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蓬勃发展的中国矫形外科

临床论著

  •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卢宏章;朱天岳;柴卫兵;文立成;曹永平;李军;刘震宁;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失败的原因和特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接受翻修手术的病例78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翻修42例,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36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以内翻修的共36例,5年以上翻修的42例。[结果]在早期失败(5年以内)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是感染(16例),其次是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机械性失败。在晚期失败(5年以上)的病例中,失败原因主要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结论]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原因是晚期无菌性松动。

    2008年18期 No.212 1361-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09 ]
  • 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黄海晶;庞贵根;张铁良;张亚非;张涛;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06年6月,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2.3岁。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15例,其中5例伴前脱位,6例伴有原发性骨质疏松;4部分骨折6例,其中3例伴肱骨头前脱位,2例伴后脱位。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10mm,近端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mm的位置,复位后骨折断端如有骨质缺损,进行自体或异体骨植入,骨折远近端分别用锁定及非锁定螺钉固定。术后第3d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开始主动活动,2周后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10~14个月的随访,平均12.5个月,骨折12个月内全部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7例,可3例,全组优良率85%。[结论]锁定钢板的螺钉锁扣于接骨板上,能够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及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固定效果,做到骨折愈合与功能锻炼同步,但应注意对锁定接骨板的合理操作,尽量避免锁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2008年18期 No.212 1364-1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70 ]
  •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例疗效观察

    张晓冬;曲铁兵;林源;

    [目的]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2004年8月间,使用短重建髓内钉(施乐辉公司产品,钛合金材质)内固定手术治疗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4例,女21例;按照AO/ASIF31A分型,A1型9例,A2型21例,A3型5例。分析评价其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3.5cm,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术中X线透视时间0.1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ml;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除1例患者外均无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0d;术后无骨折不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97%患者无内固定松动,仅有1例患者因手术操作原因造成术后45d出现头钉切割,从股骨头背侧穿出,导致骨折畸形愈合,遗留髋内翻畸形。[结论]短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耗时少,术中X线透视时间短,创伤小,骨量丢失少,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应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2008年18期 No.212 1367-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4 ]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病椎的选择及常见的误区和预防策略

    刘洪;王德;智慧明;李淳德;李宏;于峥嵘;

    [目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往往是多发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选择造成症状的骨折椎体(病椎)以及常见的误区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78个椎体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男15例,女33例,年龄67~82岁,平均77.3岁,椎体骨折部位T8~L5,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T1W1,T2W1及STIR像MRI检查,结合患者的疼痛及叩痛部位来确定病椎。其中单侧注射36例,双侧注射12例,骨水泥注射量3~7ml。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评价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平均15.6个月(12~26个月),VAS评分由术前9.1到术后2.2和最终随访时2.5(P<0.001)。Oswestry评分由术前63到术后25和最终随访时28(P<0.01)。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30例疼痛完全消失,2例经右侧穿刺的患者右侧疼痛缓解,但左侧疼痛未缓解。1例T8椎体骨折的患者术后背部疼痛基本缓解,但双侧肋骨疼痛未缓解。1例术中穿刺时神经损伤,术后遗留下肢疼痛,1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骨水泥单体中毒症状,3例胸片示肺栓塞但无临床症状,20例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但无神经压迫症状,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病椎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不仅根据X线片,更重要的是要结合MRI上T1W1像病椎表现为低信号,T2W1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而STIR像上仍表现为高信号;陈旧骨折没有必要穿刺;穿刺尽可能达到骨折最重的部位,必要时采用双侧穿刺;为避免肺栓塞,一定要等骨水泥较为粘稠即面团状时再注射。

    2008年18期 No.212 1370-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90 ]
  • 对腓骨骨板植骨治疗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再认识

    朱大成;王丽;张强;高健伟;陈君生;刘学义;

