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专科介绍_淮海经济区重点专科

权威发布

会议及学习班

  • 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第二届“泰山杯”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进入倒计时

    <正>~~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2年全国足踝关节镜手术理论及操作高级培训班通知

    <正>尊敬的骨科、关节科和运动医学专业主任、医生:足踝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而现有技术有时存在明显缺陷。关节镜手术因其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功能恢复快,而受到专科医生和患者普遍好评。为了推广该项新技术,特举办足踝关节镜手术理论及操作培训班,学习内容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确保全部学员可以进行尸体操作。学员可获得国家继续教育Ⅰ类学分(项目编号:2012-04-07-200)。举办单位:国家卫生部关节镜培训基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会务组将在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2年内镜诊疗管理和技术交流大会将于今年11月在京举办

    <正>2012年内镜诊疗管理和技术交流大会将于201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旨在促进内镜诊疗和技术规范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内镜医师准入制度和内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机制的建立,搭建内镜医师学术交流平台。此次内镜诊疗管理和技术交流大会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提供学术支持。大会设置主会场和骨科、呼吸内科、消化科、普外科、泌尿科5个分会场。届时将邀请国内外卫生机构管理者、内镜领域知名专家讲解内镜医疗行业规范化管理政策及思路;分享德国、日本等内镜医师及诊疗技术管理政策与实践经验;解读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卫生部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准入标准;交流内镜技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并进行内镜手术演示。本次交流会骨科分会场将荟萃脊柱镜领域专家与成果,欢迎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及骨科专业内镜医师报名参会并进行学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五届全国骨肌系统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研讨会暨学习班通知

    <正>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具有疗效可靠、无创、组织损伤小等许多优点,其临床应用得到了骨科、运动医学科、疼痛科和康复科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方法。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所进行的这项开创性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属国内首创。二十年来先后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四肢脊柱畸形学术研讨会暨诊疗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正>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北美儿骨科学会(POSNA)、Ponseti国际学会(PIA)、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江苏宿迁市中医院共同主办,宿迁市中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童四肢脊柱畸形诊疗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120602019),定于2012年10月15~17日在江苏省宿迁市举行,由David Andrew Spiegel教授(美国)、Henrik Düppe教授(瑞典)及我国骨科一代宗师陆裕朴教授弟子学术报告团授课。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首届全国椎间盘疾患微创技术讲习班暨第八届全国PLDD微创技术交流学术会通知

    <正>为了规范和推广椎间盘疾患微创技术,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微创学组定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北京举办"首届椎间盘疾患微创技术讲习班暨第八届全国PLDD微创技术交流学术会"。内容包括:椎间孔镜、射频消融、臭氧、PLDD等间盘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颈椎病、腰椎病等的治疗指南;病理生理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临床经验交流等。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骨科技术临床应用高级培训班第一轮通知

    <正>数字骨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数字化技术与骨科学的有机融汇,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有了较快发展,对骨科临床产生了重要影响,2011年成立了专业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骨科临床开展,定于2012年11月在西安举办全国第二期"数字骨科技术临床应用高级培训班"。该培训班由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承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协办,Stryker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正>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定于2012年9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承办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湖南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和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并同期进行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本次学术会议将就当前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并发症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辩论,以期达到规范治疗方案及手术适应证、操作规程和预防严重并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经Quadrant系统微创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康辉;徐峰;蔡贤华;黄勇;

    [目的]探讨借助Quadrant系统微创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收治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33例,年龄32~68岁,平均47岁;男性20例,女性13例;L4、5滑脱21例、L5S1滑脱12例。根据Meyer-ding分级,其中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23例,Ⅲ度滑脱5例。均采用后路两侧旁中央肌间隙入路,在Quadrant可扩张管道系统下行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腰椎JOA(29分法)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通过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高度评估滑脱矫正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5~4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4.24±1.39)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25.03±1.15)分。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一定程度的矫正,滑脱率由术前(34.00±11.25)%恢复到术后1年(6.30±2.77)%;滑脱角由术前(-1.33±3.91)°恢复到术后1年(5.92±1.96)°;椎间高度由术前(4.66±1.36)mm恢复到术后(9.66±1.45)mm。所有病例均无脑脊液漏、无神经根损伤,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借助Quadrant系统微创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好、切实可行。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45-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Ponte截骨与SPO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比较

