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3月创刊,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骨科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矫形外科领域包括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骨感染、先天性肢体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材料、新经验。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为了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自即日起,凡根据编辑部修改意见上传修改稿的同时附《学术诚信承诺书》。作者需承诺稿件由本人撰写,不存在由第三方代写、代投行为;承诺无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无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无学术造假、学术不端以及不当署名等情况;承诺研究数据及结果真实、可靠,为作者原创。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为了不断提高杂志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缩短刊用周期,使更多新的成果尽快见刊。针对来稿中存在的字数过多、篇幅过长等问题,本刊重申对各类稿件的字数要求: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4 500字,中文摘要在400字以内,参考文献在20条以内;技术创新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4 000字,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参考文献分别在15条以内;综述、荟萃分析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4 500字,中文摘要在200字以内,参考文献在30条以内。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的正当权益,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本刊编辑部再次重申坚决反对剽窃、抄袭他人稿件的行为;一经查实,给予如下处理:撤稿、杂志和网站通告、通知作者单位给予相应处理、3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对信息虚假及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一稿两投、一稿两用等学术不端行为,据其性质、情节轻重以及造成的影响程度,给予如下处理:如稿件未刊登一律退稿,如稿件已刊登一律撤稿,并通知作者单位,2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余翔;梁德;江晓兵;莫凌;任辉;张志达;梁梓扬;招文华;晋大祥;姚珍松;杨志东;
[目的]探讨内科合并病对老年退变性病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65岁以上行2节段及以上腰椎融合术的176例腰椎退行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ASA<3级组105例,ASA≥3级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者。ASA<3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ASA≥3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3级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ASA≥3级组(P<0.05)。随访时间24~138个月,平均(56.81±25.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后ODI评分、椎间融合率及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老年退行性病患者在积极控制合并内科疾病的基础上,行腰椎融合术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21-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宇飞;李京元;张红星;张金康;郑超;薛静;厉晓杰;彭页;杜俊杰;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CS)伴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2014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本院收治的25例ADS合并LCS患者,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总结其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5.61±10.43) min,手术出血量(83.78±12.45) ml,术后引流量(128.62±31.42) ml,术后卧床时间(2.86±0.85) d。发生脑脊液漏1例(4.00%),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例(4.00%),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均随访(13.75±4.35)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腰痛和腿痛VAS、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连续行走距离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术后椎管面积显著增大(P<0.05),而侧凸Cobb角、矢状垂直间距(SVA)和腰椎前凸角(LL)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ADS伴LCS具有医源性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26-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海侠;高博;吴继功;陈志明;谭荣;张乐乐;王加旭;邵水霖;黄世博;
[目的]比较两种分期矫正手术治疗成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53例成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一期后路小切口体内撑开,二期后路融合固定;18例一期行头-半盆环外撑开,二期行后路融合固定。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经一期治疗后,两组患者肺活量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SRS-22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内撑开组为11.43%,外撑开组为22.22%。两组患者二次术前和二次术后冠状位主弯、矢状位后凸、冠状位平衡和矢状位平衡均较初次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二次术后即刻冠状位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25±15.35)%vs(45.54±6.94)%,P>0.05],但内撑开组后凸矫正显著优于外撑开组[(56.59±15.28)%vs (45.38±11.99)%,P<0.05]。[结论]两种分期方法均可有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头-半盆环撑开更适合于合并脊髓畸形患者。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30-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晓辉;刘洋;崔明星;
[目的]比较短节段与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本院手术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03例,根据侧弯畸形程度,62例采用短节段融合固定,41例采用长节段融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短节段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长节段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JOA、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短节段固定组主弯Cobb角和冠状面偏移均显著小于长节段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冠状面偏移和矢状面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相较于长节段手术,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在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36-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李君禹;于淼;刘忠军;金昭;曾琳;李婧;
