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无柄髋关节的定义就是保留又保护股骨颈的医疗装置

    2006年06期 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骨延长器治疗肢体畸形并大段骨缺损

    袁天祥;马宝通;赵宝成;张金利;曹清;孙杰;夏群;金鸿宾;

    [目的]利用Ilizarov支架、Orthofix肢体重建系统(OrthofixLRS)及Hybrid固定系统(HybridFixationSystem)与OrthofixLRS的组合,对不同的肢体畸形并大段骨缺损进行矫形及骨延长治疗,同时观察其疗效。[方法]自2000年8月~2004年3月分别用Ilizarov支架、OrthofixLRS及Hybrid支架与OrthofixLRS的组合进行骨痂牵开/骨段滑移治疗合并肢体畸形的大段骨缺损。畸形处采用线形/楔形截骨。畸形愈合并骨短缩者楔形截骨后进行骨痂牵开骨延长术,骨不连并畸形及短缩者接合点加压与截骨矫形骨段滑移延长同时进行。[结果]矫正股骨短缩畸形7cm1例,胫骨6例,内翻畸形2例,后成角畸形2例,混合畸形2例。平均延长5.3cm(4.5~7cm),平均延长时间3.5个月,平均延长后外固定时间7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膝踝关节活动未受影响。[结论]Ilizarov支架、OrthofixLRS、Hybrid固定系统与OrthofixLRS的组合用于骨痂牵开/骨段滑移治疗合并肢体畸形的大段骨缺损均能达到矫形及骨延长的治疗目的。OrthofixLRS及Hybrid固定系统与OrthofixLRS的组合较Ilizarov支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乐于接受。

    2006年06期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

    孙磊;宁志杰;田敏;宁廷民;张红;马清元;高加智;刘欣欣;

    [目的]探索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合并后外侧角(PLC)损伤的临床特征,评估同期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膝PCL和后1/2股二头肌腱重建PLC的技术和效果。[方法]自2001年12月~2004年12月,14例病人(14膝)重度膝关节不稳入住本科,均表现为3+后抽屉试验阳性,内翻试验阳性,外旋试验患膝较健侧>10°,关节镜检查证实为PCL断裂,膝后外侧间隙张开,外侧半月板抬高,腘肌腱断裂。2例伴腓总神经损伤。均于关节镜下行自体四股腘绳肌腱单束PCL重建术,后侧1/2股二头肌腱PLC重建术。[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1.14±7.26)个月。膝关节后侧稳定性有非常明显进步。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位内翻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屈曲30°、90°位外旋试验双侧差均<1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0~95分,平均(86.79±7.23)分,较术前(40~60)分,平均(47.14±8.25)分)明显改进(P<0.01)。IKDC综合评定正常(A级)4膝、接近正常(B级)9膝、异常(C级)1膝,较术前[异常(C级)3膝、显著异常(D级)11膝]有非常明显的改进(Z=3.296,P<0.001)。14例患者中,12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2例运动水平较伤前减低。[结论]PCL损伤常合并PLC损伤,表现为重度后侧不稳和后外侧旋转不稳。关节镜下单束重建膝PCL,同期后侧1/2股二头肌腱重建PLC,手术损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06年06期 409-412+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治分析

    高凯;王立德;齐志明;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和MRI诊断陈旧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陈旧性ACL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临床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最后关节镜手术确诊。[结果]53例ACL完全损伤,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的准确性分别为:79.2%、96.2%和92.5%;12例ACL部分损伤,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的准确性分别为:16.7%、50.0%和33.3%。MRI诊断ACL损伤的准确性为100%。[结论]临床检查和MRI是诊断陈旧性ACL损伤的有效方法。

    2006年06期 413-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假体置换治疗

    徐瑞生;吴洁石;薛骏;包聚良;王立邦;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假体置换术治疗的适应证、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中,8例采用股骨端特制的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18个月,按照Harris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耗时约60~90min;无骨水泥方面的并发症;术后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前疼痛症状消失,无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断裂方面的并发症。Harris评分:优5例,良2例,中1例。[结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假体置换术治疗,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手术并发症少,疗效较满意。