    刘祥胜;朱晓东;白玉树;吴大江;吴冰;易红蕾;李明;王达义;

    [目的]对Ponte截骨与Smith-Petersen截骨(SPO截骨)治疗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7年5月~2009年3间收治的单纯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手术病例58例,其中36例行SPO截骨,22例行Ponte截骨。通过影像学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效果和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用中文版SRS-22量表进行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手术时年龄、Risser征、融合节段数、置钉密度、术前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无显著性意义(P>0.05)。Ponte截骨组的术后3个月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矫正率明显大于SPO截骨组,分别为67.1%和56%(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矫正率得到很好的维持,分别为61%和50.5%(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腰椎代偿性次弯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20.6±8.5°和22.3±10.5°,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SPO截骨组比术前平均增加1.2°,Ponte截骨组比术前平均丢失1.4°,末次随访SPO截骨组胸椎后凸角比术前平均增加1.9°,Pon-te截骨组比术前平均丢失2.9°,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次要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并发症。[结论]多节段Ponte截骨能提高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冠状面胸主弯Cobb角的手术矫正率,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局部自体植骨量、增加植骨融合面积。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50-1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在下腰椎融合术中应用

    任忠明;吴宏飞;张远;张玉良;张银华;

    [目的]探讨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在下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6月~2009年10月,选择性对32例单节段下腰椎疾患行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均采用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即Wilt-se多裂肌和最长肌肌间隙入路。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37~65岁,平均51.2岁;病变节段:L3、46例,L4、517例,L5S19例;病种类型:腰椎退行性不稳12例,极外型或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滑脱5例,椎间盘原位复发5例,椎间盘源性疼痛3例,均表现为严重的下腰痛伴单侧肢体出现放射症状或无双下肢症状。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伤口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0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9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37 ml,住院平均天数13.5 d。术前ODI评分为(37.3±6.1)分,术后3个月时为(19.1±4.7)分,末次随访时为(11.8±3.7)分;术前VAS疼痛评分为(7.2±1.2)分,术后3个月时为(2.5±0.7)分,末次随访时为(2.1±0.9)分,统计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3个月或末次随访时的ODI、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影像学检查示良好的椎间骨性融合现象。[结论]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融合术能有效地保护椎旁肌,并达到减压、融合目的,是较实用并容易推广的腰椎后路"微创"手术方式。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56-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研究和评估

    张之栋;储建军;李春;杨怀远;马力;杜宜斌;刘艺明;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发病特点和手术治疗疗效及风险。[方法]2001年7月~2007年1月,18例活动期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62~84岁,平均70.2岁,在营养支持治疗下,正规四联抗结核化疗2~3周后行根治性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抗结核化疗1~1.5年。测量手术前后的ESR值和脊柱后凸角及终末随访时后凸角,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定患者康复情况。[结果]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2年,平均3.6年。所有患者植骨全部骨愈合,骨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7.3个月;无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术前后凸成角5°~48°,平均为(25.0±11.39)°;术后后凸成角0~15°,平均为(7.33±4.14)°;术后终末随访时后凸角0°~15°,平均为(9.11±3.92)°;术前与术后以及终末随访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术前B级2例,C级10例,D级2例;术后C级3例,D级10例,E级1例。抗结核化疗2周后ESR值与入院时ESR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周和手术后3个月ESR值显著低于入院时ES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术前均值为(47.78±12.15),术后均值为(89.72±7.95)。t值=13.38,P<0.005。[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60-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单用椎间融合器与加用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王方;吴继功;邹德威;马华松;白克文;姬勇;张乐乐;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融合术(ACDF-CA)有无必要加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方法]对2003年4月~2010年10月实行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7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术(ACDF-CA),B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ACDF-CPA)。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出血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放射性暴露时间B组比A组长(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和融合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D值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A组大于B组(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A组大于B组(P<0.01)。[结论]多节段ACDF-CA与ACDF-CPA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加用钢板可以促进椎间融合、减少塌陷,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65-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662髋Ribbed假体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史庆轩;李佩佳;孙磊;赵汉平;胡宏伟;罗永忠;田敏;刘明;包健;

