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国际学会介绍

临床论著

  • 骨盆Salter截骨远端旋转方式对髋臼前倾角影响研究

    吕学敏;郭源;朱振华;张建立;叶蕾;

    [目的]研究骨盆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时,截骨远端旋转方式对患儿髋臼前倾角的影响。[方法]回顾2002~2007年因发育性髋脱位而行骨盆Salter截骨治疗,并在随访中获得完整资料的患儿51例,其中女性45例,男性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6岁(2.1~7.2岁),根据骨盆CT平扫测量术前及术后1~2年髋臼前倾角差值,以差值定义髋臼前倾角变化情况。截骨远端旋转方式根据术中X线平片测量进行评估,分3个方向测量:向前移位通过测量患侧与健侧闭孔最长纵径比值获得;向外移位通过测量截骨处远近端最外侧之间距离与截骨平面全长的比值获得;向下移位通过测量截骨端向下成角的角度获得。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改变采用t检验:所测得的3组数值与前倾角差值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AS8.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本组病例结果提示,健侧髋关节髋臼前倾角在随访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盆Salter截骨术可明显改变髋臼前倾角(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减小,在三种旋转方式中,以闭孔纵径比值与前倾角差值显著相关(P<0.05),即向前移位引起的髋臼前倾角改变最明显;向外旋转与向下旋转程度与前倾角差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骨盆Salter截骨明显改变了髋臼前倾角,使髋臼前倾角减小,术中向前旋转是引起前倾角减小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向外旋转,向下旋转对前倾角的影响最小。

    2009年17期 v.17;No.235 1281-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35 ]
  • 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诊断与治疗

    武耀建;朱明海;梁国辉;蔡小利;苻庆芬;罗会霞;王三茹;

    [目的]了解和认识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方法]31例患者经体格检查,可见平足外翻,内侧纵弓塌陷,不伴有仰趾畸形,而且无肌腱挛缩,无畸形僵硬,被动手法可以恢复正常足弓。足部X线正位片显示距骨轴心线向内倾斜,与第1跖骨相交成角;侧位片距舟关节(半)脱位,距骨-第1跖骨轴线失常;最大跖屈内翻侧位片距骨-第1跖骨轴线恢复正常,均明确诊断为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其中27例采用手法反向牵拉板正,4例手法无效而采用手术切开复位,31例均穿戴特制矫形靴或矫形足托(垫)治疗。[结果]31例患者均获得痊愈,随访1~2年,平均10个月。随访末期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跟骨无外翻,内侧纵弓恢复。踝足趾功能无障碍,足内外翻肌力平衡,步态稳定,单足负重站立无足外翻。足X线正位片距骨-第1跖骨轴角正常者26例,≤10°者5例。Kite角正常者29例,小于20°者2例。侧位片距舟关节对应良好者31例,距跟角小于25°者6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患者经手法或手术治疗,可以获得痊愈,本病预后良好。

    2009年17期 v.17;No.235 1285-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2 ]
  • 国人类风湿关节炎术中髌骨厚度的测量及置换技术的探讨

    黄德勇;吕厚山;

    [目的]调查国人类风湿关节炎中髌骨的厚度及解剖学特点,探讨髌骨置换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59例患者95个类风湿膝关节行全膝置换术,术中测量髌骨最厚处、最薄处和髌骨截骨后骨床的厚度以及安装髌骨假体后髌骨复合物厚度,术后对患者随访,观察膝前痛和髌骨骨折的发生率。[结果](1)截骨前髌骨的厚度测量为最高处(22.01±1.64)mm(18~26mm),最低处为(11.69±2.33)mm(6~16mm)。(2)截骨后髌骨的骨床厚度测量结果为(13.23±0.96)mm(11~16mm),其中11mm4膝(4.2%),12mm15膝(12.7%),13mm38膝(40%),14mm32膝(33.7%),15mm5膝(5.3%),16mm1膝(1.1%)。髌骨复合物的厚度平均为21.42mm(20~25mm),90.5%(86/95)的髌骨厚度在术后等于或稍低于原髌骨厚度。(3)术后随访轻度膝前痛3例,无髌骨骨折或髌骨松动病例。[结论](1)类风湿膝关节中髌骨的厚度小于国人正常髌骨厚度的均值。(2)类风湿膝关节髌骨置换时保留12~14mm厚度的骨床是一种安全的选择。(3)类风湿膝关节置换髌骨短期随访临床疗效肯定。

