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会议及学习班

临床论著

  • 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与重建

    杨志平;杨强;李昕;李振峰;李建民;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手术技巧、重建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病人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28岁(12~62)岁。肿瘤类型:骨肉瘤25例,恶性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各3例,淋巴瘤1例。手术取膝关节前内侧切口30例,膝关节前外侧切口15例,肿瘤累及上胫腓关节时一并切除腓骨上段13例,肿瘤侵入膝关节内行关节外广泛切除2例,部分瘤段骨灭活复合型假体5例,切断结扎胫前血管28例。本组病例均采用国产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软组织重建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移位42例,腓肠肌外侧头肌瓣移位3例,部分胫骨假体较长的病例联合应用胫骨前肌肌瓣覆盖假体下段前方。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人行新辅助化疗。[结果]45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4.6年(8个月~9年),4例局部复发,6例肺部转移,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后6年发生L3椎体转移,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假体相关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感染3例,1例行清创、置管冲洗后治愈,2例截肢;假体脱位3例,假体松动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均行切开复位、假体翻修或骨折内固定术。膝关节平均活动度92°(50°~120°),伸膝延迟平均4.4°(0°~20°);按照MSTS肢体功能评分标准,所保留肢体平均功能恢复率为76.7%。[结论]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的广泛切除与重建要求较高,安全的手术边界,规范的切除技术,常规应用腓肠肌内侧头或外侧头肌瓣移位覆盖假体前方并重建伸膝装置,必要时联合应用胫骨前肌肌瓣覆盖假体下段,方可保障保肢术达到较好的疗效。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45-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9 ]
  • 复发性肢体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治策略

    于秀淳;徐明;许宋锋;惠文鹏;宋若先;付志厚;孙海宁;曲新涛;

    [目的]探讨复发性肢体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1月~2009年1月治疗29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男15例,女14例;复发时平均年龄32.4岁(13~56)岁;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12例,肱骨近端2例,股骨近端、尺骨远端、腓骨近端各1例。首次手术方式与例数:肿瘤刮除植骨26例,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术2例,单纯腓骨近端切除术1例。复发平均时间26.6个月(1~168)个月。再次手术方式与例数: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重建术17例(假体置换14例,自体骨移植2例,灭活再植1例);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术7例(植骨4例,骨水泥填充内固定3例),肿瘤扩大切除术3例;截肢术2例。[结果]随访时间24~180个月,平均70个月。2例再次复发;总再复发率为6.9%,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无复发,病灶内手术组中1例复发(1/7,14.29%),局部扩大切除术组1例复发(1/3,33.33%)。随访期内2例死亡(1例死于非肿瘤原因)。病灶内手术组肢体功能优良率为100%,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组为73.33%。综合临床疗效评价病灶内手术优良率为85.71%。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为66.67%。[结论]骨巨细胞瘤术后定期随访对于早期诊断肿瘤复发至关重要;一旦复发诊断明确,尽管存在再次复发的风险,应首选瘤灶内手术;对放射学CompanacciⅢ级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择瘤段切除骨缺损重建手术治疗,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49-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3 ]
  • 多中心骨巨细胞瘤9例

    孙成良;董军;刘秀美;刘立成;李栋;

    [目的]探讨多中心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9例20处肿瘤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分析肿瘤发生部位和特点,组织病理学确定组织学形态特点,临床资料及随访确定肿瘤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女性多于男性,女∶男为2∶1。3例<20岁,平均21岁。大部分发生于长骨,膝关节上下最常见。位于长骨的肿瘤影像学上表现为干骺端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并延伸至骺端,3例病人3处局限于干骺端,不侵犯骨骺,1例出现成骨性肿瘤区。组织病理学上部分肿瘤区可出现纤维组织细胞、反应性骨形成及动脉瘤样骨囊肿。手术采用刮除植骨或广泛切除,3例复发,1例死于肺转移。[结论]多中心骨巨细胞瘤多发于年轻病人。常见于膝关节周围,部分肿瘤局限于干骺端。各处肿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由初次发生的肿瘤转移而来。肿瘤是否复发与外科手术方式有关。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5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3 ]
  •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联合二磷酸盐治疗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

    徐明;许宋锋;惠文鹏;于秀淳;

