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锋;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马薇薇;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CDH Legacy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2003年7~8月,共有9例患者接受后路CDH Legacy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其中女7例,男2例;年龄11~18岁,平均13.5岁。病因学分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1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NFl)1例。术前Cobb's角48°~68°,平均54°。7例AIS和1例CS患者直接行一期后路CDH Legacy矫形内固定术,另1例NFl因Risser为0,先行一期前路骨骺阻滞再行二期后路CDH Legacy矫形固定。[结果]本组无死亡、感染,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未发生术中骨折及脊膜胸膜损伤。1例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给予禁食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60min;出血量300~1000ml,平均700ml。术后Cobb's角平均20°,矫正率63%。本组随访20~30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1年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额状面或矢状面失偿,纠正丢失4°,纠正丢失率7.4%。[结论]CDH Legacy在矫形效果与以往第3代内固定系统无明显差异,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和选择多样性的特点。
2007年19期 No.189 1441-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加亮;衷鸿宾;侯树勋;章亚东;解英俊;
[目的]建立同种异体半月板库,为半月板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作者利用组织库供体来源的优势,结合低温冷冻技术保存半月板,初步建立了异体半月板库。临床进行半月板移植时,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半月板库的记录资料合理选择,并注名有关操作规程。[结果]从2005~2006年底,作者已经建立了大约有300个不同大小半月板的半月板库,为临床提供了14个同种异体半月板。[结论]半月板库的建立为临床半月板移植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的近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远期疗效尚需更进一步观察和更多病例的积累。
2007年19期 No.189 1445-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波;赵筑川;田晓滨;罗春山;
[目的]探讨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经胸侧前方椎体三维矫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3年9月~2005年9月应用TSRH、CDH-M8等矫形器械对12例青少年King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凸侧胸腔于椎体侧前方行椎间松解、椎体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2例,1例肺不张,1例呼吸道梗阻。经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脊髓损伤、肺炎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术前胸椎Cobb’s角48°~66°,平均52.6°。术后胸椎残余Cobb’s角平均15.2°,矫正率77.8%。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12例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节段性骨融合,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未发现假关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经胸椎体侧前方三维矫形手术是治疗King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
2007年19期 No.189 1448-1449+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继军;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吴子晏;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28°~48°)。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矫正至平均9.3°,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2007年19期 No.189 1450-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宇;陈德玉;王新伟;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随访1~4年,平均2.1年。根据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佳2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症状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Pavlov值、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CT双影征、脊髓高信号、手术范围以及骨化物处理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骨化物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唯一因素(P=0.0067)。[结论]前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之后纵韧带,对脊髓充分减压是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关键。
2007年19期 No.189 1453-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甄平;刘兴炎;高明暄;李旭升;田琦;
[目的]探讨临床症状轻微型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的致病机理、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临床症状轻微的重度结核性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外科治疗特点。[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8年,15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结核治愈无复发。合并不全瘫5例中,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恢复至E级,D级4例中恢复至E级2例,1例无变化,1例术后脊髓功能损伤加重。[结论]临床症状轻微型结核性脊髓压迫因发病过程缓慢,脊髓有一定自行调整与适应时间和空间,但脊髓仍处于危象状态,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脊髓进行性损伤。
2007年19期 No.189 1457-1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廖翔;高志增;黄山虎;杨述华;
[目的]观察采用以双段SBCharit啨Ⅲ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结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6年8月,对22例L4~S1退变的病例采用双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6例;年龄43~54岁,平均48岁;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1个月(平均37.4个月),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JOA评分和影像学对比。[结果]术后病例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按FRANKLE标准,JOA评分改善率1年后优12例,良7例,可3例;3年后共获得随访18例,其中优10例,良5例,可3例。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椎间活动度得到维持。15例患者返回原工作,2例变换工作,1例退休。所有病例无假体功能并发症发生,无假体松动、半脱位、下沉。[结论]在严格适应证的前提下,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可以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可在有条件的医院积极开展。
2007年19期 No.189 1460-1462+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邹宇纬;杨峰;刘肃;李化光;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6例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检查,病灶分布腰椎多于胸椎,其中L4发病率最高,其中7例行MRI检查;16例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均大于1∶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阳性,11例作病原学检查。[结果]14例入院前临床、X线及CT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87.5%;经MRI扫描误诊5例,误诊率71.43%;本组16例入院确诊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2例采取介入方法,7例采取手术病灶清除,病理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细胞学表现。本组仅12例(包括手术8例)进行随访1~2年,痊愈10例,好转2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2007年19期 No.189 1463-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谢硕胜;韩志雄;黄德征;陈海;罗远健;陆禹炎;
