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晓健,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戴力扬,李家顺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椎损伤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 31例老年颈椎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老年颈椎损伤发生率 5 .47% ,其原因多为跌落伤 ,损伤类型以颈椎过伸性损伤和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为常见。 77.42 %的患者伴有脊髓损伤 ,病死率为 9.6 7% ,保守治疗的骨折不愈合率为 18.5 7% ,2 1.43 %的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 ,手术治疗后仍有 14 .2 8%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颈椎损伤死亡率及骨折不愈合率较高 ,手术治疗应在伤后早期进行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祖德,倪斌,袁文,陈德玉,贾连顺,赵定麟
目的 :探讨脊柱前后联合切口对治疗脊柱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临床分析 14例脊柱畸形的患者 ,其中先天性脊柱畸形 6例 ,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 6例 ,前屈畸形 2例 ,采用经胸腔 ,胸腹联合切口和经腹膜后入路 ,同时或分期手术 ,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 ,术后随访 3~ 18个月。结果 :对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矫正效果 ,术前平均Cobb角 5 4°、前屈角 39° ,术后平均Cobb角为 18° ,前屈角为 2 7° ,矫正率分别为 6 7%、31%。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效果 ,术前平均Cobb角 96° ,术后平均Cobb角 35° ,矫正率为 6 4%。另两例为继发性脊柱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术前脊柱前屈角 (T4 ~L4 )为 6 5° ,术后 30° ,神经性纤维瘤胸椎侧弯伴前凸畸形 ,术前 45° ,术后 6°。结论 :应用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一些特殊类型的脊柱畸形 ,尽管手术风险高 ,手术难度大 ,但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 ,并且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保证了手术的远期效果。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诗波,陈爱民,侯春林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宁阳,陈雄生,史建刚,宋滇文,沈康平,王晨光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及融合术后的MRI表现与临床意义 ,评价术后MRI表现及其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术前与术后MRI图像与临床资料 ,观察颈椎磁共振影像表现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前路减压术中植骨MRI信号强度根据手术时间由低逐渐向等信号转变 ,而纯钛钢板均为无信号影 ,术前仅表现出骨赘和椎间盘突出者其术后功能改善好 ,而术后功能不佳者术前MRI特征表现为脊髓T2WI高信号 ,融合平面与融合相邻椎间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结论 :MRI可根据信号变化反映前路植骨融合状况 ,并通过术后MRI不同表现为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后的功能变化提供了影像学基础。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肖建如,贾连顺,袁文,陈德玉,倪斌,赵定麟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 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13个月和 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8、13个月局部复发。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肿瘤切除术式和前路重建方法。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倪斌,贾连顺,杨永林,肖建如,叶晓健,陈德玉,袁文
目的 :研究枕颈CD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 13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行枕颈部自体植骨融合枕颈CD内固定术。其中包括寰枢椎肿瘤 4例 ,陈旧性寰枢椎骨折脱位 4例 ,枕寰枢椎复合性畸形 4例 ,陈旧性横韧带断裂伴寰椎前脱位 1例。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 5~ 2 7个月 ,平均 10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 ,无一例发生枕颈CD椎板钩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枕颈CD可提供有效的节段固定 ,适用于枕颈不稳的治疗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羊明智,叶晓健,贾连顺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沈强,贾连顺,倪斌,陈德玉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 :通过脊髓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分析总结一组伤后 3d内实施手术减压和 /或固定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结果 :术后第 15d ,2 3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 (ASIA神经功能评分法 ) 9.12和 9.30分 ,相差显著 ,14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 0 .43和 1.43分 ,有改善。术后 12个月随访 ,9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者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 4.0 0和 18.33分 ,相差显著 ,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 0 .5 0和 1.0 0分 ,无显著改善。结论 :伤后3d内实施手术脊髓减压和颈椎内固定术 ,可促进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侯黎升,叶晓健,贾连顺,陈长青,杨立利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祝云利,付捷,缪志和,荆鑫,吴海山,周维江