    [目的]对自体腓骨骨板移植单独或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陈旧性骨折不连接的临床研究和探讨,评价腓骨骨板植骨治疗陈旧性骨折骨不连的价值。[方法]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平均41.6岁。其中合并短缩畸形18例,平均短缩2.6cm,成角畸形12例;平均成角15°。骨不连时间平均6个月~3年。去除骨不连的两断段硬化骨质,切取适当长度的游离腓骨骨板,用螺丝钉或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平均3年(1~6年),手术后1、3、6、12、24个月X线片检查,57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时间15周(8~24周)。行走或负重等功能良好,无1例发生不愈合。[结论]自体腓骨骨板移植单独或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不愈合,可加速骨折愈合,早期功能恢复,仍是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理想方法。

    2008年18期 No.212 1373-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1 ]
  • 改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MIPPSO)治疗无神经障碍胸腰段骨折

    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杨安礼;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MIPPSO)技术治疗胸腰段无神经障碍的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选择12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无需减压的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改良的手术器械,作4个1~1.5cm长的纵行小切口,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并与同期的18例行传统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患者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下腰痛评分(O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8~25个月,平均13.2个月。微创经皮组较传统开放组不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在术中出血,术后伤口引流量均显著减少(P<0.01)。2组患者各自在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等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P<0.01),同时术后VAS评分,ODI残障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近期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2008年18期 No.212 1376-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3 ]
  • 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异体皮覆盖的临床应用

    尚小鹏;刘海鹰;王坤;刘军;张中理;田鲁峰;李恩惠;王磊;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皮覆盖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减张切口内层用同种异体皮覆盖,对照组用凡士林油纱,外层均用脱脂棉纱布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换药疼痛分值、换药次数、局部渗液量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换药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换药次数及局部渗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其伤口愈合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伤口使用同种异体皮覆盖,能够起到减轻痛苦、减少换药次数及局部渗液量的效果,避免了局部电解质及蛋白质丢失。

    2008年18期 No.212 1379-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2 ]

英文原著

  • 一种新的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21例近期临床疗效分析(英文)

    S.K.S. Marya;Sumeet Rastogi;Chandeep Singh;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老年股骨头坏死已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年轻患者来说,若实施THR手术必须保留更多的骨与软组织,否则远期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传统的长柄髋关节假体切除范围大,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为此,本文介绍一种全新的短柄髋关节假体,并对其近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7月~2008年3月,21例(29髋)患者接受了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手术时平均44岁。其中8例患者行双侧关节置换。假体采用更大直径金属对金属股骨头。术中保留全部股骨颈和转子间肌肉软组织。术后平均随访1年,所有患者行X线和临床检查、Harris评估、以及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和患者满意率调查。[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48分提高至术后88分。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可以全负重行走。1例术中骨折,术后愈合,未留后遗症。1例术后持续疼痛,原因不明,其他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9个月无菌性松动,行再次返修。所有病例未发现髋臼杯松动或移位。[结论]本组病例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更多的保留股骨颈和肌肉组织可为术后提供更好的正常生理负载,帮助关节重新塑形。全新的短柄髋关节假体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具有发展前景。

    2008年18期 No.212 1381-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5 ]

自主创新

  • 人体正中神经内部显微结构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孙廓;胡平;张峰;张键;李华;陈增淦;李智;陈统一;陈中伟;林宗楷;

    [目的]探索应用计算机处理人体正中神经全长连续冰冻组织切片的二维图像信息,开发3DNerve神经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人体正中神经内部显微结构并实现三维可视化。[方法]取新鲜人尸正中神经标本1例,以人长发为定位线、OCT包埋剂包埋、采用连续冰冻组织切片、乙酰胆碱脂酶组织化学法染色、高分辨率扫描仪获取二维数码信息后、应用3DNerve对正中神经显微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正中神经在不同断面神经束的数目、位置以及神经束内神经纤维的性质变化较大。连续断面观察显示各神经束均是混合束,未见有纯粹的感觉束或运动束的出现。通过3DNerve可在任意断面放大的视野下观察正中神经的显微结构,追踪各神经束在正中神经内的立体行径。从而动态地展示正中神经内部神经束的复杂结构。[结论]重建的正中神经三维可视化真实地再现正中神经干全长及其内部各神经束和束组的三维立体结构,可为临床修复正中神经损伤提供精确的断层解剖图像。

