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蒋涛;任先军;王卫东;王建;初同伟;李长青;张正丰;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2010年07期 v.18;No.249 529-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97 ]
  • 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伤病临床体会

    贾卫斗;贾薇薇;杨飞;杨博贵;郑铁钢;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0年3月~2007年9月,徒手对50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200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41.52岁。Ⅱ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3例,齿状突不连12例,横韧带损伤15例。[结果]4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60个月,平均27.5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34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00%。[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2010年07期 v.18;No.249 534-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6 ]
  •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

    范仲凯;张明超;于德水;张元和;王岩峰;吕刚;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其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54.3岁。患者椎管狭窄率在32%~85%,平均51.4%。神经功能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术前4~14分,平均7.9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评分10.3分,术后12个月评分11.1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结论]一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治疗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0年07期 v.18;No.249 539-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6 ]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陈海;龚凯;罗卓荆;王哲;杜俊杰;黄明;绍为;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2010年07期 v.18;No.249 54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7 ]
  • 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初步临床报告

    刘晓东;蔡珉巍;凃意辉;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初步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8年12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45例(48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并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分析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40例(43膝)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2~40个月),关节内侧间室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达到平均120°(0°~135°),术后力线为平均内翻2°(0°~内翻6°),HSS评分由术前70分(60~82分)增至90分(75~95分),优良率达92%。[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2010年07期 v.18;No.249 548-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76 ]
  • 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移植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

    张兆锋;沈华;王永春;贾万新;沈尊理;

    [目的]探讨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移植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的效果。[方法]15例手部内生软骨瘤的患者,采用先刮除瘤体,然后植入多孔生物陶瓷修复骨缺损的方法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通过影像学及手部功能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手功能恢复良好,影像学观察发现多孔生物陶瓷与自体骨骨性愈合。其中2例可见部分多孔生物陶瓷吸收。[结论]多孔生物陶瓷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2010年07期 v.18;No.249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7 ]

经典文献史料

会议及学习班

综述

读者·作者·编者

基础研究

  •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与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陆斌;李广琪;李建武;丁晓勇;谢延;白国玺;

    [目的]测试人工寰椎齿状突关节置换后寰枢椎的稳定性和功能,并与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将12例新鲜的成人头颈部标本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在齿状突切除术后使用人工寰齿关节置换;第2组在齿状突切除术后使用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对两组的每一标本分别测定完整状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或经关节螺钉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与完整状态相比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明显减小(P<0.05),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中性区增大(P<0.05)。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后与完整状态相比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明显减小(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及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后两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的ROM稳定指数和NZ稳定指数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验证实在齿状突切除后,进行自行设计的人工寰椎齿状突关节置换可取得与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相似的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稳定性,重要的是与完整状态相比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无显著差异,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寰枢复合体重要的旋转功能,对以往齿状突切除、脊髓减压后需要使用寰枢椎融合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术式的选择。

    2010年07期 v.18;No.249 56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0 ]
  • 硫酸软骨素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

    徐云强;冯世庆;王沛;马信龙;宁广智;班德翔;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利用Impactor model II型脊髓打击器制造T10节段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实验组应用硫酸软骨素酶ABC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采用脊髓运动功能评分(BBB法)、神经电生理(SEP&MEP)检查和BDA神经顺行示踪以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评价各组疗效。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4周后BBB行为功能评分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组较对照组功能恢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空洞和瘢痕较对照组少;BDA示踪显示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穿过缺损部位。NF-2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降解胶质瘢痕中主要的抑制分子CSPGs,改善脊髓损伤后局部轴突再生的抑制性微环境,从而能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

    2010年07期 v.18;No.249 573-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0 ]

实验研究

  • γ射线照射对人肌腱组织形态学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王华磊;沈卫;张积华;夏长所;张才龙;田少奇;孙康;

