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前路减压不同撑开高度影响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王新伟,徐建伟,王以进

    目的评价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8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5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均行颈椎体次全切除后用自行研制的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分别撑开0、2、4、6、8mm,测量各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的不同载荷作用下的总体位移和应变变化。结果撑开高度为4、6mm时颈椎的总体位移和应变明显下降,如果继续增加撑开高度,颈椎稳定性并不随之增加。结论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高度为4~6mm可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马为民,徐明球,徐振,傅捷,袁建军,高艾东,余斌,钟世镇

    目的测定股骨交锁髓内钉锁钉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锁钉断裂的原因及位点。方法取6具青壮年全长防腐股骨标本,剔除软组织后远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装于MTS试验机,锁钉处安装位移传感器,轴向加载0~500N,速度为50N/s。每具标本模拟6个状态a正常股骨;b骨折愈合;c稳定骨折;d稳定骨折远端去除1枚锁钉;e,不稳定骨折;f,不稳定骨折远端去除1枚锁钉。分别测量各锁钉处应变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端锁钉间应变在各种状态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近端锁钉与远端锁钉之间应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远端去除1枚锁钉固定时剩余远端钉表现比原来的应变大。第3枚锁钉在所有状态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折线远端的锁钉易发生断裂,尤其是靠近骨折线者;尽量以2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转化生长因子β_l基因修饰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研究

    刘勇,郑启新,杜靖远,杨述华,邵增务,郭晓东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修饰成骨细胞复合仿生基质材料修复鼠胫骨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TGF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与涂覆多聚赖氨酸(PLYS)的聚DL乳酸(PDLLA)仿生基质材料复合,植入鼠胫骨骨缺损模型,术后摄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4周时X线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有类骨组织和新骨形成,成骨细胞贴附于基质材料表面。8周时缺损基本修复,新骨密度与自体骨接近;对照组4周时X线片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没有类骨组织形成,基质材料表面成骨细胞贴附较少,材料腔隙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8周时植入材料基本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将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结合以修复骨缺损,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宿主骨髓对同种异体皮质骨爬行替代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

    周东生,王永会,王伯珉,王鲁博,李连欣,许世宏,郝振海,穆卫东,王甫

    目的研究宿主骨髓对VEGF表达的影响,揭示异体皮质骨移植后的愈合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24只制备深冻异体骨,48只移植异体骨术后1、2、4、6、8、12周取材,对比双侧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移植后4周,实验侧扩大的哈佛氏管强阳性表达;6~8周,扩大的哈佛氏管内生长活跃的细胞和新的管状结构等强阳性表达;8~12周,吸收骨陷窝内生长活跃的骨细胞强阳性表达。对照侧6周开始出现少量弱阳性表达的扩大哈佛氏管。双侧对比,阳性表达骨细胞计数均差异性显著。结论(1)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来源与外周不同;(2)宿主骨髓通过哈佛氏管,对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重建和成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脊柱胸腰段骨折侧前方TSRH与Z-plate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张烽,江振华,陈向东,陶然,王以进

    目的比较前路TSRH与Zplate不同固定方法在脊柱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分两组(每组5具),分别用TSRH和Zplate行侧前方固定,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性上优于正常对照组,与Zplate固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操作简便,价格也低。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外科治疗进展

    陈建文,王义生,秦泗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因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病

    滕海军,周跃,周渝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递质与神经根痛

    任东风,侯树勋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脊柱裂合并椎管内外巨大脂肪瘤及第一腰椎双椎管畸形1例报告

