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简讯

期刊征订·征稿启事

会议及学习班

专家论坛

临床论著

  • 带绊纽扣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比较

    吴邦耀;李长军;周续祥;牟雪松;谢杨;张鑫宏;

    [目的]探讨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带绊纽扣钢板(双Endobutton钢板)与AO锁骨钩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42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12例应用带绊纽扣钢板治疗,男9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8±1.5)岁;30例应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男22例,女8例,年龄19~68岁,平均(37.5±2.8)岁。分别对患者手术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带绊纽扣钢板组的切口度、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锁骨钩钢板组;锁骨钩钢板组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易出现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费用、切口感染和内固定松动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绊纽扣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总体疗效与锁骨钩钢板相当,但是其术后遗留瘢痕小,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低,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考虑到前者不需二次手术,实际总费用往往低于后者,故可减轻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53-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69 ]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不同时期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刘法敬;申勇;张英泽;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任虎;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不同时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8月在本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症状出现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长短,将其分成3组。急性期组(Ⅰ组):在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早期修复组(Ⅱ组):在2周~2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患者,34例。慢性期组(Ⅲ组):症状出现2个月后接受治疗者,18例。观察各组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组患者的疼痛症状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缓解。3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Ⅱ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均有显著恢复(P<0.05),而Ⅲ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38.9%,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任何时期椎体压缩骨折所致的疼痛,尤其对处于早期修复期的骨折患者,可在最小的并发症风险下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58-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97 ]
  • 全膝关节置换中固定平台假体和活动平台假体相比较的Meta分析

    李彬;温昱;柳达;田立杰;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固定平台型假体(fixed bea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FB)和活动平台型假体(mobile bea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B)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适当类型假体进行TKA术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图书馆关于TKA术中应用FB和MB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本文检索了1979~2009年间发表的1 718篇关于TKA术中应用FB和MB的文献,经过筛选和评价,最后收集到已发表的14篇(共1 305例患者)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试验,符合本次Meta分析所纳入的试验标准。结果发现两组在KSS评分、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率、放射学指标和假体相关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显著区间有重叠)。[结论]相对MB的先进设计理念,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在TKA术中应用MB疗效显著优于FB。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63-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4 ]
  • 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与PFNA治疗的回顾性对比研究

    张世民;祝晓忠;黄轶刚;王欣;张英琪;马卓;

    [目的]比较髓外DHS(dynamic hip screw)与髓内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术中或术后外侧壁破裂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采用PFNA和2005~2006年采用DHS治疗的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组71例(男1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岁),DHS组62例(男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75.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状况,外侧壁骨折的发生率、术后康复进程和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比DHS组外侧壁破裂对康复过程和功能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骨折前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步行活动能力、手术危险度分级、内科合并症数目、骨质疏松Sigh指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拉力螺钉的置放(TAD)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FNA组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平均4.4周),较DHS组(平均10.6周)康复进程显著为快。但PFNA组的髋股部疼痛不适发生率(25%)较DHS组(11%)显著为高。DHS组有5例发生外侧壁破裂(占8%),虽经延长卧床时间(达3个月以上)等措施骨折均获得愈合,但其功能效果较无外侧壁破裂者显著为差。[结论]DHS治疗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发生外侧壁破裂而导致失败的危险,建议采用头髓钉系统(如PFNA)固定。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68-1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164 ]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干旻峰;杨惠林;邹俊;王根林;梅昕;周峰;钱忠来;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椎体后凸成形术试行治疗25例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Margel分型属A3型)。术中采用骨水泥分次灌注及C型臂X线机动态观察技术。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术前、术后及12个月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比例。[结果]术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无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少量骨水泥渗漏且无症状性并发症。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2分降为术后2.8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维持在3.0分。ODI评分由术前的68.2%±6.6%改善为术后的35.3%±2.8%,术后12个月随访时仍能维持。椎体前缘高度从61.5%±13.9%纠正为术后的85.3%±10.6%(P<0.05),中部高度由73.0%±19.3%纠正为83.3%±7.4%。Cobb角由术前的21.7°±7.8°改善为8.6°±6.6°。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术前为20.1%±4.1%,而术后为17.8%±1.3%(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是可行的,其疗效是满意的。骨水泥分次灌注及C型臂X线机动态观察技术可能有助于避免或减少骨水泥渗漏。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73-1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6 ]

