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研究

  •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

    高延征;王红强;刘涛;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术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法]根据每个病人影像学改变的特点分别采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钛板固定;主要节段钛网+钛板,次要节段环锯减压+Cage融合固定;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经术后观察随访,对其取得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96例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平均2年8个月的随访,效果满意,优良率达到90%。[结论]对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根据病人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和症状体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关键是要分清主要节段、次要节段,广泛或局限,有无明显的发育性狭窄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多数病人均能通过颈前路的开槽减压内固定而取得满意效果。单节段椎间退变选择椎间隙减压植骨固定;2~3节段椎间退变一般选择开槽减压内固定;广泛性退变或椎管明显狭窄,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病例应结合后路减压扩大椎管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是取得颈椎病良好疗效的关键。

    2007年13期 No.183 96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2 ]
  • 冷消融技术在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

    王晓宁;吴闻文;于红;周秀琴;侯树勋;

    [目的]回顾分析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4月,应用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127例(197个间隙)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1例,女46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C3、4间隙17个,C4、5间隙61个,C5、6间隙90个,C6、7间隙为29个。症状以持续性颈部疼痛和上肢根性症状为主,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MRI显示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全部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病患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4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显著减轻,3例以上肢麻木为主诉者症状无改善。术后1周症状缓解率平均64%,主观满意度优良率达91%,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31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47%,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62%。其中7例获得2年以上长期稳定疗效,15例症状回复接近术前,其余症状均有小部分反复,仍在观察中。本组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临床结果显示冷消融技术创伤小、安全,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暂无开放手术指征的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并可作为开放手术的良好补充。

    2007年13期 No.183 964-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药镇痛效果的研究

    鞠洪斌;余存泰;覃健;侯之启;

    [目的]围手术期使用鸦片类药物或椎管内麻醉镇痛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有利于康复,增加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作者做全膝关节假体周围注药疗效的研究。[方法]38名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吗啡、布比卡因、甲强龙、肾上腺素,而另外一组不接受注药。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标准化。所有的患者术后48h接受患者自控式的镇痛,随访采用标准化镇痛方案。可视模拟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在术前、术后和术后6周的疼痛评分。并衡量术后特定时间点的自控镇痛消耗量,全面的镇痛要求。[结果]接受注药的患者术后24h注药组为(28.26±8.14)mg,对照组为(40.16±9.17)mg,t=4.229,P=0.00,注药组对镇痛的需求量显著降低;术后48h注药组为(48.79±11.43)mg,对照组为(66.58±10.93)mg,t=4.904,P=0.00,注药组对镇痛的要求显著降低。在术后24、48h使用的自控镇痛明显减少。术后复苏、术后4h、术后1d时的疼痛评分降低。未发现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注射多种药物显著的降低了患者自控镇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2007年13期 No.183 967-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37 ]
  •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重建肘关节功能的疗效分析

    任凯晶;李晓辉;于建华;宋立明;高志国;张铁良;

    [目的]探讨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疾病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73~2002年106例肘关节疾病患者进行肘关节叉状成形术,获得随访53例56肘,男16肘,女40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9肘,结核9肘,骨关节炎4肘,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4肘,平均病程(11.36±5.30)年(6~30年),手术时平均年龄(39.43±11.01)岁(18~62岁)。手术指征为严重疼痛、关节僵硬或畸形。手术采用肘后正中纵切口或S形切口。游离显露尺神经,并加以保护,切除后关节囊、滑膜及病变组织。先于桡骨颈部切除桡骨小头,再切除部分鹰嘴突和冠状突,扩大鹰嘴突的滑车轨迹。凿除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保留肱骨内外上髁,肱骨下端呈叉状。用2枚细骨圆针交叉穿过尺骨鹰嘴,再进入肱骨下端行内固定,并使两者之间保留1~1.5cm的空隙。术后平均住院14d,随访平均(12.63±6.47)年(4~34年)。以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肘关节屈曲畸形全部消失,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13.66±5.30)°增加到术后(91.07±12.01)°(P<0.05)。HSS评分:术前(25.71±11.30)分,术后(84.00±7.97)分,差别有显著性(P<0.05),其中优15肘(26.9%)、良24肘(42.8%)、可13肘(23.2%)、差4肘(7.1%),优良率69.7%。35肘无疼痛,21肘轻度疼痛。各病种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是治疗肘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2007年13期 No.183 969-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7 ]
  • 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膝内翻型骨性关节炎长期随访分析

