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震;陈贞月;刘慧敏;李景银;
[目的]探讨比较双纽扣板技术与三纽扣板技术治疗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4例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按固定方式分为双纽扣组32例,三纽扣组32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两组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纽扣板组的费用明显低于三纽扣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3.46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两组Constant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3%vs 50%,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纽扣组与三纽扣组均可有效治疗Rockwood Ⅲ-Ⅳ型肩锁关节脱位,但三纽扣组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且住院费用高于双纽扣组。
2018年08期 v.26;No.442 67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金国;闫秀中;丁林;刘长山;王燕;
[目的]比较Ortho-SUV外固定架与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难治性胫腓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钢板内固定失败所致胫腓骨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计算机辅助Ortho-SUV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组,15例)和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15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愈合时间、患肢力线改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83±0.61)个月短于内固定组(7.29±1.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影像学骨愈合时间(6.32±2.13)个月短于内固定组(8.78±1.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间胫腓骨力线,包括成角、旋转和短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外固定组力线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患肢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6.67%,内固定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内固定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植骨钢板内固定比较,Ortho-SUV外固定架组具有操作简单化、精准化、标准化、微创化的优势,手术创伤小且患肢功能恢复好。
2018年08期 v.26;No.442 678-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衍武;王伯珉;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腰髂固定系统治疗脊柱-骨盆分离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19例脊柱-骨盆分离损伤患者采用腰髂固定系统治疗的资料,男14例,女5例;年龄20~51岁,平均35.7岁;车祸伤2例,坠落伤13例,砸伤4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为27~66分,平均40.5分。所有患者均有骶骨骨折,且Dennis分型均为Ⅲ型,其中3例为开放性损伤,3例伴颅脑损伤,10例伴胸部脏器损伤,3例伴腹部脏器损伤。骶骨骨折中19例均为累及骶管的马尾损伤,包括Gibbons评价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7例、Ⅳ级9例。Majeed评分、Gibbons评分、医源性损伤、并发症等指标用于结果评估。[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30~510 min,平均(157.79±83.89)min;术中出血量600~2 100 ml,平均(770.91±398.77)ml。无血管、神经等医源性损伤发生。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4.38±5.33)个月。末次随访Majeed评分76~91分,平均(83.3±4.92)分,其中优良率为63.2%。Gibbons评分由术前(3.65±0.41)分降至末次随访(1.43±0.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均无1例发生感染、内固定物失效、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腰髂固定系统是治疗脊柱-骨盆分离损伤的有效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2018年08期 v.26;No.442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森;郑翰林;张立峰;宋会平;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结合重建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15年5月,采用PFNA结合重建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不愈合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5~65岁,平均(57.53±6.85)岁。初次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摔伤4例,重物砸伤3例。受伤至该次入院前接受手术治疗1次12例,2次3例。骨折距该次入院时间为11~23个月,平均(15.80±3.88)个月。术后定期依据X线片检查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严重早期并发症。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26.27±9.0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10~31周,平均(18.60±5.97)周,无内固定松动或者移位。颈干角由术前(123.53±9.5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34.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39.07±14.8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6.07±7.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评定为优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6.67%。[结论]采用PFNA结合重建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不愈合,可增加内侧骨皮质的稳定性,避免畸形愈合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2018年08期 v.26;No.442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柴明祥;王本祯;王珊珊;赵斌;吴希瑞;
[目的]比较外固定架、弹性钉、接骨板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固定架组18例、弹性钉组22例、接骨板组26例。比较各组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应用Kolmert等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弹性钉组[(52.67±16.05)min]显著长于外固定架组[(24.09±9.13)min]及接骨板组[(35.17±11.23)min](P<0.05);切口总长度接骨板组[(7.13±1.24)㎝]显著长于外固定组[(3.13±1.08)㎝]及弹性钉组[(3.52±1.32)㎝](P<0.05);出血量接骨板组[(43.63±8.75)ml]显著多于外固定架组[(24.22±7.35)ml]及弹性钉组[(23.68±7.44)ml](P<0.05)。但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弹性钉组[(44.59±8.03)d]显著低于外固定架组[(61.32±11.16)d]及接骨板组[(61.82±11.62)d](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优良率方面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治疗闭合性儿童股骨干骨折。因弹性钉较外固定架护理方便,较接骨板创伤小,建议首选弹性钉。
