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蓬勃发展的中国矫形外科

讣告

专家论坛

临床论著

  • 四肢难治性骨不连的三种治疗策略疗效分析

    葛建华;卓乃强;鲁晓波;张忠杰;陈歌;

    [目的]比较分析3种方法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8年2月,共收治四肢难治性骨不连36例39肢,男22例,女14例;年龄15~71岁,平均51.5岁;胫骨19肢,肱骨9肢,股骨7肢,尺、桡骨4肢;治疗骨不连手术次数1~4次,平均2.5次;术前X线片骨不连骨断端距离:4.5~36mm,平均16.5mm;下肢短缩距离:5~40mm,平均21mm。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19肢(联合组),自体骨髓移植联合人工骨9肢(骨髓组),自体髂骨移植治疗11肢(髂骨组)。[结果]39肢最终均达骨性愈合,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愈合时间、固定物取出1个月患肢功能评分和术后X线片评分,联合组疗效优越(P<0.05)。联合组骨愈合时间(5.5±1.5)个月,骨髓组骨愈合时间(6.6±1.8)个月,髂骨组骨愈合时间(7.4±2.1)个月。[结论]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临床疗效优越。

    2009年22期 v.17;No.240 1685-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1 ]
  • 塞来昔布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分析

    闫昌葆;陈百成;刘虎;赵宝辉;李嘉;

    [目的]研究塞来昔布在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应用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9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应用传统PCA镇痛,B组应用塞来昔布辅助曲马多镇痛,C组采用塞来昔布超前镇痛辅助曲马多镇痛。通过比较3组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辅助曲马多用量来比较3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前3组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基本情况无差别。术后6、12、24、48h,C组及A组VAS评分无差别且均小于B组(P6,12,24,48<0.05);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大于B组的16.7%及C组的20.0%(x2=6.3920,P=0.0115);术后A组辅助曲马多用量最少,而B组最多(F24=84.93,P24<0.0001;F48=117.13,P48<0.0001)。术后各组中患者均恢复良好,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结论]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应用塞来昔布超前镇痛辅助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方法,其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2009年22期 v.17;No.240 1689-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6 ]
  • 经皮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

    罗春山;李波;田晓滨;周焯家;彭智;间月奎;赵伟峰;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4月~2008年12月治疗49例新鲜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经皮微创手术,2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在半年期随访时行椎旁肌肌电图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疼痛(VAS评分)经皮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椎管堵塞指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开放手术组术后发现失神经电位,而经皮微创组未发现。[结论]经皮椎弓根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椎旁肌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9年22期 v.17;No.240 1692-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68 ]
  • 非扩髓髓内钉与外固定器治疗Ⅱ/Ⅲ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系统评价

    黄梦全;余斌;胡岩君;张晟;黄华军;

    [目的]系统评价非扩髓胫骨髓内钉(UTN)和外固定器(EF)治疗Ⅱ/Ⅲ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3)、EMBASE(1974~2009.3)、Cochrane图书馆(2009.1)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8.12),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UTN和EF治疗Ⅱ/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个实验,RCT、CCT各2篇,共300例。Meta分析显示,(1)UTN组与EF组的不愈合率、延迟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UTN组畸形愈合率显著低于EF组,固定器断裂率明显高于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UTN组的浅部感染率显著低于EF组,深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浅部和深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与EF组比较,UTN可降低Ⅱ/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畸形愈合率和ⅢA型骨折的浅部感染率,但因研究质量及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尚需进行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实验予以进一步证实。

    2009年22期 v.17;No.240 1695-1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5 ]
  •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王维光;刘万军;王振海;刘永厚;蒋玉贵;王海;孙冰;褚楷;

    [目的]比较研究Herbert钉、微型空心松质骨螺钉、微型皮质骨螺钉以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34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7例行Herbert钉内固定术(1组),10例行微型空心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2组),9例行微型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术(3组),8例行克氏针内固定术(4组)。通过随访对4组患者肘关节的疼痛、功能评分以及运动、肌力、X线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5年,4组平均肘关节痛觉满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24.2、23.7、21.5和19.7分(P<0.01),平均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3.3、94.1、91.4和86.3分(P<0.01);4组患者肘关节伸、屈以及前臂旋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伸肘、屈肘肌力以及旋前和旋后肌力差异无显著性(P>0.01),均正常。[结论]与克氏针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Herbert钉、微型空心松质骨螺钉以及微型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较满意的关节活动范围以及较好的关节功能恢复。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00-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6 ]

