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研究

  • 关节镜下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治疗

    镐英杰;许建中;李军伟;王义生;

    [目的]探究关节镜辅助下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治疗。[方法]15例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15个膝,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一组采用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膝关节稳定性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钢丝固定组有6例(Ⅱ型3例,Ⅲ型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韧带组有9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2例),随访时间:10~38个月(平均18个月)。钢丝固定组有1例术后3个月发生固定钢丝断裂,其余5例均于术后6~8周愈合,膝关节稳定性两组无差异。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钢丝固定组为90.9±3.2,胫骨髁间棘骨折清理并重建前交叉韧带组为96.2±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陈旧性胫骨棘骨折多由新鲜骨折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演变而来;对于Ⅲ型以上的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或者受伤后时间较长的陈旧性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骨折清理并一期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具有治疗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2007年20期 No.190 1521-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1 ]
  •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效果评估

    沈楚龙;陈志维;马洪;

    [目的]总结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最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本科于1999年1月~2003年1月治疗138例胫骨平台骨折,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男79例,女59例,年龄15~76岁,平均43.5岁,合并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损伤95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小夹板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拔复位、植骨后螺丝钉内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钢板坚强内固定。[结果]138例胫骨平台骨折13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KDLMERT标准,B1、B2、B3型优良率为100%,C1型骨折优良14例,可2例;C2型骨折优良10例,可8例;C型骨折优良6例,可3例,差2例。膝关节功能优良者118例(88.7%),可、差者15例(11.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重点,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07年20期 No.190 1524-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58 ]
  • 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分析

    马建兵;刘淼;姚建锋;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7月~2006年8月,共6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8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骨折11例(股骨距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骨折4例),术后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远端骨折),男12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68岁,按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的AAOS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4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V型1例,Ⅵ型2例,其中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1例有10例予立即内固定,1例(Ⅱ型)股骨距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未做内固定,仅延迟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4例在两周内行手术内固定,2例合并假体松动而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Ⅵ型)假体远端骨折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予以骨牵引4周后改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38个月),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拍X线片示骨折畸形愈合,术后8个月因内科疾病死亡。Harris评分平均80分(67~92分)。[结论]术中暴力、股骨髓腔发育异常、假体型号过大、骨质疏松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假体松动、骨质疏松加外伤是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稳定假体,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尤其对高龄患者更为重要),尽早恢复功能。

    2007年20期 No.190 1527-1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1 ]
  •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史金辉;杨惠林;王根林;史昱晖;唐天驷;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科自1999~2004年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合并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并获完整随访的47例病例资料。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来综合评估疗效。[结果]47例患者平均随访51.9月(18~86个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平均43.6%、71.4%,术后平均恢复至92.2%、96.4%,至末次随访时为88.3%、93.1%;Cobb′s角术前平均23.5°,术后矫正至4.3°,末次随访时为8.8°。椎管占位率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为:62.8%、11.4%、6.2%。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FrankeⅡ级以上的改善,61.7%的患者可继续从事伤前的社会工作。[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

    2007年20期 No.190 1531-1533+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0 ]
  • G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及防治

    董金波;史晨辉;王维山;何斌;杨坚;

    [目的]分析总结GSS(general spine system,G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以期找到更好的预防措施,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科接受胸腰椎骨折GSS系统内固定手术的83例患者治疗情况,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结果]并发症发生15例,发生率18.1%,其中定位错误3例,GSS螺钉进入椎间隙2例,椎体高度撑开不足4例,脑脊液漏1例,钉道松动2例,断钉2例,术后感染1例。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主要为:(1)术前准备不充足;(2)患椎解剖结构变化;(3)GSS系统的设计缺陷;(4)技术因素。[结论]术前根据患椎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术前准备工作充分,以及精确的手术操作,合理的术后康复过程,是降低GSS系统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2007年20期 No.190 1534-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14 ]
  • 闭合复位改良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

