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研究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康辉;贾连顺;顾晓民;方家虎;史国栋;周许辉;史建刚;陈雄生;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原始X线片测量颈椎椎体、椎管矢状径,计算Pavlov比值,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DSS组)和不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NDSS组)。根据CT分别测量两组骨化灶最大厚度,计算椎管矢状径残存率。其中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72例,按JOA标准评分判断术后改善率。[结果]DSS组53例,NDSS组23例;NDSS组骨化灶最大厚度比DSS组大,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时两组椎管矢状径残存率有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有差别,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程的重要病理基础,创伤是诱发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后路减压术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式。

    2007年23期 No.193 1761-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29 ]
  • 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及其治疗

    杨彩虹;郭风劲;许涛;朱波;陈安民;

    [目的]研究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及其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分析文献明确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范畴,回顾性分析本院63个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例的治疗与随访,总结不同治疗方案的适用依据与疗效。[结果]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片中椎间盘的信号改变主要表现在T2WI,全部病例的T2WI显示突出的椎间盘与正常椎间盘相比信号稍减低,但其信号仍明显高于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保守治疗、开窗髓核摘除术及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6个月有效率均在90%以上。腰部姿势习惯优良患者疗效的优良率显著高于腰部姿势习惯差的患者。[结论]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年龄与影像学特征相结合的判断标准来确定其范畴;保守治疗突破过去以卧床休息和牵引为主的内容,以麦氏手法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牵引及腰部姿势医疗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运动疗法具有良好的疗效;依各自指征,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中远期疗效的维持有赖于良好的腰部姿势习惯。

    2007年23期 No.193 1765-1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肿瘤性钙盐沉着症的临床分析

    王军;董占引;刘晓慧;许营民;杨中华;崔青;

    [目的]探讨肿瘤性钙盐沉着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治愈率。[方法]对10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相关随访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并结合以往文献对本病的病因、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病人疼痛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肿瘤性钙盐沉着症主要表现为大关节周围类似肿瘤的结节性肿块样的钙盐沉着。术前除常规检查外,须穿刺活检以确诊。治疗应手术彻底切除,特别是如肿块囊壁蒂部接近于肌腱骨止点处,临近肌腱组织松脆,须对临近骨膜及表层骨质用刮匙探刮,以防病灶残留复发。

    2007年23期 No.193 1770-1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3 ]
  •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侧凸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杨立利;陈华江;陈德玉;袁文;肖珊;丰建民;肖建如;贾连顺;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2月起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凸外科手术,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椎弓根螺钉植入及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术后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判断两组内固定术的植钉准确性。[结果]10例脊柱侧凸病例共植入椎弓根螺钉114枚。其中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系统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61枚,其中优56枚(91.8%),良5枚(8.2%),无差的螺钉;另5例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共植入椎弓根螺钉53枚,其中优30枚(56.6%),良12枚(22.6%),差11枚(20.8%)。[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行脊柱侧凸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性明显优于传统的解剖标志辨认法辅助术中X线定位法,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显著提高脊柱侧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矫正效果,对脊柱侧凸手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2007年23期 No.193 1773-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0 ]
  • Fulcrum像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性和预测矫形的意义

    费琦;王以朋;邱贵兴;赵宇;尹若峰;王乃国;周熹;

    [目的]前瞻性研究术前支点弯曲(fulcrum)像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柔韧性和预测手术矫形效果的价值。[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2003年10月~2006年8月的AIS患者64例,病例均为单弯(PUMCⅠa/Ⅰb/Ⅰc型),根据术前站立正位X像Cobb’s角大小分为4组:中度胸弯组(20例,40°<Cobb’s≤60°)、重度胸弯组(15例,Cobb’s>60°)、中度腰弯组(17例,35°<Cobb’s≤60°)和重度腰弯组(8例,Cobb’s>60°)。各组按PUMC原则接受相同手术方法,均采用第3代节段性内固定系统。测量术前站立全脊柱正位像、fulcrum像及术后正位像的Cobb’s角,分析fulcrum像和术后正位像Cobb’s角的相关性并计算出fulcrum像侧凸柔韧性和术后侧凸矫正率,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中度胸弯组fulcrum像柔韧性和手术矫正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141)外,其余组均差异显著;中度胸弯组术后正位像和fulcrum像的Cobb’s角相比无显著差异(P=0.094),其余组均差异显著;术后正位像和fulcrum像的Cobb’s角呈正相关,但中度腰弯组相关性一般(r=0.525)。[结论]Fulcrum只能评价和预测中度胸弯的柔韧性和术后矫正率,现代内固定器械发展尤其是全椎弓根螺钉的应用可获得更好的侧凸矫正率。