读者·作者·编者

综述

  • 肌腱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冷元曦;林月秋;阮默;解传飚;

    肌腱移植是重建毁损肌腱功能的主要手段。目前用于肌腱移植的材料有自体肌腱、同种异体肌腱、异种异体肌腱、人工肌腱、组织工程化肌腱。本文综述这些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肌腱材料的制备方法,指出在肌腱制备各方法中,去细胞法可以较为彻底地去除肌腱抗原成分,为消除异基因肌腱移植排斥反应开辟了一条更为确实的途径。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04-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5 ]
  •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蒋华军;曲巍;

    周围神经损伤并形成缺损临床上较常见,治疗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周围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其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较好地恢复神经的连续性,但神经功能的恢复仍不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始终还在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就,尤其是异体神经移植已应用于临床。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07-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8 ]
  •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潘杰;邹乐;谭军;

    医源性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随着颈椎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多种新的颈椎内固定方式的应用,出现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潜在可能性会增加,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对医源性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等作一综述。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10-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82 ]
  • 机器人技术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

    田和强;吴冬梅;杜志江;孙立宁;

    矫形外科是医疗机器人的重要应用领域,本文综述了典型医疗机器人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与发展,并对机器人技术在矫形外科中所涉及的手术机器人机构、医学图像处理、手术仿真、术中配准、手术安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14-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8 ]

经典文献史料

基础研究

  • 人股骨头大孔径髓芯减压后支撑架植入生物力学分析

    王锐英;李乾;傅德皓;杨述华;

    [目的]观察钛合金支撑架植入对经转子大孔径髓芯减压后人股骨头力学强度的影响。[方法]取新鲜人股骨头9对,随机分成3组,每组3对。其中2组随机选取每对中的一侧,分别模拟经股骨颈大孔径(D=16mm)单纯髓芯减压、大孔径髓芯减压+钛合金支撑架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做成治疗后的状态,另一侧做正常对照,第3组随机选取其中一侧模拟经股骨颈大孔径单纯髓芯减压,另一侧模拟经股骨颈大孔径髓芯减压+钛合金支撑架植入,在AGS-10KND万能生物材料实验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观察3组标本股骨头的力学刚度及强度,对每对标本的实验结果标准化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大孔径髓芯减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力学曲线成单峰状,大孔径髓芯减压+钛合金支撑架植入组力学曲线呈双峰状。单纯大孔径髓芯减压组刚度及最大负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钛合金支撑架植入组初峰刚度及最大负载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次峰最大负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经转子大孔径髓芯减压会明显降低股骨头负重区的力学强度。钛合金支撑架植入能给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提供足够的机械支撑力,起到防止股骨头塌陷,维持股骨头外形的作用,有利于坏死股骨头的再生和修复。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18-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8 ]
  • 股骨小转子缺损及复位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曹培锋;洪勇平;王以近;李鹏;

    [目的]测试股骨小转子缺损及复位固定对股骨上端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固定的必要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股骨上段标本,模拟骨折造成股骨小转子缺损和股骨小转子广泛缺损以及重新将小转子复位螺钉固定,分别测量股骨上端的强度、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结果]股骨小转子缺损和广泛缺损会导致股骨应力集中,强度分别增加31%、37%;股骨刚度分别下降29%、51%;股骨抗扭强度分别下降33%、54%。小转子固定后则应力集中下降25%、28%,刚度提高20%、31%,抗扭强度增加23%、29%,力学性能明显恢复。[结论]股骨小转子缺损或广泛缺损,导致股骨抵御外载荷及抗扭力学性能显著下降。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小转子固定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2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43 ]

会议及学习班

实验研究

  • 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李辉映;文益民;陈克明;蓝旭;汪大彬;孙振刚;胡凌云;

    [目的]研究多次经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对Wistar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作用。[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分离、培养并用Hoecst33342标记。按照Allen方法把60只在T10-T12平面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B、C、D组(对照组)。在损伤平面蛛网膜下腔中段放置一硅胶管,在7d后,注入1×106个骨髓基质干细胞。在2、3、5、7、12周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情况并作计数观察。使用BBB评分观测后肢功能恢复。[结果]移植后7~14d骨髓基质干细胞达到高峰,在7d后表达巢蛋白及神经丝蛋白阳性。随时间的延长,移植在损伤部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及神经元样细胞均有减少,但移植3次的细胞数减少速度较其他两组慢。移植3次组大鼠的BBB评分较移植1、2次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25-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52 ]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方煌;解礼伟;陈安民;李锋;

