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微创—微创外科—微创技术的探索

    秦泗河

    用尽可能小的创伤技术,使病人获得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是医学的永恒追求。微创外科与外科微创化这一医学理念的诞生,是外科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代表了现代高科技和医学科学综合发展的主流方向,是历史对医学提出的人性化要求。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尚能保留外表完整、美观的躯体,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这显然符合病人的最高利益,也满足了外科医生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追求境界。当前或以后,微创外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是衡量现代大医院整体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思考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微创观念的诞生、微创概念、微创与医学模式、微创技术评价、微创外科与循证医学、微创技术与传统手术、微创技术与外科医生的手术风格与手术技巧、微创外科医生的培养、微创骨科、微创外科展望等10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微创外科发展必须关注和探索的相关问题,对从事微创外科工作的医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此我们推荐每位读者认真阅读,用开拓创新的思维活动,共同推动微创外科不断实践、进步与发展。

    2005年11期 805-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2 ]
  • 颈椎手术椎动脉误伤的预防及对策

    韩伟,宋沛松,齐伟力,欧阳甲,孔抗美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椎动脉误伤的预防及对策。方法: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混合型为主)行颈前路手术,12例上颈椎不稳定型损伤行颈后路手术,并对手术效果进行了临床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优良率分别为93.8%及75%。术中误伤2支椎动脉,分别行缝扎及骨块外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颈前路椎体减压及椎体次全切其安全区为钩突内侧缘及两侧颈长肌内侧缘宽度在20cm。颈前路椎动脉减压术必须使用显微外科器械,具有一定手术技巧。后路手术切除寰椎后弓半距范围不超过13mm。误伤单侧椎动脉可缝扎和骨块填塞。免误伤双侧椎动脉。

    2005年11期 80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8 ]
  • 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谭健韶,冯宗权,张毅,张建平

    目的:探讨保留终板的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试验组2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保留颈椎终板融合器植入术。对照组2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单纯自体髂骨移植。术后随访X线,观察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3个月后的X线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增加(1.1±0.9)mm,而对照组降低(1.0±0.8)mm(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X线全获骨性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有效的恢复椎间隙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2005年11期 81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8 ]
  • 腰椎滑移:以RF-Ⅱ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持骨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许文根,黄宏前,泮兵,朱萍,蔡海燕

    目的:分析以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滑移椎体后,在特定时间内该系统对病椎维持复位的稳定性,及影响该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5年4月~1999年12月间共86例,均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行复位固定术。根据融合部位不同分成两组:椎间植骨组和峡部植骨组。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标准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各时点病椎滑移度数,并设定和量化4个相关因素即:术前滑移度数,螺钉植入准确度及术后初始滑移度数和术后活动量。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术后复位丢失与时间的关系,两组间的差别及与各相关因素的相关度。结果:术后6个月内复位有缓慢丢失倾向,但总体丢失率不大,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丢失率与两因素(术后初始滑移度和螺钉植入准确率)的相关性在椎间植骨组要明显大于峡部植骨组。结论:(1)该系统具有较强持骨力;(2)植骨在6个月时初步达到骨性融合;(3)在椎间植骨组,更强调植入螺钉的准确度和病椎尽量复位。

    2005年11期 814-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及分型——附36例报告

    夏孟红,王建忠,梅芳瑞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及分型。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逐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重、体征明显、多损伤同位神经根,一半以上损害两神经根以及保守治疗效果差等特征。根据影像学突出物的位置作者将其分为3型:即神经根管型、外口型和混合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重,保守治疗基本无效,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2005年11期 817-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51 ]
  •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刘加元,郭延章,常文欣,李耀胜,张涛

    目的:探讨后路应用RF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8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随访9~48个月,临床优良率89.7%,腰椎滑脱复位率96.7%,6~12个月复查X线片均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椎体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减压提供有效空间。采用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能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2005年11期 820-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2 ]
  • 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良不良伴股骨头坏死

    叶虹,郑杰,杨永宏,张冬生,楼肃亮,钱金黔,沈泉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对9例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术的治疗,髋臼杯置于真臼,之后行髋臼结构性植骨。结果:平均随访3.5年,除1例患者夜间睡眠时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其余病例均未出现脱位。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结构性植骨块愈合良好,假体无移位,患髋活动灵活。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近期手术效果良好。

    2005年11期 823-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37 ]
  • 人工膝关节术后感染的诊断和二期翻修术

    胡玉华,徐长明,胡传亮,吴宇黎,吴海山,姜锦辉,殷磊

    目的:对人工膝关节(TKA)术后感染接受二次翻修术的膝关节进行评估。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月实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53膝,其中5个膝关节在术后出现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即一期手术取出原假体,彻底清创,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隙垫,术后使用6周以上的敏感抗生素,二期手术作假体翻修术。结果:平均随访2年,无1例翻修的膝关节发生感染或无菌性松动。最近一次随访时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翻修术前的0分增加到术后的58分(20~100分),平均膝关节疼痛评分从术前的38分(24~50分)增加到术后的93分(87~100分)。结论:应该尽量采用二期翻修术处理TKA术后感染,以彻底的清除感染灶,使病人获得良好的功能。

