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应用B超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骨髓炎

    彭阿钦,郭瑞军,潘进社,吴希瑞

    <正> 自1994年2月~1994年9月,作者应用B超观察15例临床怀疑早期急性骨髓炎的病例,其中13例有特征性改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9个月,平均3岁9个月,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5d,最长7d。 骨髓炎最终诊断需依靠手术证实,穿刺液涂片有细菌或典型的X线片表现。 B超检查法:患儿平卧或侧卧。先沿肢体做纵形扫描,再在可疑区做环形检查。应用ALoKaSSD-630超声仪,探头频率为5MHz。2 结果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2 ]
  • 小儿膝关节镜检查及手术

    徐卫东,陈学军,张华东,马明军

    <正> 小儿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成年人相比有其特殊性,由于自身对病史描述不清,给诊断和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院从1992年1月~1997年1月,应用美国Stryker关节镜对32例儿童膝关节疾病进行了检查及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6~14岁,平均10.5岁;左膝15例,右膝17例,病史3d~4年,平均1.5年。1.2 临床表现和体征 膝关节疼痛32例,关节肿胀15例,关节弹响8例,有绞锁史10例,打软腿10例,Mcmurray征阳性9例,关节间隙压痛15例,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16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1.3 膝关节镜下诊断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股骨颈干角的变化对髋关节平衡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吴同申,孟茜,刘书成,赵晓伟,孟纯阳

    <正> 小儿麻痹症后遗臀中肌瘫痪的病人,常常出现股骨颈干角的继发增大。我院自1992~1995年共收治此类病人17例,治疗成功13例,失败4例,现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股骨颈干角的变化对髋关节平衡稳定性的影响。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均为小儿麻痹症后遗臀中肌瘫痪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1~18岁,平均13岁。术前表现为行走时上身歪向一侧(单侧病变者)或左右摇摆(双侧臀中肌瘫痪者),X线拍片显示病侧股骨颈干角增大(150°~165°),所有病例均施行病侧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术以纠正增大的颈干角,其中13例又行二期同侧腹外斜肌转移替代臀中肌术,治疗后行走时上身的歪斜或摇摆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成功,而另外4例因广泛肌肉瘫痪而无肌转移替代条件者未能行二期臀中肌替代手术,行走时上身歪斜或摇摆程度未能减轻,患侧单肢站立时相较术前缩短而表现为慌张不稳步态,治疗失败。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4 ]
  • 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弹性矫正装置的应用

    张勇,吴玉霞

    <正> 我们自1994年3月~1996年3月,用自行设计的斜颈弹性矫形装置给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病儿进行矫正。共治疗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15岁,5~9岁20例,右侧17例,左侧8例,均行患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松解患侧挛缩软组织,术后应用弹性矫正装置矫正4~6周,25例均进行随访,除5例年龄较大者面部有畸形外,其余均获得良好效果(颈肌挛缩解除、头颈端正、功能不受限、活动自如)。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选择性周围神经肌梭传入Ia类纤维切断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实验研究——1 家兔胫神经小束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与电生理学的相关实验研究

    刘小林,朱家恺,程钢,刘均墀

    <正>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痉挛性脑瘫在临床上已获得成功,该手术由于选择性的切除了脊神经后根中的部份肌梭传入纤维,从而减少了周围的兴奋性传入,使得原来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下行抑制系统受损而使周围兴奋相对过高的失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有效的降低了病态增高的肌张力,解除了痉挛。现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虽然该手术具有良好的解痉效果,但随着国内外对该手术的熟悉与了解,以及临床随访也发现了该手术所固有的一系列问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椎管内手术的相关并发症。怎样既保留选择性切断肌梭传入纤维所带来的良好的解痉效果,又避免出现有关并发症和简化手术,减少病人痛苦,已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在周围神经干内进行肌梭传入纤维的选择性切断,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但考虑到周围神经干内肌梭传入纤维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电生理学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可操作性的技术性因素可能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5 ]
  • 犬髋臼周围截骨后对髋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验研究

    王兰廷,杜鸿章,穆希胜,邹宏恩,唐农轩,叶军

    <正> 1976年,Eppright设计并应用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髋臼严重发育不良,或已继发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但术后可造成髋臼缺血性坏死。1988年,Ganz对此术式进行改良,即髋臼周围截骨术。这一术式虽然对髋臼血供影响较小,但从理论上推测,术后髋臼血供也应减少而引起软骨组织损伤,经文献检索目前尚未见临床上有缺血性并发症的报道,也未见术后对软骨组织形态及生化方面的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对髋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程度。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制备 健康杂种犬12只,雌雄不分,年龄2~4岁,体重15~18kg。随机分为1、3、6月三组,每组4只。右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846合剂(动物化学保定剂,解放军农牧大学产)每公斤体重0.1ml肌注。麻醉生效后,右大腿及会阴区脱毛,消毒铺无菌巾,术式按Ganz描述的方法进行。即: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髋臼前后柱及髋臼底部。截骨先从髋前上下棘之间开始,而后转折向下纵形截断后柱,在髋臼底部截断部分坐骨支全部耻骨支。将已完全游离的截骨段,近端向前外侧远端向内侧旋转移位,增加股骨头覆盖,2枚克氏针固定。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3 ]
  • 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足部畸形的并发症

    张伟

    <正> 三关节融合术是矫正足部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人称它是矫正足部畸形的“万能手术”。手术切口有Ryerson、Hoke及Dunn等方式,虽然各术式在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跟距、距舟及跟骰三个关节的截骨来达到矫正足部畸形的目的。儿麻后遗症遗有马蹄内、外翻畸形,通过三关节融合术矫正后,大部分患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术后患足不但外形美观,畸形得到矫正,而且患足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作为一种手术方法,三关节融合术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还存在着一些并发症。本文仅就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后遗足部畸形早、晚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作一综述。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2 ]
  • 骨痂牵拉术延长肢体的实验研究

    黄劲松

    <正> 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下肢。1939年,Abbott和Sauders开始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肢体延长,但因并发症太多,未能得到普遍应用。1963年,Wagner介绍了皮质骨截骨后牵拉延长,其间隙以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Ilizarov于五十~六十年代,设计了一种环形外固定器用于骨延长,并倡导了骨膜下皮质截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意大利学者De Bastiani首先提出了骨痂牵拉(Callotasis)的概念,即在骨干截骨后延迟一段时间,待纤维骨痂形成后再行牵拉延长,加速了骨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目前,截骨后逐渐牵拉骨痂,即高频率、小幅度牵拉骨痂已成为当今骨骼延长的最常用技术,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1 ]
  • 矫形器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