    2009年17期 v.17;No.235 1289-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3 ]
  •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潘廷明;徐皓;姚晓东;陈建梅;李金泉;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V型5例,Lenke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cm。[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2009年17期 v.17;No.235 1293-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5 ]
  • 综合性外科疗法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的临床分析

    白志刚;牛东生;孙玺淳;郭舟桐;马军;

    [目的]探讨综合性外科疗法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8年2月运用全膝关节置换术配合综合性外科疗法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患者共22例(35膝),术前、术后以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判定结果。[结果]2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7年,平均3.1年。术前HSS评分-6分~35分,平均23.5分,术后62~91分,平均79.8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完善、精细的术前准备下,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注重截骨量与软组织平衡相结合,术后予以系统、规范的管理与康复训练,运用综合性外科疗法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2009年17期 v.17;No.235 1297-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2 ]
  •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马东印;周自广;范江涛;刘爱华;范久庆;王兴龙;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TLIF技术治疗且获得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0~55岁,平均39.2岁。T12L1突出11个间隙,L1、2突出25个间隙,L2、3突出18个间隙,其中双间隙突出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钛网植入、植骨融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并发症5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2~3d配戴腰围下床活动。平均随访15个月,Oswestry评分从术前(52.32±9.17)分改善至(20.33±5.72)分。并获得较好的植骨融合,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结论]TLIF技术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并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00-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2 ]
  • C_3椎板切除并保留C_7棘突的颈椎管扩大双开门成形术

    丁立祥;陈迎春;姚琦;张亘瑷;董福慧;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观察改良手术疗效,探讨其能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改良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A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65.7岁(45~83岁);男14例,女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传统术式对照组(B组)为本院同期行传统C3~7椎板成形术的18例患者,B组患者平均年龄59岁(46~75岁);男11例,女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12~5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角度、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46.5%,B组患者为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0%,B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1.2°±9.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Cobb’s角10.9°±10.1°,A组和B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6.9°±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3椎板切除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同时保留C7棘突颈背肌肉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半棘肌和颈背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和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03-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4 ]

经典文献史料

征购启事

征订启事

综述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

    汤冀强;黄庆森;

    椎间盘源性腰痛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它是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治疗上也进行了许多尝试,保守治疗,微创治疗,融合和非融合手术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该疾病的诊疗方面的新进展,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07-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26 ]
  •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潘峰;贾连顺;

    肌萎缩型颈椎病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类特殊性颈椎病,本文参考大量的文献报道,综述了肌萎缩型颈椎病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从疾病的基本定义,致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预后角度,给予了本病准确的概括,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肌萎缩型颈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1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5 ]
  • 颈椎病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武刚;申勇;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术式。文中综述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一些参考。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15-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62 ]
  • 人工膝关节单髁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张启栋;刘朝晖;郭万首;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单间室骨关节炎近些年取得很大进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综述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严格的病例选择,单髁关节置换术10年生存率达95%左右。术后关节功能好,并发症少,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保存骨量等优点,是治疗单间室关节炎值得考虑的手术选择。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19-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8 ]

会议与学习班

博士论坛

  • 骨形态蛋白在脊柱外科应用的最新进展

    赵庆华;贾连顺;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不仅能够诱导异位骨化,而且能够作用于成骨细胞和骨祖细胞,提高其成骨分化的能力。在骨的形成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作用,尽管BMPs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其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了解植骨融合的确切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2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6 ]

庆祝建国60华诞征文

基础研究

  • 有氧健身运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影响

    孙建翠;崔西泉;

