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研究

  • 微创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比较

    孙文建;王黎明;杨文贵;马兆龙;

    [目的]比较研究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对膝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生物学内固定在膝关节内骨折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根据生物学固定原则,以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共21例。以创伤类型及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结果。[结果]MIPO组随访10~16个月(平均14.2个月),有2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60.0min,术中失血量45.0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0周,3例有5°以上膝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6.67分;ORIF组经过12~48个月(平均21.2个月)随访,有18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79.5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17.1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2.14分。两组均获得骨愈合,没有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适的膝关节内骨折病例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植骨需求和术中失血,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2007年16期 No.186 1201-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附77例病例报告

    徐虎;张春礼;周晓波;范宏斌;

    [目的]报告1组77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与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5年6月,本院共完成77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手术采用常规髌下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情况进行半月板全切除术或成形术。其中21例(29.2%)患者行盘状半月板次全切除术和全切除术,13例(18.1%)患者行部分切除术,38例(52.8%)患者行半月板成形术。77例患者中,男39例(54.2%),女33例(45.8%),年龄8~51岁,平均(29.4±10.9)岁。有5例失访,72例患者随访时间12~44个月,平均(26.2±9.3)个月。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活动度恢复正常。全部患者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等手术并发症。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50~78分,平均(66.8±5.2)分,手术后提高至85~100分,平均(96.4±3.6)分。经过student-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7,P<0.01)。[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创伤小、疗效佳,在保留半月板良好形态和生理功能,及减少患膝骨关节炎发生率方面有显著优点。

    2007年16期 No.186 1204-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合并伸膝装置损伤的Hoffa骨折的治疗

    时宏富;蔡贤华;陈庄洪;王华松;汪国栋;徐峰;

    [目的]研究合并伸膝装置损伤的Hoffa骨折的伤情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近6年治疗4例Hoffa骨折伴伸膝装置损伤患者均系多发伤,伴同侧肢体骨折及不同程度的髌旁支持带和关节囊的撕裂伤。伸膝装置损伤部位包括1例髌韧带远端撕脱,2例髌韧带近端撕脱,1例股四头肌腱撕裂。单侧双髁骨折3例,均不伴有交叉韧带损伤。单侧单髁骨折1例,同时合并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清创、骨折复位拉力螺钉内固定,伸膝装置修复、减张钢丝固定。1例闭合性骨折伤后1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手术。合并同一肢体骨折者同时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石膏伸直位制动4~6周开始功能锻炼。[结果]4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皮肤坏死。通过6个月~3年的随访,4例7髁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综合评估:优良1例,可3例。[结论]合并伸膝装置损伤的Hoffa骨折常伴有合并伤。开放性损伤宜急诊手术,一期固定骨折及修复伸膝装置。减张钢丝固定可增强伸膝装置的稳定,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007年16期 No.186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失败原因与对策分析

    孙可;梁斌;尹东;韦敏克;李宏宇;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的失败原因与对策。[方法]回顾分析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259例中,8例术后出现内固定器松动、松脱、断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259例骨折患者中内固定失败8例,发生率3.1%;其中尺骨骨折1例、股骨骨折2例术后内固定器断裂,二次手术达骨性愈合;锁骨骨折2例,肱骨及股骨骨折各1例术后出现内固定器松动翘起,骨折畸形愈合;1例髌骨骨折骨折愈合后髌骨爪松脱。[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最佳的型号及长度,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进行安全的康复锻炼,才能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2007年16期 No.186 121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在骨折治疗中的结构特点

    徐又佳;郑祖根;汪益;俞晨;言湛军;周晓中;周海斌;董启榕;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在临床治疗中的结构特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应用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1~55岁,平均39岁。本组病例均采用肩前外侧切口,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暴露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后解剖钢板放置在肱骨外侧并固定;术后3周内颈腕带悬吊(32例均未石膏外固定);术后1周内进行肱二头肌等长锻炼,术后1~3周进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周起进行肩关节主动锻炼,术后6周当X线片证实骨折线模糊后进行肩关节三维功能训练。[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8个月(平均20个月);32例无骨折不愈合、钢板松动、感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后按Neer氏标准评分,优21例、良7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具有三维结构,符合肱骨近端解剖特点,拥有暴露简单、复位方便、固定牢固等优点,是肱骨近端骨折一种很好的固定载体。

    2007年16期 No.186 1214-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喙锁螺丝钉固定治疗不稳定的锁骨远端骨折

    王巨;谢伟平;吕猛;陈蓟;程继武;胡新佳;徐忠世;林博文;黎伟凡;