    [目的]评价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的中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7年7月~2008年9月应用解剖型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697例共728髋。实际随访606例662髋,随访率90.9%。随访时间最短3年,最长14年,平均7.9年。所用假体均为Ribbed假体。[结果]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6分,术后平均91.4分,优良率95.7%,关节功能满意。随访X线片均未见明显透光线及假体移位,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无菌性松动。[结论]Ribbed假体设计合理,特点显著,中远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70-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34例报告

    孙俊魁;王义生;李军伟;张弛;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对34例(4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性27例32髋,男性7例9髋,平均年龄5 7岁(35~76岁)。按Crowe分型,Ⅰ型16例19髋,Ⅱ型12例14髋,Ⅲ型6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3.5±10.5)分。[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350 ml(200~600 ml),输血量平均230 ml(0~600ml),引流量平均200 ml(110~450 ml),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85~130 min),术后平均Harris评分(94.5±3.2)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优良率达95%。术后平均随访4.8年(2~7年),未发现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下沉、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74-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提拉复位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

    杨二柱;徐建广;连小峰;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岁,B组年龄﹤70岁。其中A组33例(32.0%),平均年龄74.3岁,B组70例(68.0%),平均年龄57.6岁。临床结果采用VAS和JOA进行评估。手术节段滑移百分比和局部腰椎前凸角的测量值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4.6个月(24~48个月)。各种术前合并症在A组的28例(84.8%)患者中存在,明显多于B组。在相同的随访时间点上两组的VAS、JOA和JOA的恢复率评分没有显著差异。A组滑脱程度显著下降,由术前18.8%降至术后2.1%(P<0.001)同时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2.1°增加到16.4°(P<0.01)。在最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影像上不愈合的迹象。术后并发症:A组11例(33.3%),明显高于B组。但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并发症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结果。[结论]对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77-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孟祥玉;谢江;马原;田慧中;艾尔肯·阿木冬;郑君涛;刘伟;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矫形重建。[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颈椎Cobb角、D值和椎间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融合。[结论]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没有后纵韧带骨化,经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80-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方法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黄卫民;沙吾提江卡斯木;张玉坤;李磊;周纲;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反复手术的疗效;对单纯椎间盘切除术与后路椎间盘切除并融合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41例患者进行椎间盘切除术或椎间盘切除并融合术,平均随访时间为88.7个月(60~134个月),临床症状评分用JOA评分。数据包括无疼痛节段,术中失血、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80.5%的患者临床结果为优,其中包括78.3%仅进行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和83.3%椎间盘切除并融合术的患者;恢复率为82.2%,融合组和非融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799)。术后下腰部疼痛评分也无显著性差异(P=0.461);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疼痛节段以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进行椎间盘切除术组患者的术中失血、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融合组患者。[结论]再手术对于椎间盘突出复发所致坐骨神经痛是有效地治疗方法,仅进行椎间盘再切除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值得推荐。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84-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成纤维细胞因子Ⅰ型受体在骨骼发育和骨骼疾病中的作用

    李福兵;徐永清;陈林;

    <正>成纤维细胞因子I型受体(FGF Receptors 1,FGFR1)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已经被广泛认可的4种FGFR即FG-FR1、2、3和4,Trueb等近来报道第五种FGFR受体FG-FRL,在一个FGFRL移码突变病人中发现其颅缝早闭,这提示其在骨骼发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FGFR1功能增强性点突变主要引起人类斐弗综合征,FGFR1 P250A点突变很好的模拟了该病发病机理,而FGFR1功能丧失性突变引起人卡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88-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韦向东;秦刚;曾平;吕良庆;

    <正>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femoral head,SONFH)是指由于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使用不当(长期小剂量或短期大剂量使用),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股骨头局部区域骨小梁和骨髓坏死为特征的疾病。随着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激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已成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但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因此有效的早期干预仍在探索。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脂肪代谢的基因水平对其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91-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朱朝晖;王振宇;张鑫;