经典文献史料

来稿摘登

综述

国外参考资料

基础研究

  •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解剖学研究

    路世勇;李光磊;王宝鹏;

    [目的]通过股骨干性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大小,提出新的形态学分类,为临床重建ACL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7副已知性别成人股骨干性标本的ACL股骨止点进行解剖研究。测量ACL股骨附着点的面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L股骨止点面积:男(104.4±30.8)mm2,女(81.4±29.1)mm2,性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CL股骨附着区形态中椭圆形49例,占36.6%,新月形39例,占29.1%;圆形20例,占14.9%;长条形17例占12.7%,不规则形9例,占6.6%。[结论]ACL股骨止点有椭圆形、新月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股骨止点面积有性别差异,重建ACL应结合股骨附着区的形态、位置、大小、性别等特点进行个体化重建。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92-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5 ]

实验研究

  • 垂直水柱测压法与Whiteside法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苏伟;赵劲民;张斌;罗世兴;

    [目的]与Whiteside法比较,探讨垂直水柱测压法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0只,行气管插管麻醉。用8.0 cm宽血压计袖带包绕右侧小腿充气至40 kPa,持续8 h后松开袖带,建立骨筋膜室的压力模型。垂直水柱测压法采用常规的静脉输液系统和刻度尺,Whiteside法采用汞柱血压表、三通管和注射器等。比较两种方法对骨筋膜室的动物模型造模前后压力的测量结果。[结果]造模前垂直水柱测压法(15.52±2.94)mmHg(1 mmHg=0.133 kPa),Whideside法(15.63±2.63)mmHg,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过程中、造模后均无动物发生呼吸抑制和死亡,有效实验动物为20只。造模后垂直水柱测压法测压为(34.42±4.38)mmHg,Whideside法(34.55±4.28)mmHg,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差别(P>0.05)。[结论]垂直水柱测压法在家兔静息状态和骨筋膜室模型时的应用效果与传统Whiteside法相一致,客观准确,但其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更具应用优势。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96-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94 ]
  • Akt/PKB对大鼠脊髓损伤后TNF-α表达的影响

    曹阳;张玉强;王岩峰;栗刚;范仲凯;于德水;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KB)被阻断后脊髓损伤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变化。[方法]参照Nystrom′s压迫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成年健康Wistar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损伤组32只、Akt/PKB阻断组32只。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TNF-α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各组大鼠TNF-α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损伤组与Akt/PKB阻断组TNF-α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 density,MO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kt/PKB阻断组与损伤组相比MOD值明显降低(P<0.01);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组与Akt/PKB阻断组TNF-αmRNA的MOD与内参照MOD的比值明显升高(P<0.01),而Akt/PKB阻断组则明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Akt/PKB可能通过下调TNF-α的表达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

    2010年22期 v.18;No.264 1899-1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0 ]

英文原著

经验交流

  • 碳纤维材料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孙鲁伟;任志富;王景彦;

    [目的]观察碳纤维材料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优点。[方法]自2008年1月~2009年2月应用碳纤维材料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2例,术后以骨折复位、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为疗效指标。[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期间外固定架没有出现变形、折断等现象,固定可靠,无产生碳纤维材料过敏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功能评定:优8例,良4例。[结论]骨盆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且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弹性模量好、抗蠕变性强、抗腐蚀、耐疲劳性好、易透X线等优异性能。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07-1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2 ]
  • 锁定加压板(LC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崔勇;汤威;吴立文;郜克巍;周晨亮;曲敬;

    [目的]探讨LC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失败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年以来收治的16例LC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内固定物断裂的病例从解剖及生物力学角度加以分析。[结果]LC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失败多发生在术后恢复期,引起固定失败的原因主要与失败的固定技术及术后康复有关。[结论]LCP是新型解剖板,术中严格遵循LCP固定原则及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对于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10-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2 ]
  • 应用前路钢板踝关节融合术近期临床观察

    吴萌;汉华;韵向东;汪静;夏亚一;

    [目的]分析踝前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技术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09年5月间,16例患者(16踝)应用踝前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技术行踝关节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通过物理检查、放射学检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所用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AOFAS评分术前为33~45分,平均38分,术后评分为65~78分,平均75分。根据Paley改良评分标准,16例患者临床效果评价:优11例,良4例,中1例;功能评价:优12例,良4例,疗效满意。[结论]踝前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技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踝关节融合术式。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13-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0 ]
  • 扩髓产物留取装置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田晓华;赵敏;闫红旗;郑曙翘;方伟;