目的 :研究纤维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在纤维蛋白胶中三维培养时的表现。方法 :( 1)分离培养人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 ;( 2 )制备纤维蛋白胶 ;( 3)在纤维蛋白中培养细胞 ,观察其表现并测定生长曲线、倍增时间 ;( 4 )通过透射电镜、AB -PAS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查等 ,了解细胞生长及软骨基质的分泌情况。结果 :( 1)原代培养细胞呈线形 ,能在纤维蛋白中保持 ;( 2 )细胞在纤维蛋白中倍增时间为第 1~ 4d :7.0d ,第 5~ 7d :2 .3d ;( 3)AB -PAS染色 ( +)、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查 ( +)。结论 :人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能在纤维蛋白胶中增殖 ,保持其表型和分泌胞外基质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谢宁,李家顺,贾连顺,程黎明,曹师锋,朱青安,欧阳钧,赵卫华,李鉴轶
目的 :评价下颈椎后路螺钉不同植钉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4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 (C3~C6) ,用侧块螺钉Roy Camille法与Magerl法 ,自设计螺钉植入法及椎弓根螺钉植入法拧入螺钉 ,测试其最大拔出力、最大拔出能量和钉道长度。结果 :Roy Camille法与Magerl法最大拔出力相近 ,自设计螺钉植入法较Roy Camille法与Magerl法明显增加 ,钉道长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最大。最大拔出力与钉道长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自设计螺钉植入法钉道长 ,抗拔出能力高且安全。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沈康平,贾宁阳,李家顺,贾连顺,刘昀,许斌,宋海涛,彭宝淦
目的 :研究脊髓缺血性损伤的MRI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及相应的病理机制。方法 :以家犬为实验模型 ,采用颈前路手术入路 ,损伤颈脊髓前动脉 ,进行肉眼、光镜观察。同时观察MRI异常信号演变过程和特征性表现。结果 :脊髓前动脉损伤后出现脊髓水肿、出血 ,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等病理性变化。MRI异常信号出现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的前 2 /3 ,多表现为一侧受累及或偏向一侧。结论 :脊髓缺血性损伤后的脊髓出血、水肿在MRI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MRI能确定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部位。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贾连顺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0 ]
- 周许辉,贾连顺,陈雄生,谭军,叶晓健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 82例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分别应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2 1例 )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同时石膏外固定 (35例 ) ;开放复位AO螺钉内固定 (2 6例 )三种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 5年 ,对其自觉症状、足部肌力、跗跖关节功能及X线片显示的关节间隙等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关节面的受损程度及复位效果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2例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 1 0例出现创伤后关节炎 ,其中石膏外固定组 3例 ;克氏针内固定的同时石膏外固定组 4例 ;AO螺钉内固定组 3例 ,三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67例解剖复位 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1 5例复位欠佳者出现 6例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2 3例关节面受损者 1 0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59例关节面未受损者疗效均达优良 ,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的受损及复位的效果直接相关 ,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同时石膏外固定和开放复位AO螺钉内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诗波,侯春林,陈爱民,尹承慧
目的 :总结锁骨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 1 993年~ 1 999年间治疗的 4例锁骨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手术病人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经 7~ 1 8个月的随访 ,锁骨骨髓炎无复发 ,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 :锁骨骨髓炎发病率低 ,诊断上比较困难 ,必要时可行活检以便确诊。治疗上血源性锁骨骨髓炎可长期 (6~ 8周 )静脉内使用抗生素 ,锁骨慢性骨髓炎以手术清除病灶为主 ,辅助性使用抗生素。病灶清除后造成的骨及软组织缺损可用胸大肌或背阔肌肌 (皮 )瓣填塞。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岩,侯春林,陈爱民,匡勇,赵良瑜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腓骨小头压疮的有效方法。方法 :应用小腿后外侧筋膜皮瓣转移治疗腓骨小头部压疮 9例 (1 1处 )。