    李永豪,曹银吉,陆永生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下1/3骨折

    成本强,龙朝仪,陈友明,吴世寨,李海平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1998年3月~2003年6月23例后入路钢板内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评定总结。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全部于16周内愈合,无神经损伤症状,患肢各关节功能良好,伸肘肌力5级,功能评定优良。结论肱骨干下1/3骨折不伴桡神经损伤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时,宜采用后正中入路。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鲍磊,马华松,周雪峰,海涌,白克文,王晓平,宋志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顺行肱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其中新鲜骨折28例,骨不连2例,6例骨折伴有桡神经挫伤。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顺行肱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杜世新,吉士俊,潘晓丽,孙开来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电生理方法检测马蹄内翻足患儿神经功能以明确病因和评估预后。方法应用SSEP、NCV及H反射等电生理检测方法,对48例(63足)马蹄内翻足患儿的神经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共有43足出现神经电生理异常(68.3%)。其中显示SSEP异常27足(42.9%),NCV异常15足(23.8%),H反射异常10足(15.9%)。重度畸形中(88.2%),中度畸形(74.2)存在神经电生理异常;合并SSEP和H反射均异常者6足。病变位点位腰骶脊髓者21足(48.8%)。结论先天性马蹄足患者多存在神经电生理异常且病变位点多位于腰骶脊髓节段。神经电生理异常与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相关。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缺损和坏死修复中的成骨机制和运用

    郑军,齐新生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Legg-Calve-Perthes病的研究进展

    康鹏德,裴福兴,王坤正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

    肖裕华,池雷霆,方跃,王光林,杨天府,裴福兴

    目的探讨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0年1月~2003年6月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人38例。其中钢板固定术后21例,普通髓内针8例,石膏固定6例,外固定架3例。均采用有限切口切开复位并扩髓,静力锁定加植骨术。结果平均髓访时间18.5个月(7~30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5~13.5个月,平均5.5个月。临近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结论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具有稳定性可靠、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关节活动的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尹承慧,符臣学,徐皓,林松庆,叶永平,陈宗雄

    目的评价交锁髓内钉和动力外支架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对胫骨151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根据AO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使用x2检验对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差别进行显著性分析;同时计算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经过8~19个月的随访,带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总体优良率为93.2%,平均愈合时间为4.3个月;动力外固定支架组总体优良率和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7.5%和4.1个月;在分型组内两种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差别统计学无显著意义(P>0.05)。但二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指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DAF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相似,但DAF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创伤更小,更符合微创的原则。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新型骨修复生物活性材料——固骼生的应用体会

    范颂鸣,陈鸿辉,谭建伟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人工合成生物活性玻璃—固骼生(NovaBoneTM)在四肢长管骨骨折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2002年2月~2003年9月期间采用内固定加固骼生(NovaBoneTM)手术的四肢骨折、骨不连接及骨缺损患者38例,定期观察切口愈合及骨折修复情况。根据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成骨活性。结果全部38例手术获得成功,经12~30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局部无疼痛,无内固定失败,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固骼生(NovaBoneTM)作为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在人体应用确有安全、方便,避免取自身骨之痛苦,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骨生成性为骨折修复、骨缺损填充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初次全髋置换中真臼的重建

    张景贤,张开刚,范存义,蒋垚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真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4月~2003年3月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颗粒植骨重建真臼加真臼内移填补假臼造成的骨缺损、解决股骨头的覆盖,治疗由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原发性股骨头坏死造成髋臼移位的病人62例,随访56例,随访8~17个月,平均13.6个月。结果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X线片下2例异位骨化,2例植骨后密度减低,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髋关节脱位、坐骨神经损伤及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利用真臼重建技术较好的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量不足的技术难题,具有稳定髋臼、恢复正常传递负荷的作用。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楔形截骨单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附20例报道)

    庞忠训,张启文,邓贞建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方法对肘内翻角度>15°的病例,行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应用单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应用本手术方法治疗20例,携带角恢复到12~15°,术后随诊无矫治角度丢失,截骨处6~10周愈合。结论早期手术矫治肘内翻畸形,可以阻止肘关节的继发改变,该内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不易发生矫治角度丢失,张力带作用使截骨端之间加压,有利截骨处愈合。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第1~24期)分类索引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内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

    王建,周跃,初同伟,张峡,张正丰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显微内镜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16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平均年龄42.6岁(35~60岁)。20例经开放手术,平均年龄45.5岁(30~64岁)显微内镜手术分别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经关节突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在内镜下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开放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和经横突间入路,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平均随访8.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失血68ml,平均住院日13.8d。开放手术组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min,平均术中失血95ml,平均住院日16.5d。显微内镜手术组手术后切口疼痛轻,镇痛治疗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随访结果,显微内镜手术组12例患者达优,3例良,1例可。开放手术组14例患者达优,4例良,2例可。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有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和恢复较快的特点,能够尽可能维持腰椎稳定。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多发伤合并肩胛骨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