    [目的]定向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生物学基础。[方法](1)200gSD雄性大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脂肪垫处脂肪,0.1%胶原酶消化,体外接种培养,同时采用极限稀释法纯化细胞;(2)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表面标记进行鉴定;(3)第3代细胞消化计数后,用1.2%海藻酸钠溶液悬浮,调整细胞密度至1×106/ml,滴入3.5%CaCl2溶液形成微球,加入含TGF-beta1的诱导培养基,低氧条件下进行微球联合培养;(4)7d后,取部分微球进行AlcianBlue染色并收集微球内细胞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结果](1)体外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呈梭形和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平行排列生长或呈漩涡状生长;(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Sca-1、CD44的阳性率分别为95.2%、99.7%,CD45、CD11b的阳性率分别为0.4%、1.5%;(3)微球联合培养7d后,Alcian Blue染色表明,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明显多于对照组;(4)RT-PCR结果证实,髓核细胞标志基因和软骨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本实验方法可以获得大量均一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分化为髓核样细胞;(3)首次探讨了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后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29-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6 ]
  • 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超聚消旋乳酸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王代宪;牟淑玲;王建然;丁晓琳;阚兴国;张永先;曹学成;

    [目的]探讨同时负载BMP、VEGF的PDLLA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成骨细胞分离培养后负载到PDLLA材料中进行兔桡骨缺损修复实验,术后4、8、12周行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生成状况,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结果]术后实验组各观察阶段骨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2周三点折弯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负载BMP及VEGF两种细胞因子PDLLA支架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负载单一细胞因子PDLLA支架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35-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7 ]

英文原著

  • 丹渗注射液关节内注射预防关节粘连的实验研究(英文)

    段戡;袁长深;姚弘毅;刘宇翔;刘政治;

    [目的]探讨预防性关节内注射丹参注射液对关节粘连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盐水对照组(A组)、玻璃酸钠对照组(B组)、丹参治疗组(C组)。手术切开右后膝关节,搜刮髌上囊前壁,切除大部分髌上囊后壁滑膜和髌下脂肪垫,术毕用长腿管形石膏固定右后肢膝关节于伸直位。每只动物采用的药物品种及剂量分别是:A组注生理盐水0.3ml、B组注玻璃酸钠0.3ml、C组注丹渗注射液0.3ml,共4次。4周后空气栓塞处死动物,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关节腔大体观察、髌上囊滑膜组织的组织学观察和总胶原含量检测。[结果]关节活动度B、C组大于A组(P<0.01),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关节粘连计分B、C组均于小A组(P<0.01),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髌上囊前壁滑膜病变组织学计分B、C、组均小于A组(P<0.01),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髌上囊前壁滑膜组织总胶原含量B、C组小于A组(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关节内注射能有效预防关节粘连,且与玻璃酸钠的效果类似,这可能与丹参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组织的胶原含量和/或降低组织损伤修复的病理反应有关。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39-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0 ]

经验交流

  • 肢体血管猎枪伤的治疗与探讨

    肖茂明;陈雪松;王元山;管力;张黎明;江泯;

    [目的]总结肢体主干血管猎枪伤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全部行急诊手术治疗。清创后,彻底切除损伤段血管,自体大隐静脉桥接重建循环;合并软组织缺损者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创面;对缺血时间超过12h或软组织损伤广泛者预防性开放骨筋膜室(n=24)。通过随访,对该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7~75个月)。所修复血管通畅度均满意,肢体功能至少显著优于假肢。缺血时间超过15h者(N=9)均遗留不同程度关节活动障碍或肢端感觉减退,其中4例因小腿后侧肌群挛缩导致较严重的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经软组织松解及相应肌腱延长术可负重行走。[结论]肢体主干血管猎枪伤及时治疗效果满意;彻底清创,损伤段血管切除自体静脉桥接修复及满意的软组织覆盖可最大程度减少感染、迟发性出血机会并保证远期血管通畅率;预防性骨筋膜室切开可保护肾功能,改善肢体循环,减少坏疽发生。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43-1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改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A区软组织缺损

    赵金坤;谭红略;周琦;孙钟武;

    [目的]探讨改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A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13例。按国内拇指截指三类六区分类,均属I类(拇指末节缺损)A区(拇指指端1/2缺损)损伤,缺损面积1.5cm×2.5cm~2.0cm×3.0cm。术后随访期间评价患手的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1~32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皮瓣质地良好,患者对拇指功能和外观满意;皮瓣感觉恢复到S3、S4。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拇指功能优10例,良3例。[结论]改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具有血供可靠、切取方便、皮肤质地和感觉好等优点,是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46-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0 ]
  • 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沈成华;房晓彬;顾鹏先;王亚平;李俊;齐维林;熊才亮;

