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洋;马彬;李玉乔;杨厚志;罗干;贾宇涛;马远;
[目的]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6月本院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的4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损害将患者分为损害组和无损害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18例患者中,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患者28例,占6.7%;无神经损害者390例,占93.3%,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发生时间术后24 h内。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无损害组相比,损害组的BMI显著大,病程显著长,术前诊断为LSS或DLS的比率显著高,滑脱程度显著重,翻修手术占比显著高,PLIF术式比率显著高(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数、ASA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前后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322,P<0.001)、BMI (OR=3.325,P=0.003)、PLIF手术(OR=10.017,P=0.002)、伴有腰椎滑脱(OR=4.572,P=0.006)、翻修手术(OR=6.182,P=0.008)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长、肥胖、PLIF手术、腰椎滑脱、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针对性采取措施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
2023年08期 v.31;No.562 67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浩然;柴雷子;宋财;梁西俊;乔彬;张魁林;
[目的]比较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科收治的62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治疗(桥接组),34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桥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主动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早期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桥接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桥接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钢板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
2023年08期 v.31;No.562 678-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德弘;王传鑫;马腾;林立栋;崔栩鸣;李景银;马亮;
[目的]比较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胫骨螺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组),32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外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以上,外固定组的恢复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AOFAS评分和踝跖屈-背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AOFAS评分和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VAS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单边外固定架手术创伤更小,允许早期活动。
2023年08期 v.31;No.562 683-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飞;樊天;高大海;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开放复位内定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例采用跗骨窦入路,42例采用L形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跗骨窦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L形组(P<0.05)。两组随访(22.7±7.6)个月,跗骨窦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L形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足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跗骨窦组VAS及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L形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B?hler角与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B?hler角与Gissane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2023年08期 v.31;No.562 689-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言智;杨志强;张元;程宇;张洪涛;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44足)的临术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1足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跗骨窦组),23足采用传统外侧L形入路结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L形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跗骨窦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L形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下地行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 d跗骨窦组VAS评分显著小于L形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hler角、跟骨长度及宽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外侧L形入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3年08期 v.31;No.562 694-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轩中勋;杨东辉;陈庭瑞;陈琦;
[目的]比较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外固定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手法复位的9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5例接受龚氏四步复位石膏外固定(龚氏组),45例接受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随治疗后时间推移,两组踝VAS评分均下降(P<0.05),而AOFAS评分和踝ROM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6个月,龚氏组的VAS评分[(1.9±0.3) vs (2.4±0.3), P<0.001],AOFAS评分[(90.3±3.9) vs (86.4±4.4), P<0.001]和踝ROM [(51.4±4.9)°vs (49.0±5.2)°, P=0.027]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两组关节面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龚氏组的胫踝角(tibiocrural angle,TCA)[(76.5±4.8)ovs (73.8±4.5)°, P=0.007]、踝内侧净间隙(medial clear space, MCS)[(3.5±0.3)mm vs (3.9±0.4)mm, P<0.001]及胫腓净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6.0±1.5)mm vs (6.6±1.2)mm, P=0.039]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两种方式手法复位均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中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固定的疗效优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2023年08期 v.31;No.562 742-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项蕾蕾;潘美华;梁云云;尤青;
[目的]探讨间歇冷疗对于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1月本科连续收治的66例急性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两组,其中冷疗组33例,术后6~8 h局部间歇冷敷;常规组33例,未行局部冷敷。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或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冷疗组的总失血量[(608.5±386.2)ml vs (879.2±368.0)ml, P=0.008]和隐性失血量[(334.0±355.4)ml vs (544.3±283.1)ml, P=0.010]均显著少于常规组。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切口疼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切口疼痛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前两组患者的Hb和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7 d冷疗组的Hb [(112.9±13.2)g/L vs (103.7±15.1)g/L, P=0.015;(117.7±12.7)g/L vs (106.3±12.3)g/L, P=0.001]和Hct [(34.8±3.9)%vs(32.7±4.0)%, P=0.039;(36.0±3.9)%vs (33.3±3.4)%, P=0.005]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局部间歇冷疗显著减少胸腰椎骨折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和Hct的下降。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2023年08期 v.31;No.562 746-748+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刚;魏盼杰;马虎仓;韦新建;尚林;
[目的]探讨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本科收治的13例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外踝下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6.4±5.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显著改善(P<0.05);踝背伸-跖屈ROM和距下关节内翻-外翻ROM无显著变化(P>0.05);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P<0.05)。[结论] 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可有效治疗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
2023年08期 v.31;No.562 749-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殿钊;张鸿悦;章耀华;李强;刘晓磊;解焕鑫;杨云;杨启昌;韩庆海;杨华清;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2017年5月—2022年7月45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23例在常规基础上增加运动控制训练,22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周期、治疗次数、治疗顺应性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8.2±3.1)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疼痛VAS评分、屈髋肌力、伸髋肌力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的Harris评分和SEBT评分均改善,训练组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训练组VAS评分[(2.2±1.0)vs (3.5±1.0), P<0.05]、Harris评分[(79.4±6.9) vs (65.2±6.2), P<0.05]、屈髋肌力[(44.8±9.1)Nm vs (35.9±8.2)Nm, P<0.05]、伸髋肌力[(68.4±6.7)Nm vs (56.3±7.0)Nm, P<0.05]和SEBT评分[(92.2±14.2) vs (81.6±17.0), 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髋关节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髋关节整体稳定性。
2023年08期 v.31;No.562 753-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