    2006年06期 416-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林希龙;何伟;王岩峰;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及康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4年10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126例,男81例,女45例,平均年龄36岁。根据DanisWeber分类,A型12例,B型86例,C型28例。采用BairdJackson系统评价临床疗效,随访1~5a,平均18个月。[结果]优65例(52%),良44例(35%),可11例(9%),差6例(5%),优良率为86.51%。[结论]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解剖复位,结合康复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手术时机、骨折分型、手术方法及康复治疗对于踝关节骨折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2006年06期 419-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对疗效的影响

    张纯;姚明;贺西京;兰宾尚;李浩鹏;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心肺及血液系统早期并发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2001年1月~2005年7月本科收治的59例髋部骨折,其中39例合并有内科疾病,多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心律失常。共有5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52例均手术成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间质纤维化。术后呼吸道、泌尿系、伤口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8%、5%、2%和4%。[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最高,术前应评价心肺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应早期开始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并适时应用抗凝剂,同时辅助行CPM机锻练。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6年06期 422-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手术风险因素评估

    王玮;沈惠良;曹光磊;冯明利;

    [目的]研究与老年骨科病人手术后不良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0月期间住院的339例65岁以上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潜在性手术风险因素作为变量,术后死亡及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死亡率为3.5%,13.6%的住院病人术后出现1个以上的并发症。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肾功能不全及神志状况的异常对术后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心功能II级以上、心律失常、ASA评估Ⅲ级以上、术前饮食状况的异常和手术级别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尽管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大部分恢复顺利,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13.6%)和术后死亡率(3.5%)。术前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II级以上是影响术后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2006年06期 425-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锁定接骨板和前部肩峰成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程飚;林建平;陈峥嵘;

    [目的]探讨和完善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前部肩峰成形术。[结果]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良好,未发现有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现象。[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前部肩峰成形术,可有效地预防手术后肩峰撞击征的发生,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准确的截骨量和术后早期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6年06期 428-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不同手术方式比较

    陈德喜;万修阳;郎继孝;李巍;刘玉江;赵景明;王博;李沂红;邢其英;

    [目的]通过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75~90岁,平均82岁。其中22例应用DHS手术内固定治疗;1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5a,应用DHS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卧床时间分别为3周和1周,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周和6周。无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2例DHS内固定的患者出现螺纹钉穿出股骨头,4例出现髋内翻,2例出现肺部感染。仅30%年龄>70岁的患者恢复至术前的活动水平。[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可大大减少并发症。

    2006年06期 4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国人胫骨平台内翻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陶坤;吴海山;储小兵;徐长明;周晓波;

    [目的]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中,冠状面上胫骨侧都采用垂直截骨,为了代偿由此所致的胫骨侧非对称截骨,需将股骨假体适度外旋位放置,以后髁轴为参照,其外旋角度等于胫骨平台内翻角。临床术中作者发现参照国外3.00°的标准进行手术时常常出现股骨假体外旋不足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考虑到人种间的区别可能导致的细致解剖上的差异,因而设计了该课题,通过对正常国人X线片的测量,得出其胫骨平台内翻角的数值,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国人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角度提供参照。[方法]200例青年健康志愿者摄双侧小腿全长正位片,用AutoCAD软件分别测量小腿机械轴垂直线与胫骨平台面切线(PT角)及双侧股骨髁远端切线的夹角(FT角)。[结果]正常国人的平均PT角为4.06°,FT角为5.00°,均明显大于国外的的参考值。[结论]国人TKA手术以股骨后髁轴为参照时,后髁的外旋截骨角度应>3.00°放置,以5.00°为宜,以获得满意的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

    2006年06期 434-436+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脊柱胸腰段骨折侧前方TSRH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应用

    江振华;陈向东;张烽;陶然;

    [目的]测定TSRH用于脊柱侧前方内固定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5具尸体胸腰段标本,5具为正常(NS)对照组,10具造成压缩性骨折后5具用TSRH行侧前方固定、另5具用Zplate固定作对照,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应用TSRH内固定的脊柱应变、位移比正常脊柱对照组的应变、位移分别减小17%~20%和8%;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与Zplate固定组相比仅小5%和5%,统计显示2种固定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TSRH侧前方内固定后的脊柱不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得到满足,而且在承载能力、脊柱的稳定性上优于正常对照组,与Zplate固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2006年06期 437-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脊髓损伤后早期减压对诱发电位影响的实验研究