    杨学义;洪定刚;王效柱;容安;周建飞;吴沅鸿;于小中;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疗效,讨论其力学特点及手术中注意事项。[方法]作者自2002年4月~2005年3月应用闭合复位改良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81例,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35~91岁,平均63.3岁。按Evans股骨粗隆骨折分型标准,Ⅰ型5例,Ⅱ型10例,ⅢA型12例,ⅢB型21例,Ⅳ型28例,逆粗隆型5例。随访各型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结果]有15例失去随访,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后期随访中有4例死于其他系统疾病。62例获得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8.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56例,占90.3%,良2例,占3.2%,差4例,占6.5%。[结论]改良PFN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病人可早期功能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

    2007年20期 No.190 1537-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2 ]
  • 经腓骨固定胫骨结合踝关节支架治疗Pilon骨折不愈合

    徐卫国;金鸿宾;吴英华;王志彬;

    [目的]介绍经腓骨固定胫骨结合踝关节支架治疗Pilon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疗效。[方法]1999~2004年共收治Pilon骨折不愈合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4.7岁。所有骨折均累及胫骨关节面并腓骨骨折,胫骨骨折不愈合,踝关节畸形。通过后外侧入路显露腓骨胫骨,复位满意后选用重建钢板置于腓骨外侧,螺钉通过腓骨钻入胫骨固定。小腿内侧选用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于骨断端和胫腓骨间区域以获得骨性愈合和下胫腓融合。[结果]随访8个月~4年,平均22个月。5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1例因过早去除踝关节支架且负重,出现钢板断裂再折。[结论]对于Pilon骨折不愈合,采用小腿后外侧入路经腓骨固定胫骨结合踝关节支架,是提高复位质量,促进骨折愈合,纠正关节畸形,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且相对更简便可靠。

    2007年20期 No.190 1540-1542+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有移位髋臼骨折开放复位策略分析

    蔡贤华;陈庄洪;徐永年;黄继锋;王庆;刘曦明;徐峰;

    [目的]探讨不同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1月~2006年3月对126例有移位髋臼骨折进行了开放复位内固定,其中,简单骨折61例,复杂骨折65例;陈旧性骨折14例,新鲜骨折112例。根据骨折复杂程度,首先处理关节腔内游离骨块,将负重区关节软骨下压缩骨折或翻转骨折复位,然后借助器械或手法矫正骨折端旋转或前后(内外)移位,最后解决分离移位,复位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解剖复位78例,满意复位42例,不满意复位6例。随访1~12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47%。[结论]不同的髋臼骨折须采取不同的开放复位策略,其选择决定于髋臼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及其相应的手术入路。

    2007年20期 No.190 1543-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5 ]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基础研究

  • 脊髓及神经根监测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齐宗华;刘勇;王德春;胡有谷;西永明;

    [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行颈、胸椎手术脊髓监护及应用自发肌电图行腰椎手术神经根监护,对2种电生理检查的方法学、准确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颈、胸椎手术采用SEP监测,根据不同阶段SEP的变化与术后功能相结合,判断SEP的准确性。腰椎手术采用自发肌电图监测神经根功能,以判断神经根在术中是否受到牵拉、激惹及刺激。并观察手术中SEP及自发肌电图的影响因素,减少监测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结果]颈、胸椎手术128例病人中,监护未达到预警标准116例,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术中SEP变化达到预警标准8例,及时提醒手术医生,暂停手术操作,7例患者SEP波幅渐恢复,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1例患者因SEP波幅降低时间超过10 min未恢复,术后神经症状加重。非手术原因如麻醉、低血压及局部低温对SEP的影响均未达到预警标准。假阴性3例,假阳性1例。腰椎手术40例,12例术中出现肌电反应,及时提醒手术医生,避免过多的刺激及牵拉,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结论]颈、胸椎手术,采用SEP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反应脊髓的生理或病理状况。腰椎手术采用自发性肌电图,在严格控制肌松剂使用下,可准确及时地反应神经根的功能,避免神经根的损伤。