    赵辉三

    <正> 矫形器是用于改变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机能特性或结构的体外装置。矫形器制造装配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矫形外科技术几乎是与矫形外科(我国习惯上做为骨科的一部分)同时问世的。过去矫形器名称很多。国际上曾称为支具(Brace)、夹板(Splint)、矫形装置(Orthopedic device)、矫形器械(Ortho-Pedic appliance)、支持物(Supporter)。国内也曾称为支架、辅助器等。七十年代后国际上逐渐统一称为矫形器(Orthosis)。我国近代矫形器技术也是与我国骨科同时产生。60年前当我国刚建骨科时北京的协和医院已建立了假肢支具室,直接为临床服务,也为北京地区培养了比较早的一代中国假肢矫形器技师。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8 ]
  •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贾连顺,李青

    <正>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4 ]
  • 小儿脊柱侧突术前肺功能和术后脊髓功能观察与护理

    程文英,夏宏建,朱孟芬

    <正> 我院自1994年7月~1997年7月对11例小儿脊柱侧突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的整体护理下,克服各种不利状况,畸形大部矫正。无心、肺、脊髓和内固定器并发症。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9~16岁,平均年龄12岁,采用哈氏棒撑开矫正植骨者4例,哈氏棒撑开矫正驼峰切除者5例,半椎体植骨AF系统固定矫正侧突和哈—鲁氏棒固定脊柱融合术各1例。其中第2、3次手术撑开者共3例。入院检查肺功能5例,发现肺功能潮气量均低于60%。经吹瓶、深呼吸练习20~30d,肺功能潮气量改善达到60%~70%之间方施行手术。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3 ]
  • 应用CD固定装置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

    林海滨,陈文煌,郑文兰,郑晓晖

    <正> 自1995年初作者应用CD固定装置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17~20岁,均为特发性柱侧弯,侧弯部位均为胸段。术前侧弯Cobb角53°~85°,平均71.6°,术后平均角度18.3°,矫正角度53.3°,矫正百分率74.72%。术后平均身高增加4.5cm,术后随访1.5~2年,无并发症发生,剃刀背畸形已大部分矫正,侧弯矫形疗效满意。1.2 手术方法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先天性下胫腓关节分离1例及文献复习

    张国川,林伟枫,焦振清,张连威

    <正> 男性,1岁,主诉右下肢短、马蹄足畸形。母孕期无致畸影响,家族中无同病患者。查体双侧大腿等长,右小腿短缩1.5cm,左足内外踝间距4cm,右足踝间距6cm,右内踝细小后移,外踝宽大前置,跟腱紧张。无其它畸形。X光片可见双股骨远端、双胫骨近端及左胫骨远端骨骺骨化核正常,右股骨远端骨骺骨化核未出现,右胫骨腓骨自中下段始分离,侧位可见二者交叉,上胫腓关节分离,胫骨较腓骨稍短;距骨发育小,脱位于分离的胫腓骨远端之间;(足母)趾及第一跖骨发育不全(图1)。诊断先天性下胫腓关节分离Ⅱ形。一期延长跟腱,3个月后行踝关节重建术。术中将胫腓骨远端之间的异常软组织清除,胫腓骨远端肠线捆绑合拢,长螺钉固定,修整畸形的距骨后复位,克氏针固定于胫骨。摄X光片证明复位满意(图2)。术后5个月随访,右下肢短缩2.5cm,足外形正常,踝关节屈伸受限。胫腓骨内固定取出后,将行肢体延长术。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8 ]
  • 幼儿创伤性髋脱位伴同侧股骨头骨骺滑脱1例

    张云昌,郑亚萍,沈志鹏,付荣月

    <正> 患儿:女,2岁4个月,因被机动三轮车撞伤,在当地医院行脾切除,自体脾脏移植,左肾修补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血尿消失,但右髋关节不活动,局部压痛。伤后2周时X线片发现右髋关节脱位,右股骨头骨骺滑脱,转来本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右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右下肢短缩畸形,右髋前侧肿胀,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压痛,髋活动受限,右大粗隆突起上移。X线片示,右股骨头向后上方脱位,股骨头骨骺完全分离(附图)。入院后行患肢皮牵引,10d后在基础加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髋关节切开复位,滑脱骨骺整复,3枚克针固定,单侧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术后切口Ⅰ期愈合,X线片复查示髋关节,股骨头骨骺滑脱复位良好,痊愈出院。术后8月X线片示滑脱骨骺愈合好。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8 ]
  • 旋前圆肌转位治疗脑瘫前臂旋前畸形(附18例报告)

    王智良,林琳

    <正> 作者用旋前圆肌转位治疗脑瘫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大23岁,最小8岁,其中7~10岁者6例,11~17岁者8例,18~23岁者4例。患者前臂旋前度数及被动活动情况:旋前畸形:80°以上者4例,60°~79°者9例,50°~60°者5例。被动旋后度数:10°者7例,11°~20°者8例,21°~30°者3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痉挛性下垂内翻足手术与康复(附104例报告)

    李冰,董仲陵

    <正> 我院1990~1995年共收治痉挛性下垂内翻足畸形104 例,均为大脑性瘫痪。根据临床类型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多 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60例,女性44例;最大年龄30岁,最小年龄 3岁,平均年龄10.1岁。临床类型:单纯性足下垂82例,足 内翻9例,足下垂内翻13例。病人按智测分类:智测大于70 分64例,智测50~70分38例,50分以下2例。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一般分三步治疗。 第一步,入院后均先行功能训练1~2周。训练重点给病 人主动与被动刺激,明确足部正确体位的概念,充分活动足部 各肌群,领会手术意图,并能积极配合术后功能训练,为手术 创造条件。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9 ]
  • 躯干石膏综合征的防治