[目的]比较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XGK-6508A智能骨科微创系统)与传统徒手椎弓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拟接受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例在机器人辅助下置入椎弓钉58枚,10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入椎弓钉44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影像测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徒手组(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出血量、X线曝光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组16.67%,徒手组50.00%,机器人组优于徒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在椎弓根螺钉尖端偏差距、椎弓根螺钉入钉点偏差距、冠状位X线偏差角、矢状位X线偏差角和矢状位CT偏差角方面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在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近端关节侵扰方面,机器人组优于徒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比传统椎弓根徒手置钉操作具有更高准确性。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41-1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姚尧;王业贤;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戴进;秦江辉;蒋青;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与肌间静脉扩张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7年7月接受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手术569例患者。术前超声检查测量最大肌间静脉直径并在术后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肌间静脉直径≥5.70 mm定义为肌间静脉扩张,将患者分为扩张组和非扩张组,探讨肌间静脉扩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前超声检查显示569例患者肌间静脉直径为(5.60±2.40) mm,其中扩张组238例,非扩张组331例。术后超声提示新发血栓36例。扩张组年龄、BMI显著高于非扩张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患者年龄与肌间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01);患者BMI与肌间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249,P<0.001)。逻辑回归表明,高龄(OR=1.036,P<0.001)、高BMI (OR=1.095,P<0.001)、手术类型(OR=0.670,P=0.044)是术前肌间静脉扩张的危险因素。[结论]肌间静脉扩张是人工关节置换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高龄、大体重指数、膝关节置换术是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肌间静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45-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韩昶晓;田向东;王剑;朱光宇;谭冶彤;雷鸣;马晟;胡元一;李述文;陈汉东;黄叶;
[目的]比较胫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与单纯关节镜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133例;其中,65例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胫骨截骨,68例采用单纯关节镜清理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镜下所见内侧间室Outerbridge分级和镜下操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时,联合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关节镜组(P<0.05)。影像方面,联合组术后12个月WBL和FT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而关节镜组的WBL和FTA无变化(P>0.05);术后12个月,联合组WBL、FTA显著优于关节镜组(P<0.05)。[结论]胫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侧室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关节镜清理术。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49-1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姚小涛;陈志达;蒋元杰;周亮;黄锡明;翟文亮;
[目的]评价Corail翻修柄在中青年患者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41例患者(41髋)采用Corail翻修柄对股骨侧翻修。股骨侧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假体周围感染术后二期翻修11例,假体周围骨折7例。总结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4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无再骨折。随术后时间推移,患者疼痛逐渐减轻,功能逐渐改善。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外伤、脱位、感染等不良事件,无再次翻修者。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伸-屈ROM和双下肢长度差值均较翻修术前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翻修术后41例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骨长入固定37例,稳定的纤维固定4例,无1例出现假体不稳定,翻修股骨柄均无明显松动或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骨溶解及应力遮挡。[结论]中青年患者采用Corail翻修柄行髋关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假体稳定性好、骨量保留良好的优点。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55-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广超;尹刚;赵永杰;杜瑞;朱晓东;
[目的]评价跟骨内移截骨距舟关节融合治疗继发性扁平足合并距舟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8年5月本科收治的53例继发性扁平足合并距舟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20例佩戴鞋垫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组33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2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平均(15.74±3.91)个月的末次随访中,手术组在VAS和AOFAS评分,以及影像学CPA、Meary角和T1MA均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1例出现跟骰关节疼痛,1例出现距下关节疼痛。其余患者术后矫形满意,外观较术前明显改善,症状完全缓解。[结论]对于合并距舟关节炎并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的继发性扁平足,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59-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威;陈贡斌;刘海燕;郭银谋;林全德;
[目的]分析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与骨肉瘤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6月,对83例骨肉瘤患者行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评价术后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骨肉瘤患者中,术后发生DVT 28例,占33.73%;末发生DVT55例,占66.27%。发生DVT组的体质量指数(BMI)、骨水泥使用比率、血浆中vWF均显著高于未发生DVT组,而前者血浆vWF-CP显著低于后者(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BMI (OR=2.255, P=0.003)、骨水泥(OR=2.085,P=0.004)、血浆vWF (OR=5.360,P<0.001)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血浆vWF-CP (OR=0.386,P<0.001)是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ROC结果表明,血浆vWF、vWF-CP单独及联合预测OS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757、0.816。[结论] BMI、骨水泥、血浆vWF、vWF-CP是OS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血浆vWF、vWF-CP联合检测对OS患者术后发生DVT预测价值较高。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63-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邓波;蔡国平;叶敏华;王章富;洪正华;洪盾;陈海啸;冯兴兵;陈伟富;
