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林;马俊;邓立庆;康鹏德;
[目的]探讨经皮头颈开窗人工骨支撑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期)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1月,本组共46例(51髋)患者接受经皮头颈开窗人工骨支撑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CROⅡ期),其中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6.4岁,29例为酒精性ONFH,17例为激素性ONFH。术后第1、2、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门诊定期随访、X线片复查,依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及优良率评估疗效。[结果]经过至少2年(25~52个月,平均38.6个月)随访,共44例(49髋)得到末次随访(失访率4.08%)。Harris评分由术前(73.50±6.8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30±9.62)分,优良率由术前32.65%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7.75%,其中ACROⅡA期由37.50%提高到100%,ⅡB期由34.78%提高到91.30%,ⅡC期由27.77%提高到77.77%,手术前后优良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共有8.16%(4/49)的患者最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ACROⅡA期0例,ⅡB期1例,ⅡC期3例;影像学显示共有14.29%(7/49)的患者发生影像学进展,其中ACROⅡA期0例,ⅡB 3例,ⅡC期4例。[结论]经皮头颈开窗人工骨支撑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中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017年09期 v.25;No.419 769-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沙佳;严亚波;徐会法;李超;黄鲁豫;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2014年6月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骨盆Pemberton、Dega髋臼成形或三联截骨,股骨旋转短缩截骨结合内收肌切断等手术一期治疗大龄儿童DDH 91例(104髋),按年龄情况将患儿分为两组:低龄组(<10岁):61例(70髋),年龄6~9.8岁,平均7.9岁。高龄组(≥10岁):30例(34髋),年龄10~15岁,平均12.5岁。[结果]91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年,根据Severin影像学评价标准,低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91.43%,Dega术后优良率85.71%,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85.71%;高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58.33%,Dega术后优良率50.00%,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40.00%。根据Mckay临床评价标准,低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88.57%,Dega术后优良率85.71%,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85.71%;高龄组:Pemberton术后优良率58.33%,Dega术后优良率41.67%,骨盆三联截骨术后优良率40.00%。[结论]本研究针对6岁以上大龄DDH患儿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发现大龄DDH是可以选择性的通过手术治疗的,同时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疗效的差异,发现低龄组的术后临床及影像学优良率均高于高龄组,提示DDH患儿需要早期手术改善头臼覆盖关系,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7年09期 v.25;No.419 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谭明生;姜良海;杨峰;移平;唐向盛;郝庆英;
[目的]评价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8例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的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42~67岁,平均52.6岁。所有患者接受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评估颈椎JOA评分、颈部VAS评分改善及椎板开门角度变化情况,并分析记录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36±34)min,出血量(324±78)ml。平均随访27.3月(13~42月),术前JOA评分(9.64±2.38),术后提高至(14.62±3.21)(t=-12.96,P<0.01),JOA改善率67.66%。术前颈部VAS评分(6.37±2.16),术后降低至(3.25±2.41)(t=9.72,P<0.01)。术后1周颈椎开门角度46.41°±9.32°,末次随访时43.27°±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11)。术后5例(13.2%)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例(7.9%)患者出现C5神经麻痹。[结论]改良椎板悬吊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明显提高了患者神经功能,较好的维持了术后开门角度,早期效果满意。
2017年09期 v.25;No.419 78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姚欣强;程勇泉;郑明辉;瞿东滨;王吉兴;江建明;陈建庭;
[目的]比较L_4及L_5峡部裂对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探讨不同节段腰椎峡部裂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5年因腰腿痛就诊的204例腰椎单节段峡部裂患者,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分为L_4峡部裂组及L_5峡部裂组。L_4组69例,男18例,女51例;年龄27~72岁,平均51.74岁;L_5组135例,男48例,女87例;年龄22~76岁,平均50.16岁。两组性别(x~2=1.871,P=0.171)以及年龄(t=1.148,P=0.25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以及滑脱率。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1~8级分别计为1~8分,按Modic改变分型标准判定终板退变程度并将正常~Ⅲ型分别计为1~4分。比较两组LL、SS、滑脱率、改良Pfirrmann分级以及Modic改变。[结果]两组LL(L_4组42.44°±11.92°,L_5组44.18°±11.42°)和SS(32.97°±9.03°,35.41°±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_4组滑脱率为(27.96±12.87)%,明显高于L_5组的(19.44±14.52)%(t=4.112,P<0.01)。L4组改良Pfirrmann分级及Modic改变分别为(6.96±1.13)分、(2.46±1.38)分,均明显高于L_5组的(5.82±1.70)分、(1.78±1.10)分(P<0.01)。[结论]尽管L_4峡部裂的发病率较L_5峡部裂低,但其滑脱程度更重,对应的椎间盘退变程度也更严重。临床上对于L_4峡部裂患者要更加引起重视,避免远期因严重退变而需要更大创伤的手术治疗。
2017年09期 v.25;No.419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树文;杨哲;王宇鹏;孟格栋;杜志才;吴一民;银和平;