    桑井贵,吴岳嵩,邵卫,李纯志,朱明生

    <正> 石膏综合征(Cast syndrome)是由于躯干部石膏或其他器具固定后,胸腹部受压、受凉、潮湿,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此综合征多见于胸腰段椎体骨折行脊柱过伸位石膏背心、髋部穗形石膏、脊柱侧弯矫形及腰椎滑脱手术后行石膏背心固定的患者。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半腱肌止点上移对下肢痉挛性内旋畸形的矫治及生物力学分析

    曹晓林,温朝阳,安昕,王效东

    <正> 自1993年~1996年,作者采用半腱肌止点上移治疗痉挛性膝关节屈曲内旋畸形12例(15肢),取得明显效果。 临床资料:男9例,女3例,双侧3例;年龄5~12岁,平均7.5岁;呈剪刀步态者3例,不能走路者2例,内收肌明显痉挛者9例,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内旋畸形;跟腱挛缩者6例,无固定性的屈髋、屈膝畸形。 手术方法及效果:于膝上10cm处后内侧纵行切口,显露半腱肌腱,于膝下近止点处做第二切口,将其切断,自前切口拉出。在膝后外侧股骨外髁处做第三切口,显露股骨外髁,经皮下遂道将半腱肌腱拉入此切口,拉紧后缝合固定在股骨外髁骨膜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腰骶神经前后根会合段与椎板关系的解剖观察

    王吉波,张守亮,石宗义,程建高,修先伦,赵亮

    <正> 腰骶部脊神经形成马尾后在腰椎管内行程中的形态,脊神经前后根之间的关系,脊神经前后根的直径和后根的自然分束等,徐林(1991)已进行了临床解剖学观察。本研究通过腰骶段椎板单开门切开显露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手术,术中解剖观察,对腰_2~骶_1脊神经前后根会合段的距离进行测量,对腰_2~骶_1脊神经前后根会合段与相应椎板的关系进行了临床解剖学观察,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手术对脊柱的损坏采用椎板节段开窗施行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手术,提供进一步的解剖学资料。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 马蹄足畸形矫形术后复发的原因探讨

    刘国平,杜靖远,罗怀灿,陈汝轻

    <正> 我们在治疗马蹄足畸形时发现,有些矫形治疗不满意的病例术后仍呈跟腱挛缩步态,经再次手术治疗得到满意矫正,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92例马蹄足病例中,19人经当地医院初次手术后仍呈跟腱挛缩步态。病人年龄5~32岁,平均年龄24岁,男12例,女7例。2例为单纯痉挛性马蹄足,8例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初次术后畸形有所改善,但足背伸0°。4例痉挛性马蹄足合并膝屈曲挛缩,行了股骨髁上后倾截骨和跟腱延长术,并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下肢于伸膝及足中立位,术后轻度跟腱挛缩步态。1例合并仰趾足行了跟腱延长术后畸形仍明显,足底前部皮肤磨出了溃疡。4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虽行了跟腱切断术,但足跟内侧软组织挛缩仍明显,足跟内翻影响了足背伸,导致畸形复发。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8 ]
  •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误诊孟氏骨折2例

    冷华平,刘玉民,员霞

    <正> 例1,女,9岁,左肘部摔伤6h来院,检查:左前臂及肘部软组织肿胀,尺侧压疼,畸形,肘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尺骨上1/3骨折,桡骨头向前脱位;诊断为孟氏骨折伸直型,手法整复失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桡骨头呈半球形,发育不良,术中拍对侧X线片示桡骨头脱位,诊断为先天性桡骨头脱位,尺骨上1/3骨折,行尺骨钢板内固定。 例2,女,10岁,右肘部摔伤10h入院,检查,右前臂近端轻度肿胀及压疼,肘关节屈曲130°、伸0°、X线片示右尺骨凸向前,桡骨头向前脱位;诊断为孟氏骨折伸直型,行手法整复,复位失败收住院,拟切开复位,但查体发现右肘及前臂疼痛,肿胀不明显,且左侧肘关节屈曲与患侧基本一致,右肘部X线片发现有桡骨头向前脱位,尺骨凸向前,诊断为双侧桡骨头先天性脱位,未给予治疗。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SPR跳跃式椎板切除术及其生物力学评价

    王秋根,王建华,年申生,丁祖泉,杨国标,卢太生,李文军

    SPR手术跳跃式椎板切除术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具有疤痕增生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在生物力学上与多阶段椎板切除有何不同,为此我们在7具成人新鲜腰骶椎标本(L_1~S_1)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量仪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SPR术的多段全椎板切除术和跳跃式椎板切除术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对脊柱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这种影响在脊柱受到水平剪切外力作用时更为明显而跳跃式椎板切除对脊柱的影响比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小,两种术式在单纯受到纯弯载荷时,对脊柱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L_3、L_5椎板切除术比多阶段椎板切除术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和生物学特征的手术方式。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67 ]
  • 应用三项“选择”的原则行SPR治疗痉挛性脑瘫(附46例报告)

    周薇莉,张印霞,孙立宝

    目的:了解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机理以及三项“选择”病例的重要性并明确手术与康复训练的关系。方法:在严格掌握三项“选择”即:病例的选择、脊神经后根节段的选择以及术中电刺激脊神经后根小束切断比例的选择下,对4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进行SPR手术。结果:下肢痉挛的解除率达98%,经过合理的PT训练,随访半年以上功能及步态改善率达80%,原有流涎6例,斜视5例,上肢肌张力高3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5例合并尿潴留,经过按摩及电针治疗2周恢复,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应用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重在“三项选择上”是疗效的保证,由于SPR是针对痉挛机制的治疗,其科学性与可靠性以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矫形手术和其它传统方法。但应当强调掌握三分手术,七分训练的这一原则。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9 ]
  • 小儿显性脊柱裂与脊髓栓系综合征

    刘福云,李甲振,郭永成,周彩峰

    为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本文对收治的显性脊柱裂伴有TCS的患儿共27例,从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显性脊柱裂伴有不同程度的足畸形,运动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异常即可诊断为TCS,早期行脊髓栓系松解术是治疗TCS的有效方法。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20 ]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附11例报告)(摘要)