    [目的]探讨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方法]根据病人术前X线片,CT扫描,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采取体位复位和/或一侧半椎板切除处理椎管内骨块,包括突入椎管内的小关节突骨块、椎板下陷骨块及突入椎管内的椎体后缘骨块等,对于前二类骨块予清理,而对后者骨块采用体位复位及椎体推挤、顶压、撑开上下椎弓根钉等综合方式复位,然后行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对于椎管内占位<33%(1/3),无神经症状者,则行单纯内固定;对椎管占位>50%(1/2)或椎管占位<50%(1/2)但合并神经症状者,则在内固定同时予以植骨。[结果]本组56例患者通过6~63个月随访,椎体后缘骨块致椎管占位由术前平均42%恢复到术后平均6.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术前(33%~75%)平均58%,术后(5%~25%)平均18%。来于椎管后方的附件突入骨块全部得到清理;术前Cobb's角(18°~40°)平均28°,术后恢复到(0°~16°)平均8°。神经功能恢复:术后神经功能均无加重,Frankel分级A级5例中,1例恢复至B级,其余B级以下病人均获得1~3级改善。[结论]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骨块来源有小关节突、椎板及椎体后缘,通过体位复位和/或后路半椎板切除能获得有效的清除或良好的减压及复位,同时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及椎管容积的恢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48-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79 ]
  • 小儿逆行指背筋膜皮瓣临床应用56例(62指)近期疗效观察

    徐蒙;王加利;

    [目的]探讨指背筋膜皮瓣逆行修复小儿外伤同一手指的中末节掌、背侧缺损及指端缺损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56例(共62指)手指外伤致皮肤缺损的患者均采用指背筋膜皮瓣旋转160°~180°逆行移转修复。[结果]术后指背筋膜皮瓣均成活,经3~6个月随访,患者手指功能、外观良好。吻合指背神经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4~8mm。[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疗程短、成功率高,皮瓣血运可靠,柔软耐磨,患者痛苦小。对多指远端同时缺损的修复其优越性尤为明显。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51-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4 ]
  •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跖骨多发复杂性骨折

    洪潮;黄秩晖;曹欣宇;陆海健;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跖骨多发性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2008年10月共收治跖骨多发性骨折27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FAS评分95~100分17例,90~95分8例,85~90分2例。[结论]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跖骨多发性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克服了骨折端不能紧密接触,同时可控制旋转防止畸形发生并能在骨折端维持一定的加压作用,给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达到牢固固定早期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临床疗效,是治疗跖骨多发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53-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5 ]
  • 胫骨干骨折部胫前页状筋膜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董桂甫;

    [目的]改进胫骨干骨折手术入路,应用胫骨干骨折部有血运的筋膜骨膜瓣。[方法]在胫骨干骨折部切取由胫后动脉骨膜营养支和皮下血管网双重供血的胫前页状筋膜骨膜瓣,内固定后再回植覆盖于骨折部。[结果]本组病例225例,其中优219例,良3例,差3例。骨折愈合时间最早16周,最迟75周,平均36周。[结论]应用胫骨干骨折部有血运的筋膜骨膜瓣有利于切口和骨折的愈合。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5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4 ]
  • 两种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疗效分析

    刘仲祥;刘飙;刘浩宇;魏壮;

    [目的]探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应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组27例(指腹缺损17例、指端皮肤缺损4例、末节背侧皮肤缺损6例),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组21例(指端皮肤缺损11例、指腹缺损6例、背侧皮肤缺损4例),术后对皮瓣的成活率、拇指的功能恢复、供区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分别平均随访14.2、15.7个月,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感觉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组静态两点辨别觉为5~8mm;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组静态两点辨别觉为6~10mm,均达到S3+级以上,评分>16。拇指指间关节活动与健侧比无明显差异。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外形不如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的效果好,且示指背侧供区游离植皮易于指背腱膜粘连,影响滑动,需术后配合功能练习和康复治疗。[结论]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和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血供安全、可靠,是修复拇指指背、指腹缺损的理想皮瓣,对于拇指指端缺损的修复,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优于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从对供区的影响角度看,拇指尺背侧皮瓣优于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2009年22期 v.17;No.240 1757-1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0 ]

短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