    尚延春;张海英;张江涛;陈海龙;王战朝;

    [目的]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102人(120膝)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8人(24膝),女84人(96膝);年龄35~65岁(平均52.32岁)。[结果]随访91例,随访时间10年2个月~21年9个月(平均15年1个月),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后半年、1、2、5、10、15年的优良率分别为:98%、98%、98%、96%、78%、57%。[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超过15年后疗效明显降低。此手术能为日后可能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争取了时间。

    2007年13期 No.183 973-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69 ]
  • 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髋脱位的原因分析

    李林涛;朱明海;梁国辉;蔡小利;冯峰;

    [目的]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象髋脱位一样可有臀纹不对称、下肢缩短、Allis征阳性等体征。X线片显示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近端上移,股骨颈干角不易测量,容易误诊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方法]作者在为54例73髋先天性髋脱位患儿实施诊疗中,由于体格、影像检查时的疏忽,导致6例6髋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髋脱位,并按照髋脱位进行保守治疗。因治疗效果欠佳,经再次认真体格检查、仔细阅读影像资料、注重保守治疗效果等综合分析之后,发现该6例6髋患儿确系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而非髋关节脱位。[结果]总结出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有如下特点:股骨大转子肥大上移;股骨颈短宽低平;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颈与股骨小转子重叠;髋臼指数基本正常;Shenton线连续性尚好;股骨头骺角增大;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晚,发育差。多合并短股骨、股骨弯曲、锁颅骨发育不全、马蹄足等畸形。[结论]股骨头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6~9个月时才出现,此前判断其是髋脱位或是髋内翻,确实困难。只有正确了解婴儿型髋内翻的临床与X线表现特征,才能正确早期诊断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避免误诊误治。

    2007年13期 No.183 97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新型槽式钢板结合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治疗膝外翻畸形

    黄德勇;周乙雄;徐辉;周一新;蒋毅;张春雨;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2007年13期 No.183 979-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5 ]

短篇论著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基础研究

  • 髋关节发育异常超声波检查和X线检查的比较

    李玉婵;陈博昌;张菁;

    [目的]评价超声波检查在小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DDH)中应用的意义。[方法]50个髋关节同时接受超声波检查和骨盆平片检查,获得α角和髋臼指数。根据各自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判断2种检查方式有无差异。[结果]X线检查阳性患儿为42髋,超声波检查阳性患儿仅为13髋,诊断一致率42%,Kappa值为0.13(<0.4),通过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x2=27.034(P<0.01),2种诊断方法的结果有明显差异。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诊断一致率升高。髋臼指数和α角经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相关指数为-0.377,显示α角越大,髋臼指数越小。[结论]在小婴儿中由于超声波能够显示髋关节的软骨部分,因此相比X线片来说,超声波检查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小婴儿髋关节的发育情况,可以提高相对准确率。同时超声波检查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可以多次重复检查而不会给患儿带来伤害,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可以在不同时间予以追踪检查及时给予必要的干预。因此小婴儿的髋关节评价提倡超声波检查。

    2007年13期 No.183 999-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03 ]
  • 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李慎江;赵勇;吴寿臣;刘德斌;梁文杰;徐向东;崔学峰;蔺大伟;朱岩;朱峰;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41例做了CR,22例做了CT,31例均做了MRI。[结果]41例中38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及椎间隙狭窄或消失,30例CR片可看到软组织阴影。22例CT均清晰显示了钙化,22例CT检查附件均未见明显异常,21例CT清晰显示椎体骨质改变,20例CT显示了软组织阴影。31例MRI均显示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病变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结论]CR片仍为脊柱结核的基本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结核的破坏范围及细微钙化,MRI对显示结核的侵犯范围、软组织异常及椎间盘异常有明显优势。三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2007年13期 No.183 1002-1004+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77 ]
  • 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承载体中生长及成骨转化的研究

    吉光荣;姚猛;陈立民;孙崇毅;王立春;