    丁文元,陈百成,扈文海,董玉昌,张连威,王飞,申勇,冯建刚

    <正> 作者从1985~1995年收治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1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本组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8~55岁,平均年龄28.3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5年。左膝4例,右膝7例。8例膝部有外伤史。患者均表现膝关节肿胀,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包块,股四头肌不同程度萎缩;4例行关节穿刺,抽出棕黄色、黄色或血性关节液。所有患者血常规均正常,仅1例血沉加快高达65mm/h。X线检查:11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关节囊肿胀,侧位片部分病例可显示出单个或多个密度增高的圆形、椭圆形阴影,2例表现膝关节轻度增生、退变。7例术前行关节镜检查,镜下可直视到滑膜组织肥厚、增生呈结节状,滑膜血管充血,颜色呈黄褐或深褐色,以髌上囊处最为典型,关节腔可有陈旧积血或褐色积液。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5 ]
  • 改良Salter截骨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并发症分析及预防(摘要)

    刘强,耿景峰,吴晋普

    <正>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Salter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我院自1983年~1995年1月采用改良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84例,其中140例得到随访,效果满意。但11.4%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本文仅此并发症提出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7例,女113例。年龄最小1岁2个月,最大13岁。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10个月,平均1年9个月。 术前准备:术前行股骨髁上牵引。牵引重量0.5~1kg/岁。在骨牵引过程中,视病情适当调整重量。最多不超过8kg。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6 ]
  • 股骨髁上骨膜下V形截骨术

    俞宏亮,许超,赵立登

    从1979年6月~1995年6月,采用股骨髁上骨膜下V形截骨术治疗儿麻后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1106例,其中男635例,女471例,年龄10~48岁,平均23岁。病因:儿麻病后遗症1052例,炎症和创伤54例。随访1~16年,平均8.5年,显示本法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畸形复发2例,髁部骨折2例。本文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并发症处理与预防等进行了讨论。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8 ]
  • 小儿股骨颈骨折远期并发症

    孙军,李守民,袁毅,胡翠玲,孙成祥

    报告44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小儿股骨颈骨折远期并发症。认为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类型、暴力大小、治疗方法及受伤年龄相关。提出经牵引复位后在X线透视下经皮穿入3~4枚克氏钉固定,再用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内旋位的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术较适于小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强调对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在伤后即应实施,治疗后定期复查、延迟负重及合理的家庭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3 ]
  • 成年人马蹄内翻足的分型与外科治疗

    秦泗河,郑学建

    1984~1995年共收治各种马蹄内翻足1074例,18岁以上的成年人491例,术后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96例,男173例,女1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平均27.8岁。其中>45岁者9例。左下肢139例,右下肢120例,双下肢37例,共333个足。导致马蹄内翻足的病因14种,其中小儿麻痹后遗症175例,占59.1%。333个足共施行369人次手术,30例畸形严重者分两期手术矫正。6例因术后畸形矫正不足,关节融合不好又施行了二次手术。术后随访1年~8年9个月,平均3.5年,优321个足,占96.4%。差12个足。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3 ]
  • 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原因探讨

    高光明,杜成高

    <正>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告平均发生率为30%,有的高达46.7%,Hyer报告为9%~57%。本畸形虽明显的功能受限少见,但患肘在外形上让家长难以接受,产生很大的疑虑。作者回顾了50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仅就其发生原因和机制进行探讨,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畸形的发生。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0 ]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预防

    高启祥,张圣华,陈翠兰,尘爱云,帅宗梅

    <正>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较常见,平均发生率为30%。各种类型的髁上骨折均可发生肘内翻,特别是临床最常见的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最高。为此作者设计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从1981~1995年经238例病人治疗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6 ]
  • 读者来函

    高睡山

    <正> 编辑同志: 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并发症少,但对于拆除外固定延长器的时间有的临床医师尚不能很好掌握和运用,对于患者的康复往往造成不利影响。贵刊1995年9月第2卷第3期第220页刊登文章《胫骨干骺端截骨大幅度延长术2例报告》例1:于1990年8月20日延长达17.3cm停止,于1991年9月20日拆除固定架。自延长停止至拆除固定架共13个月。例2:于1990年8月15日延长达17cm,报告本应1991年11月份拔针,即需固定15个月左右,后患者及其家属要求延长拔针时间,于1992年4月4日拔针。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股骨延长区植骨块应力测试意义的探讨

    滑利,周仲安,吴梅英,王序全

    <正> 1 实验材料和测试技术1.1 实验标本取自急性外伤致死的新鲜尸体股骨6具。年龄为25~35岁,左右侧各3具。股骨长度41~44cm,平均42.5cm;截取后剔净所有肌肉及骨膜,上端以钢碗骨水泥浇制成一类似髋臼模型,下端以股骨髁间凹为中心修凿浇注一直径30mm钢珠,以保证实验加载过程中始终保证同心、点接触。将修成整体骨试件存放在负20°冰箱内保存。1.2 备梅花型髓内钉12枚,规格0.8cm×32cm,将髓内钉中央近端9.11cm处,近端距髓钉末端4.7cm处各添加2个45mm大小螺丝孔,备35mm×45mm螺丝钉45枚(图1)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胸大肌胸腹部转位重建屈肘功能

    刘鸣,杨同群

    <正> 肱二头肌为主要屈肘肌,因小儿麻痹后遗症或其他原因引起肱二头肌瘫痪时,屈肘无力,直接影响手的功能。作者自1990年起采用clark术式为7例小儿麻痹患者重建了屈肘功能,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0~15岁,平均12岁。左侧3例,右侧4例。前臂及手功能基本正常。手术在全麻或臂丛加局麻下进行。切口自腋上2.5cm沿胸大肌外缘至第7肋,暴露胸大肌,将胸大肌下1/3部分离。注意两点:一是在肌肉起点带部分腹直肌前鞘;二是向上游离肌肉时勿损伤胸前神经及血管束。另于上臂外侧作一纵切口,在结节间沟上端切断肱二头肌腱并向下游离到中段,最后通过腋前皮下隧道,屈肘130°位将肱二头肌腱与胸大肌胸腹部直接缝合,术后外固定4周。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拇指多指畸形的治疗

    连鸿凯,马长生,刘斌

    <正> 我院自1984年8月~1992年1月共手术治疗拇指多指畸形21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176例,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现将 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42例,女74例,年龄3个月~20岁,平均5岁,其中7岁以上36例。部位:按解剖部位分为Ⅲ型,远节型36例,近节型113例,掌骨型67例。 疗效判断标准。优:外形美观,功能活动与健侧相同,128例,占59.3%;良:外形美观,功能活动接近健侧,肌力4级,75例,占34.7%;差:外观明显畸形,功能受限,有手术并发症,13例,占6.02%。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2 ]
  • 骨科康复护理探讨