    [目的]观察用喙锁螺丝钉固定治疗NeerII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1年3月~2005年3月,在X线片透视监视下,采用切开复位1枚6.5mm松质骨螺丝钉穿过锁骨固定于喙突基底并修复喙锁韧带的手术方法治疗15例NeerII型锁骨远端骨折,术后肩肘吊带固定2周,2周后去除吊带逐渐恢复日常活动,6周内不做提物及推拉的动作,3个月内不要提重物、用力推拉或进行接触式的体育活动。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9~26个月)。术后平均7周(6~9周)骨折愈合,没有螺丝钉松脱、骨不连、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或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恢复受伤前的活动能力且没有局部疼痛或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肩关节评分平均97分(90~100分)。有2例患者有肩锁关节的钙化,但没有临床症状。[结论]喙锁螺丝钉固定是治疗NeerII型锁骨远端骨折简单、可靠和安全的方法。

    2007年16期 No.186 1218-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熊学华;许月莲;王克刚;郭新辉;胡晓林;蔡伟斌;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36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根据AO分型为A、B、C3型,分别采用闭合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及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3种固定方法,分别进行骨折的复位评分、功能评分,并比较不同固定方法之间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236例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6个月。3组当中A、B型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别,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及"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比较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别;C组当中无论是复位评分还是功能评分,"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它2组。[结论]对于C型骨折,建议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A、B型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7年16期 No.186 1221-1223+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

    董凌岱;王军良;王俊勤;朱宝林;董庆区;刘志宏;张开欣;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2006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4例是双侧)跟骨骨折,本组有4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结果]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评分标准(满分100分),评定术后功能为53~98分,平均84.8分,结果优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9例,切口愈合不良率18.7%,包括皮缘部分坏死5例、切口窦道形成2例、皮缘部分坏死伴浅表感染1例,钢板部分外露1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必须高度重视软组织的处理,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合理的处理,才能提高切口愈合率。

    2007年16期 No.186 1224-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小切口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张海波;王义生;

    [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动力髋螺钉(DHS)微创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6年1月应用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固定治疗37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72~92岁,平均81.5岁。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先将1~2枚克氏针经皮通过大转子打入股骨头上部。另将1枚导针按135°颈干角打入股骨头中央,在导针下做一长约4~5.5cm纵切口,经导针拧入粗拉力螺纹钉。拔出导针将带套管接骨板沿肌层下插入,并将接骨板的套管套入螺纹钉的尾端。[结果]手术时间40~75min,平均60min。术中平均出血55ml。术后与术前血红蛋白值比较无明显变化。37例均获11~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轻度髋内翻2例,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及旋转畸形。按董纪元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4.6%。[结论]小切口DHS微创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2007年16期 No.186 1227-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中学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基础研究

  • 胸腰椎内固定和椎体增强技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王静成;王骅;杨建东;蒋百川;陶玉平;王强;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或椎体增强技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12具尸体胸腰椎标本,分为正常对照组、椎体压缩骨折后经椎弓根自体骨植骨组、椎体成形术组、RF内固定组分别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应力加载方式为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通过各种工况的生物力学测试,说明采用内固定或椎体增强技术后邻近节段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采用椎体内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的方法,有使邻近节段的刚度降低,应力强度提高的轻微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采用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刚度明显降低,应力强度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体内植骨或骨水泥填充的方法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较小,而采用内固定后对邻近节段产生了不利的生物力学影响。

    2007年16期 No.186 1238-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持续成骨力值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愈合的影响

    牛云飞;王家林;张春才;许硕贵;张鹏;

    [目的]探讨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5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检查,图像分析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值,研究不同应力作用模式下的骨盆骨折愈合情况。[结果]ATMFS侧软骨组织形成,骨皮质、骨小梁及胶原纤维成熟时间明显早于钢板侧,术后6、8、12周,两侧骨折端新骨生成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折端成骨细胞的形成及骨胶原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2007年16期 No.186 1241-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大鼠骨骺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永生化细胞株的构建

    张树威;陈安民;郭风劲;胡伟华;李明辉;廖晖;祝文涛;宋登新;

    [目的]分离、鉴定大鼠骨骺干细胞并建立永生化的大鼠骨骺干细胞株,为细胞移植和转基因治疗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骺干细胞,利用电穿孔转染技术将含有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Tag)的质粒pCMVSV40T/PUR转染骨骺干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应用FGFR-3抗体和PCNA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其生长状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检测SV40Tag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转染后获得一个阳性细胞克隆,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FGFR-3抗体染色阳性。SV40Tag抗体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SV40Tag已稳定转染入骨骺干细胞。转染细胞经扩大培养,命名为永生化骨骺干细胞。[结论]成功纯化大鼠骨骺干细胞并构建了SV40Tag永生化的骨骺干细胞株。