    2007年23期 No.193 1777-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9 ]
  • 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侧严重骨缺损

    黄德勇;周乙雄;徐辉;张洪;殷建华;蒋毅;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髋臼骨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应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重建严重髋臼侧骨缺损的患者共有21例21髋,男6例,女15例;翻修时平均年龄为51.9岁(38~77岁)。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采用金属网将非包容性骨缺损转变为包容性骨缺损,然后采用7~10 mm的深低温冷冻骨颗粒,使用打压植骨技术恢复骨量,重建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使用骨水泥将聚乙烯臼杯固定于理想的生物力学位置。拍摄术后3 d、3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时的双髋正位片,以泪滴为参照,观察聚乙烯臼杯位置的变化及骨水泥层透亮线的变化,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8年(1~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6.4分提高到术后81.3分,未发现臼杯松动病例。术后1例脱位,1例有坐骨神经受损症状。[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打压植骨技术并结合应用金属网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恢复骨量,辅助髋臼安放在理想的生物力学位置,并能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性。

    2007年23期 No.193 1781-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09 ]
  • 介绍一种自主研发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新型复位系统

    朱大成;张强;陈君生;国华;高健伟;

    [目的]评价运用作者自主研发的滑脱复位系统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治疗效果,改变手术操作顺序,对神经根彻底减压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腰椎峡部不连性滑脱病人采用本系统加SRS治疗回顾和分析,并按复位效果、症状改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经1~6年(平均2年5个月)随访,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43例,良16例,可3例,无症状加重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新型滑脱复位系统加SRS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更为切实可靠,尤其对患有骨质疏松以及腰椎滑脱严重的病人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更容易直视下打入椎弓根钉,可防止对神经的误伤、节约了手术时间并可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效果满意。

    2007年23期 No.193 1785-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8 ]
  • C_(3、4)巨大椎间盘突出的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

    张培良;王宝鹏;王炳武;刘军;刘儒森;

    [目的]探讨C3、4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C3、4巨大椎间盘突出施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同时行颈前入路C3、4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观察脊髓继发损伤、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结果]16例患者随访平均6个月以上,均未出现脊髓继发损伤,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均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按Odom评分标准:非常满意8例(占50%),满意4例(占25%),基本满意4例(占25%),无不满意病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75%。[结论]颈前后入路治疗C3、4巨大椎间盘突出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可以避免喉头水肿、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提高减压及植骨融合率,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因此,该方法在治疗C3、4巨大椎间盘突出方面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2007年23期 No.193 1789-1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比较研究

    田敏;邹强;孙磊;张业峰;宁廷民;高加智;马青元;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2006年本科收治的63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A组(同种异体骨移植组)32例,10~15岁,平均12.2岁;Cobb’s角38°~113°,平均62;°B组(自体髂骨移植组)31例,年龄9~14岁,平均12.4岁;Cobb’s角41°~105°,平均54°。所有患者均选择中华长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经后路矫正,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出院后2个月即开始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6个月;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较B组患者减少,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操作、及时术后处理的前提下,同种异体骨移植能够有效替代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

    2007年23期 No.193 1792-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54 ]
  • 胸廓出口综合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林浩东;陈德松;顾玉东;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胸廓出口综合征病例,采用锁骨上入路松解臂丛神经血管,观察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4~30个月,其疗效按Wood等的评定标准评价:优26例,良16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7.74%。62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9例。其中术后伤口血肿形成3例,淋巴漏2例,颈丛神经皮支损伤2例,膈神经损伤1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气胸1例,所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后均得到及时的处理。[结论]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原因与手术操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手术经验和预防措施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

    2007年23期 No.193 1795-1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4 ]
  • 腰椎骨盆重建内固定术在骶骨肿瘤切除后的应用

    田纪伟;王雷;董双海;赵庆华;夏天;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68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肿瘤48例,转移癌20例,L5S127例,L5~S211例,L5~S312例,S1~38例;肿瘤切除方式:本组患者术中尽可能保留骶神经,低位骶骨肿瘤保留S1~3神经,原发肿瘤行植骨,转移癌行骨水泥填塞成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3 d腰骨盆固定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3例出现排尿困难,5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5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17、20、25、23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稳定性,可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2007年23期 No.193 1798-1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7 ]
  • 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近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骨缺损

