ射线辐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改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正常, 切口无感染。结论: 新鲜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具有抗原性, 移植后诱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 深低温冷冻、深冻+环氧乙烷和深冻 +γ射线辐照处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受体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3 ]
  • PTEN和Caspase-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

    黄涛,吕刚,高大新,王岩峰,马旭

    目的: 探讨PTEN和Caspase 3的表达在骨肉瘤发生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和Caspase 3在 38例骨肉瘤及 20例骨软骨瘤中的表达。结果: PTEN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 55. 3%, 在骨软骨瘤中为 90. 0%, 二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07。Caspase 3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 52. 6%, 在骨软骨瘤中为 85. 0%, 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15)。骨肉瘤中PTEN和Caspase 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0. 418)。PTEN的低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 与肺转移有关, Caspase 3的低表达与分化程度及肺转移有关。结论: PTEN和Caspase 3与骨肉瘤的发生有关, 且具有相关性, 联合检测PTEN和Caspase 3的表达将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 判定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2 ]
  • 后路半脊椎切除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刘福云,司丕成,夏冰,杨险峰

    目的: 讨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材料及方法: 2000年 4月~2002年 6月得到随访的采用后路半脊椎不同切除方法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脊椎侧弯 11例, 全部病例未行器械内固定, 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Ⅰ型未闭型 6例, 混合型 5例 (全部为一侧Ⅰ型未闭型对侧Ⅱ型)。半椎体位于中胸段 1例, 胸腰段 7例、腰段 1例、腰骶段 1例, 中胸段及胸腰段同时存在 1例。年龄 3个月 ~2. 5岁 8例, 4 ~10岁 3例, 男 6例, 女 5例。4例患儿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采用后路蛋壳样半脊椎切除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脊椎侧弯 2例, 后路半脊椎全切或同时上下骺板阻止术治疗者 8例。术后支具固定 4~6个月。随访时间 6个月~2年 7个月。结果: 术前Cobb角最小 25°, 最大 56°, 平均 39°, 术后矫正率最大 61. 5%, 最小负 6. 1%, 平均 24. 4%。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Ⅰ型未闭型半椎体采用后路蛋壳样切除或后路全切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混合型必须采用后路半脊椎切除加上下骺板阻止术才能达到满意效果。后路半脊椎切除不用器械内固定方法简单, 损伤小, 并发症少, 初步随访显示疗效好, 是治疗婴幼儿或轻度先天性脊柱侧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8 ]
  •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肢体不等长

    史振才,李子荣,介国斌,孙伟,张念非,郭万首,林朋

     目的: 探讨THA术恢复双下肢等长的重要性及方法。方法: 对 73例单侧THA术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 21 ~76个月 (平均 38. 9个月 )。X线片测量下肢的长短及股骨偏心距, 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 90. 4%的患者 ( 66例 ) 出现下肢长度差别, 两侧髋臼顶至泪滴连线距离差与肢体长度差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r=-0. 612, P<0. 001), 股骨偏心距与下肢长度差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r=0. 434, P=0. 003)。结论: THA的肢体不等长问题不容忽视, 强调术前肢体长度及模板测量, 术中正确评估肢体长度, 可获得满意结果。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70 ]
  • 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原因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王长峰,贾连顺,肖建如,叶晓健,周许辉,魏梅洋

    目的: 初步分析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自 1994年4月~2004年 2月, 共收治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病例 9例 (31次), 患者均接受 2~4次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翻修原因累计有: 3例内固定指征扩大 (3次), 2例内固定选用不当 (2次); 6例椎弓根螺钉位置错误(9次、21枚), 2例松动或脱出 (4次、7次), 2例螺钉断裂 (3次、3枚), 2例腰椎BAK脱出 (2次、3枚 ), 2例腰椎肿瘤复发 (6次)。结果: 扩大内固定指征或技术不当引起内固定失败 5例, 占 55. 6%; 未能综合考虑腰椎应力分布致内植物失败 4例, 占 33. 3%。腰椎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切除后复发, 进行多次翻修, 占 16. 6%。结论: 初次不恰当的内固定及内固定指征的扩大是多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掌握内固定指征、综合考虑下腰椎的生物力学是避免多次内固定的主要方法。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0 ]
  •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鲍磊,海涌,马华松,周雪峰,邹德威,周立宇

