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懿郃;王贤;廖前德;李康华;
[目的]了解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单间室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术难点。[方法]采用轻度矫正不足(slightly undercorrect)原则和内侧有限松解技术对15例各类单间室膝关节病变患者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结果]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平均4·2°。[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可靠,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单髁膝关节置换疗效的保证,内侧有限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屈曲挛缩。
2008年03期 No.197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喻忠;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侯明夫;姚京东;徐燕;
[目的]探讨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进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1例(16髋)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设定髋臼假体最佳植入角度为外展角45°,前倾角15°,股骨假体柄颈角为0°,柄干角140°。术后测定假体植入的角度情况,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术后手术导航系统植入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为(15.6±1.2)°、外展角为(45.3±1.5)°,股骨假体柄颈角为(2.2±1.8)°,柄干角为(140.5±2.0)°。平均随访2.5年(40~15个月),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5分(25~35分),术后为X线片发现1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线,而无松动迹象。[结论]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下可以精确地植入假体,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8年03期 No.197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车明学;谷贵山;张新;
[目的]介绍一种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方法]从1982年10月~200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共有63髋(56例患者)因髋臼发育不良而行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患者年龄为8~42岁,平均20.7岁。术前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髋臼覆盖率平均60%,Sharp角平均51°,髋臼角平均为27°,除2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37髋(32例患者)有6个月~8年的随访结果,平均45个月,其中30髋疼痛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Wiberg CE角平均44°,Sharp角平均37°,髋臼角平均12°。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6.3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分。术后并发症包括2髋骨块被吸收。[结论]Chiari截骨、植骨加盖螺钉固定术较适合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髋臼发育不良。
2008年03期 No.197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永强;张国永;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引起的髋关节骨性强直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例(38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在全麻口插、鼻插下或气管切开插管麻醉下施行双侧同时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两次截骨后髋臼成形的方法,根据髋关节术前畸形状态调整髋臼及股骨柄角度,安装大一号生物臼、股骨柄假体紧密压配。指导患者早期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均进行了最短1年,最长8年,平均5.5年的随访,对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术后2例出现脱位,经及时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2髋在扩髓击入假体股骨柄时出现股骨距裂纹骨折,未做特殊处理。6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根据Broo-ker分期,Ⅰ级3髋,Ⅱ级3髋,病人除感不适外,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患者均能生活自理。放射学评定:骨皮质较术前有明显增粗,骨小梁结构稀疏改善明显。所有患者髋关节主动屈伸活动由术前的0°增加到随访时的平均81°(65°~115°),活动度平均达到160°(110°~230°)。[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双髋关节同时置换可重建患者髋关节,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有利于双下肢关节功能的协调发展,也可避免两次择期手术间隔时间里因使用不当导致的人工关节损坏,同时能节约患者医药费用又可减轻患者痛苦,利于其他矫形手术开展和负重功能恢复。
2008年03期 No.197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墨松;马俊明;杨诚;谢宁;杨兴海;冯大鹏;黄权;肖建如;袁文;贾连顺;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4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和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13例,A~C层2例;单椎节骨质破坏9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5例,累及3个椎节1例。手术行椎体或矢状切除10例,全脊椎切除5例。后路重建4例(4例病灶均位于上颈椎),前路重建3例,前后联合重建8例。术中取大块自体骨(髂骨或肋骨)或钛网+植骨块融合9例,钛网+骨水泥填塞支撑6例。术后均辅以瘤灶局部放疗。[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率100%。随访14~123个月,平均56.2个月,局部复发7例,死亡4例,未见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临床发病较少,早期症状不典型。应注重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脊索瘤的主要手段,全脊椎切除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以肿瘤病灶局部放疗对抑制肿瘤复发或进展有积极作用。
2008年03期 No.197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兵;李龙;孙宏志;陈耀辉;唐运鹏;程珂琳;卓祥龙;李富民;
[目的]探讨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28例腰椎手术失败病例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1~70岁(平均47岁)。手术距第1次手术平均时间1年8个月(1个月~8年)。再手术原因包括椎间盘切除术后再疝;术后临近节段退变、失稳;椎管、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对盘源性腰痛选择错误的手术治疗方式以及一些腰椎术后严重并发症:椎间隙、椎体感染;椎弓根螺钉误植;植钉后动脉瘤形成;脑脊液漏等。手术方法包括椎间盘再切除,椎管减压,利用内置物进行腰椎重建及融合等。[结果]手术时间50~350min(平均213min),出血量100~3000ml(平均760ml)。除1例因并发严重腹腔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随诊24~48个月(平均32.8个月),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由术前的(7.9±1.6)分和(52.4±7.2)分下降为(2.8±1.0)分和(18.34±3.6)分,改善率分别为64.3%和66.5%。[结论]对手术失败的病例应及时分析原因,在风险和利益的权衡下,及早手术可以使患者有最大希望的恢复可能,但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硬膜撕裂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椎管内黏连和椎管内控制出血是再次手术的最大障碍。放大、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2008年03期 No.197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景欣;瞿东滨;金大地;