    储旭东,孙峥,骆宇春,朱建平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髂骨与转子间联合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

    赵云鹤,朱延兵,赵栓柱

    目的探讨Slter骨盆截骨与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术治疗Pcrthe’s病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对9例有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包容不良合并半脱位的5~13岁(平均7.4岁)患儿,同时完成Salter骨盆截骨和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术,利用转子间取出的楔形骨块行髂骨截骨间隙内嵌入植骨,6例双截骨端用双克氏针交叉固定,3例髂骨截骨端双克氏针交叉固定,转子间截骨端用90°小钢板固定。结果术后随访4~8年,全部顺利完成骨愈合,X线形态测量包容良好,头基本恢复圆形,临床Harri’s评分平均术前78分改善到术后随访时的98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Slter骨盆截骨与转子间内翻联合截骨对Perthe’s病的扁平化后遗症和继发性髋臼指数增高的防止效果满意,对年龄小、病程短、髋关节形态明显异常者矫治效果更好。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臀肌挛缩症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国辉,杨述华,杜靖远,郑启新,邵增务,杨朝晖

    目的认识重症臀肌挛缩症的特殊性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自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和重症诊断标准,确诊的318例重症患者采用手术及术后功能锻炼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18个月,有效率100%,治愈率93.8%,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术后结合有效的功能锻炼和物理因子的治疗、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可以明显提高重症臀肌挛缩症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该类患者康复和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四肢长管骨钢板内固定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王欣,张世民,俞光荣,朱辉,贾永伟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钢板边缘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边缘发生再骨折的时间、暴力、部位,术中发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7例均为轻度暴力导致再骨折。再骨折发生时间在内固定后平均16.6个月(8~47个月),原骨折均已临床愈合。再骨折均发生在靠近骨干的末位螺丝钉处,该螺钉均穿透2层骨皮质。术中发现钢板下骨质均有萎缩,骨量下降。经再次手术内固定(5例髓内钉,2例钢板螺钉),并随访1~2年,骨折均重新愈合。结论钢板边缘末位螺丝钉孔处再骨折的发生,主要与钢板两端应力集中有关。采用长钢板及末位螺钉仅穿透一侧皮质的技术,可有效缓解该处的应力集中。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股骨颈骨折的动力固定

    尚福亮,陈宗勇,王庆民,王传伟

    目的应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采用单端螺纹钢针在C形臂下闭合复位固定。结果随访1~5年,治愈率达93.7%。结论单端螺纹钢针动力固定是较简单、有效的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之一。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两种诱导方法对去分化软骨细胞II型胶原的诱导

    何清义,李起鸿,许建中

    目的用两种不同的诱导方法使去分化的永生化软骨细胞第50代重新表达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标志性表型。方法利用NA无血清诱导培养法以及离心管聚集体诱导培养法分别诱导培养去分化的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第50代,继用I、II、III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II型胶原的RT-PCR检测、胶原定量检测该永生化软骨细胞的II型胶原表型表达情况。结果NA无血清诱导培养法和离心管聚集体诱导培养法均能成功诱导去分化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的II型胶原表达,但二者促进II型胶原分泌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去分化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可以经不同的诱导方法而重新表达II型胶原表型,无血清诱导培养基与离心管聚集体培养法都能使II型胶原重新表达。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hIGF-I基因转染体外培养半月板细胞的转染条件筛选

    张海宁,侯筱魁,汤亭亭,张洁,冷萍

    目的探索FuGene6介导重组质粒pIRES2-EGFP-hIGF-I转染半月板细胞的转染条件。方法切取成年山羊半月板,剪碎后II型胶原酶消化,离心收集细胞。1×105/孔接种6孔细胞培养板,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绘制生长曲线并行台盼蓝染色。用FuGene6介导,将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hIGF-I转染第二代半月板细胞,设定2∶1、3∶1、3∶2、6∶1转染比例。分为透明质酸酶处理实验组和不处理对照组。又分为将混合物直接加入培养基或将培养基吸除后加入。在不同时间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加入终浓度为100mg/L~600mg/L的G418培养基筛选。结果半月板细胞形态为长梭形和多角形混合。转染后4h即有EGFP表达,至48h达高峰。各比例以3∶1组最高;其次为6∶1;2∶1组与3∶2组最低。用透明质酸酶处理的转染效率均略高于未处理组。将混合物直接加入培养基或将培养基吸除后加入混合物,两种方法效率无明显差异。400mg/L的G418终浓度符合筛选标准。筛选2周可形成阳性克隆。结论利用FuGene6可以有效介导重组质粒pIRES2-EGFP-hIGF-I转染体外培养的半月板细胞,以3∶1为最佳比例,采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可以提高转染效率。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频率脉冲电磁场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宋晋刚,许建中,周强,罗飞,李洪鹏