    [目的]观察经携带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在以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作为组织工程承载体中的生长情况及转基因前后细胞成骨能力的变化。[方法]用携带有人BMP-2基因片段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并将其种植在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支架中,扫描电镜观察转基因细胞在支架中的黏附生长情况;并通过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含量及Ⅰ型胶原(CollagenⅠ)的分泌量来评估转基因对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支架中黏附生长良好,转基因组细胞的ALP、BGP含量及Ⅰ型胶原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转基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兔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支架中能很好的黏附并立体生长,转基因细胞在目的基因所表达的BMP-2蛋白作用下成骨能力明显增强。

    2007年13期 No.183 1005-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2 ]

实验研究

  •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

    崔力扬;刘尚礼;丁悦;黄卫国;洪国斌;黄东生;马若凡;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间盘作为对照,术前及术后4、8周行MRI检查,然后处死,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4、L4、5、L5、6、L6S1椎间盘纤维环部分针刺深度为1.5mm,纤维环全层针刺深度为2.3mm。MRI检查在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的椎间盘信号强度显著降低。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全层针刺和部分针刺椎间盘4周时都发生退变,而纤维环全层针刺退变较严重。[结果]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性好。

    2007年13期 No.183 1008-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11 ]
  • 骨髓间质干细胞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促进兔椎间关节融合的实验研究

    陈为坚;李贵涛;罗狄鑫;陈锡然;陈造宏;武光勤;叶伟;李晶;

    [目的]探索应用骨髓间质干细胞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进行脊柱前路融合的方法。[方法]自髂骨抽取骨髓4m,l在体外扩增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经前路腹膜外行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术。每只动物取3个脊柱节段随机接受4种移植方法:骨髓间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胶(A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和纤维蛋白胶(B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胶(C组),纤维蛋白胶(D组)。实验动物在术后3个月处死,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分析脊柱融合情况。[结果]A组的椎间隙骨痂形成明显较其他组多,组织学上有连续的骨痂形成;B组和C组显示出近似的放射学和组织学变化,有不连续骨痂生成。D组融合效果最差,为纤维肉芽组织填充椎间隙,无骨痂生成。[结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纤维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体在移植入体内3个月后有良好的成骨并初步获得椎体间融合。

    2007年13期 No.183 1012-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1 ]
  • 周围神经联合活化巨噬细胞移植修复小鼠脊髓损伤

    刘洪智;周路纲;贺兰英;王磊;孙煜杰;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活化巨噬细胞联合移植修复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首先获取活化巨噬细胞及周围神经备用,将所有实验用小鼠均制成脊髓半切模型,最后获得符合实验要求的小鼠共81只。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20只,为巨噬细胞移植组;B组20只,为周围神经移植组;C组21只为周围神经与巨噬细胞联合移植组;D组20只,为空白对照组。每一组内再随机分为3组,第1组7只,用来观察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及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第2组7只小鼠,用来进行脊髓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检查;第3组6只小鼠(C3组7只),作为实验补充组。从术后第1周到术后第12周,通过术后BBB运动功能评分。SEP检测、免疫组化组织学观察来评估SCI的修复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用ONEWAYANOVA法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差异选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小鼠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SEP检测结果:C1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差异(P<0.01),动物肢体功能恢复显著。A1组和B1组与其他两组存在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B1虽较A1组评分略高,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物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2组NF阳性细胞数目在SCI处的分布与其他三组有显著性差异。NF阳性细胞分布密度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与活化巨噬细胞联合移植能有效促进小鼠脊髓半切损伤的修复。

    2007年13期 No.183 1015-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8 ]
  • 骨肉瘤诱导分化与多药耐药表型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曾恒;陈安民;李锋;方煌;夏仁云;

    [目的]探讨诱导分化剂诱导骨肉瘤分化时同骨肉瘤耐药状态产生的分化情况的异同点,以便正确认识分化与耐药相关性。[方法]以诱导分化剂ATRA,IL-4处理人成骨肉瘤细胞系,对比MG-63耐药表型MG-63/R,观察瘤细胞生物学性状。用原位杂交分析在这一转化过程上凋亡调控基因P53,bcl-2 mRNA表达,用Tunel法分析细胞的凋亡。MTT法检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结果]MG-63/R,以及IL-4,ATRA处理的MG-63,细胞均出现分化,AT-RA处理的MG-63表现多药耐药性,并同MG-63/R表现出了相似的特性而IL-4处理的细胞分化的同时并未出现耐药。[结论]肿瘤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种顽固的多药耐药的亚分化状态,这种差异性分化的产生可能同细胞种类、状态、药物作用特点及剂量有关,如何控制细胞向耐药状态的分化为肿瘤的治疗提出了新的难题。