    <正>股骨远端骨折系指股骨下端15 cm以内的骨折。由于股骨远端解剖的特点,此部位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约占整个股骨骨折的4%~7%。股骨远端关节骨折多数情况下与高能量损伤有关,多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往往累及膝关节关节面,易形成伸膝装置粘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术中如何最大保护和修复软组织是术后骨折愈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膝关节功能预后的极为重要因素。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93-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伤害性感受体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研究进展

    张锐;王昭金;赵汉平;高玉镭;马青元;张在峰;陈丹;

    <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LBP)1979年由Park等首先提出,是临床中的常见和多发症状,是较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LBP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类型,据统计约超过一半人口在生活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但疼痛产生的机制至今缺乏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研究发现LBP产生机制复杂,有多种递质或调质与其受体参与作用,阐明LBP疼痛产生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于寻找解除疼痛的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96-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真菌感染:早期清创的临床意义

    崔云鹏;杨昕;曹永平;文立成;叶一林;孟志超;

    <正>1病历回顾患者,66岁,贵州籍,男性,入院40余天前出现右膝疼痛、肿胀伴行走困难。期间曾于当地医院行关节腔封闭治疗,因治疗效果不佳2009年5月4日收入本病房。否认院外应用抗生素。查体:右膝关节红肿明显,皮肤完整,皮温高。右膝内外侧关节间隙压痛(+),髌磨试验(+),浮髌试验(+),屈曲90°←→10°。X线片示:右膝骨关节

    2012年15期 v.20;No.305 1399-1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抗衰老基因SIRT1对骨关节炎的防治影响

    刘弼;雷鸣;肖德明;

    <正>去乙酰化酶Sir2(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2,Sir2)基因家族对细胞的生存、凋亡、衰老等生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能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寿命控制基因之一。SIRT1是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酵母染色质沉默子Sir2同源体,是一种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如基因转录沉默、细胞生长周期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02-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致作者:向本刊投稿要求

    <正>①从2013年第1期始,本刊临床论著及实验研究类文章,除正文前必须正确书写中英文摘要外,正文内图、表文字也必须用中英文规范正确书写(可参阅中华系列杂志)。即日起凡向本刊投稿者务请注意上述要求,以免影响论文的及时审定和刊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颈椎小关节三维螺旋CT测量在数字骨科中的应用

    黄袁迟;邹德威;吴继功;陈志明;

    [目的]观察颈椎小关节关节面的三维解剖学形态,探讨其临床意义,并为颈椎小关节界面撑开器的制作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方法]选择近1年在本院影像科螺旋CT室行颈部或甲状腺检查的人员,CT图像显示无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肿瘤、感染及明显骨质增生的样本,选取120例,三维重建后在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对小关节面进行测量。[结果]颈椎小关节面间隙、横径、上下径均依颈椎节段向下逐渐增大,C5~7节段相比颈椎其他节段在横径和上下径上均表现为男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合横径、上下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颈椎越靠近胸椎变异性越小,男女差异越小。[结论]颈椎间小关节关节面的间隙宽度、各径线长度在诸节段及男、女间不尽相同。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05-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孙荣鑫;张玉新;白靖平;

    [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和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为临床治疗服务。[方法]CT扫描一体重64 kg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术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结果]有限元结果表明: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牛顿于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钢板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为85.452 MPa,多针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为87.378 MPa,多针跖屈30°组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为120.58 MPa。三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 MPa。三种模型跟骨骨折线等效应变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 000牛顿载荷的工况,当发生内固定失效时三组内固定对应最大主应力值的跟腱载荷分别为:钢板功能位0°组487.38 N;多针功能位0°组465.45 N;多针跖屈30°组340.28 N。三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牛顿。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结论]多针与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于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其固定稳定性和应力遮挡相似。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多针内固定更适用于SandersⅡ型骨折,并能有效降低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风险。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09-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地佐辛注药时机对腰椎内固定患者苏醒期的影响

