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研究

  • 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

    俞光荣;陈雁西;杨云峰;燕晓宇;袁峰;周家钤;张世民;朱辉;程黎民;汪文;

    [目的]探讨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8月~2004年10月,手术治疗12例伴严重疼痛的单侧成人平足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5岁;左足8例,右足4例;病因学:胫后肌腱功能障碍Ⅱ~Ⅲ期6例,先天性平足症3例,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高弓马蹄内翻足术后平足1例。根据M 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术前足踝功能可2足,差10足。对每例患者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联合应用的术式有足外侧柱延长术、跟骨截骨内移术、关节融合术、胫后肌腱修复术、弹簧韧带紧缩术、趾长屈肌腱转移术等。多数骨性手术均辅以了一种以上相关的软组织手术。术后予以短腿管型石膏将足于内翻跖屈位固定,4~6周后换用短腿后托石膏将足于中立位继续固定4周后拆除外固定,根据骨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2个月。M aryland足踝评分:优7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83.3%。所有患者术后足外形恢复良好,能穿普通鞋。术后X线片测量足弓高度,提示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的特异性角度明显改善(P<0.01)。其中弓高平均增加约9 mm,侧位距跟角减少约17°,前后位距跟角减少约11°,侧位第1跖距角减少约14°,跟骨倾斜角增加约10°,距舟覆盖角减少约6°。[结论]骨性手术结合软组织手术组成的个性化联合术式治疗伴严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症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2007年09期 No.179 641-64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探讨

    柳根哲;徐林;李春根;刘向春;李光友;吉田宗人;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病人使用METRxTMsystem行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并发症及影像学术后的改变进行了探讨。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JOA评分)。[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7~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JOA评分(14.5±3.7)分,随访时JOA评分(22.4±2.3)。改善率平均54.7%。本组手术时间平均94.2分,平均出血量56.4 m。l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平均0.37次。并发症包括定位错误1例次,硬脊膜撕裂2例次。术中镜下显示双侧神经根和硬膜得以充分减压;术后CT、3D-CT示进入侧、对侧的椎间关节得以保留。[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使病理压迫组织切除减小到最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理想的减压方法。

    2007年09期 No.179 645-647+722-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

    李立钧;谭军;周炜;赵卫东;

    [目的]评价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前路和(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5例,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5例,L2以下腰椎结核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胸腰段及腰椎病人应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而胸椎结核单纯应用前路单棒内固定的方法。其中后期8例手术采用微创方法(胸腔镜、X-tube)。[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平均随访25.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灶最终获得骨性融合,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9.9°;除1例FrankelB级患者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脊柱稳定性对于脊柱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固定器材、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微创方法能够简化手术,减少术中失血,值得推广。

    2007年09期 No.179 648-65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医用硫酸钙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张闻力;刘浩;李坛珠;宋跃明;龚全;李涛;刘立岷;

    [目的]评价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中,应用医用硫酸钙(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2006年5月间,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消除、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并内固定术。观察患者局部伤口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片和CT扫描),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不良全身反应。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5.2°±6.7°,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95.8%,术后6个月24例患者植骨部位均获骨性融合。[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可以补充植骨量,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2007年09期 No.179 65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

    刘屹林;王利民;宋跃明;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8月~2006年2月共治疗11例颈胸段病变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7~67岁,平均41.5岁。病变类型:创伤、肿瘤和结核各4、6和1例。病变节段:T3、C7~T1和T1、2各1例,C7和C6~T1各2例,4例T1。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劈开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椎体,切除肿瘤或病变椎体、脊髓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内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术后第2 d出现乳糜漏约50 m l,引流2 d后自愈。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骨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结论]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显露满意,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可满足颈胸段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应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的损伤。

    2007年09期 No.179 656-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分析

    王宝奎;邓树才;窦如明;甄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2002年10月本组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105例,随访资料齐全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滑脱,椎间植骨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62例患者中1枚融合器从后斜向前呈45°植入,24例为2枚融合器从后向前垂直植入。随访测定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8年,平均35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本组优56例,良13例,可17例,优良率为80.23%。Ⅰ度腰椎滑脱19例术后全部解剖复位;Ⅱ度腰椎滑脱51例中5例遗留Ⅰ度滑脱;Ⅲ度腰椎滑脱16例中4例留有Ⅰ度滑脱。末次随访时使用1枚融合器或2枚融合器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端第2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后2周时的比值相比有所减低,滑脱无复发。[结论]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满意,显著提高融合率,预防神经根管狭窄、神经卡压的发生,减少术后断钉和滑脱复发等问题。

    2007年09期 No.179 660-662+67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18~36个月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的远期疗效评价

    蔡振存;王巍;张立军;吉士俊;刘卫东;李祁伟;刘振江;