[目的]研究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并据此作为参考探讨上胸椎的手术途径。[方法]取800例站立位X线胸平片,男女各400例,按20岁以下、20~39岁,40~59岁、59岁以上4个年龄段各100例,观测其胸骨柄切迹与上胸椎水平位置对应关系。据此参考进行上胸椎手术21例,骨折脱位7例,肿瘤9例,结核3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病变部位T16例,T27例,T32例,T43例,T1、22例,T2、31例;手术途径采取经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7例,其中T1、21例,T21例,经改良胸骨柄入路9例,其中T31例,经右侧肩胛骨下后外侧胸腔入路5例。[结果]胸骨柄切迹水平对应胸椎人数比例从T1到T3逐步明显增加态势,到T4明显减少。其中胸骨柄切迹平对T1、2占1%,平对T2占5.5%,平对T2、3占15.875%,平对T3占43.5%,平对T3、4占20.75%,平对T4占13.375%,这种分布态势与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上胸椎手术21例,术中显露满意操作顺利,近期效果满意,1例肿瘤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应根据上胸椎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术前观察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有临床参考价值。
2007年19期 No.189 1467-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肖逸鹏;周勇刚;王岩;王继芳;陈继营;郝立波;李静东;董纪元;林峰;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过程中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进行二期翻修治疗了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和1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中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与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在一期清创术后及二期翻修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6周,再口服抗生素2个月;另外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与4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一期清创置入假体后及二期翻修术后只静脉使用抗生素3周,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随访,检测血沉及CRP,应用X线片与Harris评分与H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5~24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与HSS评分无明显差异,长期使用抗生素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3.3%,短期使用抗生素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0%。在最后随访两组均没有感染复发的病例。[结论]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条件下,在二期翻修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短期使用抗生素是安全可靠的。
2007年19期 No.189 1470-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建民;刘方刚;金大地;
[目的]探讨硫酸钙(CS)/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分别制备CS、BMG,按一定比例复合,植入兔尺骨15m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3组,CS/BMG组植入复合人工骨、CS组单纯植入硫酸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旷置。标本于术后4、8、12周分批取材,经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示踪检测,观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植入区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CS/BMG组植入4周,缺损区两端及中央均可见岛状新骨生长,8周时材料已完全降解,新骨生长活跃,并逐渐由编织骨重塑为板层骨,12周缺损区被新生骨替代,骨结构逐渐成熟,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桥接,髓腔再通,完成骨性修复。CS组4周两端也见新骨生长,但较CS/BMG组成骨量少,中央部位新骨出现时间晚。8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区可见大量骨痂生长,两端出现板层样新骨,12周缺损区得到基本修复,但骨髓腔轮廓不清。空白组术后形成骨不连。[结论]。CS/BMG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有效地修复兔尺骨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2007年19期 No.189 1494-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峰;王岩峰;邴佩旭;祝勇;
[目的]探讨Survivin、Caspase-3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肉瘤及正常骨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运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在77%的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Caspase-3蛋白在骨肉瘤和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和89%,差异有显著性;在骨肉瘤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Survivin呈阳性的骨肉瘤中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Survivin呈阴性组(P<0.01);Caspase-3呈阳性的骨肉瘤中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Caspase-3呈阴性组(P<0.01)。[结论]Survivin、Caspase-3参与了骨肉瘤的发展,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从而发挥其抑制骨肉瘤细胞凋亡作用。
2007年19期 No.189 1498-1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开友;张鲁平;王颖;潘琪;
[目的]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向成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为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奠定基础.[方法]取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将传代后的细胞分别置于含有800ng/ml和1600ng/mlVEGF的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及抑制多种炎性介质活性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以10ng/ml浓度配置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同组MSCs作阳性对照,观察细胞的增殖,分化。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不同诱导因素下的软骨基质合成情况。[结果]所有细胞显示了良好的增殖能力,暴露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下的MSCs保持了良好的生长活性,并开始向软骨表型分化,与未添加诱导因子组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浓度VEGF组的细胞合成软骨基质的能力无差异,但均不如阳性对照组。[结论]外源性VEGF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人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的能力,但与TGF-β1的诱导能力相比有差距。提示VEGF在MSCs来源的软骨修复过程中充当诱导信息提供者的角色。
2007年19期 No.189 1501-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晖;吴小涛;熊传芝;马超;陈明;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式手术对患者细胞因子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椎间盘镜(METRx)行后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另一组行开放式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各约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2、4、8、24、48h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数值。同时检测各时段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结果]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组相比开放式手术(OD)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偏长。两组手术前后比较肢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均明显降低。术后24h两组CRP值均达到峰值,但OD组较MED组(CRP)值明显升高。术后8h左右IL-1β、IL-6、TNF-α均达到峰值,OD组较MED组IL-1β、IL-6、TNF-α值均明显升高。术后24hWBC数量OD组较MED组明显升高。[结论]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式手术相比,患者组织细胞因子应激反应小,创伤小,疗效接近。
2007年19期 No.189 1504-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