    李丽;杨红梅;云宝明;冯洁;耿立成;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全身麻醉患者地佐辛镇痛的最佳给药时机。[方法]90例ASAⅠ~Ⅱ级男性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腰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Ⅱ组于手术结束前1~1.5 h,Ⅲ组于手术结束前15~20 min,静注地佐辛0.1 mg/kg。比较三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及意识状态评分、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循环指标、疼痛评分、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苏醒期循环功能稳定,Ⅲ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HR、MAP、SpO2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呼吸、意识恢复时间及气管拔管与PACU停留时间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OAAS评分4分13例,5分17例;Ⅱ组4分6例,5分24例;Ⅲ组3分24例,4分6例(P<0.01)。Ⅰ组VRS评分4分14例,3分8例,2分5例,1分3例;Ⅱ组4分22例,3分6例,2分2例,Ⅲ组均为4分(P<0.01)。Ⅰ组RS评分0级19例,1级6例,2级3例,3级2例;Ⅱ组0级28例,1级2例;Ⅲ组0级30例(P<0.01)。[结论]手术结束前1~1.5 h应用地佐辛0.1 mg/kg镇痛效果佳,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无呼吸抑制及深度镇静的发生。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13-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典文献史料

  • 骨Paget病最初的报告

    李晓光;

    <正>原著标题:On a form of cronic inflammation of bones(osteitis deformans).刊载杂志:Med.Chir.Trans,1877,60:37-64.原著作者:Paget James(1814-1899)伦敦皇家医学院Bar-tholomew医院外科摘译: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1年后发现左下肢变形,但一般状况良好,发病2年后即1856年笔者为其初诊。当时见左胫骨特别是下半部增粗,表面凸凹不平,左股骨远端也有类似变形,但程度较轻。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屈曲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翁伟峰;潘福根;刘宁;钱齐荣;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矢状位上屈曲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指导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的并发症。[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冷冻尸体的5个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膝关节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动作,设计制作膝关节实验架,与生物力学测试仪共同搭建实验平台。人工膝关节采用DePuy PFC假体全膝系统,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实施以控制实验误差,置换髌骨。比较股骨假体相对于按下肢力线位、前屈5°、10°及后屈5°、10°、15°位置时的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选择屈膝30°、60°、90°、120°为观察角度,采用美国Tecscan公司生产的感测片测定髌股关节接触压峰值,最后软件处理得到数字化的结果。[结果]除了在膝关节屈曲30°、60°、90°,股骨假体前屈5°时,髌股关节内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种屈膝角度下,股骨假体不同屈曲角度所致髌股关节内外侧间隙接触压峰值与下肢力线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骨假体后屈角度越大,峰值的升高越明显。[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在矢状位上争取按下肢力线位置入,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16-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恒河猴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复合6种支架材料的相容性研究

    闵少雄;李森;刘成龙;曹延林;张力;靳安民;

    [目的]评价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tide,PDLLA)、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β-三磷酸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与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triblock copolymers,PLA-PEG-PLA]组合成的6种新型支架的细胞粘附性和细胞相容性,筛选出较好的细胞支架。[方法]选用恒河猴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将细胞接种于PDLLA、PDLLA/BG、PDLLA/β-TCP、PDLLA/PLA-PEG-PLA、PDLLA/PLA-PEG-PLA/BG及PDLLA/PLA-PEG-PLA/β-TCP 6种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表面上,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观察恒河猴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结果]倒置显微镜、SEM、ALP染色显示成骨细胞在PDLLA、PDLLA/PLA-PEG-PLA、PDLLA/β-TCP及PDLLA/BG 4种材料上能良好粘附、增殖,并向内部生长,而在PDLLA/PLA-PEG-PLA/BG、PDLLA/PLA-PEG-PLA/β-TCP两组材料上粘附差、细胞逐渐死亡;MTT法结果显示PDLLA/PLA-PEG-PLA、PDLLA/β-TCP及PDLLA/BG细胞活性优于单纯PDLLA支架,其中PDLLA/PLA-PEG-PLA最佳。[结论]PDLLA、PDLLA/PLA-PEG-PLA、PDLLA/BG及PDLLA/β-TCP4组材料能与成骨细胞良好粘附,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20-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蛋白胶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载体的体外相容性研究

    陈继凤;彭江;张莉;赵喆;王玉;许文静;