结果 :1 0处愈合良好 ,治愈率为 88.9%。结论 :本法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可作为临床治疗腓骨小头压疮的首选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宏,谭军,李家顺,贾连顺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方法 :手术通过在峡部植骨 ,采用Buck法和Hibbs法用螺钉固定峡部并植骨融合病变椎节的椎板、关节突使峡部缺损得到直接修复和加强并使腰椎获得稳定。结果 :共治疗 8例 1 6处病变 ,经随访全部获得骨性愈合 ,达 1 0 0 %。结论 :作者认为此方法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及手术创伤均较小 ,不受椎间盘退变程度影响 ,适用范围较广 ,治疗效果确实可靠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史建刚,贾连顺,富克俭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德玉,贾连顺,王新伟,宋滇文,肖剑
目的 :设计双环锯及配套工具并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 :双环锯由护套和 2个直径 1 0mm的环锯组成 ,扩套可容纳 2个环锯并排工作 ,将其横置于施术椎间隙钻孔 ,开横向长纵向短之骨窗 ,再以配套工具扩大减压 ,采用此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2 6例 ,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随访 6~ 2 5个月 ,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68%~ 1 0 0 % ,无与本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环锯法扩大减压技术减压彻底而切除椎体骨质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术式。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新伟,陈德玉,贾连顺,袁文,羊明智
目的 :为了使颈前路减压中切取的髂骨骨块大小更加精确并节约取骨量 ,作者设计了一种髂骨取骨骨凿。方法 :根据颈椎椎间隙解剖数据设计了“U”形双刃髂骨取骨骨凿 ,并临床应用 50例。记录取骨及修剪骨块的时间 ,患者疼痛时间、淤血消除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等 ,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U”形骨凿组取骨时间、修骨时间均较普通骨凿组短 (t检验 ,P <0 .0 1 ) ,普通骨凿组髂骨骨折(1 6 % )及感染 (4% )发生率较“U”形骨凿组高 (x2 检验 ,P <0 .0 1 ) ,术后疼痛时间及淤血消除时间较“U”形骨凿组长 (t检验 ,P <0 .0 1 )。结论 :“U”形双刃骨凿具有使用简便 ,创伤小的优点。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将,崔艳,葛庆霞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海山,李晓华,徐青镭,吴宇黎,钱齐荣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手术不同入路的可见视野和操作安全性。方法 :使用三点入路 ,2个入路分别位于大粗隆的外侧上方 ,1个入路位于前方。使用 30 /70镜头并更换镜头入路 ,记录关节镜下视野。通过 18例髋关节镜检查和手术操作过程及并发症分析 ,评价不同髋关节镜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显示 ,以 30°/70°标准关节镜经髋关节前方及侧方入路 ,可确切观察到的髋关节结构包括 :髋臼上部的负重区 ,陷窝及圆韧带 ,上、前、外侧的髋臼盂唇 ;通过手术中台下外旋和内旋髋关节 ,可以观察到大部分股骨头关节面。本组未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由 3个入路相配合交替使用镜头和手术器械 ,可以完成关节镜的系统检查与手术操作。该入路的操作具有安全、有效和可重复性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华,周维江,吴海山,吴宇黎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随访研究 36例 ( 36髋 )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 ,分析其外展肌力和测量骨盆正位片上有关参数。结果 :36例脱位中 ,外展肌乏力 2 0例 ;髋臼假体位置不良 10例 ;其他综合因素 6例。其中 17例采用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获得成功 ,19例手法失败或再脱位故行切开复位。结论 :THA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 ,与手术入路、假体位置、软组织张力等有关 ;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 ,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软组织张力低 ,特别是外展肌力乏力是THA脱位最重要原因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欧阳跃平,贾连顺,徐建伟,苟三怀,吴宇黎,冯建珍,刘岩,钱齐荣
目的 :提高对复合型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 1997~ 2 0 0 0年 5月对 2 5例有移位的复合型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 :髋臼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 6例 ,前柱骨折伴后半横段骨折 6例 ,“T”型骨折 4例 ,双柱伴后壁骨折 9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 ,分别采用Kocher -Lange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髂股入路、扩展的髂股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进行骨折复位 ,均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 :2 5例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 18.4个月 ( 6~ 2 3个月 )。根据Matta评分 ,优 13例 ( 5 2 % ) ,良 8例 ( 32 % ) ,一般 2例 ( 8% ) ,差 2例 ( 8% )。并股骨头坏死 4例 ( 16 % )。异位骨化 3例 ( 12 % ) ,无手术死亡及感染发生。结论 :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及时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钱齐荣,苟三怀,赵贵臣,周维江,陈华江