    [目的]探讨采用病灶内肿瘤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并钢板内固定联合二磷酸盐治疗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本科治疗的16例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38岁(27~78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10例,胫骨近端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仔细评估确定肿瘤腔的完整性,术中仔细刮除肿瘤组织,应用磨钻及电刀处理瘤腔壁,骨水泥填充修复骨缺损,同时给予钢板内固定。术后均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中位随访15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转移发生。参照Ennek ing肢体功能评分标准,本组患者平均得29分(27~30)分。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内固定均牢靠,无软骨下骨骨折。[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可以选择病灶扩大刮除、骨水泥充填内固定联合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肢体功能恢复理想、近期复发率低、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58-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8 ]
  • 内侧腓肠肌瓣前移在重建胫骨上段骨肿瘤保肢术伸膝装置中的应用与临床疗效

    许宋锋;于秀淳;徐明;宋若先;付志厚;

    [目的]探讨内侧腓肠肌瓣前移在胫骨上段骨肿瘤保肢手术中重建伸膝装置的临床价值与疗效。[方法]2004年4月~2010年1月,对23例胫骨上段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者行保肢手术同时应用"腓肠肌瓣前移+髌腱固定"重建伸膝装置。男16例,女7例。年龄10~76岁,平均27岁。骨肉瘤12例,骨巨细胞瘤9例,滑膜肉瘤1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23例中行瘤段灭活再植术11例,瘤段切除肿瘤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术7例,灭活自体骨复合肿瘤假体置换术5例。术后采用MST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8个月(3~63个月)。除1例因肺转移死亡外,余22例患肢功能评分为19~28分,平均24分。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腓总神经麻痹;3例出现皮肤坏死、窦道渗液,经植皮、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胫骨上段骨肿瘤保肢手术治疗时以"腓肠肌瓣前移+髌腱固定"重建伸膝装置,可以实现生物性重建,有利于患膝功能恢复,降低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62-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1 ]
  • 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治

    张英琪;张世民;王欣;

    [目的]总结手指血管球瘤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进行资料总结,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本组男4例,女9例;年龄12~55岁(平均30.4岁)。病程1~15年(平均5.3岁)。所有患者行瘤体切除术,并随访1~9年。[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三联症状:不经意间剧痛15例(100%),大头针试验(Love试验)阳性15例(100%),冷刺激敏感15例(100%)。所有患者瘤体切除后症状消失,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无复发。[结论]手指血管球瘤误诊率高,提高认识并详细体检可帮助早期诊断,手术效果理想。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67-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3 ]
  • 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选择和随访结果

    陈飞雁;夏军;王思群;魏亦兵;吴建国;黄钢勇;陈杰;石晶晟;

    [目的]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本院收治的18例GCTB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分(MTSS评分):>70%满意、?70%不满意。18例患者初次复发14例、二次复发4例;股骨远端12例、胫骨近端6例、髌骨1例;Campanacci分级:2级7例,3级10例,恶变1例;采用扩大刮除+骨水泥(内固定),瘤段广泛切除+肿瘤型假体重建和截肢。[结果]扩大刮除的11例患者有2例复发,行瘤段切除重建术,6例瘤段切除重建患者无复发,远处转移2例(1例恶变截肢的患者死亡)。MTSS评分>70%12例,?70%6例。[结论]根据骨巨细胞瘤复发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分级以及年龄,患者对功能的具体要求,可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原则上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刮除术;瘤段切除重建术具有病灶切除彻底、不易再次复发的优点;对于巨细胞瘤复发、恶变,软组织污染的患者可以采取截肢手术。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71-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8 ]
  • ~(18)F-FDG PET/CT与传统影像检查寻找骨转移瘤原发灶的比较

    齐典文;郭卫;杨荣利;李大森;李晓;姬涛;李广学;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传统影像检查(胸片、彩超、CT及MRI等)为骨转移瘤患者寻找原发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于2008年5月~2010年6月间本中心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骨转移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其后续的诊治情况。以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作为原发灶确认标准。并将PET/CT与传统影像检查对原发灶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且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进行汇总。[结果]37例患者中,PET/CT提示原发灶28例,其中正确检出原发灶27例(73%),1例为假阳性;传统影像检查正确检出原发灶17例(46%),两者原发灶正确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x2=5.61,P=0.018)。27例经PET/CT正确检出原发灶的病例中,17例(63%)采取了针对原发灶的治疗措施。此外9例PET/CT未提示原发灶的患者中,3例经病理证实为假阴性。[结论]与传统影像检查相比,18F-FDG PET/CT可更有效、更便捷的找出骨转移瘤患者原发灶,进而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75-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2 ]
  •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王黎明;邱冠军;张伟东;曲洪雪;