    张彦,翁妙卿,符丹

    <正> 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紧密配合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的工作对残疾者和慢性病者进行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最终的目的是促使残疾患者得以恢复和最大程度的恢复,使其具有生活活动能力、重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更生的能力。 由于骨科康复护理的对象是残疾者,他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能力障碍。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了特殊的任务,在护理内容上有别于其它学科,它要求在康复者恢复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也不同。其内容包括: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 小儿跗骨松质骨刮除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

    黄瑞良,郭来洲

    <正> 儿童严重足部畸形矫治在临床上是一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于1989年1月~1993年5月利用以跗骨部分松质骨刮除术为主的手术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18例22足,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8例22足中,男10例,女8例;手术年龄5~14岁,平均9.6岁,病程均4年以上。病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8例。 手术方法:术前摄X线片,拟定需要刮除的跗骨部位及范围,采取三关节融合切口,尽量保护骨膜、软骨及跗骨窦,远离关节面用尖刀切开跗骨背侧或外侧皮质,使成0.5cm×0.2cm的骨皮质窗,用小而锐利的刮匙刮除松质骨,边刮边扳正马蹄内翻畸形,术后石膏固定4~6周。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
  •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骨关节畸形矫治与远期疗效观察

    宁志杰,廖可国,朱大成,黄彦杰,李贵涛,李雪,赵汉平,胡宏伟,王巨

    目的:本文报道1725例次脊髓灰质炎后遗症(Polio)严重骨关节畸形矫治系列研究经验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采用作者改良及自行设计的新术式,结合功能训练及矫形器。结果:平均随访4.3年,根据畸形纠正,功能恢复,截骨部位X线表现及自我感觉等四个方面综合评定,总优良率占95.8%,有效率占98.93%。结论:本组治疗设计合理,效果满意,有一定创新性和推广使用价值。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9 ]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肌肉多项组织化学研究

    许龙顺,黄耀添,殷琦,雷伟

    本文对13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5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手术患儿小腿71个肌肉活检标本进行了多项组织化学研究。肌纤维ATP酶染色,发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胫后肌及腓肠肌Ⅰ型肌纤维增多及同型肌纤维聚集现象,提示有肌纤维失神经后神经再支配;肌纤维吖啶橙荧光染色及运动终板AchE染色未发现肌纤维有失神经后强橙黄色荧光及运动终板形态、功能异常,说明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正常的神经再支配,达到了神经与肌肉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本实验研究结果支持早期肌力不平衡学说,为早期肌力平衡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28 ]
  • 改良胫前肌外移治疗小儿足内翻畸形(22例报告)

    王刚,王廷华

    <正> 自1988年~1992年采用改良胫前肌移位术治疗小儿内翻足畸形22例22足,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其中小儿麻痹症13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隐性脊柱裂3例,脑瘫2例。均有内翻足畸形。2 手术方法 (1)于足内缘胫前肌附丽点处做纵形皮肤切口,显露胫前肌腱,于近附丽点处切断。(2)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沿胫骨嵴的外缘做纵形切口,切开深筋膜,显露胫前肌腱,向远处分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1 ]
  • 积极慎重地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宁志杰

    <正> 脑性瘫痪是医学领域尚未解决的疑难病症,据我国部分地区的不完全统计,其发病率为出生人口的4‰,以往临床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周围神经肌支切断、肌腱松解或骨骼短缩,石膏固定等方法。远期疗效均不理想,因此SPR应用临床后很快得到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学者的兴趣和高度重视。我国徐林教授九十年代初在亚洲率先开展了这一技术,继而对该项手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手术选择性更高。疗效明显优于国内外其他疗法。并研制出配合该手术的电刺激神经定位仪,为SPR在我国普及推广创造了条件。估计目前全国有上百家医院开展这项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9 ]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邬春虎,裴仁模,金才益,徐阿炳,张玉良,陆金荣,徐跃根

    <正>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为痉挛性脑瘫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本院自1995年4月采用这种方法为27例脑瘫患者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尽管已有不少SPR的有关报道,但少有资料提及其早期并发症问题,本文就此做一报告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最大17岁,最小2.5岁,平均7.8岁。 (1)脑脊液漏5例,占18.5%。系术后24~48h内拔除引流管后自出口处见有少量澄清液体流出,为脑脊液。取头低脚高位,量多者取俯卧位,伤口加压包扎2d后痊愈,无1例出现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 (2)皮肤感觉异常4例,占14.8%,多见于年龄较大者,1例表现为感觉过敏,有针刺感,并持续3个月,3例为双下肢感觉麻木,触痛觉迟钝。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4 ]
  • 先天性胫骨缺失

    张国川

    <正> 先天性胫骨缺失(Congenital deficiency of the tibia)包括胫侧半肢畸形(tibial paraxial hemimelia)、发育不全(aplasia)和发育不良(dysplasia)常伴有其它部位的骨与关节畸形和内脏缺陷。美国新生儿患病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无地区、种族及性别差异。1841年Otto 首次描述,之后很多学者撰文报道个案,研究病因,探讨分类和治疗,但缺乏系统性阐述。作者查阅了1965年以来的部分文献,作较为详细的系统性描述。1 病因 部分文献报告了患者呈家族性分布。Clark MW等分别对家谱研究,认为先天性胫骨缺失合并五指畸形或裂手、叉状股骨、尺骨缺陷,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Wolfsang Garg L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不能除外。酞胺哌啶酮(反应停)、辐射与病毒感染是致畸因素。在胚胎发育阶段,肢体胚芽与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胚基邻近,所以通常同时受损而伴发相应缺陷。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应用骨扫描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骨髓炎新进展