    2005年11期 825-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9 ]
  • 盆下型骨盆倾斜的分型与治疗

    杨传铎,杨洪,高春华,纪慧茹,曹燕,李莉

    目的:对盆下型骨盆倾斜进行临床分型和分型治疗。方法:盆下型骨盆倾斜以畸形演变机制为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分为2个类型,即髋关节周围挛缩型,下肢不等长型。结果:作者从1987年起对1085例骨盆倾斜进行了分型治疗,其中在髋关节周围挛缩型中,患侧肢体髋关节周围挛缩型58例,健侧肢体髋关节周围挛缩型232例;在下肢不等长型中,代偿性骨盆倾斜762例,固定型骨盆倾斜33例,采用分型治疗方法,骨盆倾斜纠正满意。

    2005年11期 828-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7 ]
  • 关于长骨纤维性皮质骨缺损和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分析探讨

    刘淑坤,王清,向桂书,吕惠熙,陈歌

    目的:为阐明纤维性皮质骨缺损(FCD)或骨干骺端皮质缺损(MFD)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发生、发展的衍变过程。方法:通过46例的临床追踪观察和相关文献复习,结合X线片及病理切片10余例从不同阶段,多角度多视野观察。结果:FCD或MFD以4~20岁的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以阵发性疼痛,伴短暂的功能障碍就诊者23例占50%。早期X线片上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骨皮质缺损模糊病灶。随着病程延长,灶周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可出现硬化缘,但无骨膜反应,可以单骨单发,亦可单骨多发或多骨多发。治疗及时合理,或自身抵抗力强时,病灶可停留于局限化的静止状态、或缩小、消退、骨化或钙化成“骨岛”。若治疗不当,或自身抵抗力低,或再损伤,疼痛可反复发作致病灶扩大。呈活跃性持续生长、可出现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本组中有16例占34.8%,此称NOF即非骨化性纤维瘤(属真性肿瘤)。若只行病灶区刮除植骨术未行灭活,则极易复发、扩散、甚至恶性变。结论:(1)NOF的早期病损就是FCD,其同义语又称MFD。它们同属于骨内起源于纤维性病损的一类病变,只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2)发病与创伤紧密相关,本组有85.9%的病例有确切创伤史。(3)各种影像学所见实质上是骨骼损伤后由纤维修复到成骨受阻的转化过程停留在某一临床阶段时的特殊表现。

    2005年11期 83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7 ]
  • 前路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

    陈建常,许刚,季明华,严耘,王鑫

    2005年11期 835-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1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盘切除前后神经根血流变化

    杨礼庆,付勤,杨军,许晓军,原泉,田野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与神经根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测量24例病人椎间盘切除手术前后神经根血流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下肢痛早期缓解病人神经根血灌流量增加明显高于延期缓解病人,神经功能障碍早期恢复病人神经根血灌流量增加明显高于延期恢复病人,破裂型病人较未破裂型病人术后神经根血灌流量增加明显。结论:术后早期坐骨神经痛缓解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是间盘切除术后神经根血运恢复的结果,机械性压迫导致的神经根缺血是坐骨神经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

    2005年11期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5 ]
  • 髋臼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高巍,彭阿钦,陈百成,段俊婷,耿晓鹏

    目的:探讨髋臼在其前、后柱上的投影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范围。方法:取10具骨盆标本:在X线片透视下,(1)前柱测量:测量髋臼上缘投影与髂前下棘间的垂直距离和髋臼投影上缘与髂外血管鞘交点的垂直距离。(2)后柱测量:测量髋臼在其后柱投影上缘与坐骨大切迹顶点的垂直距离,下缘投影与坐骨棘的垂直距离。结果:(1)前柱:髋臼投影上缘在髂前下棘以远(1.97±0.10)cm,投影下缘在髂外血管鞘与前柱交点以远(1.48±0.06)cm。2、后柱:髋臼投影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以远(1.49±0.07)cm,投影下缘在坐骨棘以远(1.50±0.08)cm。结论:前柱利用髂前下棘和髂外血管鞘与前柱交点为标志,后柱利用坐骨大切迹顶点、坐骨棘和坐骨大孔缘为标志,能限定出髋臼在其前、后柱的投影,即螺钉固定危险区。

    2005年11期 840-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1 ]
  • 不对称应力对脊柱终板生长的影响

    张嘉,叶启彬,邱贵兴,王以朋

    目的:研究不对称应力对脊柱终板软骨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未成年犬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4)、内固定对照组(n=2)和假手术对照组(n=2)。实验组置入预弯的内固定使犬脊柱弯曲固定;内固定对照组置入未预弯的内固定使犬脊柱保持直的固定;假手术对照组仅行手术显露而不行内固定。4个月后取固定中点上下共6个节段的椎间盘两侧终板软骨,应用RT PCR方法测定X型胶原。结果:实验组凹侧的X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凸侧(P<0.05),内固定对照组内、假手术对照组内两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X型胶原mRNA在实验组凹侧的表达明显高于内固定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相应侧(P<0.05),而在实验组凸侧的表达与内固定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相应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对称应力可对脊柱终板的生长产生影响,凹侧软骨终板的生长受到抑制。