[目的]探讨影响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处理和预防术中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科接受腰椎MED术的患者620例。纳入标准:单节段突出。排除标准:肝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异常者、1个月内曾使用各种抗凝药者、L_(2、3)(含)及以上椎间盘突出。精确计量吸引器回流瓶中液体量,减去术中冲洗用水量,算出术中出血量,依据术中出血是否超过200ml将研究对象分为出血量少组与出血量多组,对两组病例年龄、病程、突出部位、病理分型、是否为游离(含脱出)、是否合并狭窄、同节段是否有手术史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量<200 ml者564例,出血量≥200 ml者56例,其中>400ml者2例,>600 ml者1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突出部位、游离(含脱出)、合并椎管狭窄及同节段既往手术史是引起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年龄、病程、病理分型不是引起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L_(3、4)椎间盘突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含脱出)及既往手术史是引起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
2017年09期 v.25;No.419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程勇泉;鲁凯伍;姚欣强;张雪梅;杨晓燕;瞿东滨;陈建庭;
[目的]比较肌间隙加传统入路的混合手术入路和双侧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混合入路组为肌间隙+传统入路,双侧传统组为匹配的双侧传统入路组。减压和融合均在单侧进行。测量术前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 d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 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 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在MRI上测量双侧多裂肌面积,并比较肌肉的萎缩率。[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32例患者接受了混合入路手术,同期匹配的双侧传统组患者有4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CK、AST、VAS和ODI评分等。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似。术后48 h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d的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 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 d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1年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经MRI测量的多裂肌面积的萎缩率,在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需特殊手术器械可经肌间隙加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且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017年09期 v.25;No.419 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郑润龙;黄迅悟;彭伟;李超;徐宏伟;吴霄;
[目的]研究晚期髋关节结核髋臼骨破坏三维特点。[方法]2010年11月~2016年12月确诊的晚期髋关节结核病患者73例,男性39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7.95±16.61)(19~85)岁。所有患者采用320排CT行骨盆容积扫描,将DICOM格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行骨盆三维重建。应用镜像技术还原变病髋臼破坏前三维结构,将正常髋臼设定为标准半球,应用球面拟合技术确定髋臼中心,根据标记点将病变髋臼分为上区、前区、下区和后区。计算出正常髋臼容积、髋臼骨破坏总容积及各分区骨破坏容积。将髋臼骨破坏容积值及各区破坏容积值换算成占正常髋臼容积百分比。根据骨破坏容积占髋臼容积百分比将髋臼骨破坏程度划分为3度,轻度:<50%;中度:50%~100%;重度:>100%。根据单一区骨破坏占总破坏容积百分比将髋臼骨破坏分为2型,弥漫型:<50%;节段型:≥50%。[结果]73例患者髋臼破坏容积占髋臼容积比例平均为(0.62±0.48)(0.06~1.68);髋臼破坏程度:轻度破坏36例(50%),中度破坏25例(36%),重度破坏12例(14%);髋臼骨破坏分型:弥漫型骨破坏56例(77%),节段型骨破坏17例(23%);上区骨破坏容积大于前区、后区骨破坏容积(P<0.05),前区、后区骨破坏容积大于下区骨破坏容积(P<0.05),前区骨破坏容积与后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20排CT行骨盆容积扫描,数据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髋臼骨破坏进行分区容积计算,确定晚期髋关节结核髋臼骨破坏形态、方位、程度及类型,可全面反映晚期髋关节结核髋臼骨破坏的三维特点,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2017年09期 v.25;No.419 800-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棚菲;邓亚军;高鑫原;张民泽;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椎间盘真空现象对腰椎骨盆矢状面形态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行TLIF手术治疗且有2年以上随访的125例Ⅰ~Ⅱ度退变性L_4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4.7岁)。根据在CT上是否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将患者分为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于术前、术后和中期随访时,测量滑脱参数: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局部后凸角;腰椎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L_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伴椎间盘真空现象13例(10.4%)。真空现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真空现象组[(60.7±13.6)岁∶(54.4±11.9)岁,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和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分别为(24.3±3.9)和(20.7±4.6)%,滑脱角分别为(2.7±2.1)°和(7.4±3.3)°,局部后凸角分别为(-1.4±2.3)°和(-8.2±4.7)°,椎间隙高度分别为(0.17±0.09)mm和(0.27±0.10)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真空现象组PT和LASD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而SS和LL明显小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患者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LIF手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至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真空现象组滑脱率、滑脱角和椎间隙高度改善均显著优于真空现象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PI、PT、SS和LA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真空现象组LL显著小于非真空现象组。[结论]伴有椎间盘真空现象的L_4退变性滑脱患者椎间隙显著塌陷,是滑脱椎体复位不佳的预测指标。