    2007年16期 No.186 1245-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初步观察

    董飞;陈鸿辉;杨小红;王文;沈雁;梁佩红;谭见容;梁伟国;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进行X线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新生骨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腱结合部愈合较早。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生,并可见新骨形成;12周,髌腱与松质骨接触面软骨细胞移行带形成;18周,纤维软骨移行带排列更有序。Safranin0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基质染色较深,部分骨-腱结合处可见相对浓染区;12周,基质染色范围明显减少,沿类软骨细胞走行分布;18周,类软骨细胞集中的区域染色较12周有所减退。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增生,促进其早期愈合。

    2007年16期 No.186 1249-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hTERT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

    滕勇;胡蕴玉;王捍国;宿学家;王臻;关玉成;高杰;

    [目的]明确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能否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e stem cell,hBMSC)的端粒酶活性。[方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编码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ERT导入单克隆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G418加压筛选,稳定后,用RT-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质表达,专用检测盒RT-PCR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质粒pCIneo-hTERT后,生长状态良好。加G418后第2d,细胞开始悬浮,逐渐死亡。第10d,未转染组细胞在G418作用下全部死亡,转染组细胞开始克隆增殖。G418浓度降至100μg/ml维持筛选,20d左右开始出现明显抗G418细胞克隆。转染后细胞,表达hTERT的 mRNA及其蛋白,同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结论]将外源性hTERT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激活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为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奠定了基础。

    2007年16期 No.186 1253-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短篇论著

经验交流

  • “L”形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

    杨永焱;王汉林;李亚洲;罗军忠;

    [目的]探讨比较儿童肘内翻矫形手术不同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临床25例肘内翻儿童,肘内翻截骨后应用"L"形解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骨愈合、肘部提携角改善、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诊1~2年,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的时间为5~8周,平均6.4周。未发生骨不连,肘部提携角未发生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良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后"L"形钢板内固定稳定,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比常规克氏针、普通钢板或钢丝固定更安全、可靠。

    2007年16期 No.186 1261-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1例骨折并发肺栓塞的救治经验

    潘进社;刘国彬;李石玲;张奉琪;

    [目的]探讨骨折并发肺栓塞的防治策略,为提高骨折并发肺栓塞的防治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总结21例资料完整的骨折并发肺栓塞病人,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防治策略。[结果]21例病人中,3例住院期间因肺栓塞死亡,其余18例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效果满意。[结论]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重视不够,漏诊率较高。早期正确诊治疗效好。

    2007年16期 No.186 1263-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eta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初步体会

    倪宏伟;李正维;周伟;吕德成;姜长明;汤欣;

    [目的]探讨应用Meta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Pilon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1],其中Ⅰ型(劈裂骨折,骨折间移位轻微)2例,Ⅱ型(关节内骨折中度移位,但未粉碎)13例,Ⅲ型(Ⅱ型基础上有胫骨远端的粉碎和关节面的压缩)8例。采用切开复位强生Meta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行不负重的踝关节功能练习。[结果]术后随访18~24个月,踝关节功能根据Mazur标准评判[2],23例患者总优良率87%。并发症主要有:5例伤口浅表感染,3例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对于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运用Meta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2007年16期 No.186 1266-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磁力声控导航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中的应用

    吴绍宾;王景彦;杜奇涛;孙德修;

    [目的]探讨磁力声控导航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38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置入后,磁力声控导航下完成远端螺钉锁定。[结果]38例均在磁力声控导航下完成交锁髓内钉的远端锁钉,一次钻孔、锁钉成功率达100%。[结论]磁力声控导航应用于髓内钉的远端锁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

    2007年16期 No.186 1268-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屈肘位肱骨髁部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陈勇忠;王金星;周清碧;戴晓明;张忠;

    [目的]探讨屈肘位肱骨髁部小切口入路置入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用本手术入路治疗4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过程、随访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例均获随访。根据随访时拍片,骨折均在6周内达临床愈合,其中解剖复位37例,近解剖复位4例。无发生肘内、外翻,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和针孔感染等。[结论]屈肘位肱骨髁部小切口入路对骨折断端显露好,软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

    2007年16期 No.186 1269-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肘关节外侧入路结合多枚空心钉治疗成人肱骨髁B1型骨折

    韩培;康庆林;柴益民;曾炳芳;

    [目的]探讨应用肘关节外侧入路结合多枚空心钉治疗成人肱骨髁关节内B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AO分类B1型肱骨髁骨折5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多枚小AO空心钉内固定,术后功能锻炼,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2.5年,5例全部优良。[结论]肘关节外侧入路配合多枚空心钉内固定,对于B1型骨折可以达到关节面充分暴露和坚强内固定,减少了对肘关节干扰和并发症,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2007年16期 No.186 1272-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实施半月板部分切除后有关临床症状的初步分析探讨

    傅海鹰;赵汉平;唐三元;杨辉;

    [目的]探讨半月板损伤的镜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关节镜下实施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297例,比较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2年,优良率94.7%。[结论]尽量保留正常的半月板组织和维持半月板原始形态对半月板功能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16期 No.186 1274-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