    [目的]探讨有氧健身运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筛选60名老年人,分两组,对照组30例,不参加有意识、有规律的锻炼活动;实验组30例,按设计运动处方进行徒手与负重结合有氧健身操运动,12个月后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量腰椎侧位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运动12个月后,受试者在四个部位骨量减少构成比明显低于实验前,处方运动组骨密度均高于非处方运动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腰椎侧位(L2~4)的骨密度差异尤为显著(P<0.01)。[结论]规定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的有氧健身操运动处方对改善老年性骨质疏松具有明显效果,专项性和负重运动效果尤为突出。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26-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22 ]

实验研究

  • 纳米P(LLA-b-CL)与犬关节软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陈竹生;童新明;蔡道章;刘斌;

    [目的]研究具有纳米结构二嵌段共聚物左旋聚乳酸/聚已内酯(PLLA-b-PCL)与犬关节软骨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开环聚合制备PLLA-b-PCL,液-液相分离制备PLLA-b-PCL纳米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分离培养犬膝关节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PLLA-b-PCL膜进行复合二维培养,MTT法检测细胞毒性;通过倒置显微镜、Hoechst33342荧光法观察细胞的形态与粘附状况;另取第3代软骨细胞与纳米PLLA-b-PCL(实验组)、PLLA-b-PCL(对照组)支架材料上进行三维培养3周,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粘附、生长状况,Hoechst33258荧光法检测复合物中细胞DNA含量、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PLLA-b-PCL无细胞毒性,软骨细胞在纳米PLLA-b-PCL支架上粘附、增殖良好,随时间延长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DNA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DNA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LLA-b-PCL纳米支架能为软骨细胞的生长分化提供较好的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29-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2 ]
  • 壳聚糖纤维及明胶联合增强的磷配钙骨水泥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潘朝晖;范清宇;蒋萍萍;王剑利;

    [目的]探讨壳聚糖纤维联合明胶对磷酸钙骨水泥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比例的壳聚糖纤维、明胶和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通过测定复合物抗弯曲强度、分析固化体相组成、观察超微结构及抽提液体外细胞反应,了解壳聚糖纤维-明胶-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细胞毒性。[结果]壳聚糖纤维体积比对抗弯强度影响显著(P<0.05),体积比增加到30%,强度为(9.04±2.63)MPa(对照组为(2.48±0.62)MPa,P<0.05)。X线衍射观察各复合物在31°和35°之间均可见与标准羟基磷灰石一致的衍射峰,与对照组相比较,明胶组、10%纤维组和30%纤维组羟基磷灰石特征衍射峰强度相对高,羟基磷灰石相比例增加,磷酸四钙相比例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各实验组微孔数少于对照组,纤维分散较好,并被水泥湿化。诱导后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可在复合物表面生长,短期抽提实验证实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显著高于阳性对照(P<0.05),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添加壳聚糖纤维和明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骨水泥强度,加速骨水泥向羟基磷灰石转化,新型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34-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6 ]
  • 流体切应力促成骨细胞通过细胞周期G1/S调控点机制的研究