    [目的]自行研制的扩髓产物截留装置留取扩髓产物并回植骨折断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的术中采取自行研制的扩髓产物截留装置留取扩髓产物并回植骨折断端。[结果]通过对扩髓产物的细胞学研究,发现大量的骨碎屑、血小板及骨祖细胞等。随访5~23个月,平均14个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优20例;良2例。[结论]扩髓产物中含有丰富的骨碎屑和诸多的成骨因素,利用它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15-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0 ]
  •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李始汉;陈永雄;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9年2月应用解剖型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81例。年龄41~73岁,平均62.1岁。骨折按Neer分型法,Ⅲ部分骨折60例,Ⅳ部分骨折21例。均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36个月的长期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Neer评分,优49例,良23例,可7例,差2例,总优良率达88.9%。[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对肱骨头血供影响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不稳定的、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长期随访观察,效果满意,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18-1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0 ]
  • 应用Reclvse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李康杰;姜永杰;郑光彬;南军;元虎;

    [目的]评价应用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002年6月~2008年12月,对14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术前伤椎前缘平均高度49%、脊柱后凸角(Cobb角)平均28°、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68%。术后次日X线片、CT扫描,测量伤椎体高度、Cobb角和椎管矢状径。术后每隔2~3个月随访观察内固定物、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术后12个月CT检查统计骨折骨性愈合率,取内固定术后3个月X线片统计伤椎体高度,术后18个月按Frankel标准统计神经功能。[结果]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8%、平均Cobb角4.6°、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平均92.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有椎弓根螺钉折断3例、松动4例、断棒1例、螺丝帽松脱2例。术后12个月骨性愈合率93%,取出内固定后无伤椎体高度丢失,除了9例,神经功能有1~3级恢复。[结论]Reclvse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术式之一。此术式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经济而疗效可靠,适用于无明显骨质疏松、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50%的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20-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2 ]
  •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周春晖;刘儒森;邱桂斌;孙松盛;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SchatzkerⅤ和Ⅵ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5月,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分别采用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或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42例。[结果]患者经过6~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无骨折延迟、畸形愈合。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膝关节屈曲118°~136°。膝关节功能参照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优3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24%。[结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应重视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采用适当手术方法,可减少软组织损伤并发症,使骨折固定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23-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1 ]
  • 血流动力学平衡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王亮;甄相周;郭前进;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平衡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骨盆骨折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救治40例,8例死亡,死亡率16.7%。38例得到随访,随访10~36个月,平均16.6个月。骨盆骨折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9.5%。功能按Majeed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1%。[结论]骨盆骨折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病情较复杂,应用伤害控制策略、多科协作、早期应用骨盆外固定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26-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2 ]
  • 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姜俊杰;陈旭;张兴林;孙涛;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褚楷;

    [目的]分析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9年,本院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骨折(包括波及下极的粉碎性骨折)157例,采用张力带固定及部分髌骨切除术,随访术后疗效,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及髌骨长轴形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张力带固定组患侧髌骨纵轴长度大于健侧,P=0.000,有统计学差异,张力带固定组Bostman评分为26.661 5±1.178 3,部分髌骨切除组Bostman评分为26.370 4±0.996 1,P=0.11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该研究测量了髌骨下极粉碎骨折保留髌骨完整的张力带固定术后髌骨延长的范围,证实了临床张力带固定及部分髌骨切除术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临床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28-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8 ]

短篇报道与个案报告

研究与探讨

  • 骨折愈合内固定技术的回归与分析

    谭远超;闫虎;周纪平;张秋玲;张恩忠;

    [目的]任何一种理论的更替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骨外科发展的今天,西方骨折内固定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其弊端也随之被提出。中医骨伤科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虽历经曲折,但光芒尽显,天津著名西医骨科学者,虚心学习中医应用西医研究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骨伤科学愈合新理论-中医接骨学理论,即CO理论"Chinese Osteosynthesis",本文就AO理论"Asson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roblem of Internal Fixation"与CO理论作一回归与分析,从而为骨折愈合内固定提供新的理论研究基础。

    2010年22期 v.18;No.264 1934-1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