    彭阿钦,潘进社,吴希瑞

    <正> 儿童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时引流对防止感染扩散、死骨形成或转成慢性骨髓炎有重要意义。如延误诊断,其致残率和死亡分别为20%和1%。急性骨髓炎在发病后10~12d普通X光片才能观察到骨质破坏、骨膜增生等骨质本身的改变,因此,X光片不能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自1971年sub-ramanian首次报道应用锝—99m标记的磷酸盐复合物进行骨扫描以来,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扩展。文献报道表明,在急性骨髓炎临床症状出现后24~48h,骨扫描即可呈阳性。它为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本文就近些年来应用骨扫描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骨髓炎的文献作一综述。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6 ]
  • 牵张延长周围神经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谢文龙

    <正> 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目前仍是外科治疗中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虽是有效的方法,但供区有限,长度和直径难以与受区相符,可遗留供区感觉功能障碍,同时再生神经纤维要通过两个吻合口。显然,在相同条件下,神经端—端直接缝合只通过一个吻合口,其效果较移植好。为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牵拉延长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现就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周围神经对牵张力的反应 要对神经进行延长,必然有牵张力作用于神经。在一定牵张力作用下周围神经得以延长,同时这种牵张力也可对周围神经造成损害。这方面报道结果差别很大。早起Hoen和Brackett报道延长在25%~50%可无损伤。Haftek报道神经延长弹性极限69.3%,当延长达73.3%时神经断裂。Kwan在体内测试兔胫神经,通过固定膝、踝关节在90°,以排除关节屈伸对神经长度的影响,其神经延长的极限为38.5%,超过此极限神经断裂。这一系列试验说明神经不仅能抗一定拉力,而且在达到其弹性极限前可通过牵拉得到一定程度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 对SPR手术的一些改进

    刘鸣,张庆原

    <正>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简称SPR)是目前治疗痉挛性脑瘫较新的方法,国内自徐林首次报告后现已广泛开展。我们自1993年以来,采用SPR手术治疗了30例病人。其中18例在椎板切除方法和脊神经后根切断比例上做了某些改进,均收到了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第二届全国脑瘫SPR与康复研讨会纪要

    全国脑瘫SPR协作组

    <正> 第二届全国脑瘫SPR与康复研讨会于1997年6月8日~1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50余位骨科与康复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维华同志到会作了重要指示。会议回顾了SPR的历史发展过程,肯定了SPR在脑瘫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SPR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广泛的讨论,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脑瘫SPR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脑瘫康复事业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 预防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发症探讨

    毛宾尧,应忠追,陆勇,王毳,史文骥

    报告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46例,获随访34例,优良率97.1%。对手术的机理、并发症预防和几项改进作了详细探讨。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4 ]
  • 小腿延长术后骨延迟愈合原因探讨(附6例报告)

    郭新生,侯希敏,王新民,王开友,张守平,王从月,邓念,王彦

    <正> 小腿延长术为矫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不等长的常用术式。其特点是延长速度快、幅度大、后遗症少,疗效满意。本院自1986~1995年行小腿延长术78例,其中6例发生骨延迟愈合,约占7.7%,作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骨延迟愈合的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1例;最大年龄27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25.8岁;均为农民。左下肢4例,右下肢2例,延长长度5~8cm。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先天性环束带畸形的显微松解成形治疗

    陈海啸,徐国成,朱忠,高远动

    <正> 先天性环束带畸形是一种少见肢体畸形,好发于趾、指、小腿、前臂等部位。Patters报告本病的发病率约为新生儿的1/15000。我院自1983~1993年共收治7例。国内曾有作者报告本病的诊疗,尚缺乏本病远期临床表现的变化和手术疗效的观察。本研究旨在了解本病自然演变过程,临床特点;我院施行的矩形结合“Z”形皮瓣的环形缩窄成形,显微松解手术的临床疗效。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6 ]
  • 先天性尺桡骨融合的治疗(附5例报告)

    李文军,吕福润,黄振起,刘经伦,付万有,杨永晨,杨存虎,白锋,杜宝在,郭晓东

    <正> 先天性尺桡骨融合是较多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是桡骨和尺骨近端先天性融合(附图A),使前臂固定在不同角度的旋前位,出现前臂旋转障碍。作者自1992年5月~1996年6月,共收治5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6~10岁,平均8岁,双侧肢体4例,单侧1例,旋前度数60°~90°,平均80°,均为Ⅰ型,骨性融合型,纠正度数40°~80°,平均60°,本组均采用手术治疗,均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脊柱侧凸术前牵引的作用

    张强,朱大成,徐庭梅,朱宗岭,李雷,高岱峰,陈君生

    <正> 作者于1986~1996年间,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165例,应用自行研制的脊柱牵引矫形床改善病人的侧凸角度,并对手术矫正度进行预测,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侧凸类型,累及节段,病人年龄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得出了不同情况下牵引和手术矫正的具体参数,现报告如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0 ]
  • 臀肌筋膜挛缩症(附18例报告)

    李军,唐农轩,郝家骥,崔海相

    <正>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步态异常的一种病症。1967年Valderra-ma首次报告。一般认为:本症好发于儿童,反复肌肉注射是主要病因。病变多局限于臀大肌及筋膜,少数病例亦涉及臀中、小肌。本科于1992年2月~1995年8月共收治18例,均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2例,女6例,年龄4~16岁,平均9.3岁。2例单侧,16例双侧,城镇儿童16例,农村2例。11例有臀肌注射史,2例有臀部摔伤史。2例单侧病人,患髋后外侧曾接受“小针刀”剥离。本组中2例为2次手术。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8 ]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年(第4卷)分类索引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自制脊椎复位器治疗腰椎滑脱(附86例报告)

    侯明,张林,张备基,朱本科,张新力,郑尊成

    <正> 我们于1992年4月~1996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脊椎复位器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然后用自行设计的脊椎强力固定圈进行内固定,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植骨治疗腰椎滑脱86例,取得满意效果。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对891例肢体残疾患者组织实施矫治手术及康复的体会

    王道珍,连福明

    <正> 我科至1995年3月已完成儿麻及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康复891例次,随访优良率达97%以上,现将组织实施矫治手术及康复的体会报告如下: (1)领导重视,三项康复工作在市政府直接领导下,把儿麻后遗症的矫治提到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儿麻后遗症康复中心,明确了任务。在多方关怀及院领导支持下,全科医护人员,在人员紧、设备不足情况下,急残疾人所急,想残疾人所想,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服务,在收住病人成倍增加,矫治手术每周多达15~20台次,有时一天进行矫治手术达5台次(是正常手术量的3至4倍)。同志们放弃休息,加班加点,精心组织,细心护理。市儿麻康复中心所完成数量占全市任务的近60%。省三康办专门邀请庄孝荫、陈天肖及张泰生主任等骨科专家到我市指导儿麻康复工作,为儿麻后遗症康复,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5 ]
  • 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手术治疗