    [目的]研究2.87 Mrad剂量γ射线照射后,肌腱组织形态学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40根人新鲜上肢掌深屈肌腱,-80℃深低温冷冻6周,等分为二: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A组肌腱在干冰低温保存条件下行γ射线照射,检测肌腱最终吸收剂量为2.87 Mrad。分别行HE、VG染色,在普通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肌腱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发现,同非照射组肌腱相比,照射组肌腱胶原纤维束间隙较大,纤维排列卷曲紊乱,并可见部分纤维发生断裂。电镜下胶原纤维横纹模糊消失,腱细胞膜溶解消失,核崩解,细胞器减少。②在同等水解条件下,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照射组羟脯氨酸含量与非照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87 Mrad剂量γ射线照射可引起肌腱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在同等水解条件处理下,照射组肌腱胶原蛋白水解液中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非照射组。

    2010年07期 v.18;No.249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1 ]
  • 胶原-透明质酸钠-纤维蛋白胶复合去抗原松质骨支架的制备及特征

    穆继宏;胡蕴玉;毕龙;王军;李丹;吕荣;刘民;金静;

    [目的]探索胶原-透明质酸钠-纤维蛋白胶多孔支架复合去抗原松质骨的骨软骨一体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特征。[方法]将胶原、透明质酸钠及纤维蛋白胶混匀,利用纤维蛋白胶的粘合性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成为骨软骨一体化的支架材料。通过大体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解材料的孔径和交通情况;分离、增殖仔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取第3代BMSCs接种至支架材料复合培养,1、3、5、7和10 d后,行MTT检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取第7 d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经交联和复合的一体化骨软骨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多孔结构,骨相孔径约300~500μm,软骨相孔径约80~120μm,两部分连接紧密;电镜观察见骨相及软骨相均有细胞黏附,细胞周围有基质存在;MTT检测显示,各时间点的OD值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胶原-透明质酸钠-纤维蛋白胶多孔支架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的一体化材料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修复骨软骨联合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

    2010年07期 v.18;No.249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7 ]
  • CD-14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逯强;吕刚;王岩峰;王玉峰;薛义军;

    [目的]验证CD-14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SABC法免疫组化分析55例骨肉瘤组织中CD-147基因的表达,并对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作者的研究提示CD-147基因在骨肉瘤组织有高表达,并且与其外科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肉瘤CD-14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骨肉瘤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010年07期 v.18;No.249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68 ]

流行病学调查

  • 黑龙江省青少年脊柱侧凸普查分析

    芦淼;陈庆贺;高吉昌;张承敏;屈金良;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5月对黑龙江省城乡28所中、小学校7~15岁的17 525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普查,其中男9 017名,女8 508名。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即体检、波纹照像和X线摄片,统计患病率情况并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第1检结果阳性911名(5.20%),其中男448名(占男性总人数的4.92%),女463名(占女性总人数的5.44%)。第2检阳性413名(2.36%),男181名(占男性总人数的2.00%),女232名(占女性总人数的2.73%)。其中387名进行第3检,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Cobb’s角≥10°者335名,患病率为1.91%,男147名(占男性总人数的1.63%),女188名(占女性总人数的2.21%)。[结论]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以便及时防治。

    2010年07期 v.18;No.249 59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8 ]

讲座

经验交流

  • 可调节支具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陈长贤;李炳钻;王建嗣;蔡秀英;张建立;

    [目的]总结可调节支具在闭合复位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患侧内收长肌及髂腰肌腱切断闭合复位三期可调节支具固定的方法对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进行治疗。[结果]本组59例(68髋)随访1年6个月~7年2个月,平均40个月,1例1髋出现半脱位,58例(67髋)复位良好,3例(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优:26~30分28例(33髋),良:21~25分21例(25髋),可:16~20分8例(8髋),差:11~15分2例(2髋)。[结论]三期可调节支具是闭合复位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理想方法。