    [目的]分析单边外固定支架、DHS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DHS、锁定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1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组)41例,DHS内固定治疗(B组)47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45例,从骨折愈合、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率)等方面对3种不同固定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以单边外固定支架组最短、最少,DHS组和锁定钢板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比较,锁定钢板组优于DHS组和单边外固定支架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率低,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79-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23 ]

书评_新书架

  • 读《骨科显微与微创手术学》有感

    顾玉东;

    <正>自20世纪60年代起,显微外科以极快的速度向外科很多领域蓬勃发展,向全国城乡医院、向军队基层医院普及,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断肢(指)再植早已不再是城市或大医院手术的专利。到20世纪90年代显微外科进入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创新研究阶段,其发展达到了高峰,在骨科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在这个时期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综述

  • 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填充材料研究进展

    谭中宝;狄镇海;

    <正>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每年有70万人,据我国部分城市统计,50岁以上妇女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为15%。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经皮椎体成形术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82-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9 ]
  • 干细胞在骨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游;曾勇;李新志;

    <正>干细胞是一群结构和功能未特化的原始细胞。干细胞具有无限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特定的信号作用下,干细胞能定向分化成各种终末细胞进而形成生物体,这些终末细胞有其特殊的形态和功能,如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85-1187+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4 ]
  •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杨亚东;薄占东;

    <正>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组织代谢活性较低,自身修复能力较差,无神经组织、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创伤及退行性变等所致的软骨损伤难以自我修复,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关节软骨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软骨组织工程技术主要是通过体外获取并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8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6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兰平文;沈彬;

    <正>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其发展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描述和记录人体运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运动的定量分析始于19世纪,杜柴尼(Duchenne)第一个对肌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92-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9 ]

会议及学习班_会议纪要

  • 脊柱外科学术论坛暨第四届上颈椎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纪要

    赵庆华;

    <正>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脊柱外科领域特别是上颈椎疾病诊疗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学术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1 ]

国外文摘

  • 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并发症问题研究

    张琰;谭军;Philip A.McCann;Mark Jackson;Steve T.Mitchell;

    <正>作为胫骨远端涉及胫距关节面及胫骨干骺端的Pilon骨折,一般为轴向暴力合并或不合并旋转暴力所致,会导致大量软组织损伤,为手术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故手术需要在尽可能减少对软组织骚扰的基础上重建关节面,促进骨折愈合。经大量研究表明,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骚扰是减少感染等术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2 ]

基础研究

  • 骶骨脊索瘤CD40、PCNA、CD31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陆俭;施琴;陈康武;吴贵忠;杨惠林;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中CD40、PCNA、CD3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脊索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骶骨脊索瘤组织、9例正常胚胎脊索组织中的CD40和PCNA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CD40、PCNA在骶骨脊索瘤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64.3%,明显高于正常胚胎脊索组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脊索瘤中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24.26±18.68)/mm2,正常胚胎脊索组织微血管密度值为(4.63±2.1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8例骶骨脊索瘤,其中复发组14例,非复发组14例,两组间CD4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29%、85.71%;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86%、50.00%;CD31标记的MVD值分别为(30.66±23.75)/mm2、(17.88±8.52)/mm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CD40、PCNA表达及CD31标记的MVD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统计学相关性;④PCNA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为(28.92±20.27)/mm2,明显高于PCNA阴性组(12.64±3.70)/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阴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为(31.68±22.81)/mm2,明显高于CD40阳性表达组(16.86±9.2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中CD40、PCNA、CD3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复发的指标。

    2011年14期 v.19;No.280 1197-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5 ]