    目的探求脉冲电磁场(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HCs)增殖的适合频率。方法选用场强1.1mT,频率分别为5、25、50、75、100、150Hz的PEMF刺激hMSCs,30min/d,光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水平及生长周期。结果各频率组PEMF刺激均能促进MSCs增殖;频率不同,促增殖的效应不一,其中50Hz频段效果最为显著,生长曲线比对照组明显前移,S期细胞百分比(28.89±0.25)%较对照组(13.57±0.55)%增高107%。结论频率是PEMF促进hMSCs增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50Hz为促进hMSCs增殖的适合频率。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两例异体手移植临床随访

    杨成林,毕郑钢,张信英,于钟毓,邵明,张震宇,张军,曹杨,付春江

    目的探讨比较2例不同平面异体双手移植术后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2例于前臂不同平面双手创伤性缺失的患者行异体双手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一体化康复治疗,随访17~36个月。结果两例患者术后疗效均达优良;然而从功能、感觉、外形等方面综合评价,前臂近1/3平面移植双手优于前臂远1/4平面移植双手。结论医生经验积累和患者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将有助于移植手良好功能的恢复。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和IGF-I表达的实验研究

    张晛,陈国庆,王松,王继芳,王岩,卢世璧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I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I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I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I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脊柱导航三维影像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

    徐林,俞兴,郑大滨,毕连涌,曲弋,曹旭,马玉泉,李春根

    目的探讨脊柱导航三维影像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症、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或退行性侧弯、腰椎滑脱、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脊柱导航-术中三维影像系统(A组)和传统X线透视法(B组)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采用术中三维影像系统评估螺钉位置的精确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位置、平均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结果A组螺钉位置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平均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于B组。A组未发现手术近期并发症。结论脊柱导航-术中三维影像系统使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更精确、简便、快速和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脊柱手术微创化、精确化、安全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T”形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卢华定,蔡道章,王昆,王其友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7~15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14例,良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CP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不稳定型以及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能够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肩锁钩钢板临床运用的常见失误分析

    陈一心,杨伟民,熊进

    目的通过分析肩锁钩钢板临床运用的常见失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0月,用肩锁钩钢板治疗的28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失误。结果83%的患者术后效果非常满意,出现5例肩锁钩钢板临床运用不当。结论肩锁关节的解剖复位,肩峰钻孔点精确定位,肩锁钩钢板的准确塑形,肩周软组织的修补和早期功能锻炼能确保肩锁钩钢板疗效。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AO/ASIF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及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应用

    曹前来,张磊,韦飞,杨海涛,刘峰,何志敏,王立东

    目的介绍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新方法。方法沿锁骨中远段至肩峰外缘切口,暴露肩锁关节和(或)骨折端,将钢板钩插入肩峰下关节囊外,复位后钢板置于锁骨上螺丝钉固定,修补韧带。结果该方法治疗37例,平均28个月随访,按Karlsson疗效标准评价,优34例,良3例。结论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和(或)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是一种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早期恢复肩部功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的方法。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业务领先 始于创新——记矫形外科专家李子荣教授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与GAP-43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岩峰,吕刚,李花,孙英飞,黄涛

    目的研究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NSCs提取自新生胎鼠的海马区,经过培养及鉴定。实验分为3组NSCs移植组、DMEM填充组、正常对照组。大鼠SCI后第7d移植NSCs,应用RT-PCR法观察N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GAP-43和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NSCs移植组较单纯损伤组明显增强了GAP-43mRNA与BDNFmRNA的表达。结论NSCs移植后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上调BDNFmRNA,促进GAP-43mRNA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