[目的]评价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L2或L3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及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行站立位胸腰椎X线检查,分别测量矢状面上不同部位的角度,并分别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均顺利完成截骨矫形手术,手术时间2.5~4h,平均3h。术中出血600~1500ml,平均840ml,均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4.5±15.5)°增加至术后(48.4±11.9)°,全脊柱后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分别由术前(36.1±14.7)°和(30.7±9.3)°减小至术后(0.2±14.2)°和(23.7±12.3)°,骶骨倾斜角由术前(12.0±12.7)°增至术后(28.9±8.8)°,手术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而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采用腰椎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33.9°,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2008年03期 No.197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田华;张克;刘岩;刘延青;娄思权;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自1996~2004年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共850例,发生置换术后脱位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7岁;通过对术前病史、手术入路、术后脱位的时间以及发生脱位的方向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脱位的原因、处理以及如何预防。[结果]本组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7例,其中5例(5/7)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2例(2/7)为翻修手术后脱位;4例(4/7)有既往髋部手术史;1例有脑部手术后精神异常,不配合治疗;脱位方向均为前脱位;所有患者均采用正外侧入路即改良Hardinge入路。髋臼假体外展角2例(2/7)大于55°。发生脱位时间自术后当天至术后27个月,其中5例发生于术后3个月以内。所有7例患者在脱位后均首先给以麻醉下闭合复位、下肢皮牵引6周治疗,其中6例患者获得稳定并未再复发性脱位;1例患者在复位后3个月内又连续2次脱位,并在复位过程中发生髋臼松动,给以手术翻修髋臼调整外展角后获得稳定。[结论]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髋部手术史、术后患者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手术入路以及假体位置不良等。对于大多数脱位患者而言,闭合复位以及皮牵引6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复发性脱位的患者在分析脱位原因后可通过翻修手术获得髋关节的稳定。
2008年03期 No.197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刘淑坤;王清;任作群;王高举;李忠;鲁晓波;
[目的]为提高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早期诊治,减少误诊与术后复发/或关节功能障碍。[方法]1970~2004年采用关节滑膜切除手术19例、关节镜治疗1例,就诊年龄4~77岁,平均29.5岁;男12例,女8例,其中16例有一次或多次损伤后功能障碍(16/20占80%)。结合相关文献学习讨论。[结果]随防3~24年(平均10年)20例疗效观察:优10例,良5例,可5例,差0例。其中6例多次复发,3例功能障碍是因滑膜切除过多或绒毛结节已侵蚀、破坏关节软骨面致关节周围广泛黏连或发生骨性融合。[结论](1)在门诊骨科以骨关节肿痛来就诊的病人约占骨关节外科的1/4~1/3。由于症状体征无特异性,20%的病人常忽略曾有外伤史,又缺乏X线片或血生化检查的特征性表现,故难以早期明确诊断。多用消炎、镇痛等处方对症处理,部分病例可获有效缓解。(2)对2~4周诊治无效,症状反复发作,且逐日加重的关节肿痛,或出现功能障碍时,常规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有助于排除与PVNS相关或不相关的其他病变,而选择针对性很强的合理治疗措施。(3)病程在3~6个月以上的中、晚期患者,无论是结节性或弥漫性PVNS首选关节镜进行准确的诊治,是目前微创高效的高科技诊治手段。(4)对复发病例,且经病检诊断明确的患者应作MRI,可显示病灶范围和相邻组织结构的损害程度,可以有针对性的再做关节镜治疗/或其他高科技手段配合,目的是消灭病灶,尽早康复,预防恶变。(5)对术后病人追踪随访观察,配合理疗及中西药物是促进完全康复,重返工作岗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008年03期 No.197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宋文奇;施忠民;薛剑锋;鲍鲲;董扬;范存义;张长青;曾炳芳;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胸锁关节部位非外伤性肿痛患者的病因及特点。[方法]对23例非外伤性胸锁关节肿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诱因、病程、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中女性患者占19例,左右侧无明显差别;17例胸锁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肿瘤,1例自发性半脱位。[结论]非外伤性胸锁关节部位肿痛多发生于女性,病因以胸锁关节骨性关节炎为多,仍有少数恶性疾病,建议常规CT检查。
2008年03期 No.197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东;刘又文;杜贵强;陈献韬;陈柯;李建明;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间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8例(42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5年(2.6~5年),Harris评分从46分(25~60分)提高到86分(60~98分),优良率为90.9%,X线片示无假体松动迹象。[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解决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2008年03期 No.197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贺瑞;尚希福;童元;方诗元;朱亚林;姚刚;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定的X线、CT、MRI三者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分析55例腰椎不稳定患者的X线、CT、MRI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特点。[结果]通过站立位腰椎X线过伸过屈侧位像结合临床表现诊断出腰椎不稳的患者中,分析CT表现可以显示出小关节的退变病理变化;MRI主要显示椎间盘的退变病理过程。[结论]X线并结合临床特点可以诊断腰椎不稳定症;CT和MRI可以进一步说明腰椎不稳定症的病理基础。
2008年03期 No.197 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俞松;胡月光;杨小红;刘鹏;侯肪;张问广;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患者22例38侧,其中Ⅰ度16侧,Ⅱ度18侧,Ⅲ度4侧。并与同期开放手术治疗的9例16侧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获随访6~30个月,根据步态、并膝下蹲、交腿试验、弹跳感等综合评价疗效,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治疗组:优33侧,良3侧,差2侧;伤口一期愈合36侧,皮下积液2侧。开放手术治疗组:优14侧,良1侧,差1侧;伤口一期愈合15侧,皮下积液1侧。所有病例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关节镜监视下小切口臀肌挛缩切断松解术操作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可靠。但必须严格控制其适应证,主要运用于Ⅰ、Ⅱ度患者,Ⅲ度患者慎用。
2008年03期 No.197 23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