    侯勇;聂林;汤继文;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减压对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以探讨诱发电位在判断手术时机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4组。A组为对照组,不造成脊髓损伤。B、C、D组为脊髓损伤组。对每组动物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SEP、MEP。分析波形的潜伏期、峰间波幅。用后肢的Tarlov分级法作伤后运动功能评分。取脊髓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脊髓压迫时间的延长,SEP、M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波幅变化较潜伏期更为敏感。在恢复过程中,脊髓受压时间越短,诱发电位恢复越早。潜伏期恢复早于波幅,而且SEP恢复早于MEP,MEP的恢复早于功能评分。[结论]SEP与TMSMEP对脊髓损伤十分敏感,能较早反映脊髓损伤程度,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和判断预后。

    2006年06期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万古霉素磷钙骨水泥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茂源;赵建宁;吴苏稼;包倪荣;

    [目的]建立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动物模型,探讨万古霉素磷酸钙骨水泥(VCMCPC)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毕将含有1×108CFU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株的明胶海绵即刻置入至左侧髋关节内,建立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模型。术后4周清创,植入药物缓释材料,间隔6周后行二期置换术,观察万古霉素磷酸钙骨水泥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中的作用。[结果]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株接种后4周后所有动物的左侧髋关节均感染。二期再植和处死前各组感染率均下降,VCMCPC、VCMPMMA组感染率控制满意,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载药CPC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术中能明显降低感染复发率,可提高翻修成功率。

    2006年06期 44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羊软骨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和扩增

    张莉;郭全义;眭翔;许文静;袁玫;黄靖香;卢世璧;

    [目的]探索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分化良好的羊软骨细胞的方法。[方法]将培养的羊软骨细胞应用Cytodex3微载体在旋转生物反应器(RCSS)内,进行动态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对微载体表面的软骨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对收获的软骨细胞进行Ⅰ、Ⅱ型胶原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分析。[结果]关节软骨细胞于1d内贴附于Cytodex3微载体表面,细胞初期为圆球形、半球形凸起,逐渐向周围伸展,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到培养后期,细胞密度可达最初接种的15~17倍,在微载体上收获的软骨细胞经Ⅰ型胶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染色则呈强阳性。[结论]利用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羊软骨细胞,可为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提供大量活性、分化良好的软骨细胞。

    2006年06期 446-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应用活性玻璃/rhBMP2构建生物活性材料支架的相容性研究

    丁金勇;靳安民;闵少雄;张梅霞;汤善华;王永峰;

    [目的]观察BG/rhBMP2构建的三维立体材料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分别与BG和BG/rhBMP2材料支架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将复合培养的两种支架材料植入兔肌袋中,同期观察复合材料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来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MTT法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复合材料支架组细胞数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复合材料支架BG/rhBMP2在细胞贴壁时间和细胞活性方面均较单纯支架优良;两种支架材料在体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BG/rhBMP2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6年06期 449-45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粘连的研究进展

    施洪臣;周强;

    2006年06期 452-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研究进展

    黎润光;邵景范;魏明发;

    2006年06期 457-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经桡动脉局部溶栓治疗组织移植术后动脉危象

    韩广普;石国君;许俊岭;李晓明;孙如泉;

    [目的]探讨动脉造影与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在组织移植术后动脉危象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断指再植和足趾再造手指术后出现动脉危象的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造影观察和动脉内溶栓治疗。[结果]20例动脉危象均经动脉内溶栓治疗成功,全部成活。外形、感觉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动脉造影可以对血管栓塞和血管痉挛进行鉴别诊断,并能较准确的评价血管的吻合质量。动脉内溶栓治疗是组织移植术后动脉危象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006年06期 460+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孙天威;孔清泉;杨志明;

    2006年06期 46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肱骨内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杜奇涛;王景彦;文明;