2018年08期 v.26;No.442 692-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进;郑欣;张星晨;宋子鉴;庞勇;赵凤朝;郭吉强;郭开今;
[目的]探讨骨科不同疾病的临床重要性静脉血栓栓塞症(clinically importa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CIVTE)分布情况及解剖分布特点。[方法]对本院介入科201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经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发生CIVTE的159例骨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性别、骨科疾病诊断、存在的合并症、血栓发生部位、血栓类型、肺栓塞并发情况等,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骨科疾病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疾病所占比例及血栓类型分布差异。[结果]159例介入科收治确诊CIVTE的骨科患者中,四肢(包括骨盆、髋臼)骨折占44.65%(71/159),脊柱疾病占20.13%(32/159),关节置换占15.72%(25/159),小外伤、清创占10.06%(16/159),关节镜手术占7.55%(12/159),其他占1.89%(3/159)。四肢骨折中髋周骨折最多见,脊柱疾病中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多见。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高10.8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9,P<0.001)。发病高峰为40~69岁,男性发病高峰为40~49岁,女性为60~69岁。混合型血栓最常见,占42.14%。血栓形成易累及左下肢。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1.26%。[结论]不同骨科疾病CIVTE所占比例及解剖分布不同,四肢骨折所占比例最高,混合型血栓最多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男性,左下肢血栓形成高于右下肢。
2018年08期 v.26;No.442 698-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于时魁;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14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D-二聚体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确诊TKA患者术后发生DVT 12例,发生率为8.22%。统计分析表明,高龄、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体重指数偏高、合并内科疾病是TKA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于术后发生DVT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明确(P>0.05)。[结论]高龄、术前D二聚体升高、体重指数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合并内科疾病是引起DVT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8年08期 v.26;No.442 703-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张旭辉;黎丹东;李坛;夏磊;王世海;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的学习曲线,比较其不同时期与前外侧入路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76例初次THA患者,分为DAA前期组25例、后期组26例以及前外侧入路(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ALA)组25例,比较3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12、24周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的区别。[结果]DAA前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大于DAA后期组(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DAA前期组明显不及后期组(P<0.05),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DAA前期组大于后期组(P<0.05);两个DAA组较ALA组手术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长(P<0.05),术后6、12周Harris评分两个DAA组均优于ALA组(P<0.05),但术后24周Harri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DAA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较ALA组偏大(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DDA学习曲线在25例左右,之后手术技术更趋于成熟与稳定,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与ALA手术相比提高患者早期疗效。
2018年08期 v.26;No.442 707-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凌斌;朴民声;陆龙卫;朱科林;赵凯;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7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影响,并明确造成手术延迟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骨科70岁以上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27例,其中,24 h内手术者110例(<24 h组),等于或超过24 h的117例(≥24 h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明确手术延迟的可能原因。[结果]<24 h组与≥24 h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9.93±105.61)ml和(297.32±326.89)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9,P=0.020)。<24 h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24 h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死亡率低于≥24 h组,尽管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组中的117患者中,非医疗原因造成的手术延迟有61例(52.1%)。[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早期手术对于病情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减少出血量,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死亡率。
2018年08期 v.26;No.442 712-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高艺萌;张会君;张杭州;