    2007年20期 No.190 1556-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57 ]
  • X线片上胸腰椎椎板外侧缘及上缘与椎弓根关系研究及应用

    吴超;谭伦;

    [目的]研究胸腰椎椎板外侧缘和上缘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寻找一种新的椎弓根置钉的定位方法。[方法]测量107个正常成人胸腰椎平片的椎板外缘垂线与上缘水平线的交点至椎弓根中心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发现两者有恒定的关系并成功的临床应用40例。[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椎板外侧缘和上缘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经椎弓根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解剖学定位方法。

    2007年20期 No.190 1559-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6 ]

实验研究

  • 雪旺细胞构建人工神经在大鼠长段神经缺损中的修复作用研究

    程飚;李伯休;陈峥嵘;

    [目的]研究雪旺细胞与PLGA构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将雪旺细胞接种在内置polyglactin 910纤维的PLGA中空管,构建成组织工程人工神经。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20 mm的动物模型。A组用切下的自体神经段原位缝合,B组使用雪旺细胞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进行修复,C组用未接种雪旺细胞的PLGA中空管进行修复。术后8、12周使用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观察分别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中,B组的恢复表现与A组相近。在神经电生理检测、小腿三头肌肌肉重量测定、桥接物横切面神经纤维数量测定的结果分析中B组略低于A组但明显高于C组。B组大鼠桥接段远端辣根过氧化酶示踪后在脊髓前角可以看到被标记的神经元。透射电镜可见B组桥接物中段大量的再生神经纤维。[结论]用雪旺细胞和PLGA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外周神经缺损,可以修复20 mm的长段周围神经缺损,并可获得接近于大鼠自体神经修复的效果。

    2007年20期 No.190 1562-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35 ]
  •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Ⅱ型胶原修饰的PLGA黏附性的观察

    张利;查振刚;周长忍;姚平;吴昊;林宏生;杨淑野;王双利;

    [目的]优化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技术,改良生物材料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 glycolide,PLGA)的细胞黏附性,观察BMSCs与Ⅱ型胶原修饰的PL-GA的黏附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对细胞表面抗原、细胞活力、细胞周期进行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相分离法制做PLGA,Ⅱ型胶原进行表面修饰,取第三代干细胞与PLGA附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情况。[结果]BMSCs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活力为88.96%,G0-G1细胞占90.32%。细胞形态为长梭形,Ⅱ型胶原表面修饰的PLGA平均孔径为100μm,与BMSCs有较好的黏附性。[结论]B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Ⅱ型胶原表面修饰的PLGA与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2007年20期 No.190 1566-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9 ]
  • 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薛震;吕松岑;赵金东;田坤;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评价其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从人类胎盘组织中克隆出hBMP-7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成功构建了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分为3组:A pcDNA3.1-hBMP-7转染组;B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C未转染组。使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BMP-7在BMSCs中的表达。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蛋白合成情况。[结果]RT-PC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经hBMP-7转染的BMSCs中有BMP-7表达。经hBMP-7转染BMSCs的碱性磷酸酶于转染后第2 d显著增高,到第8 d达到最高;经hBMP-7转染的BMSCs合成胶原、骨钙蛋白能力也显著提高,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BMSC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外源的hBMP-7基因可在兔BMSCs中充分、高效的表达,并且这种外源性hBMP-7基因具备了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这为hBMP-7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7年20期 No.190 1570-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8 ]

经验交流

  • 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王亮;于四堂;刘秀民;左自军;任国良;

    [目的]探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入1枚直径7.2 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3例。[结果]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无腰骶部疼痛。[结论]仰卧位CT引导下骶髂置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便,损伤小,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2007年20期 No.190 1573-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4 ]
  • AF系统胸腰椎爆裂骨折初步观察及体会