    [目的]研制一种新的肱骨内锁髓内钉,使操作更加简便。[方法]使用该钉治疗肱骨骨折31例,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的基础上插入该钉,形成内锁。[结果]平均随访13~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肩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肱骨内锁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体现微创的原则。

    2006年06期 46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本期继续教育测试题

    2006年06期 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髋臼骨折后壁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孙立众;倪宏伟;李正维;周伟;赵大鹏;汤欣;王宏;高春林;

    [目的]探索髋臼骨折后壁骨缺损的髋臼重建方法。[方法]6例外伤致髋臼后壁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的髂骨重建髋臼后壁,同时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随访1~5a,发现植骨愈合良好,植骨边缘虽部分吸收,但覆盖良好,髋关节稳定,功能良好,无明显疼痛。[结论]采用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后壁缺损,植骨方便、接近自然解剖复位、术后早期稳定性好、利于功能锻炼。

    2006年06期 467-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

    陶洁;戴颖;孙雅静;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2005年手法复位治疗的42例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临床病例,总结经验。[结果]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Ⅳ度骨折简单易行,方法容易掌握,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2006年06期 468-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导向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戴维享;吴德慧;熊传芝;王涛;

    [目的]探讨自制定位器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这一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定位导向器械,予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23例均经皮置入空心螺钉各3枚,3枚导针的1次准确置入率为95.6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减少。[结论]在定位器辅助下,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有临床价值。

    2006年06期 470-47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扭转钢板分步延期内固定治疗胫骨下端开放性骨折

    何洪波;李康华;李人杰;雷光华;朱勇;廖前德;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端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分步延期内固定方法:对15例胫骨下端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行清创、外固定架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情况稳定后采用LinkMAY解剖形胫骨远端腓侧钢板内固定治疗。8例直接缝合,7例行局部皮瓣转移闭合创面。[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a,12例获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4~15)个月,3例行2次手术单纯植骨后愈合;无1例出现畸形愈合;术后浅表感染1例,经加强抗生素及换药处理后恢复,深部感染并皮瓣坏死1例,经控制感染后行交腿皮瓣闭合创面。[结论]采用胫骨远端腓侧扭转钢板结合分步延期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愈合率及较低的感染率。

    2006年06期 471-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附37例报告)

    鞠兴华;李战德;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Schatzker分类Ⅱ型、Ⅲ型、Ⅳ型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37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良率86.5%。[结论]对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宜采用切开复位适当的内固定术,Ⅱ型和Ⅲ型、Ⅳ型患者应予植骨。

    2006年06期 47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闭合复位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膝关节后外侧脱位7例报告

    杨明路;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经验。[方法]采用推、拉、收、旋手法,复位后配合外固定及CPM功能练习。[结果]随防时间最长1年8个月,最短8个月,平均14个月。参照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本方法能成功整复早期外伤性膝关节后外侧脱位,创伤小、安全、疗效好。

    2006年06期 475-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局部麻醉下的膝关节镜术

    张抒;张强;王为国;刘亚;张军;郑吉波;张英;

    [目的]探讨采用局部麻醉行膝关节镜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0~2005年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行膝关节镜术978例。术前关节腔内注入0.5%利多卡因50~60ml,同时对关节镜入路的皮肤、皮下及关节囊进行逐层浸润麻醉。保留10~15min后连接灌注管道,关节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内含肾上腺素1mg/3000ml),使关节腔充盈扩张。[结果]止痛效果满意,所有病人无明显疼痛或可以忍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视野清晰,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绝大多数的膝关节镜手术均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且安全有效,手术费用较低,特别适用于门诊的关节镜手术。因此,作者建议局部麻醉可以作为大多数膝关节镜手术的标准麻醉方法。

    2006年06期 47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

    李叶红;王玉梅;郑元玲;吴红丽;孙蕾;张峥;刘红燕;

    [目的]探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近期医学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前认真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积极预防护理,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论]对于围手术期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2006年06期 479-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锁骨钩钢板切割肩峰致肩锁关节再脱位1例报告

    王磊;张皓;申自权;

    2006年06期 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