    2010年07期 v.18;No.249 596-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1 ]
  • 颈后路跨节段固定治疗颈椎病

    王凌志;李立钧;谭军;

    [目的]对比颈椎后路跨节段和连续性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9年3月对2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治疗,其中218例连续性固定,38例行跨节段固定;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6~23个月),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两种术式在神经症状改善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跨节段固定明显优于全节段固定。[结论]在治疗某些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上颈椎后路跨节段固定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2010年07期 v.18;No.249 600-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

    邓仁椿;洪澜;崔华明;黄志辉;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2月对28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2~25个月。采用Ikeuchi膝关节评价等级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优19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9%。[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10年07期 v.18;No.249 603-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1 ]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Ⅲ度开放性骨折的创面

    黄雄飞;余伟宏;

    [目的]探讨Ⅲ度开放性骨折创面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开放性骨折78例,其中ⅢA型52例,ⅢB型24例,ⅢC型2例。创面彻底清创后,骨折复位固定,创面使用负压封闭引流一期封闭,引流管接负压瓶。[结果]处理7~14 d后,所有创面均未出现感染,接受细菌培养的52例中,治疗前30例细菌培养阳性,治疗后仅3例为阳性,且未出现新的致病菌。50例治疗前后测量创面面积的大小,创面治疗后面积缩小了22.2%。全部病例创面肉芽新鲜,Ⅱ期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创面均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能有效预防Ⅲ度开放性骨折创面的感染,有利于创面收缩,为二期修复创面创造了条件。

    2010年07期 v.18;No.249 60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0 ]
  • 三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黎庆初;金大地;胡辉林;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体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融合(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适应证选择PLF 56例,PLIF 108例,360°融合42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率等,采用Nakai标准[1]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60个月,PLF组手术时间(82±12.3)min,术中出血量(218±103.7)ml,融合率83.9%,末次随访时优良率89.3%;PLIF组分别为(103±15.2)min,(305+159.2)ml,98.1%,89.8%;360°融合组分别为(121±16.8)min,(387±172.4)ml,100%,88.1%。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率有统计学差异,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PLF、PLIF及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获得相似的优良率,PLIF及360°融合均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

    2010年07期 v.18;No.249 608-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8 ]
  • 严重Pilon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选择

    段兴威;蒋涛;刘鹏;任先军;

    [目的]探讨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选择。[方法]27例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其中Ⅱ型骨折16例,Ⅲ型骨折11例,适时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6.8个月。27例均获骨性愈合,放射学评价:优17例,良8例,差2例;临床疗效评价:优13例,良10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结论]严重Pilon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条件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0年07期 v.18;No.249 610-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8 ]
  • 非手术方法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的疗效分析

    蔡振存;朴成哲;张立军;吉士俊;王巍;

    [目的]评估应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6~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的价值与适应证。[方法]随访1995年1月~2001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DDH患儿193例282髋,根据开始治疗时间分为6~12个月、13~24个月和25~36个月3组,按照复位前髋臼指数和脱位程度进行分类,比较不同髋臼指数、脱位程度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最后随访时间为5.5~11.5年,平均8年。[结果]根据1993年全国小儿髋关节会议通过的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239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8%,其中6~12个月组优良率为88.9%,13~24个月组和25~3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5.3%、80.4%,3个年龄段优良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所有病例AI均大于30°,其中30°~35°组和36°~40°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9%、87.6%,而>40°组的优良率为74.1%,前两组间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40°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Ⅰ度、Ⅱ度、Ⅲ度脱位的远期优良率分别为86.5%、84.9%、82.5%,3组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10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复位前脱位程度均为Ⅲ度。[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6~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岁以下开始治疗年龄对优良率的影响不大;复位前AI值小于40°优良率高;脱位程度对治疗优良率影响不大,但>2 cm的高度脱位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之一。

    2010年07期 v.18;No.249 61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4 ]

您知道吗?_每月个案

来稿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