    [目的]评估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18~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1993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18~36个月DDH患儿156例232髋,其中Ⅰ度77髋,Ⅱ度95髋,Ⅲ度60髋,随访时间为5.5~14.5年,平均9.2年,并对全部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195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05%,9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术前平均髋臼指数(AI):复位成功髋(35.34°±5.95°),失败髋(44.51°±5.32°),成功髋复位前AI均数明显小于失败髋均数;Ⅰ度优良率为84.41%,Ⅱ度优良率为85.21%,Ⅲ度优良率为81.67%。[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18~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复位前AI值的大小对于DDH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远期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脱位程度不是能否采用手法复位的标准。

    2007年09期 No.179 663-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海峰;阮狄克;王鹏建;何勍;王德利;

    [目的]总结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在活检诊断后,行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在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术后1年,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2行肿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并行化疗,术后11个月发生肺转移,3个月后死亡。两例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复习近30年的文献,共有54例同样的病例报道。患者中以成年男性多见,肿瘤好发于头颈部、躯干以及四肢。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照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及肌源性标记物,即可以作出诊断。[结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具体发病率不详。诊断时应与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效果不肯定。该肿瘤为低度恶性,具有侵袭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可以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尚不肯定。

    2007年09期 No.179 666-668+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加内减压术治疗半月板囊肿

    张传军;贾堂宏;奚修全;孙天林;刘莹;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加内减压术治疗半月板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加内减压术治疗的9例半月板囊肿病人,男3例,女6例;年龄16~54岁,平均(32.5±14.1)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3.4±6.8)个月。内侧半月板囊肿1例,外侧半月板囊肿8例。囊肿发生于半月板前角区5例,体部区3例,后角区1例。囊肿部位半月板水平撕裂6例,复杂裂3例。关节镜下确定半月板裂隙和囊肿相通后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注意保留半月板边缘,再经半月板裂隙置入刨削器行囊肿内减压切除,切除囊肿壁,扩大囊肿与膝关节腔间的通道。术后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7.2±9.8)个月,对比其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推断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随访期间均无复发,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未再有弹响和关节交锁,膝关节表面包块消失。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等手术并发症发生。Lysholm评分手术前为(70.2±7.8)分,手术后提高至(96.7±3.3)分(t=-9.3868,P=0.000)。[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加内减压术在保留半月板功能和减少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上具有显著优点,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的特点,是治疗半月板囊肿的基本方法。

    2007年09期 No.179 669-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基础研究

  • 低应力环境对儿童坏死股骨头修复过程的影响

    程细高;戴闽;罗志平;万细珍;程涛;

    [目的]观察低应力环境下儿童坏死股骨头修复过程的变化,探讨低应力环境对Perthes病的影响。[方法]用髋关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进行髋关节支撑,减轻股骨头负重,同时保持下肢的外展内旋以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允许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部分屈伸功能活动,达到患髋的低应力环境。得到随访、资料完整病例28例(32髋),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特征的变化。[结果]髋关节支撑使关节间隙增宽,高密度坏死影在3个月内逐渐缩小,股骨头影渐变得饱满,头骺高度增加,而骺核碎裂累及骺板者,发现股骨头大颈粗、髋关节半脱位。[结论]儿童坏死股骨头在低应力环境下的修复表现为头骺高度及头臼的协调性增加,坏死高密度骺核区缩小,股骨头顶部的沟槽不同程度的修复,股骨头也渐变得饱满。治疗的预后与Perthes病Catterall分期有直接的关系,CatteralⅡl、Ⅲ期则疗效较好,Ⅳ期则疗效不明显,特别是头骺塌陷累及骺板者则日后往往发生头大颈粗的扁平髋畸形,甚至并发半脱位。

    2007年09期 No.179 687-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实验研究

  •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黏连的实验研究

    王立新;张学康;曹晓建;张宁;王贯中;贾惠英;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M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黏连的效果。[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切除L1椎板。术中各组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C组)、0.01 mg/m l(L组)、0.05mg/m l(M组)、0.1 mg/m l(H组)MMC,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5 m in。术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肉眼观察、羟脯氨酸(HOP)含量测定、胶原组织面积测定及成纤维细胞记数。[结果]C组标本硬膜外瘢痕组织致密,与硬脊膜形成紧密黏连。H组无明显硬膜外黏连,HOP含量、胶原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显著减少。M、L组HOP含量、胶原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记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不能避免硬膜外黏连的形成。[结论]局部应用浓度为0.1mg/m l的MMC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避免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黏连。

    2007年09期 No.179 69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骨内压升高对远侧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宏宇;安洪;梁斌;李荣祝;田文;韦敏克;

    [目的]探讨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骨内压升高对远侧关节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6只实验兔分成4组,随机取出8只不做模型而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8只采取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而右侧不灌注,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根据不同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4(T4)、8(T8)和16周(T16)3个观察组。对正常对照和模型动物实验侧股骨远端软骨、软骨下骨和滑膜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透射电镜方法进行组织结构观察。[结果](1)HE染色: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和关节滑膜组织损害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造模16周关节软骨破坏,骨组织结构损害,滑膜组织增生、肿胀。(2)甲苯胺蓝染色:造模16周关节软骨全层失染。(3)免疫组化:①Ⅱ型胶原:造模16周软骨细胞染色阳性。②TGF-β1:造模16周软骨细胞染色阳性,关节滑膜细胞染色阳性。(4)透射电镜:关节软骨和骨细胞损害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造模16周部分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坏死、崩解。[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导致股骨远端血循环障碍,骨内压升高,持续骨内高压加重了股骨远端的缺血缺氧状态,使股骨远端骨代谢发生紊乱,最终造成股骨远端骨、软骨和滑膜组织发生了退变或坏死。