实验研究

  • 经诱导的大鼠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实验研究

    张玉强;李游;王岩峰;王伟;吕刚;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的大鼠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大鼠胫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2只体重在200~25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聚乙烯管内植入诱导2周的成肌细胞复合透明质酸钠。B组:聚乙烯管内植入成肌细胞复合透明质酸钠。C组:聚乙烯管内植入透明质酸钠。D组:聚乙烯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术后12周,进行X线观察、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以及四环素和钙黄绿素标记。[结果]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发现,A、B组骨缺损处可见大量类骨样组织填充,未触及反常活动,C、D组可见少量胶冻样组织及类骨样组织填充,无反常活动。X线观察可见A和B组骨痂吸收,髓腔再通,C、D组有少量新骨痂,髓腔未通。组织学观察可见A和B组有大量新生骨小梁,四环素和钙黄绿素染色可见黄绿色荧光。[结论]初步结果显示经诱导的大鼠成肌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修复骨缺损。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01-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0 ]

读者·作者·编者

  • 致作者

    <正>本刊近期待发表综述进展类文章和一般经验交流类文章积压较多,版面已安排到2011年12月份。为不影响作者及时应用,从即日起至2011年底之前除省部级以上的各类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及创新点明显,有对照及统计学处理,书写规范,英文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祝贺本刊网页点击率逾10万次

    <正>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27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网页点击已达101 455次,日均点击188次,说明广大专业人员对本刊载文及相关信息高度重视。在此编辑部全体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有广大读者、作者的信任,我们将不懈努力,进一步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不同文种“一稿两投”的国际规范

    <正>《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简称《统一要求》)第5版,明确将以另一种文字重复发表归类为"可接受的再次发表"。该规范指出,以同种或另一种文字再次发表,特别是在其他国家再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正>为维护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参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统一要求,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的认定:凡属原始研究的报告,同语种一式两投寄不同的杂志,或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只是文字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短篇论著

  • 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38例

    高明堂;蒋电明;鲁培;刘军;符孔龙;张陆;高松明;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应用于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自2002年9月~2009年10月,病理活检确诊的38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采用Rosen T19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化疗4~6个疗程。随访病例的关节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关节活动功能恢复。ISOLS功能评定标准,术后优良率为83.8%,3例术后出现局部肿瘤复发,2例出现肺转移,2例局部感染。[结论]早期确诊,新辅助化疗联合人工关节置换术是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治疗的有效措施。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05-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5 ]
  •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

    江仁兵;徐以春;白靖平;锡林宝勒日;何祖胜;周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其中A组(观察组):12例患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07-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1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疗效观察

    张海波;王义生;王海亭;胡光辉;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VH)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5月~2009年12月本院应用PVP治疗的32例症状性VH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病灶分布于胸椎22节和腰椎16节。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2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6例。于"牙膏期"使用螺旋式加压装置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其中胸椎注射量3~6 ml(平均5.0 ml),腰椎注射量6~8 ml(平均7.2 ml)。[结果]32例患者病变椎体均成功完成PVP技术,术后X线片或/和CT证实PMMA充填病灶区良好,未出现PMMA过敏反应、肺栓塞、椎体后侧和后外侧渗漏、神经根和脊髓受损及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于术后6个月按照WHO标准评定疗效,有效率100%,末次随访疗效均保持稳定。[结论]PVP治疗症状性VH具有安全、微创、疗效可靠的优点。正确选择适应证、依据病灶累及范围确定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路径、严格把握PMMA的注射时机和量及规范术后处理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9 ]
  • 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张小兆;钟生财;杨杰山;

    [目的]评估量体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膝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8年5月对膝部骨肿瘤36例实施肿瘤切除,应用定制人工关节重建膝关节功能,男29例,女7例,年龄12~33岁,其中骨肉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转移性肿瘤3例,21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行新辅助化疗,所有病例均采用骨水泥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利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功能重建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术后肢体功能评定。[结果]4例患者失访,其余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资料完整,随访时间1.5~6年(平均2年8个月)。按MSTS93评分标准,患肢功能评分11~28分,平均(22.28±4.33)分,其中优20例,良8例,中2例,差2例。[结论]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重建膝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不仅可保留患肢,而且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恶性骨肿瘤有效的化疗为保肢术提供了可靠保障。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3-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4 ]

经典文献史料

  • 脊髓前侧索切断术的尝试

    Spiller William Gibson;Martin Edward;李晓光;

    <正>本文报告采用脊髓前侧索切断治疗疼痛的一个病例。患者,男47岁,骨盆及双下肢疼痛2个月。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故行椎管探查术。术中发现远端脊髓内有一个鸟蛋大小的肿瘤不能切除。术后双下肢疼痛加剧,每晚必须应用吗啡。故于1月19日行两侧脊髓前侧索切断术,结果22日疼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经验交流