目的 :探索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收治 42例 ,男 31例 ,女 11例。平均年龄 46 .4岁。非手术治疗 6例 ,手术复位内固定 34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 2例。结果 :39例平均随访 30 .1个月 ,优 31例 ,良 2例 ,可 3例 ,差3例 ,优良率 84.6 %。讨论 :髋臼骨折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互补而非对立 ,理想的手术时机为损伤后 2~ 10d。重建钢板技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螺钉的植入方向是其技术关键。髋臼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损伤程度、复位程度密切相关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永福,贾连顺,陈雄生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谭军,万卫平,周许辉,徐建伟,贾连顺
目的 :定量分析脊柱骨质疏松的松质骨骨量的丢失。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 2 3例高分辨率CT图像 ,进行特定的腰椎椎体横断面松质骨骨小梁高分辨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定量分析。结果 :骨小梁的数量和形态参数与年龄显著相关 ;以 5 5岁为界 ,大部分参数具有显著差异 ;提示骨小梁的横断面的形态有复杂趋于简单 ;骨小梁的连续性降低 ,孤立的骨小梁增加 ,而面积减小 ;最终使骨小梁在横断面上的累积面积明显降低。结论 :本研究所提供的途径联系了目前的骨质疏松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 ,实现了对个体患者骨小梁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伟,侯春林,刘昌胜,陈爱民,匡勇
目的 :研究CPC对BMP的体外缓释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 ,为将CPC与BMP制成复合型生物活性人工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单纯CPC为对照组 ,以按 1gCPC固相配 5mgrhBMP -2的配比将CPC与rhBMP -2复合作为实验组 ,浸入 0 .0 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分别在第 1、2、3、4、7、14、30、90、180、36 0d取缓释液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不同时间rhBMP -2缓释量 ,绘制rhBMP -2缓释曲线 ,总结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 :第 1~ 7drhBMP -2出现快速释放 ,释放曲线呈快速上升直线 ;第 7~ 14drhBMP -2释放处于平台期 ;第 14~ 36 0drhBMP -2出现缓慢而持久的释放 ,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CPC能对rhBMP -2有缓慢而持久的体外缓释作用 ,有望充当rhBMP -2的缓释载体 ,但缓释速度尚有待提高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周开颜,喻宏,王秀珠,王莉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连顺,徐印坎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材料与方法 :报告 11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作了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 ,其中 16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 8年 6个月~ 18年 ,平均 10年 4个月。结果 :功能评价 :优 47例 ( 4 0 .87% ) ,良 33例 ( 2 8.6 9% ) ,可 12例 ( 10 .43 % )及差 2 3例 ( 2 0 % )。根据 40分评分法 ,平均提高 7.5分 ,其中 36~ 40分 41例 ,31~ 36分 37例。病程在 6个月内 ,优于 1年以上 (P <0 .0 1)。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是肯定的 ;手术减压时机、病理变化程度及手术技术等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0 ] - 陈德玉,贾连顺,宋滇文,袁文,倪斌,肖建如,王新伟,肖剑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增生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设计后纵韧带切除术式及相应器械 ,在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基础上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 ,行扩大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5 9例。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恢复率。结果 :随访 6~ 32个月 ,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6 4%~ 10 0 %。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 ,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袁文,贾连顺,肖建如,倪斌,陈德玉,叶晓健
目的 :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后应用内固定的价值。方法 :对 1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或钛质网笼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 ,获得随访 10 4例 ,平均随访时间 30个月 ,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情况以及内植物并发症 ,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 :94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术后 3个月内获得牢固骨性融合 ,融合率为 10 0 % ,10例三节段手术者融合率为 80 % ,内植物并发症为 2 .9%( 3/10 4)。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 ,JOA评分由术前平均 10 .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 14 .8分 ,平均改善率为 6 7.2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采用内固定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并有效地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陈宗雄,匡勇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成,陈德玉,贾连顺