    李雄杰;蒋家正;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7例。[结果]随访8个月~3年,平均随访12个月。17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0%恢复至平均9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0%,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1例无变化,余16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想的方法。

    2007年20期 No.190 1575-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处理

    顾定伟;赵红;张柳;王相利;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深部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和细菌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根据发生感染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感染12例,迟发性感染24例。[结果]早期感染一般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力强的细菌,迟发性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不升高,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类白喉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力较弱的皮肤正常菌群。早期感染患者予以清创、持续冲洗引流。除3例反复清创无效,将内固定取出以外,其余内固定均予保留。迟发性感染者予以内固定取出、清创、持续冲洗引流。经上述治疗后仅1例患者早期深部感染迁延不愈致椎体骨髓炎,术后3个月伤口再次出现流脓,其余均愈合。[结论]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术后早期感染及迟发性感染的发生机理可能存在差异。早期感染由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累及范围广。而迟发性感染由致病力弱的细菌引起,发展慢且较局限。对早期深部感染可以保留内固定行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多次清创无效,感染控制不佳则需要早日将内固定取出,以免炎症扩散。而迟发性感染则需取出内固定,否则难以消除炎症。

    2007年20期 No.190 1577-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6 ]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王铭;李洪帅;王春;陈铎;狄永;陈士杰;

    [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从2002年3月~2005年11月,对收治的26例3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3~19个月(平均13.4个月),23例27足切口Ⅰ期愈合,有3例4足手术后切口皮肤部分感染坏死,经换药或扩创后愈合;3例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按照孙宏慧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占84%。[结论]对于Sanders分型中Ⅱ、Ⅲ、Ⅳ型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足部功能。

    2007年20期 No.190 1579-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1 ]
  • 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不稳定性骨折

    王延志;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不稳定性骨折的优越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1998年以来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不稳定性骨折36例,通过应用钢丝捆扎或螺丝钉固定使不稳定性骨折变成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架对断端轴向加压作用促进骨折愈合,早期活动以恢复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均在3~9个月愈合,功能复查优31例,良4例,差1例。[结论]单臂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之一。

    2007年20期 No.190 1581-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0 ]
  • 23例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胡令东;张军;李文勤;李吉忠;高文举;聂林;

    [目的]分析探讨新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根据稳定肩锁关节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分别用生物性可吸收材料修复肩锁关节囊并重建肩锁韧带,带肌蒂喙突上移至锁骨重建或代替喙突韧带的功能。[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5~5.5年,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肩锁关节间隙≤4 mm,无痛,内固定稳定,全部病例以Karlsson标准随访,结果全部评为优。[结论]应用生物性内固定并喙突上移术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临床远期效果理想可靠。

    2007年20期 No.190 1583-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锁骨骨折120例治疗回顾

    郭祥坤;张连记;许累欣;

    [目的]总结锁骨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对近年来120例锁骨骨折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非手术组优良率95%,骨折愈合时间4~6周;手术组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时间8~10周。[结论]绝大多数锁骨骨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2007年20期 No.190 1585-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4 ]
  • 人工桡骨小头置换治疗成人Mason III型骨折7例初步报告

    韦飞;李峰;翟伟韬;

    [目的]分析讨论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 III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极桡骨小头假体对7例成人Mason III型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11个月,按照Morrey和Broberg的肘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总的优良率达83%。[结论]桡骨小头假体置换对成人Mason III型骨折的治疗非常适合。

    2007年20期 No.190 1587-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2 ]
  •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

    王立军;赵友涛;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PGA-PLLA)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方法]1994年3月~2003年8月治疗踝关节骨折42例,皆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下胫腓联合分离仍不稳定者,用可吸收螺钉横向固定。[结果]全病例得到6个月~5年3个月随访,平均2年4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2%。[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良好的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吸收完全,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

    2007年20期 No.190 1589-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2 ]

书评

短篇报道

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