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聚安;张启栋;郭晓忠;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膝单髁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行单侧UKA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资料。共有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将患者分为TXA组34例,非TXA组39例。比较两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显著少于非TXA组(P<0.05)。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血栓或肺栓塞。两组患者Hb和HCT术后1~3 d呈下降趋势,术后3 d均降至最低值,术后4~5 d恢复性上升(P<0.05)。术后各时间点TXA组的Hb和HCT均高于非TXA组,术后1 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5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显示,TXA组4例肌间血栓,非TXA组5例肌间血栓。[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贫血患者UKA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而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45-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汪胜;张亚鹏;左才红;孙军;
[目的]探讨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灌洗治疗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急性膝关节和髋关节感染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实施关节镜清创灌洗术,滴注引流组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滴注引流,单纯引流组单纯引流。比较两组患儿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滴注引流组在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单纯引流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7 d和6个月,滴注引流组VAS评分和ROM显著优于单纯滴注组(P<0.05)。两组细菌培养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d,两组间血清CRP、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滴注引流组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引流组(P<0.05),术后第7 d,滴注引流组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仍低于单纯引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清理手术联合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滴注引流治疗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较单纯引流更为有效。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50-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盛小燕;秦钰莹;黎赛;林淑珠;唐媛;党桂宁;谭星;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本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129例患者进行血栓事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29例患者中,发生血栓事件32例,占24.81%;未发生血栓事件97例,占75.19%。血栓组年龄显著大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BMI显著大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合并糖尿病比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术后CRP、PLT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术后早期活动的比率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BMI (OR=5.463,P=0.043),有糖尿病史(OR=126.138,P=0.039),高龄(OR=1.183,P=0.046)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活动(OR<0.001,P=0.009)是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肥胖、糖尿病和高龄,而术后高水平CRP和PLT以及术中高出血量可能提示血栓风险增加,建议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54-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康健;付志厚;于秀淳;孙海宁;王冰;
[目的]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术后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单侧第三代牛津单髁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患者共61例,其中30例患者未放置引流,31例患者术中放置引流。对比两组术后早期与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 d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术后2 d 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无术后膝关节感染的发生。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7.42±6.46)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患膝ROM、VAS评分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提升术后功能和临床效果,且有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因此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58-1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海涛;曹乐;杨海涛;孙凯;吴文彬;
[目的]评价全膝置换术(TKA)中髌骨关节面切除成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2019年本院拟行初次TKA的105例骨性关节炎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TKA术中,54例患者采用摆锯切除部分髌骨骨软骨,对关节面成形;51例患者仅常规切除周围骨赘及去神经化处理。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均未输血。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髌骨成形组的Feller评分和KOO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间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发生率髌骨软骨成形组为7.41%(4/54),而常规组为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髌骨成形组的髌股适合角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关节面切除成形在改善髌股轨迹、缓解膝前疼痛方面优于常规TKA。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62-1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尤瑞金;于海霞;杨德育;吕宏升;
[目的]探讨单切口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2月本科诊治的34例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分为两组,内镜组18例,采用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摘除椎间盘;开放组16例,采用后路椎板开窗摘除椎间盘。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内镜组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VAS、ODI和JOA评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内镜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开放组的椎管占位率显著优于内镜组(P<0.05),末次随访时,内镜组的椎间隙高度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疗效理想。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66-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毛克政;梅伟;王庆德;王春丽;郭润栋;姜文涛;