    2008年18期 No.212 1385-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8 ]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短篇报道

短篇论著

基础研究

  • 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研究

    陆斌;李广琪;李建武;李乐涛;谢延;白国玺;

    [目的]测试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置换后寰枢椎的稳定性和功能。[方法]将10例新鲜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制备成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完整状态、减压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以及疲劳实验后4种状态下的运动范围、中性区和刚度。[结果]减压术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方向较完整状态运动范围、中性区明显增大(P<0.05),而刚度则显著减弱(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及疲劳实验后与减压术后相比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明显减小(P<0.05),刚度显著增强(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及疲劳实验后与完整状态相比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明显减小(P<0.05),刚度显著增强(P<0.05),与完整状态相比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中性区增大(P<0.05),刚度减小(P<0.05)。[结论]实验证实作者设计、制造出的人工寰椎齿状突关节在形态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仿生,具有置放稳定、操作简便、不易造成副损伤以及低磨损等特点,对以往齿状突切除、脊髓减压后需要使用前路或(和)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术式的选择。

    2008年18期 No.212 1408-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4 ]

实验研究

  • 应力调节对延长区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华清;王坤正;张明宇;党晓谦;强辉;王伟;夏和桃;姚建祥;

    [目的]探讨轴向应力调节在延长区骨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型环式外固定延长器,对40只兔分两组进行胫骨延长,并对其骨延长区行X线片,骨密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操作结束后,两组延长区骨痂X线片表现不同:对照组延长区中央部可见骨痂连续但皮质未形成,实验组除可见骨痂连续外,还有连续的皮质及髓腔贯通。[结论]骨延长结束后采用轴向应力调节及周期性持续微动短缩加压可促进骨愈合。

    2008年18期 No.212 1412-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2 ]
  • 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林佳声;赵承斌;李华哲;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生物材料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内源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4只14龄成年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只动物于双侧膝关节股骨膑股关节面制备直径5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钻通骨髓腔。A组应用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B组应用BMP生物活性材料,C组应用bFGF生物活性材料,D组单纯应用生物蛋白胶材料。于8、12、24周在大体,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损伤修复效果,组织学评分。[结果]A组于8、12周时,软骨缺损被白色半透明坚硬组织平滑修复,富有光泽,24周时修复组织正常软骨边界模糊,连接紧密,质地坚硬,表面平滑光润。B、C组于8、12、24周时候均未见软骨缺损完全修复,边界清楚,中央凹陷明显残留。D组全程均未见软骨修复。组织学平分A组明显优于B、C、D组,而B、C组之间无差别。[结论]BMP/bFGF生物活性材料可以有效修复兔大面积关节软骨损伤,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关节软骨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2008年18期 No.212 1415-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2 ]
  • EPO硬膜外途径干预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及FasL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陈淑强;徐又佳;俞晨;郝彦明;张振东;顾永平;

    [目的]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硬膜外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并探讨其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270±10)g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n=6),对照组(1、6、24h组分别给与等量生理盐水硬膜外注射,n=18),实验组(1、6、24h组分别给与5000u/kg-bw的rhEPO硬膜外注射,n=18)。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神经损伤程度;分别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统计分析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1、6、24h干预的实验组神经运动功能均有改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中,fas-fasl死亡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减少。2组中神经细胞凋亡数与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表达细胞数呈线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1(Caspase-3)和r=0.929(fas-fasl)。[结论]早期应用外源性EPO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此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PO能够阻断Caspase-3、fas-fasl死亡蛋白途径的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2008年18期 No.212 1419-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4 ]

经验交流

  • 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安全性探讨

    潘世奇;张大鹏;侯明明;亓云龙;陈立民;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69例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9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29.6分,术后平均92.2分。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9例,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双侧髋关节均有病变的疾患同期进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是安全可行的。手术适应证的严格掌握、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8年18期 No.212 1423-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8 ]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并发症的预防

    刘岗;辛立文;杜荣基;梁源清;陈谨;曾伟清;唐勇涛;廖振房;