    张成俊;夏亚一;王常德;汪静;汉华;王翠芳;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FSS)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与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转化机制的关系,为确立最佳生理应力刺激骨再生提供依据。[方法]从KM乳鼠颅盖骨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在体外流体小室内分别受FSS(12dyn/cm2)作用0、0.25、0.5、1、2、4h,通过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能力,并利用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评价其分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测定细胞周期G1/S百分比、细胞周期依赖激酶2和4(CDK2、CDK4)的活性改变及E2F1、p27mRNA的表达实现FSS促成骨细胞由G1期转向S期的测定。[结果]FSS促增殖作用在短期(0.25h、0.5h)明显,并且细胞生长曲线前移;但在1、2、4h却有明显抑制增殖作用。FSS同样增加了ALP的活性,尤其在应力作用0.25、0.5h时显著(比对照达128%和158%);而应力作用1、2、4h后减低了ALP的表达。在FSS作用1h内细胞周期S期百分比增高,作用0.5h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但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周期S期百分比开始下降,当作用时间持续4h后S期百分比下降明显(P<0.05)。流体切应力增加了活化pRb的CDK2、CDK4的活性,而且与CDK2相关的E2F1表达量也明显增加;而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p27在流体切应力作用下有所下降。其中流体切应力在0.25h、0.5h明显增加了E2FlmRNA的表达水平(P<0.05),此效应在作用1h后减退。[结论]适宜的流体切应力通过上调CDK2、CDK4及E2F1,下调p27,使细胞从G1期转化到S期,在流体切应力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有明显的FSS作用时间限制性。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38-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0 ]
  • 黄韧带退变早期的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张喜善;范锡海;张延明;韩瑛光;吕尧;李建民;

    [目的]通过对建立的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的研究,观察早期退变黄韧带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术后3d、5d、15d、30d、60d共5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颈后肌肉切除术后3d,黄韧带中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术后5d,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成纤维细胞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术后15d,成纤维细胞减少,纤维间隙内有较多的基质成分。术后30d,成纤维细胞细长,纤维束粗大呈波浪状。术后60d,成纤维细胞数量及形态接近纤维细胞,纤维束排列规整粗大。[结论]颈椎动力失衡性大鼠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44-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6 ]

经验交流

  • 疼痛性副舟骨的手术治疗16例分析

    梁伟;严力生;苏士乐;钱海平;李国;鲍宏玮;

    [目的]探讨疼痛性副舟骨的手术治疗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16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3例;年龄13~37岁,平均22岁。其中10例采用传统的Kindner手术方式,6例采用副舟骨融合内固定术,并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个月~2.8年,平均1.5年。根据Maryland足部评定标准,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术前掌握疼痛性副舟骨的分型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精细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47-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3 ]
  •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处理的临床研究

    张明;乐国平;

    [目的]研究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如何提高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同期80岁以上(含80岁)50例和79岁以下71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通过对2组病人术中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对手术期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岁以上组和79岁以下组在术中危险因素的评估中除了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上有统计学差异外,血压、心率变化、术中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及术前住院时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经过严格病例选择和充分的术前准备,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期是安全的,积极预防和正确的处理术中相关并发症,绝大多数高龄患者是可以安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人工股骨头置换应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49-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1 ]
  • 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尹东;韦建勋;袁彦;孙可;莫冰峰;

    [目的]探讨髋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2008年2月~2008年8月,采用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单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8例。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切口长度8~10cm。术中出血量为280~710ml,平均410ml;术后引流量为250~600ml,平均420ml。患者平均下床时间6.5d(3~9d)。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1.2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91.5分。[结论]外侧入路小切口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易接受、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及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51-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0 ]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刘江涛;常增林;段祎;黄彬;青光恒;刘翰霖;庄正陵;闫学军;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54-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7 ]
  • 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戴祝;陈志伟;廖瑛;范伟杰;曹盛俊;

    [目的]探讨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08年12月鹅足腱鞘炎及内侧半月板破裂病例各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者在致病机理、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方面均有不同。[结论]认识鹅足腱鞘炎与内侧半月板破裂的致病机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仔细鉴别诊断,可提高诊断率,指导正确的治疗。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56-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4 ]
  • 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前瞻性研究

    陆晓生;彭昊;凌尚准;韦文;

    [目的]对比研究显微镜下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按同一标准选择1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显微镜,B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者在术中出血、住院日,医疗费用,并发症及疗效等方面的指标。[结果]术中出血、住院日、医疗费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2例发生硬脊膜破裂,B组2例术后腰椎失稳。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175例获得11个月以上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1]。A组优40例,良4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3.1%;B组优39例,良42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2.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疗效满意,但相比之下,显微镜下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日短、医疗费用少、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不易造成腰椎失稳。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2009年17期 v.17;No.235 1358-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