    2007年13期 No.183 1019-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4 ]

经验交流

  • 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临床报告

    王振虎;孙辉生;范红旗;袁燕林;李虎;

    [目的]探讨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2例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患者中效果不佳的3例典型病例进行回顾复习,分析其疗效不佳的原因。[结果]关节内感染、皮肤坏死、关节骨折(包括髌骨骨折)及关节软骨病损、骨化性肌炎,缺乏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等因素是影响膝关节僵硬手术松解失败的主要因素。[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缜密的手术操作,术中及术后必要的预防处理可减少术后再次黏连发生。

    2007年13期 No.183 1023-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7 ]
  • 采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远期效果随访

    翁树秋;肖正龙;林丽娇;

    [目的]探讨改良背阔肌移位治疗臀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采用对侧背阔肌-碳纤维移位治疗臀肌麻痹48例。术前行走功能指数(参照Code肌力分级标准)。0级:爬行或蹲移行走12例;Ⅰ级:扶双拐17例;Ⅱ级:扶单拐12例;Ⅲ级:压股行走5例;Ⅳ级:徒手重度跛行2例。[结果]48例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以上32例,10年以上16例,优良率89.5%。[结论]背阔肌编织连接之碳纤维作动力牵引移位至大粗隆下方的"V"形骨隧道。此术式移位后力传递较同侧更直接、力臂大为增长,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当对侧背阔肌收缩时,患侧髋关节明显后伸、外展,是目前单肌代臀肌术中较理想的方法。

    2007年13期 No.183 1026-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经皮穿刺腰椎椎间融合术

    郭江;焦文仓;徐国喜;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穿刺放置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的新技术。[方法]在完成经皮穿刺腰椎盘切吸术后,处理椎体间的上下终板,将1枚以色列Disc-O-Tech公司生产的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斜向旋转在椎间隙内形成支架,然后在周围植骨,以求达到椎体即时和长久稳定的效果。[结果]目前治疗的所有患者,术前原有的症状在术后均消失或明显减轻;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选择合适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穿刺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但其长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2007年13期 No.183 1028-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7 ]
  • 经皮穿刺椎弓根成形术治疗椎弓根溶骨病变

    宓士军;高景春;刘长林;赵士军;孙敬宇;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成形术治疗椎弓根溶骨病变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在CT或者高分辨率的双C型臂X线机透视导引下,通过专用穿刺针将骨水泥注射到椎弓根破坏部位,并对穿刺的准确性、注射剂量、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讨论。[结果]本院自2002年12月~2006年4月,共实施5例,全部病例手术后2~24h症状缓解。病人能够活动,停用止痛药物,恢复日常活动,改善了生活质量。手术后CT扫描无椎管内泄漏。[结论]尽管椎弓根部位解剖结构复杂,穿刺注射难度大,只要正确掌握方法是治疗椎弓根溶骨破坏的有效方法。

    2007年13期 No.183 1030-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李彪;李世和;龚跃昆;刘卫华;韩丹;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6年6月,对16例骶管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定位,用腰穿针经骶孔进入囊肿内,抽出囊内液后,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患者术后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根症状明显缓解,MRI显示囊肿消失,无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疗效满意,微创操作,安全可靠。

    2007年13期 No.183 1032-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8 ]
  • 显微椎间盘切除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近期疗效分析

    姜宇;叶正云;吴小松;杨述华;

    [目的]分析显微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中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本院4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分别采用MED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6~18个月,按照Macnab标准:MED手术组23例,优17例,良4例,优良率91.3%;常规开放手术组22例,优15例,良5例,优良率90.9%,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D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病人,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2007年13期 No.183 1034-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初步探讨

    狄东华;邵世坤;赵建忠;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5年8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技术完成27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7.5~12cm,平均8cm;手术时间50~95min,平均66min;术中出血量200~550ml,平均280ml;术后均放负压引流,24h平均引流量100~370ml,平均160ml。平均随访时间2.6年(1~4年),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入路单切口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值得推荐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

    2007年13期 No.183 1036-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5 ]

新技术·新方法

个案报告

会议及学习班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