    陈立民,姜永庆,高吉昌,王正雷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全脊椎楔形截骨矫正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经去除应激因素、胃肠减压、全身支持等综合治疗后,均得到了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对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患者,围手术期应预防性使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附52例随访疗效分析)

    陈远明,杨忠汉,廖威明,余新平

    目的(1)报告本院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2)探讨影响本院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疗效的因素,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方法对52例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3~110个月,平均28.3个月。结果手术优良率88.5%。病人术后在疼痛、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明显,但在关节活动度方面改善最少,有些甚至下降。结论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有效手段;局部早期的并发症是影响本院全膝关节初次表面置换术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

    龙厚清,刘少喻,李佛保,廖威明,沈靖南,万勇中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观察末位腰椎横突成形术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腰骶移行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移行椎增大并与骶/髂骨形成假关节的横突远端,保留其基底部。根据术后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等评价横突成形术的疗效。结果21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术后下腰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复查无继发性改变,疗效满意。结论横突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骶移行椎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特别适于I型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椎间盘突出症者可I期手术处理这两种病变。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无内固定前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王义生,马元琛,詹世强,柯雨洪,周良安,周可光,陈之白

    目的探讨不加任何内固定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可行性,评估复位率、融合率以及疗效,以帮助无能力支付内固定物费用的患者。方法选择Meyerding法Ⅱ°以内的峡部裂腰椎滑脱症36例,经前路腹膜外减压、复位,21例自体髂骨块2块,15例深低温异体骨圈复合自体松质骨,做椎体间嵌植融合,术后离床活动,支具外固定3~6个月。结果35例随访1~10年,复位率Ⅱ°者>50%,Ⅰ°者超过85%。除1例骨块向前移位吸收需二期手术外,余34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7.1%,优良率94.3%,每例节省费用2~3万元。结论无内固定前路手术可以安全、可靠治疗Ⅰ~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分分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郝定均,刘团江,吴起宁,贺宝荣,方向义,陈海波,王晓东,宋宗让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1993年1月~2003年1月,10年间共收治腰间盘突出症1127例,从疼痛、直腿抬高试验、CT表现、MRI表现、椎管造影5个方面进行总结,对这5个项目进行评分,根据严重程度每项评为1~3分,诊断时只需将得分最高的一项临床分和一项影像分相加,根据所得分(2~6分)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Ⅰ~Ⅴ型;此方法简称为“6分Ⅴ型法”。2004年1月~3月在门诊应用该分型对159例门诊病人进行分型,并跟踪随访。结果对159例病人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5例(9%),Ⅱ型36例(23%),Ⅲ型54例(34%),Ⅳ型33例(21%),Ⅴ型21例(1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方法(简称为“6分Ⅴ型法”)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了分型,综合反映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简单实用且便于患者理解的特点。根据作者的初步应用经验,Ⅰ型、Ⅱ型病人采取保守治疗;Ⅳ型、Ⅴ型需手术治疗;Ⅲ型先行保守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三种术式的中期疗效比较

    罗鹏,李锋,李光辉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1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行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组),4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二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三组)。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一组融合率为82.69%,二组融合率为92.86%,三组融合率为95.24%。终访时,一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二组和三组则无明显性差异。一组与二、三组之间中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二组与三组之间中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时带锁钢板固定和界面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效果,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

    廖可国,赵汉平,田敏,孙磊,徐伟忠

    目的研究分析和总结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后远期脊柱再失稳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方法采用国产和进口RF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合进口椎间融合支架共治疗12例。其中Ⅱ°11例,Ⅲ°1例。结果复位满意率平均96%,全部病例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支架置入准确,内固定牢固,脊柱长期稳定性良好。8例术前症状完全消失,4例仍有劳累或天气变化时轻度腰部及臀部疼痛。本组无1例马尾神经、神经根及大血管损伤。无椎间融合支架移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支架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二者起到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如熟练掌握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支架置入技术,远期相关并发症可以减少或避免,脊柱可获长期稳定。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Antares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俞扬,邱勇,朱泽章,王斌,钱邦平