    目的: 评价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5 ~1999年间行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 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的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结果: 共收到有效回信 43封, 随访率 27. 6%。临床疗效优良率 81. 4%, 内窥镜组和开窗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5)。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 1个月, 恢复原工种, 占 88. 49%。影像学结果表明手术节段椎间隙无明显的高度下降或间隙失稳表现。结论: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5 ]
  • 髂骨延长术的评价

    韩大为,秦泗河

     目的: 评价髂骨延长术在短肢矫正中的作用、适应证、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 80例髂骨延长术及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术后X线测量均有延长, 病人步态及自觉症状近期改善明显。垫高法测量肢体延长不明显。结论: 此术式对髋臼发育不良, 麻痹性髋关节半脱位, 髋关节不稳, 下肢短缩较少者效果较好。主要以肢体延长为目的时, 应选择其他手术方式。严格规范操作, 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7 ]
  • 核心期刊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2 ]
  • 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刘道兵,陈卫衡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1 ]
  • 骨髓移植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

    刘长安,王江泳,张卫平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6 ]
  • 下腰痛的康复

    白跃宏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28 ]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

    张旭,张春和,高金伟,傅磊武

     目的: 探讨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 641例椎间盘摘除术中的 7例腰椎间隙感染的病例分析回顾总结。结果: 感染与病人基础条件差、术前抗炎准备不足、术中组织损伤多等因素有关, 7例病人均有腰腿痛加剧, 血沉加快。结论: 严格的术前准备, 术中减少副损伤, 术后早诊断, 严格制动, 足量抗生素长期应用有效。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35 ]
  • 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

    王旭,顾小华,朱艺,顾湘杰,陈飞雁,鲍根喜

    目的: 应用肌电图测定足外在肌力变化, 初步探讨肌性因素在外翻成因及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外翻患者与正常足志愿者各 10足, 应用Keypoint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安静状态下胫前肌、胫后肌与腓骨长短肌的潜伏期与波幅变化。结果: 外翻足与正常足的腓骨长肌与胫后肌潜伏期与波幅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外翻足患者存在足的外在肌功能紊乱, 可能在疾患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8 ]
  • 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

    赵建民,党耕町

    目的: 总结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 加强对胸椎管狭窄症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总结获随访 120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行椎管后壁切除术, 侧前方入路行胸椎间盘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灶切除 17例 (其中经胸腔入路 7例, 经胸膜外或胸腹膜外 10例), 后路环椎管减压术 5例。随访时间最长 64个月, 最短 3个月, 平均 28个月。结果: 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Epstein评分标准, 优 51例, 良 42例, 改善 17例, 差 10例。优良率为 77. 5%。结论: 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症状复杂多样, 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根据胸椎管狭窄症的不同病理改变选择手术方式, 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78 ]
  • 腓总神经挤压试验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

    王万忠,符启桥,田义江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挤压试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1993年 7月 ~2004年 4月作者在 3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同时行腓总神经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检查。结果: 92. 8%的病例腓总神经挤压试验出现异常, 90. 2%的病例直腿抬高试验 60°以内阳性。经过统计处理, 结果P>0.05, 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诊断手段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腓总神经挤压试验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诊断手段用于临床。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3 ]
  •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观察与分析

    屈波,罗卓荆,杨柳,靳小兵

    目的: 探讨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瘤 (hereditarymultipleexostosis, HME) 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以说明发病部位特点及规律。方法: 分析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 2个HME家系。结果: 男性患者占 51. 6%, 女性患者占 48. 4%; 其临床表现有随遗传代次增加而加重的现象; 肿瘤好发部位位于长骨的干骺段, 颅面骨没有发现。结论: HME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其临床表现有遗传递增性, 发病部位具有选择性。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9 ]
  • 两种术式对类风湿性下尺桡关节紊乱的中远期疗效