    田敏;张业锋;孙磊;宁廷民;高加智;马青元;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颗粒和自体骨复合体在近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3月~2006年3月,24例膝周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其中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1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13例。以机械及化学方法将同种异体骨进行脱抗原处理为骨颗粒,术中将骨巨细胞瘤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将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取得的自体骨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支具外固定辅助活动膝关节12周。[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4例病例术后随访1~6年,平均2年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经制动2个月治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替代形态。疗效评定采用M ank in评定标准,优:20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结论]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近膝关节骨巨细胞瘤造成的骨缺损。

    2007年23期 No.193 1801-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0 ]

读者·作者·编者

书评

会议及学习班

会讯

征文通知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基础研究

  • 颈椎后路钛合金脊柱内固定系统对术后MRI成像的影响

    贺石生;杨永华;汪剑;侯铁胜;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钛合金内固定系统对术后MRI成像的影响。[方法]对6例行颈椎后路钛合金脊柱内固定的患者术后进行MRI检查,所用MRI为1.0 T及1.5 T的超导MRI系统,患者均进行矢状位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加权像(T1WI)和TSE T2加权像(T2WI)以及轴位的TSET1加权像扫描,然后对术后钛合金内固定的伪影特点及其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MRI伪影的大小为内固定大小的2~3倍,基本能够辨认出原来内固定物的形状,钛合金内固定植入物本身在T1和T2加权上都表现为低信号,其边缘在T1和T2加权上都有明确分界线的高信号区。在矢状面T1和T2加权和轴位T1加权上均可清晰显示脊髓和椎管内的结构。后路系统的连接棒伪影较小,只对紧邻的椎板和小关节处图像辨认有影响,对术后图像观察的影响较小。椎板钩的伪影较大,会影响对椎板附近结构的观察,特别是伸入椎管内的部分会影响对脊髓后部的观察。椎弓根螺钉钉尾部伪影较大,对紧邻的椎板和小关节处图像辨认有影响;正确植入的颈椎弓根螺钉伪影也较大,主要会影响对邻近部位椎管侧方、椎动脉、椎间孔、脊神经和后外侧突出的椎间盘等结构的观察。[结论]颈椎后路脊柱钛合金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MRI检查时,应该尽量选择快速自选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当使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时,应尽量减少TE。医生在分析术后MRI图像时应该充分认识到钛合金内固定的伪影对图像的影响,以去伪存真,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作出正确的判断。

    2007年23期 No.193 1812-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3 ]
  • 3种摄片方法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结果的对比研究

    陈庆贺;周跃;高吉昌;张承敏;王建;王仑;卢淼;

    [目的]评估术前站立位、支点弯曲位、重力悬吊牵引位和仰卧侧屈位X线片在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6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79个结构性侧凸摄术前站立位、支点弯曲位、重力悬吊牵引位和仰卧侧屈位X线片,将其与术后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全部Cobb’s角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评估其价值。[结果]结构性胸凸组与结构性腰凸组重力悬吊牵引位片Cobb’s角分别是40°和21°,仰卧侧屈位片Cobb’s角分别是41°和23°,支点弯曲位片Cobb’s角分别是35°和19°,术后站立位片Cobb’s角分别是36°和18°;重度组(≥60°)与中度组(<60°)重力悬吊牵引位片Cobb’s角分别是52°和23°,仰卧侧屈位片Cobb’s角分别是53°和24°,支点弯曲位片Cobb’s角分别是47°和20°,术后站立位片Cobb’s角分别是44°和19°;僵硬组与柔软组重力悬吊牵引位片Cobb’s角分别是51°和22°,仰卧侧屈位片Cobb’s角分别是52°和22°,支点弯曲位片Cobb’s角分别是48°和18°,术后站立位片Cobb’s角分别是45°和17°;前路手术组与后路手术组重力悬吊牵引位片Cobb’s角分别是47°和15°,仰卧侧屈位片Cobb’s角分别是49°和16°,支点弯曲位片Cobb’s角分别是43°和11,°术后站立位片Cobb’s角分别是42°和10°,以上角度均为平均值。平均随访时间是1.5年(11~37个月)。[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重力悬吊牵引位和仰卧侧屈位X线片能更准确地预测术后矫正效果,并能为选择前路或后路术式,以及融合节段提供依据。

    2007年23期 No.193 1815-1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8 ]

实验研究

  • ECM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刘俊宾;亓向同;