    [目的]总结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93例胸腰椎骨折(胸椎40例、腰椎53例,不同程度神经损伤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体前、后高度分别由术前平均42%、77%,增加到术后平均94.8%、98%。Cobb’s角由术前15~50°,恢复到术后0~9°,术后CT62例显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均得到恢复。除10例Frankel分级A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3级的提高。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共26例。[结论](1)AF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早期手术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及减压目的,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减少脊髓继发损伤、恢复生理功能的有效方法;(2)术中确切定位、仔细操作、正确地植骨融合、适当行椎体强化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08年18期 No.212 1425-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1 ]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60例体会

    马象武;张永青;

    [目的]探讨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54例术后获得6个月~2年随访,术后摄X线片示椎体前缘高度大部分恢复约9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标准,51例有1~3级恢复,3例无明显恢复。骨折愈合后已行内固定取出12例,无椎体高度丢失。[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2008年18期 No.212 1428-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4 ]
  • 应用入口位和出口位X线监视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潘进社;张英泽;郑占乐;侯志勇;李增炎;李衡;

    [目的]探讨利用入口位和出口位X线引导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方法]选择旋转垂直不稳定的C型(Tile分型)骨盆骨折患者6例,术中利用入口位和出口位X线监视定位S1椎体的进针方向和位置,在X线监视下打入导针于合适位置,置入松质骨螺钉。[结果]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均复位,术后X线及CT示螺钉固定位置良好。[结论]术中应用入口位和出口位投照即可准确地置入骶髂关节螺钉。该方法较传统方法减少了投照位置和投照次数,简化手术过程,为微创固定骶髂关节提供了新方法。

    2008年18期 No.212 1430-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9 ]
  • 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7例报告

    罗伟国;云雄;邹重文;黄智;杨柏林;陆焱;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作者自2004~2007年采用带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27例,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结果]27例皮瓣全部存活,外形满意。23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皮瓣色泽基本与邻近皮肤相同,局部平坦,质软,手指与手掌功能正常。[结论]掌背动脉背侧皮支皮瓣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2008年18期 No.212 1432-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8 ]
  • 关节置换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迟发感染的抗生素使用

    李军;朱天岳;柴卫兵;文立成;卢宏章;刘震宁;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迟发感染治疗中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方法]Ⅱ期翻修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迟发感染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0~86岁,平均67.2岁。初次手术包括髋关节置换术5例,膝关节置换术4例,发生感染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为2~96个月。术前及术中取关节液培养,Ⅰ期取出内植物彻底清创,然后用临时间隔器(包括万古霉素骨水泥7例、可灌洗间隔器2例)填充缺损区域,术后引流液万古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根据药敏结果,静脉用抗生素3~6周。清创术后3周~1年,Ⅱ期关节置换重建8例;1例因全身情况欠佳,局部旷置。采取接触隔离方式预防感染的院内播散。每2周检查肝、肾功能。[结果]细菌培养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例,所有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苯唑西林、青霉素等均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9例,利福平敏感7例,克林霉素敏感5例,复方磺胺敏感4例,左旋氧氟沙星敏感4例,庆大霉素敏感3例。治疗后感染均得以控制,肝功能短暂升高1例。随访25.5~108个月,平均50.9个月,未见感染复发,亦未在病区内播散。[结论]造成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感染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彻底清创手术后,全身和局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条件行Ⅱ期成形手术相对安全;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可以预防感染的院内播散。

    2008年18期 No.212 1434-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9 ]
  •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外科治疗

    李百川;张明;徐友高;石丹;杨智贤;朱成明;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成因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11例经病理证实的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外科治疗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术前接受消炎痛、二磷酸盐和蛙鱼降钙素治疗。术中予包膜外完整切除关节周围成熟后的骨化灶。[结果]症状消失8例,改善3例。[结论]创伤性骨化肌炎的主要成因是骨伤后治疗和活动不当所致。发病18个月后,待骨化成熟时,可通过手术切除关节周围病灶,改善关节的活动。

    2008年18期 No.212 1437-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