    刘杰,杨舒,雍宜民

     目的: 评价滑膜切除术中尺骨头切除 (Darrach, 简称D法 ) 和尺骨头保留(Sauvé Kapandji, 简称S-K法) 手术后, 对腕关节疼痛和功能的改善及腕部畸形的抑制效果。方法: S-K法或D法滑膜切除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0例 28腕。术后随访 6. 5~26. 5年, 平均 8. 2年。S-K法的下尺桡关节固定: 8腕为松质骨螺钉, 10腕为自体骨钉 +生物可吸收钉。观察项目: 腕关节疼痛、前臂的旋转功能、并发症; X线学检查包括: Steinbrocker病期分类和Larsen修正分类用以评价腕关节的破坏程度; 腕高比值(CHR); 尺侧移位指数 (UTI); 掌侧半脱位比值 (VSR) 和桡尺间距 (RUD)。结果: 随访时 28腕中的 26腕关节疼痛消失。1腕在尺骨截骨近端部有轻微压痛。2例主诉疼痛, 复查确认为滑膜炎复发。术后腕关节平均背伸增加, 而掌屈减少。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S-K法和D法术后的病期变化、CHR、UTI和VSR与非手术侧比较, 腕骨无明显地塌陷和向掌或尺侧移动。S-K法比D法较好地保持了桡尺骨间的距离。自体骨钉 +生物可吸收钉固定的下尺桡关节病例全部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1) 滑膜切除术可缓解疼痛, 但不能阻止腕骨关节的破坏; (2) S-K法和D法都可以改善前臂的旋转功能。但S-K法保持了腕关节的稳定和原有的自然外形; (3)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5 ]
  • 介绍一种小儿先天性髋脱位新型外固定架

    齐秋长,贺文,杨俊,黄烈育,韩赛平,郑欣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4 ]
  • 转化生长因子明胶微球制备及体外缓释研究

    范宏斌,胡蕴玉,吴红,李旭升,王军,白建萍,吕荣

    目的: 研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 缓释明胶微球, 探索将微球药物控释系统引入组织工程学领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 将其与TGFβ1 复合, 观察微球分散度、粒径及外观形态; 计算微球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特性;分别使用缓释微球、诱导液 (含TGFβ1 4. 5ng/ml)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6d, 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S 100蛋白表达。结果: 微球大小均匀, 平均直径 ( 15. 1±3. 4 )μ, 载药量为 900ng/g, 包封率为90. 0%, 体外 7d内药物缓释 92%; 缓释微球可持续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TGFβ1 诱导MSCs, 6d后细胞Ⅱ型胶原、S 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而诱导液组Ⅱ型胶原、S 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 TGFβ1 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 体外可持续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 维持细胞表型。为软骨组织工程中生长因子能够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提供一种新途径。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49 ]
  • 抗骨增生胶囊、葡立胶囊对退变颈椎间盘蛋白多糖、IL-1a的影响

    刘越,赵晓勇,刘福成,苏江宁,赵艳梅

    目的: 研究抗骨增生胶囊、葡立胶囊对退变颈椎间盘蛋白多糖、IL 1a含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浅层造模组、全层造模组、浅层治疗组、全层治疗组, 每组 6只。按照施杞的方法造模 6个月, X线片证实退变后喂服抗骨增生胶囊(1. 1g·kg-1 ) 和葡立胶囊 (0. 06g·kg-1 ) 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椎间盘内蛋白多糖、IL 1a含量的变化。结果: 造模组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含量减少, IL 1a含量增加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治疗组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增加, IL 1a含量减少, 与造模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 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 1a的产生, 促进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合成, 延缓颈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6 ]
  • 先天性寰椎发育不全3例报告及诊治探讨

    陶春生,倪斌

    目的: 探讨先天性寰椎发育不全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通过 3例较为特殊的病例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 先天性寰椎发育不全畸形种类多样, 临床发生率也较高, 但诊断和治疗却较少有人述及。结论: 此类疾病位置深在, 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诊断困难; 治疗上, 多数病例以保守治疗并密切随访为主, 对少数出现枕寰枢复合体不稳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5 ]
  • 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

    王彪,陈刚,杭晨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分析 2000 ~2004年经后路植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 2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并随访, 24例中全部病例均使用中华长城钉棒系统, 取自体骨或加用异体骨植骨。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平均侧凸矫正率为 81. 2%, 疼痛缓解率 98. 6%, 未出现假关节。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矫正度数无丢失。结论: 后路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安全显效的方法, 术中椎弓根钉的准确安放, 充分的植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2005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