    2005年11期 8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5 ]
  • 动物模型椎间盘退变全程基因变化的对比

    吕浩然,刘尚礼,丁悦,黄东生,马若凡,胡宝山,叶伟

    目的: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用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明显变化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L4、5及L5、6纤维环损伤作为实验组,4只作对照组未行损伤。2、4、8、40周分别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1、MMP2、MMP3及它们的特意性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 proteinases)Timp1、Timp2的变化。结果: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证实了腰椎纤维环损伤后腰椎逐渐退变并与人类退变结果相似,基因表达情况MMP1、MMP2、MMP3、Timp1、Timp2早期均上调,MMP3、Timp1在退变的晚期出现下调。结论:纤维环损伤可以成功制作出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在人类腰椎间盘退变中明显上调的基因在此退变模型椎间盘中被发现同样上调,从而在分子水平证实了动物退变模型与人类的相似性。

    2005年11期 846-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4 ]
  • 冻干骨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李海丰,汤亭亭,戴尅戎,张世民,俞光荣

    目的:研究人冻干骨(FDB)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以扫描电镜观察MSCs在FDB上的附着情况:将在体外孵育不同时间(2h、1、10d)的MSCs FDB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分别在2、4和8周,对植入物进行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检查。结果:FDB表面及内部都有MSCs附着生长,孵育了不同时间的MSCs FDB复合物,在裸鼠体内都有明显的成骨,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FDB与MSCs有良好的相容性,MSCs在冻干骨上孵育不同的时间(10d内),对其植入体内后的成骨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2005年11期 850-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8 ]
  • 噻莱昔布(celecoxib)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冯尔宥,夏仁云,张怡元,盛健,林焱斌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MTT比色观察celecoxib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浓度依赖性;Hoechst33258荧光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和TUNEL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其时间依赖性。结果:celecoxib分别以10、20、40、80μmol/L作用后,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荧光显微镜、电镜和TUNEL观察到细胞胞浆浓缩、核凝聚、核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仪显示celecoxib40μmol/L作用24、48、72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elecoxib能抑制人MG6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2005年11期 853-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0 ]
  • 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

    柳根哲,徐林,Hirokazu ISH IHARA,Hiroshi OH SH IMA

    2005年11期 856-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76 ]
  • Micro-CT在松质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彭江,汪爱媛,孙明学,卢世璧

    2005年11期 859-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731 ]
  • 后腰部疼痛治疗的最新进展

    赵庆华,贾连顺

    2005年11期 862-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2 ]
  • 非典型脊柱结核

    胡军,周江南

    2005年11期 866-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0 ]
  • 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肿瘤及骨转移机制的新观点

    黄鹏,王岩

    2005年11期 868-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7 ]
  • 骨科临床与康复医学

    白跃宏

    2005年11期 871-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05 ]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处理(附2例报告)

    袁宏,王利,赵喜滨,瓦力斯,孙俊刚,缪小刚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处理方法、临床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8年8月~2004年10月单、双膝共92例其中2例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因以及清创、Ⅱ期再置换等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2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55°,HSS评分为36.5分;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2例感染患者经治疗后均未复发,患者对手术满意,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85°,HSS评分为73.5分。结论:感染明确后,应积极进行清创并应用敏感抗生素;Ⅱ期置换的临床效果优良。

    2005年11期 874-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0 ]
  • 膝关节镜下应用股四头肌腱骨块重建后交叉韧带

    高明林,孙艳春

    目的:探讨应用股四头肌腱骨块固定重建后交叉韧带。方法:本组1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应用股四头肌腱骨块进行后交叉韧带重建,随访6~30个月,分析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置入物可靠,膝关节活动度良好。结论:骨四头肌腱骨块重建后交叉韧带方法可靠。疗效满意。

    2005年11期 875-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8 ]
  • 半椎板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卢廷胜,宫岩虎,付廷友,吕则文,蓝朝晖,张伟

    目的:报告半椎板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功效。方法:(1)将棘突由后向前正中纵形劈开。患侧椎弓峡部由后向前凿开。(2)将患侧后部结构完整取下。(3)髓核摘除。(4)后部结构还纳复位应用胸骨线固定。结果:随访2.5~3.5年。优19例;良6例。结论:半椎板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影响腰椎的稳定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术式之一,为预防医源性椎管狭窄症具有积极作用。

    2005年11期 877-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6 ]
  • 医源性大血管损伤8例分析

    骆兆配,陈环球,李宇鹏

    目的:总结医源性大血管损伤的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经验。方法:对本组8例中5例发生血管损伤者立即进行手术探查、修补等抢救措施,3例延误手术处理。结果:5例立即手术修复的患者或患肢均获存活,3例延误手术的患者均死亡。结论:解剖不熟、动作粗暴是造成医源性大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娴熟的显微外科术和一旦怀疑有血管损伤时当机立断手术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005年11期 878-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7 ]
  • 呼吁使用好缩略词

    黄庆森

    2005年11期 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