    [目的]研究自制的兔耳廓脱细胞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ECM)修复骨缺损的特点及机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随机分A、B两组,在其两侧桡骨干中段制作5 mm的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实验侧,缺损区A组植入脱细胞软骨基质复合自体培养骨髓干细胞,B组仅植入脱细胞软骨基质,左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2、4、6、10周处死动物,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X线及组织切片均证实复合体在6周时已有致密骨组织形成,10周时已有新生髓腔生成。[结论]表明兔耳廓脱细胞软骨基质与自体骨髓干细胞复合体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引导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

    2007年23期 No.193 1818-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1 ]
  • 环氧合酶-2、p5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宪斌;扈文海;李会杰;胡彤宇;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p53蛋白在骨肉瘤、骨软骨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本科1998~2004年间骨肉瘤患者档案,筛选术后石蜡切片40例作为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8~38(18.68±6.47)岁。筛选同期骨软骨瘤患者术后石蜡切片20例作为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9~27(17.95±4.77)岁。应用免疫组化(S-P)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染色切片,cox-2蛋白染色:以组织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p53蛋白染色:以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依照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为:"-"阳性细胞所占比例<5%;"+"阳性细胞所占比例5%~25%;"++"阳性细胞所占比例26%~50%;"+++"阳性细胞所占比例>50%。分别统计两者的阳性表达情况,所得数据应用SAS v6.12统计软件处理。采用chi-square test进行x2检验,α=0.05为水准,分别统计两者在骨肉瘤、骨软骨瘤组织细胞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检验两者在骨肉瘤中阳性表达之间的相关性,α=0.05为水准。[结果]骨肉瘤组织中cox-2、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7.5%和55.0%,显著高于对照组骨软骨瘤组织(P<0.05)。cox-2、p53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s=0.58,P<0.05)。[结论]在骨肉瘤中,cox-2、p53参与了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协同。临床上联合检测两者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007年23期 No.193 182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1 ]

经验交流

  • 早期综合干预婴幼儿先天性斜颈的效果

    邓炳海;王桂梅;赵志强;田超;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期先天性斜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1.1岁以内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综合干预方法:推拿、曼吉磁贴外敷、蜡袋加热法、红外线照射、颈部康复体操法。对照组仅用颈部按揉法治疗,所有病例均随访追踪治疗效果,3个治疗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22例,基本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对照组26例中痊愈8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11例,无效4例,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婴幼儿期先天性斜颈是目前较好的保守治疗方法。

    2007年23期 No.193 1825-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7 ]
  • 长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探讨

    张志勇;李东升;冯峰;黄满玉;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和各种术式的选择与疗效,为临床治疗及降低复发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本院1996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53例,根据临床、X线分级程度采用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大块切除、人工关节置换等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最短2年6个月,最长6年,平均3年。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术14例,复发6例;肿瘤骨大块切除,带血管腓骨髂骨移植术17例,复发1例;22例瘤段切除,均无复发。[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复杂多样,肿瘤复发与Com-pan icc i影像学分级、手术方案的选择有着密切关系;单纯瘤体刮除术可致较高比例的肿瘤复发,故正确估计预后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年23期 No.193 1828-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3 ]
  • 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

    唐树杰;房经武;苗军;夏群;白剑强;金鸿宾;王志彬;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9月~2006年3月之间经手术治疗的15例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5例患者中,2例术后无明显缓解,13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术后评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短节段整块揭盖减压与蚕食减压相结合为治疗氟骨症性胸椎管狭窄症较好的一种手术方式。

    2007年23期 No.193 1830-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4 ]
  • Salter截骨术与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小儿发育性髋脱位

    刘志松;祁振良;李俊龙;李为勇;

    [目的]探讨应用Salter骨盆截骨与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运用Salter截骨增加关节包容,截骨纠正股骨近端畸形。对16例26髋进行了联合手术。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得到随访,按M ckay临床评价标准,优16髋,良6髋,中3髋,差1髋。[结论]该联合术式针对发育性髋脱位的病理,经骨盆及股骨近端截骨,获得稳定、功能良好的关节。

    2007年23期 No.193 1832-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7 ]

简讯

学术争鸣

个案报告

护理

  • 腰椎滑脱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探讨

    郑光锋;

    [目的]利用床上配套运动方法,锻炼躯体背部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强,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术后俯卧位后伸四肢和仰卧位伸膝屈髋整套运动方法,增强稳定性。收集临床131例住院病人,并随机分成应用组(69例)和对照组(62例),对日常活动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分组对比观察,两组日常活动比较,P值<0.01,说明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本套运动锻炼方法,能使椎体滑脱病人腰背肌肌肉力量增强,从而起到稳定脊柱的协同作用。

    2007年23期 No.193 1837-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