    2007年09期 No.179 694-697+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在成骨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关系

    韩冬;李建军;孙鸿斌;李春雨;王悦书;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 carrying the human BMP-2 gene,Ad-BMP-2)在成骨过程中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互关系。[方法]应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载体体外感染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感染后观察BMP-2、VEGF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及钙结节形成。同时将30μl Ad-BMP-2行裸鼠左后肢肌组织内注射,术后20 d取材,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观察BMP-2与VEGF体内表达情况。30μlβ半乳糖苷酶腺病毒载体(Adβgal)右后肢肌内注射作为对照。[结果]BMSC被Ad-BMP-2感染后,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VEGF的表达。在体内成骨过程中,BMP-2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再生骨组织周围单核细胞表达阳性,VEGF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阳性。[结论]BMP-2和VEGF两者协调一致,互为促进,完成了骨组织的发生。

    2007年09期 No.179 698-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_2和TGF-β_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刘亮;王东;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2和BMP2复合同种异体骨对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A组:同种异体骨与BMP2复合;B组(对照组):自体骨;C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复合;D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BMP2复合;通过不同时间X线片、生物力学、骨密度和骨痂钙含量的检测对骨缺损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B组的骨痂钙含量、骨缺损愈合情况和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A、C、D组(P<0.01),D组优于A、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1)。[结论]TGF-β2和BMP2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兔骨缺损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可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使骨痂量增加,增强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并且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接近自体骨移植骨折愈合的时间,从而在临床上缩短了需要大段植骨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单用TGF-β2的作用强于BMP2。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缺损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为异体骨复合何种因子及因子的剂量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

    2007年09期 No.179 702-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骨髓间充质细胞与速固化磷酸钙支架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王晶;张洹;刘华;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速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中的增殖和生长情况。[方法]将速固化壳聚糖-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预先成形。采用全骨髓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并在体外对细胞进行培养和扩增。72h首次换液,细胞融合80%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复合培养,分别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扫描电镜等检测细胞在材料中的增殖和生长情况。[结果]用酶标仪检测OD值提示共培养后,支架内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内见有细胞生长,细胞表面可见分泌颗粒。[结论]速固化壳聚糖-磷酸钙骨水泥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可在材料内黏附和增殖,是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007年09期 No.179 706-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刘德斌;李志平;关景丽;

    [目的]分析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特点。[结果]由于病理上骨组织成分的不同,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和CT上可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丝瓜络样、磨玻璃样密度的改变。[结论]大多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X线片可显示病变的整体观,但CT可从横断面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比邻组织的关系,同时可测量CT值,在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2007年09期 No.179 709-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原因分析

    丘德赞;尹东;平国兴;李宏宇;梁斌;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失败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手术失败原因有3个方面:(1)误诊误治17例;(2)对本病认识不足而选择了不恰当的手术方法或手术松解的范围和程度把握不好91例;(3)术后功能锻炼不到位2例。[结论]多种医源性原因导致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失败,临床医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正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恰到好处的手术松解,患者术后加强锻炼,保证疗效。

    2007年09期 No.179 71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9例(23髋)初步随访报告

    李忠强;刘灿祥;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自1999~2005年共有19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23髋施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1例髋臼过浅而采用特别小型人工髋臼,1例髋臼上缘缺损采用取下的股骨头修整成形螺钉固定后安装人工髋臼假体,其他均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及关节假体。[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72个月,平均34.5个月。Harrris评分由术前34.9分(29~42分)转为术后84.8分(70~96分),髋关节疼痛消除。其中有1例患者稍有跛行,持手杖行走,其他18例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可以从事正常生活和体力劳动。[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方法能恢复髋关节正常位置,增加稳定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无痛性关节,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脱位的理想方法。

    2007年09期 No.179 713-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例罕见的严重脊柱前凸畸形的临床诊治

    刘智;江毅;肖联平;尹庆伟;田永刚;李晓东;福嘉欣;

    [目的]总结1例罕见的严重脊柱前凸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一女性患者全脊柱弓状前凸,病史10年,颈椎前凸45°,胸椎前凸8°,腰椎前凸65°,合并T6~L2右侧凸23°。临床诊断为脊肌萎缩症,分两期手术:前路松解,后路松解并矫形固定。[结果]术后胸椎后凸13°,腰椎前凸35°,侧凸7°。前凸矫正率69.9%,侧凸矫正率69.6%。术后患者能平视,在支具保护下直立行走。[结论]以前凸为主的脊柱畸形少见,病因为脊肌萎缩症者更少见。本病例矫形成功,为临床提供了资料。

    2007年09期 No.179 715-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争鸣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