  • 反义c-myc寡核苷酸对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的影响

    陈阳;王桂龙;李骁;韩相珍;向阳;

    [目的]研究反义c-myc寡核苷酸(c-mycASODN)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c-mycASODN片段,将其转入人骨肉瘤MG-63细胞,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透射电镜超微结构及流式细胞仪(FCM)分析,观察和分析其对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形态学观察到典型瘤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反义c-myc寡核苷酸主要阻止瘤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即产生G1/S期阻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凋亡率达36.82%,并可抑制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论]反义c-myc寡核苷酸可明显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5-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外固定架关节可以早期松开吗

    杜志国;臧建成;宿晓雷;赵建勇;李森田;王华柱;

    [目的]观察早期松开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外固定架关节对桡骨远端放射学指标的影响,探讨松开外固定架关节时间及对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3月,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共32例,采用外固定架及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术后2周松开关节,通过透视及X线片,在松开后次日,1、2周监测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放射学指标,测量并记录松前及术后12周的数据。[结果]平均随访7.5个月,将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放射学指标数据作配对t检验,松前及术后12周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采用带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或联合有限内固定,在严密监视下早期松开关节功能锻炼对各角度没有明显影响,鼓励早期功能锻练。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19-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1 ]
  • 对两种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104例疗效分析

    王乃集;孙亚明;孙伟;张卫;

    [目的]评价髓内扩张自锁髓内钉固定术(self-locking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 nail)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治疗胫骨干闭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9年6月治疗104例胫骨骨折,男58例,女46例,年龄20~65岁,平均34.2岁。采用自锁髓内钉方法治疗49例,交锁髓内钉方法治疗5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机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作对照研究。[结果]经15~23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自锁髓内钉组、交锁髓内钉组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0±15)min,(57±20)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70±23)ml,(145±29)ml,P<0.05〕、两组术中X线机透视次数(6±2,14±6,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膝关节KSS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治疗胫骨干闭合骨折髓内扩张自锁髓内钉固定术较交锁髓内钉术更微创,手术时间短,疗效与交锁髓内钉术相当。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21-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6 ]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部功能

    丁远景;宁斌;宋宏亮;郭舒亚;龚维明;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患者,取出内固定物,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析其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1~3年,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分提高到80.3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的挽救性治疗措施,能恢复患肢功能。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23-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4 ]
  • Ilizarov技术在断肢(指)再植术后肢(指)体延长矫形中的临床应用

    宋宁;莫忆南;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在断肢(指)再植术后肢(指)体延长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断肢(指)再植成功后合并肢(指)体短缩的病例,术后3个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进行肢(指)体延长术。[结果]术后6个月,骨折完全愈合,肢(指)体延长满意,恢复等长,经过2年随访,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肢(指)体离断造成的骨缺损,Ilizarov外固定器技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肢(指)体延长方法。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25-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7 ]
  •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何大川;唐三元;张治军;刘敏强;程少华;彭鹏;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椎固定等不同手术方式。选择性椎管减压,对不稳定节段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26.3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Cobb角分别由术前的(49.87±9.54)%、(80.11±9.14)%及(22.33±7.07)°恢复至术后的(93.61±6.45)%、(96.46±3.44)%及(3.69±4.10)°,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18例病例中除2例ASIA分级为A级的病例无改善外其余病例均提高1~3级。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能较好地恢复脊柱伤椎的高度及脊柱的生理弧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对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的稳定情况应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固定方式。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28-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8 ]
  • “?”形切口DHS固定治疗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杨英果;张少成;朱冬承;戈兵;王亮;冯国新;

    [目的]为使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达到近解剖复位,必要时修复固定大小粗隆骨折,减少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行走功能。[方法]采用以大粗隆最隆起下方2 cm为中心作"?"形切口DHS固定治疗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皮瓣向前牵拉,直视或半直视下显露复位骨折端,导针定位,DHS固定,必要时探查大小粗隆,螺钉或可吸收粗线固定大小粗隆。[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30个月,骨折均良好愈合,平均4个月,达到近解剖复位,颈干角在正常范围,关节活动好。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1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2.1%。[结论]"?"形切口皮瓣前拉开放复位DHS固定修复大小粗隆骨折简便实用。

    2011年14期 v.19;No.280 1231-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