目的 :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46例患者颈前路手术前后均行MRI的检查 ,按脊髓的受压程度及脊髓内信号改变分类 ,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MRI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脊髓受压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受压程度越重 ,临床表现越重 (P >0 .0 5 ) ,术后脊髓形态无恢复、髓内高信号未消失者术后恢复差。高信号消失或明显降低者术前症状轻 ,手术效果较好。结论 :MRI对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庞全瑭,卢红玉,宋云飞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家顺,叶晓健,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陈雄生,沈康平
目的 :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FBSS)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预防提供策略。方法 :5 4例FBSS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 ,进行术前休检、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 :FBSS的主要原因有 :( 1)椎间盘突出复发和邻近椎间盘突出。 ( 2 )椎管内瘢痕形成神经受压、中央性椎管狭窄。 ( 3)神经根减压不充分、侧隐窝狭窄。 ( 4 )腰椎不稳。 ( 5 )神经损伤。 ( 6 )创伤性小关节炎。 ( 7)手术节段错误。结论 :FBSS发生原因较多 ,大部分为医源性。术中细致操作、彻底减压 ,术后良好康复是主要的预防策略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袁文,陈德玉,倪斌,陈雄生,贾宁阳,李增春
目的 :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 ,提出外科干预的术式 ,提高其手术疗效。方法 :致压物摘除、神经根节部的无创减压是治疗马尾神经综合征主要的外科技术。结果 :马尾神经综合征改良术可达到神经根节内的即刻减压 ,时机得当 ,能迅速缓解主要病理变化。结论 :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将是提高马尾神经综合征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雄生,贾连顺,倪斌,戴建新
目的 :从分子水平研究BMP 2在黄韧带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以rhBMP 2诱导的黄韧带骨化 (实验组 ,O组 )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诱导物植入后 2、4、6周取实验节段黄韧带 ,提取总RNA ,采用Dotblot和Northernblot方法检测其BMP 2mRNA的表达程度 ,设立PBS溶液 /明胶海绵植入为实验对照组 (EC组 ) ,未手术动物为阴性对照组(N组 ) ,pSBMP 2质粒为阳性对照组 (P组 )。结果 :Dotblot和Northernbloe放射自显影图像显示 :rhBMP 2植入 2周时 ,黄韧带内BMP 2mRNA表达程度最高 ,然后逐渐下降 ,到 6周时明显减弱 ,与病理组织学研究中所见的韧带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软骨化生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实验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未见BMP 2mRNA表达。图像灰度扫描示 :0 2组、0 4组和 0 6组BMP 2mRNA的表达程度分别为 0 .6 15± 0 .14 84、 0 .443± 0 .0 982、 0 .2 32± 0 .0 749。结论 :rhBMP 2诱导的骨化过程中黄韧带组织内存在不同程度BMP 2mRNA的表达 ,其表达水平与成纤维细胞软骨化生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 ;内源性BMP -2可能参与黄韧带骨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宇黎,王继芳,卢世璧,吴海山
目的 :探讨关节内大剂量灌注冲洗对假体感染中最重要的致病因子—细胞外多粘质物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SD大鼠制造假体感染的动物模型 ,并行关节内大剂量灌注冲洗 ,切取不同时段的生物膜行奥辛兰—PAS染色。结果 :关节内大剂量灌注冲洗前后的生物膜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冲洗后的生物膜中无奥辛兰染色阳性的细胞外多粘质物质 (ExtracellularSlimeSubstance ,ESS) ,而冲洗后 1h的生物膜已经开始出现ESS ,ESS的量随冲洗后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结论 :持续大剂量冲洗对消除ESS有重要的作用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肖剑,赵剑,潘欣,贾连顺,陈德玉
目的 :通过对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培养 ,观察细胞的演变 ,探讨髓核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取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 ,在加 10 %灭活胎牛血清的F12 DMEM液中培养 ,建立体外髓核细胞培养模型。通过光镜、电镜观察 ,同时进行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 1)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 ,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 ( 2 )活力测定提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及传代 ,活力逐渐降低。 ( 3)髓核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与其生物学活性变化相一致。结论 :兔腰椎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为人腰椎髓核细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余科炜,李家顺,贾连顺,袁文,叶晓健,石志才,谢宁