    王荣茂,李廷泰,陈新民

    <正> 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Vertebral Posterior Marginalintraosseous Cartilaginous node,VPMN)是青少年及成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多认为是椎间盘突出的特殊类型,或误为突出间盘钙化,CT和MR广泛应用以后才越来越多地诊断出来。王全平组占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3.2%,蒋位庄等16岁以下椎间盘突出9例中便有5例是VPMN。作者1986年1月~1995年1月收治VPMN12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手术250例的4.8%。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6 ]
  • 大龄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黄德清,沈志鹏,张云昌,刘晓平

    <正>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先天性髋脱位疗效的关键,但是,由于患者多种原因的延误,大龄髋脱位的病例仍较常见,其病理改变严重,术后效果也不满意,如何提高这部分病例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残率,确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我院1984年以来用3种不同髋臼重建术治疗的75例83髋大龄髋脱位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5例中男21例,女54例,左侧44例,右侧23例,双侧8例,髋臼指数40~76°,平均49.51°,脱位程度Dunn分级Ⅱ级6髋,Ⅲ级77髋,手术时年龄5.33~22岁,平均10.78岁。依髋臼重建术式不同,将上述病例分为3组,A组21例25髋,B组26例30髋,C组28例28髋。各组的年龄相差不显著(t值分别为0.327和0.249,P均大于0.05)。1.2 手术方法 有67髋术前行2~5周骨牵引,其中13髋行内收肌、髂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 骨盆髂耻三点联合截骨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徐茂东,李洪恩,丛杰,李学举,刘祥清,高斯

    本文介绍髂、耻骨三点截骨术应用于大年龄先天性髋脱位20例,近期效果满意。术前不作牵引,一次性联合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髋臼清理、旋转,股骨缩短、旋转,从而使股骨头稳妥地纳入臼中,使臼顶充分包容股骨头,均匀承受来自股骨头的压应力,消除疼痛及跛行,有利于大龄髋脱位的治疗。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 手术治疗注射后臀肌挛缩症408例报告

    甄明生,金明新,金大地

    1989年7月~1995年7月手术治疗408例有明确注射史的臀肌挛缩症儿童。除1例外均采用了挛缩带切断术。平均随访2年5个月,手术治愈率为98.1%。手术见臀部肌肉率缩主要为臀大肌、臀中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87.3%和71.8%。单纯的臀大肌挛缩占28.2%,臀大肌、臀中肌同时挛缩占40.2%,臀大、中、小肌均挛缩占18.9%。文章认为要获得良好地手术效果须切断所有术中能感觉得着的挛缩组织,并立即检查松解效果,术后维持适当地并腿屈髋体位及尽早功能锻炼。文章还对本症的命名提出了看法。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7 ]
  • 小儿马蹄内翻足的不同病理特点和治疗

    李贵涛,黄彦杰,常辉,陈洪昌

    作者分析先天性、麻痹性和痉挛性马蹄内翻足不同病理特点,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马蹄内翻足76例108足,随访8个月~7年,优良率为89.3%。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治疗重点是彻底松解,平衡肌力和矫正骨畸形。对麻痹性下垂内翻足,重点是平衡肌力,而对痉挛性马蹄内翻足,肌力平衡不等于痉挛平衡,最好先行降低肌张力和痉挛的SPR手术,否则在行肌力平衡的同时尽量使紧张性痉挛得到平衡或使其缓解。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4 ]
  • 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

    刘好源,李雅丹

    <正>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下简称先髋)的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复杂、严重,治疗也越困难。青少年先髋以高位脱位、头臼严重发育畸形和髋周软组织严重挛缩为其主要特征。治疗上存在着三大并发症即术后再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关节僵硬。因此,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矫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本文对青少年先髋的治疗及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青少年先髋的主要病理解剖改变1.1.髋臼的病理改变 髋臼的发育停滞,相对地变浅、变小,盂唇缩窄内翻,臼内脂肪纤维组织填充,圆韧带增生肥厚或消失,臼横韧带相对地向中心内移,真臼脱出口形成骨嵴,以及假臼形成。1.2.髋周软组织挛缩与关节囊畸变 随着股骨头向上向后移位,关节囊被牵伸拉长、增厚,嵌夹于股骨颈与髋臼之间,由于髂腰肌的压迫,关节囊呈葫芦状或闭锁呈哑铃状。髋周肌群,韧带及其筋膜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或延长。一般来说凡与肢体纵轴平行的肌群均挛缩,跨越髋关节与肢体纵轴垂直的肌群被拉长。1.3.股骨近端的病理改变 股骨头高位脱位往往发育停滞。股骨头变小,畸变致头臼大小及形态不相称。颈干角增大髋外翻畸形。前倾角增大,小粗隆前移。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1 ]
  • 小儿麻痹后遗症普查给我们的启示

    李清纯,袁晓东

    <正> 此次普查结果发现儿麻患者470人,发病率0.06%。男306人,女164人,男女之比1.9:1。发病年龄:6个月以下38人,7~12个月338人,1~2岁48人,2岁以上46人。有接触史者292人,无接触史者178人。服糖丸者102人,未服者368人。现在年龄:20岁以下346人,21~40岁112人,41岁以上12人。发病部位:下肢464人,上肢6人。以往治疗结果:满意10人,可以170人,差者122人,无效164人,加重4人。目前情况:跛行362人,手扶腿走路34人,扶单拐18人,扶双拐22人,爬行34人。手术次数:3次以下244人,4次以上226人。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附28例报告)

    孙锡江,陈如兰,马红茹,韩吉业,李滋源

    <正> 本组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5~14岁,平均8.6岁。双侧发病27例,接受注射频数最多的年龄段为2~5岁,连续注射 最少40次,最多达320次,注射药物以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为最多,其中应用2%苯甲醇溶液作青霉素溶媒22例。除1例单侧发病临床表现较轻外,27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臀肌萎缩,沿臀肌走行皮肤凹陷,触及呈硬条索状,并与皮肤粘连。行走呈外展外旋步态,跑步呈跳步易跌倒,下蹲呈蛙腿位,中立位屈髋内收内旋受限,交腿试验“+”,X线检查骨与关节未见异常。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桡侧屈腕肌移位至第三掌骨矫正痉挛性屈腕畸形