[目的]研究并探讨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49例,随机分为体位组25例、常规组24例,体位组采取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常规组仅采取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伤椎高度、后凸Cobb角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体位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组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组的术后伤椎高度高于常规组(P<0.05),而后凸Cobb角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体位组的再骨折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裂隙样变患者治疗时,采用体位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纯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可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2018年08期 v.26;No.442 716-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金鹏;罗卓荆;杨柳;
[目的]利用人髓核细胞系(NPCs)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MEC-1),通过非接触共培养探讨人髓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诱导并抑制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过氧化氢诱导NPC衰老,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将正常NPC、衰老NPC与HMEC等比例(1:1)通过Transwell培养板进行非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纯HMEC培养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光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MEC凋亡率,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VEGF的量。各组利用不同细胞条件诱导培养基和Transwell小室检测其纵向迁移能力。[结果]利用200μmol/L与4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NPC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比例分别达25%和55%。共培养1d后正常NPC组HMEC凋亡率高于衰老NPC组(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5%,明显小于实验组(P<0.01)。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α、VEGF,正常NPC组TNF-α高于衰老NPC组(P<0.05)。VEGF正常NPC组低于衰老NPC组(P<0.05)。趋化实验正常NPC条件培养基迁移膜下细胞数少于衰老NPC组(P<0.05),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髓核细胞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且抑制内皮细胞迁移,髓核细胞衰老之后诱导凋亡能力下降,抑制迁移能力减弱,进而证明随年龄增长髓核细胞的衰老引起椎间盘微环境变化可能为椎间盘退变中血管长入的诱发因素之一。
2018年08期 v.26;No.442 734-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綦惠;靳少锋;陈磊;景金珠;王猛;黎广平;孙磊;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成年新西兰兔静脉血,两次离心后获取PRP。采用10%Ca Cl2激活其中的血小板,ELISA法检测激活前后TGF-β的浓度。成年新西兰兔在股骨内髁软骨面上制备骨软骨缺损模型。按缺损置入处理,将动物分为三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单纯支架组和PRP-支架组。术后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大体形态评分,此外,采用HE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组织观察评估。[结果]PRP激活后TGF-β的浓度显著高于未激活时(P<0.05)。术后6周,单纯支架组与PRP-支架组的ICRS评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单纯支架组与PRP-支架组的ICRS评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PRP-支架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单纯支架组(P<0.05)。HE染色与番红O-固绿染色表明,单纯支架组和PRP-支架组的修复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且PRP-支架组的修复较单纯支架组更优。[结论]单纯支架能够促进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修复,但修复效果有限。激活后的PRP能够明显提高支架的作用,PRP-支架是此动物实验中最佳的骨软骨修复方式。
2018年08期 v.26;No.442 740-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晓丰;蔡贤华;陈家;刘曦明;张宝成;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方形区倾斜角,为评价髋臼方形区骨折旋转移位奠定基础,弥补Matta标准之不足。[方法]收集于本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骨盆DICOM格式文件(男女各20例,平均年龄44.2岁),将收集的数据以DICOM格式导人Mimics 10.01软件,利用该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去除周围软组织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的三维数字化骨盆模型,"3线"分区法将髋臼方形区进行分区,根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定位方形区前、中、后部倾斜角,利用Mimics软件的角度测量功能进行测量,并进行男女同名方形区倾斜角比较。[结果]方形区前部倾斜角,男(97.11±2.59)°,女(90.63±2.09)°;方形区中部倾斜角,男(105.57±1.93)°,女(100.64±2.46)°;方形区后部倾斜角,男(112.62±2.54)°,女(106.37±2.53)°;男女同一方形区倾斜角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方形区前、中、后部倾斜角之间亦有差别且从前到后逐渐增大。[结论]髋臼方形区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是明显变化的,这种变化规律为髋臼骨折方形区旋转移位提供参考指数,弥补Matta标准的不足。
2018年08期 v.26;No.442 746-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伟;刘俊健;王季;李明;傅强;
[目的]探索自组装多肽凝胶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和PLGA复合NGF的纳米纤维复合神经导管,制备"异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IKVAV)顺序的自组装多肽凝胶。选取新西兰大白兔72只,制备兔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18只,分别给予以下处理:A组自体神经移植,B组单纯PLGA神经导管+NGF桥接,C组单纯PLGA神经导管+IKVAV多肽凝胶+NGF桥接、D组复合NGF的PLGA导管+IKVAV多肽凝胶桥接。术后1、2、3个月行电生理检测、大体观察、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复合NGF导管逐渐吸水膨胀并降解,周围组织未见明显炎性反应,无神经卡压。术后1个月,再生神经已通过缺损,但直径细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粗。各组间比较发现,D组神经再生效果接近A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部分指标优于C组(P<0.05)。D组和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较A组稍差。[结论]自组装多肽凝胶联合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促进神经生长,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2018年08期 v.26;No.442 7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