2017年09期 v.25;No.419 804-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桂森;王鹏;
[目的]评价纤维环修补技术在腰椎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有关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应用纤维环修补技术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将应用纤维环修补技术的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单纯髓核摘除术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神经功能、复发率、椎间高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近期文献,累计病例1 118例。Meta分析表明,应用纤维环修补技术的腰椎髓核摘除术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ODI指数、VAS评分、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与传统单纯髓核摘除术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目前尚无法证明在腰椎髓核摘除术中应用纤维环修补技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鉴于目前纤维环修补技术相关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仍较少,仍需进一步评估该技术的临床价值。
2017年09期 v.25;No.419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巴宏亮;何金深;吴松;沈民仁;廖云杰;彭智;李立丰;王永娟;
[目的]探讨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体积与膝关节骨关节炎(Keen Osteoarthritis,KOA)的关系。[方法]对体检职工进行横断面研究,排除膝关节外伤、感染、免疫性疾病后,共纳入114位受试者(114膝)行膝关节MRI扫描。利用mimics16.0处理T1加权图像测定IPFP体积;利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对膝关节软骨缺损、骨赘评分;利用WOMAC量表评估膝关节疼痛。分析IPFP体积与软骨缺损、骨赘、疼痛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把受试者分为OA组和对照组,比较组间IPFP体积差异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IPFP体积与股骨外侧、胫骨内侧、胫骨外侧、全膝关节骨赘及睡眠、平地行走时膝关节疼痛呈显著负相关;OA组IPFP体积小于非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PFP体积减少与膝关节退变有相关性,但KOA患者IPFP体积较健康人减少并不显著,提示力学作用可能不是IPFP影响KOA的主要途径。
2017年09期 v.25;No.419 824-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胜全;张付龙;王巧玲;闫呈新;李长勤;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神经MSCT、MRI表现及解剖学特点。[方法]观察37例正常成年人膝关节周围神经在MSCT及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并对CT图像及磁共振3D-BRAVO T1WI图像在GE公司AW4.6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取膝关节周围神经其同层显示层面,观察其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膝关节周围神经影像表现为索条样结构,内含脂肪组织。在MSCT图像与MRI测量并对比胫神经不同水平层面轴截面面积,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对照观察多平面重组图像与常规图像,测量胫神经与腓总神经单支显示最大长度、二者走行夹角及同层时神经长度,二者有显著性差异。主要神经走行方向、形态、粗细、张力及毗邻关系通过多平面重组同层能清晰显示。[结论]膝关节周围神经在MSCT与磁共振成像表现基本一致,其解剖特征能利用多平面重建同层理想地显示,3DBRAVO T1WI序列可以应用于外周神经的显示,为膝关节周围神经相关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奠定基础。
2017年09期 v.25;No.419 830-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于建华;张浩沙强;李勇贤;安伟;
[目的]测量新疆托里县哈萨克族腰椎椎弓根形态及解剖学特点,对比汉族与新疆哈萨克族腰椎椎弓根解剖学特征的差异,为哈萨克族腰椎疾患的手术技巧及手术器械的特异性选择做有效的数据参考。[方法]在本院分别随机抽取病房、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汉族60例(男30例,女30例)哈萨克族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5~55岁。按照性别进行分组,通过CT及三维重建技术测量L_(1~5)椎体的横径和矢状径。所有入选患者经过询问病史排除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行X线检查排除腰椎病理性改变。[结果]腰椎椎弓根矢状径与横径指标男性组均大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腰椎各径线值明显大于汉族(P<0.05)。[结论]与汉族平均值相比,哈萨克族的腰椎椎弓根横径与矢状径值均明显偏大;因此在目前的腰椎手术过程中,无论是手术方式的选择还是内固定器械的选择都与汉族人有一定差别。
2017年09期 v.25;No.419 835-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博;王岩;张国强;倪明;李想;刘浩;孔祥朋;
[目的]研究两种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方法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2015年6月由两名主刀医师完成的连续111例共137膝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两名主刀医师术前计划时在下肢全长X线片上测量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度的方法不同,并以此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共71膝;第二组利用股骨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FMA)进行外翻截骨,共66膝。术后测量标准下肢全长X线片中股骨力线轴与股骨假体远端内外侧髁连线之夹角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术前内翻角度、术前HSS评分、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9~0.985)。DFMA组术中所使用的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实际为6.08°±1.57°,FMA组为4.82°±0.74°,两组截骨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MA组76.1%的术后股骨假体在0°±2°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1.50%,(P=0.005),并且DFMA组74.60%的术后下肢力线在0°±3°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3.00%,(P=0.008)。DFMA组术后下肢力线角度与F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2.46°vs 1.98°±3.35°,P=0.458)。[结论]内翻膝使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作为个性化股骨外翻截骨角度,术后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使用股骨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应用股骨解剖轴线确定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往往偏小,导致残留膝关节内翻畸形。
2017年09期 v.25;No.419 838-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