目的 :探索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信号的起源及传导规律。方法 :30只大鼠经麻醉后用单极经皮层刺激 (MTS)和双极局域刺激 (BFS)方式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条件下在T12 硬膜外记录的MEP变化特征。结果 :硬膜外记录MEP(scMEP)包括早期成份 ( <10ms)和晚期成份 (约 14ms) ,早成份以N1、N2 波最明显。脊髓半切或皮层吸除后 ,早成份仍存在而晚成份消失。结论 :scMEP早期成分起源于皮层下脑组织 ,主要经锥体外系传导 ;晚期成分则可能起源于皮层 ,主要经锥体系传导。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滕红林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新伟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建伟,贾连顺,谭军,周许辉,丰健民,马有兵,龚国卫,黄震
目的 :介绍一种借助C臂透视锁远端交锁钉的方法。方法 :1 2 9例带锁髓内钉应用这种方法锁远端锁钉。结果 :共锁远端锁钉 2 0 4枚 ,平均透视次数为 4 .7次、平均锁钉时间为 1 1min。结论 :本方法简便易行 ,无需特殊设备 ,大大减少透视次数、锁孔时间及术中血出。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祝云利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连顺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阅读次数:0 ]
- 陈雄生,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叶晓健,肖建如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式选择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 96例病变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选择性实施不同的颈前路和颈后路减压术 ,前路减压中单平面减压植骨术 46例 ,多平面环锯减压植骨术 1 0例 ,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 1 2例。 2 5例植骨后采用带锁钢板固定。后路减压中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6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5例 ,椎板成形术 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减压术分期施行 1 2例 ,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同时行后路减压者 3例。结果 :随访 6个月~ 6 .5年 ,平均2 .4年。术后神经功能评定 ,根据我国 40分评分法平均提高 5分 ,最高提高 1 2分。结论 :颈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部分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需要行后路减压术。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徐瑞生,尹承慧,王永胜,欧阳跃平,侯春林
目的 :研究医用几丁糖对髌骨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 40例因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2 4例术中于关节腔内涂布几丁糖作为几丁糖组 ;另 1 6例未用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 1个月和 1年时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度。结果 :40例均获随访 ,术后 1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几丁糖组 (1 0 4± 2 3°)显著 >对照组 (72± 1 6°) ,P <0 .0 1 ;术后 1年几丁糖组 (1 65± 38°)也显著 >对照组 (1 1 0± 31°) ,P <0 .0 5。结论 :医用几丁糖能有效预防髌骨骨折后膝关节粘连的发生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华,周维江,吴海山,吴宇黎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后大腿痛的原因。方法 :随访 60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 6年 ,并用D’Aubigne评分法进行评估。结果 :优良者达 55例 (92 % ) ,无一例翻修 ,其中 2例 (3 % )出现所谓的大腿痛 ,术后 2年症状逐渐消失。结论 :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大腿痛可能与假体的材料 ,形状 ,弹性模量 ,手术技术及假体远端固定技术有关。在确诊为大腿痛以前需要除外假体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大腿痛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徐建伟,贾连顺,谭军,周许辉,苟三怀,欧阳跃平,钱齐荣
目的 :探讨开放性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2 9例 33侧开放性骨折 ,急诊清创后分别按直接行带锁髓内钉固定和择期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 6~ 38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髋、膝关节活动良好。 1例发生皮肤窦道不愈合 ,取钉后愈合 ,无其它影响功能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开放性股骨干骨折在彻底清创下行带锁髓内钉治疗 ,有较好的效果 ,感染率不高。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匡勇,孔庆毅,史建刚,苟三怀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小腿前、外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机理。方法 :1 993~ 1 998年中急症收治胫骨平台骨折 97例 ,7例 (7.2 % )伴有小腿前外侧高肌张力、严重压痛者行手术切开减压。结果 :前外侧肌间隔高压 4例、前侧肌间隔高压 2例、两处肌间隔高压 1例。随访 1~ 5年 ,平均 2 .7年。术后所有病人 3个月后神经功能开始恢复 ,5例 6个月时足背伸力达到Ⅳ级 ,1例 1年后达到Ⅳ级 ,6例足背感觉功能于术后 6个月均恢复至正常 ,1例失去随访。结论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可引起小腿外侧肌间隔及前间隔高压 ,进而导致腓深神经损伤。早期手术减压效果好。
2001年08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