[目的]介绍前路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8年7月应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11例胸椎结核患者,经后路正中切口,行病变相应节段两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改用双腔管通气,取右侧第5肋间腋中线,作2 cm切口,置入胸腔镜镜头,同时取右侧第3肋间腋前线、右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各作1 cm、2 cm切口,置入胸腔镜操作器械。清除病变椎间盘及破坏的死骨,椎间隙植骨,缝合椎前筋膜。[结果]本组11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VAS、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ESR显著降低(P<0.05)。术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病灶骨性融合。[结论]胸腔镜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满意疗效。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89-1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詹晓欢;王朝辉;高峻青;付记乐;李雪;李卓伟;王兮;
[目的]介绍楔形截骨单边外固定架矫正膝外翻股骨短缩畸形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6月,对6例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的患者行手术矫正。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结合股骨近端截骨Orthofix单边外固定架牵开延长。[结果] 6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股骨延长部位成骨良好,延长长度(5.25±1.67) cm,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16.50±2.43)个月,外固定指数(3.38±0.69)个月/cm,钢板拆除时间(19.83±1.7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股胫角、远端股骨外侧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结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矫治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性。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92-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洪瑛;孟阳;刘浩;王贝宇;邓逸飞;帅文彬;
[目的]介绍可调式电动颈椎前路手术体位固定装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1月,对46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采用本院研制的可调式电动体位固定装置摆放手术体位。麻醉前患者仰卧于体位固定装置上,先将患者置于可耐受的颈椎曲度,待椎管彻底减压完成后,再调节体位固定装置来恢复正常颈椎生理曲度。[结果] 46例患者在适当体位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达到正常颈椎生理曲度。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体位装置相关的并发症,如双肩、下颌及额部皮肤压伤发红等。[结论]可调式电动颈椎前路手术体位固定装置能够通过调节颈托的位置和高度在术前和术中改变颈椎曲度。固定装置稳妥牢固,安全可靠。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96-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雷;王建强;丁宁;王云清;王权;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6例作为非痛组,32例腰痛患者作为疼痛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GE Discovery MR 750 3T磁共振常规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测量,然后在DWI图像上绘制感兴趣区,计算每个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分析ADC值是否与患者腰椎退行性改变有相关性;是否与退变椎间盘的解剖部位有相关性。[结果]非痛组测得L_(3/4)、L_(4/5)、L_5/S_1节段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分别为:(2.31±0.06)×10~(-3)mm~2/s、(2.22±0.10)×10~(-3)mm~2s、(2.14±0.10)×10~(-3)mm~2/s;疼痛组测得L_(3/4)、L_(4/5)、L_5/S_1节段平均ADC值分别为:(1.68±0.23)×10~(-3)mm~2/s、(1.65±0.25)×10~(-3)mm~2/s、(1.57±0.25)×10~(-3)mm~2/s。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组不同节段椎间盘髓核ADC值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并对临床诊断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0年21期 v.28;No.503 1999-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毛军胜;王国伟;林永杰;张琳;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骨折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后,结合极早期康复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MIPPO手术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快速康复组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术后极早期功能锻炼方案;常规康复组在MIPPO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患者自己进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术后2、6周,3、6个月VAS评分、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3、7 d、出院时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均骨性愈合。但术后2、6周、3、6个月Constant 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上举、外旋活动度方面,快速康复组均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微创手术结合快速康复治疗,可显著加快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2020年21期 v.28;No.503 2002-2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在伟;韦伟;韦标方;
[目的]探讨双柏散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结果。[方法] 95例(143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患者给予双柏散外用治疗,观察VAS评分、髋内-外旋转ROM和Harris评分,并行MRI检查,测量髋关节积液的量分。[结果]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随时间推移,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I-ER 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143髋治疗前髋关节积液量为(7 937.06±6 225.62) mm~3,经双柏散治疗3个月后减少至(4 470.84±3 972.04)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柏散外敷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减少髋关节积液。
2020年21期 v.28;No.503 2005-2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江;孙海宁;王冰;崔浩诚;韩慧梅;
[目的]对比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5月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使用相同剂量的罗哌卡因术后单次阻滞,分别记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等。[结果]收肌管阻滞组在术后第2、6、12 h的静息VAS评分和术后第24 h活动VAS评分,在术后第1、2、3、7 d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1、2、3 d股四头肌肌力均大于股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在术后第24、48 h,3、7 d的静息VAS评分和术后第48 h,3、7 d活动VAS评分、追加盐酸哌替啶例数、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更利于术后早期镇痛及康复。
2020年21期 v.28;No.503 2008-2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