    翁树秋,肖正龙,杨小山

    <正> 我院从1989年11月~1995年6月应用改良的腕屈肌移位代腕背伸肌矫正痉挛性腕屈曲畸形31例,经临床随访观察,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5岁,平均年龄17岁;左侧18例,右侧13例;术前腕关节均显屈曲畸形,不能伸直,持拿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9 ]
  • 一种治疗轴后多趾畸形的新方法

    蔡兴东

    <正> 轴后多趾合并第4、5趾并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应切除哪一趾或通过外科方法治疗,作者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切除最外侧发育不良的第6趾骨及趾甲组织,同时保留发育较好的第5趾和形成第4趾蹼。病人和方法 应用这一方法治疗7例,男5例7只足,女2例3只足,平均年龄2.8岁,平均随访10个月,所有病人均为轴后多趾并第4、5趾并趾,第6趾较第5趾短且外翻倾斜,X片显示2个趾骨,病人均无家族史及相关先天畸形。 在并趾趾蹼背侧切取三角皮瓣a,第一切口自第4跖骨头外侧端至第4趾近侧趾间关节中央,长度与趾间皱襞一致,第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 连枷足踝关节融合术146例报告

    丁德生,董仲陵

    <正> 儿麻后遗症连枷足是多见的畸形,因足部肌肉大部分或全部瘫痪,引起足下垂、跟行足、踝关节不稳定,造成负重行走困难。笔者在镇江部队医院及现在单位自1976年6月~1992年2月对此类足部畸形共施行踝关节融合术14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46例中,男性76例,女性70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42岁,14~17岁5例,18~22岁66例,23~27岁34例,28~32岁32例,33岁以上9例。左足69例,右足77例,全部病例均有踝关节不稳定。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 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脑瘫34例分析

    陈哨军,徐开河,张东印,徐庆中

    <正>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未成熟大脑的非进行性欠缺或病损引起的一组综合征。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就此问题在不同环节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近年来临床中又出现了应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脑瘫的方法。我院1990年以来开展这项工作34例,效果不很理想,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23岁,平均8岁4个月,其中3~12岁组21例。痉挛型18例,手足徐动型1例,共济失调型1例,强直型4例,混合型10例。术前智力基本正常14例,差20例。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5 ]
  • 跟骰骨挖空胫前肌半腱外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赵勇,瞿绪勇,赵仕欣,张玉年,王振华

    <正> 1988年我们曾报告了采用跟骰骨挖空胫前肌腱外移术为主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结果,疗效比较满意。在以后的随访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第一跖骨头下垂、足外翻等,成年以后,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1989年以后我们开始改进了手术方式,以半片胫前肌腱外移平衡肌力,从而避免了第一跖骨头下垂和足外翻的问题。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4 ]
  • 腓骨长肌与伸长肌转移治疗跖骨头下垂(27例初步报告)

    阎敬军,肖光,吴其常,杨传铎,柴晓军

    <正> 1986年6月~1993年10月,作者自行设计,将腓骨长肌与伸(足母)长肌共同移置于第1跖骨颈治疗跖骨头下垂合并不同程度马蹄外翻畸形27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共31个足)均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第1跖骨头下垂,其中男8例(9个足),女19例(22个足),年龄14~26岁,胫前肌肌力均在2级以下。术前主要症状为前足负重疼痛。2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足外翻畸形,其中21例有跟腱屈曲挛缩。2 手术方法与结果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手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10例报告

    韩树峰,孟庆水,郑仰林,张昭端,吴晋普

    <正> 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4~11岁,均为双侧病变,所有病例都有反复臀部肌注药物史。 临床表现:患儿站立或行走时双下肢明显外旋,呈“八字步态”,跑步或上楼梯时更明显,坐椅时双膝必须分开;下蹲时呈“蛙式位”。8例下蹲位在臀部外上方可见皮肤凹陷成沟状,皮下可摸到坚韧的条索物,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大转子。中立位屈髋20°~45°,平均32°,髋关节外展及后伸正常。X线检查无异常。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 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张平,顾雄华,王怀云,闵春年,孙洪体,叶益进,方大标,王鹏

    于1995年11月~1997年1月,应用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56例,男38例,女18例,平均9.6岁(4~46岁),达3个月以上随访者36例,所有病例肌张力均较术前降低Ⅰ~Ⅲ级,9例在手术同时或Ⅱ期行传统骨科矫形手术,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介绍了手术操作要点及应注意的技术问题,强调肌力、肌张力及关节畸形情况检查的重要性,后根切断比例范围应个体化。并对手术适应证、并发症等问题进行讨论。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2 ]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矫形手术治疗脑瘫所致肢体痉挛

    孙启刚,谭金月,廖可国,刘光亮,谭宝利,张芳

    作者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结合矫形术治疗39例脑瘫所致肢体痉挛患者,通过临床实践和6月~4年随访观察,发现SPR能够有效地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动力性畸形,不易复发,但对于较明显的固定挛缩畸形,必须同时配合Ⅱ期矫形手术,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强调术后肌力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对于手术患者年龄选择、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技术、神经根切断比例及疗效判断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0 ]
  • 快速弹性牵引复位多功能架在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应用(附35例报告)

    卞传华,吴其常,何志晶

    <正> 快速弹性牵引复位多功能架是一种治疗大龄重度先天性髋脱位的新型器械。本文旨在介绍该架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报告对35例大龄重度先天性髋脱位牵引复位效果。1 构造与使用方法1.1 构造 两根长螺杆a,连接两个带弹簧调节螺母的滑槽螺纹套管b,一对弹簧与一对球柄共同安装在两个套管C内,球体与带有进针孔的几何形柄的球窝共同组成球绞关节d,4个限制球关节活动制动帽e,4个能保证球关节自由活动而不能脱关节的活动球f,两个大小不同槽孔弧形板与环窝柄连接组成髋部固定半环g,2枚长螺杆的另一端与两个半弧形环连接组

    1997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