[目的]评估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其中,56例采用髓核摘除结合IntraSPINE动态固定,56例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112例患者随访60~76个月,平均(66.34±4.34)个月。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组VAS-B显著小于未固定组(P<0.05);动态固定组VAS-L和ODI评分亦低于未固定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组无翻修术者;未固定组3例患者接受翻修融合手术。影像方面,动态固定组的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显著大于术前(P<0.05);而未固定组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显著小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动态固定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显著大于未固定组(P<0.05)。[结论] 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5年以上中期随访中临床疗效显著,降低了慢性腰痛的发生,增加并维持了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减少了复发。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71-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占华;蔡军;张忠河;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单开门组)治疗32例,颈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联合组)治疗3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联合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单开门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联合组(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联合组的JOA和NDI评分显著优于单开门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SVA C_2~C_7、C_2~C_7Cobb角,以及C_4~_7节段各椎板的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可有效去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缓解临床症状,而不影响颈椎稳定。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76-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磊;饶耀剑;张昌盛;周英杰;杨生民;崔宏勋;
[目的]观察切口局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手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2019年4月,97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三组。空白组32例,不应用TXA;静脉组33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联合组32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后切口内灌注TXA 1.0 g溶液10 ml+术后6 h重复静脉滴注TXA 15 mg/kg。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的腰椎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静脉组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异体红细胞输入量均显著少于空白组(P<0.05)。联合组术后引流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静脉组和空白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Hb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24 h和72 h,联合组Hb显著高于静脉组和空白组(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均高于术前(P<0.05)。超声检查显著三组间肌间血栓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局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DLS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而不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81-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怀栓;张猛;郭小伟;潘玉林;杨广辉;孟庆勇;李宝田;郭营;郭亮兵;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38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血肿形成,及时手术血肿清除,神经症状均显著改善。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m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VAS和mJOA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颈椎ROM、颈椎前凸指数、椎管扩大率和脊髓后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略优于传统术式。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85-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岳飞;李瑞;王光林;任佳彬;孙宁;黄镇;毕经纬;胡鹏;朱锴;孙兆忠;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11月,本院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治疗23例胸椎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LF病变部位分3组:单侧OLF 7例、双侧OLF 10例、融合OLF 6例。比较三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脊膜撕裂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依次为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同时间点,VAS评分依次为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JOA评分依次单侧组>双侧组>融合组。影像方面,三组患者术后OLF占比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关节突关节缺损均<50%。[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依据病变部位,主要经椎板行同侧或双侧减压,安全可靠,关节突关节缺损均<50%,不影响胸椎稳定性。
2020年15期 v.28;No.497 1390-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忌;李越;楚福明;唐小松;王艳杰;王雯;黄子洋;肖清清;熊小明;
[目的]介绍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对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采用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术前确定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穿刺至目标关节突任意位置,置入软组织扩张导杆,滑移到患侧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处,即"V"区,此处向背侧有上关节突硬性阻挡,向尾侧有椎弓根硬性阻挡,向腹侧有椎体后缘硬性阻挡。用7.5 mm环锯对该部位进行成形,置入内镜,对椎间孔区进行扩大减压。[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更换手术方式。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9~30个月。随时间推移,37例患者下肢痛VAS、腰痛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01)。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有效、安全,可以提高穿刺及椎间孔成形效率,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
2020年15期 v.28;No.497 1418-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易红蕾;陈虎;陈兴捷;王昕辉;章凯;
[目的]介绍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治疗重度胸椎管狭窄症的技术及体会。[方法]对1例重度胸椎OPLL并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此手术。行后正中切口,前移段及上下各2节段置入双侧椎弓钉,前移段钉尾较固定段高出8 mm,切除前移段椎板及肋骨头,松解前移段上、下椎间盘,并切除关节突。将棒置入螺钉U形槽,先锁紧前移段,再逐步向前压棒,锁紧上下固定段螺母,将前移段椎体及骨化物复合体向前推移。[结果]术程顺利,术中均未出现血气胸、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时间6 h,术中出血量约800 ml。术后患者下肢麻木、乏力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由5分提高到9分。CT可见椎管最狭窄的地方由术前的3.2 mm扩大为术后11.2 mm。[结论]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固定术是治疗重度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致胸椎管狭窄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术式,但是需要进一步探究手术的相关适应证及手术技术。
2020年15期 v.28;No.497 142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俊良;吴勐;滕云升;张朝;张永强;陶胜林;杨亚龙;李阳;刘瑾彤;王梦君;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关节镜下对17例(19足)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进行镜下腓肠肌腱膜松解。于腓肠肌肌腹最远端,采用内侧、中间入路置入关节镜与器械,切断腓肠肌腱膜。[结果] 17例(19足)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4个月以上,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约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改善满意,切口微创、美观,术后并发症少。
2020年15期 v.28;No.497 1426-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