    [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体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种子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5×10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生物蛋白胶相混制备MSC-生物蛋白胶复合体,空白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Dead/live染色观察两组的细胞形态及21 d内细胞的存活情况,同时分别在1、3、7、14 d各取上清进行Elisa检测并计算其分泌释放NGF和BDNF的浓度。[结果]实验组培养3 d后光镜下观察呈多个突起,细胞形态良好,空白组呈菱形和多角形;Dead/live染色结果提示体外培养1 d,两组细胞的存活率都在90%,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21 d两组细胞的存活率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在60%以上;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组中NGF在1 d时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7、14 d时NGF和BDNF的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生物蛋白胶对MSC分泌的细胞因子NGF和BDNF的释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生物蛋白胶是一种理想的可用于临床的细胞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MSCs-生物蛋白胶复合体能持续稳定的释放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NGF。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24-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金对金全髋置换治疗中年患者晚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刘晖;姚建锋;张育民;许鹏;马建兵;秦四清;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年患者晚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9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3例(3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年患者,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82岁(45~59岁)。双髋同时置换3例,单髋置换27例。假体均采用Corin公司的Optimom金属对金属轴承全髋关节置换系统。[结果]3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8~30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分(24~83分)提高至随访末期的93.2分(91~96分)。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髋臼和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骨溶解,无异位骨化形成。[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中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满意。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28-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腓总神经麻痹的原因及治疗

    徐中华;王业华;王立新;何啸波;周立康;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有完整记录的550例初次TKA患者中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3例随访15个月,1例随访3个月后失访。[结果]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4例患者(0.91%),2例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行神经探查松解术后,完全恢复;1例随访3个月感觉功能恢复而运动功能未恢复,继续保守治疗后失访。[结论]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是多因素造成的,预防是关键,且需重视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并谨慎操作。早期保守治疗效果满意,晚期神经功能恢复差者可行神经探查松解手术。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0-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谢江;刘伟;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田慧中;

    [目的]了解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探讨影响颈椎前路手术疗效的技术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单间隙脊髓型颈椎病56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采用JOA 17分法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患者的颈部症状并进行分级。[结果]单节段融合无假关节发生,术后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颈部症状的发生率为82%。[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颈椎压力固定器操作简单、置入方便、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达到确切的临床疗效。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2-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射频靶点相结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疗效分析

    雷高;罗德民;薛厚军;方国芳;潘亚伟;张丁城;周健和;沈晓涛;潘合科;

    [目的]研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新途径。[方法]本组26例,均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1例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及射频靶点热凝术,其中2例采用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结合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比较单纯置换组JOA评分改善率达50%;两方法结合组JOA评分改善率达75%以上,P>0.05。[结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引起症状的各节段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疗效更佳。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4-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

    陈钢;黄宏伟;陈永雄;梁国平;吴晓东;李始汉;黄少中;黄健;

    [目的]对26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该技术是否能够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有效而安全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疗效,对其疼痛进行VAS评分并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患者邻近椎体是否发生压缩性骨折,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结果]26例患者39个椎体均一次性成功手术,术后第3 d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至末次随访患者疼痛无加重,相邻椎体均未发生压缩性骨折。[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以常规开展。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6-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手术方式相关性分析

    周迎锋;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手术方式相关性,为避免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疾病患者16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结果,其中入路方式为经腹膜腔入路(n=80)、旁正中经腹膜后入路(n=40)和侧腹部切口腹膜后入路(n=40)。[结果]16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术后有3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8.8%。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腰椎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腰椎结核、椎间盘炎和腰椎畸形患者(P<0.05)。[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多为出血与感染,其发生与手术方式中的入路选择没有密切相关性,与疾病状态有很大相关性。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38-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先天性双足第1跖骨跗骨化1例

    赵军放;刘争民;

    <正>双足第1跖骨未能发育成规则的管状骨,代之以不规则的团块状骨,此种跖骨跗骨化畸形临床罕见。笔者于2011年7月诊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10岁。查体:生长发育良好,智力正常,头颅及五官正常,心、肺、腹无异常。双足内侧第1跖骨对

    2012年15期 v.20;No.305 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