    目的通过对Antares前路脊柱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设计上的革新性以及操作中的便易性。方法2003年1月~2003年8月,对3例胸腰段骨折行前路减压、植骨及Antares系统内固定手术,其中2例患者伴有神经损伤。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平均为22.7°。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13个月。2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一级以上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率为64%,矫正丢失率平均仅为1.3°,随访时植骨块均已融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Antares脊柱系统是一套用于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较理想的前路内固定系统,其结构强硬,操作简便灵活,在设计上具有创新性。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髋臼横形骨折与横形伴后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

    目的探讨髋臼横形骨折和横形伴后壁骨折的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6年10月~2004年5月共治疗髋臼横形骨折9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2例。结果随访1~4年,平均2年,结果手术治疗的解剖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5例,可2例;复位欠佳组关节功能表现良1例,可1例;不满意复位组关节功能表现差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可1例。结论低位髋臼横形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而高位横形骨折和横形伴后壁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有血运骨膜内组合的双段腓骨移植修复负重长段粗骨缺损

    范启申,周祥吉,张树明,王剑利,田青业,蒋纯志

    目的探讨骨膜内组合双腓骨移植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方法。方法将吻合血管的双腓骨或双段腓骨的前内侧骨膜从中央纵行切开并向两侧剥离至骨嵴,双腓骨或双段腓骨折叠,其前内侧面相对,两断端固定,将相对缘游离的骨膜纵行缝合,使其组合为一个骨膜包裹的粗骨,修复骨缺损。结果34例长管负重骨缺损均获得良好骨愈合,移植骨无折断。结论骨膜内组合双腓骨移植是修复长管负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鉴别足踝和膝部单纯扭伤与骨折的快速诊断试验

    张世民,袁锋,俞光荣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症

    鲁玉来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骨及其应用

    孙磊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骨盆环骨折内固定12例治疗体会

    胡学信,翁文杰,袁涛

    目的 :探讨骨盆环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自 2 0 0 2年共对 1 2例按AO分型为B、C型的骨盆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为伤后 5~ 2 0d,按Matta评分法评定骨折复位质量 ,Iowa评分法评定功能。结果 :经过 4~ 2 1个月随访 ,按Matta评分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 1 0 0 % ,按Iowa评分 75 %恢复了原来工作 ,1 0 0 %家庭生活满意 ,有休闲娱乐生活。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位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苏继承,李铭雄,张广智

    目的探讨复位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并加以分析。方法应用复位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25例。结果本组125例中除5例死亡外,余120例随访3年,其中优58例(48.3%);良41例(34.1%);尚可15例(12.5%)差6例(5.0%)。结论采用本疗法创伤小,术后骨折端固定牢靠、可早期离床。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足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张贵春,梁进

    目的探讨足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治疗足筋膜间室综合征8例,确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4例行走无妨碍,2例主诉不适感,但行走尚可,1例行走时足踝部疼痛,1例2~5趾锤状趾,站立时疼痛、无力、足弓减小。结论对足部外伤患者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高度肿胀,难以忍受的疼痛,两点辨别觉减弱,足趾被动牵拉痛,骨筋膜间室压力增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和指标。选择不同的手术途径切开减压是必要的。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局麻下膝胸卧位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周英杰,郑怀亮,崔宏勋,张俊

    目的探讨局麻下膝胸卧位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的临床优点。方法回顾分析局麻下膝胸卧位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量30~90ml,平均50ml。随访6~18个月,按照日本Nakano评定标准优32例,良1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约98%。术中硬膜破裂1例,无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局麻下膝胸卧位后路MED,不仅多方面减少了切口的出血,增加了术野的清晰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认为较其它麻醉、体位下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提倡。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复杂性骨不连

    褚晓朝,杨诚,许拥军,杜宏印,李恒,丛锐,朱庆生

    目的伴有明显骨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性骨不连,是当前公认的难治之症。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使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此类病症的可行性,为攻克这种顽疾提供有效办法。方法在显微解剖及临床实践基础上,对15例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加自体髂骨植骨法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全部成活。经9个月~9年6个月的随访观察,骨不连均获良好愈合,肢体外形与功能有明显改善,所有病人均恢复了工作与生活能力。结论吻合血管的骨皮瓣游离移植术是当前治疗复杂性骨缺损骨不连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掌握得当,定能获得满意疗效。

    2004年Z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