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外科手术治疗的功能评价

    王凯;陈新;韩纯杰;

    [目的]本文通过对56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评价。[方法]1998~2002年,56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术前常规行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标准的腰椎正侧位、左右斜位及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腰椎CT及MRI检查。手术前后应用Beaujon功能评分法,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主客观评估。手术方法采用受累节段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式。[结果]经过平均2.2年的随访,病人在临床上Beaujon评分有提高(P<0.05),ODI和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段,只要准确地选取减压脊柱节段,该术式可以得到良好和持久的临床结果。

    2008年15期 No.209 112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马华松;周建伟;邹德威;王蒙;谭荣;王晓平;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钙化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手术依据钙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脊膜粘连的情况采用彻底切除钙化后纵韧带或使之"漂浮"的方法,减压充分后给予取自体髂骨或骨粒填充的钛网做椎间融合,W indows钢板内固定。[结果]33例病例随访8~4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JOA评分6.7分,术后3个月评分10.1分,术后12个月评分10.7分。优良率分别为72.7%和78.8%。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2008年15期 No.209 1125-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

    史建刚;贾连顺;袁文;叶晓健;倪斌;陈德玉;肖建如;陈雄生;史国栋;吴建锋;许国华;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椎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分型:(1)按照发病的原因分型:①可复性代偿性退变性侧凸;②不可复性退变性侧凸。(2)按照柔韧度将腰椎退变性侧凸分为:①强直型;②非强直型又分Ⅲ度、Ⅱ度、Ⅰ度。Binding片表现为一定的柔软性,腰椎明显改变,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一半为非强直型Ⅲ度;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1/3为非强直型Ⅱ度;Cobb’s角无明显改变,但有明显的腰椎疼痛为非强直性Ⅰ度。(3)按照侧凸的形状分为:①单纯腰弯型;②大腰弯型(以腰椎为主,影响到部分胸椎);③腰弯合并代偿性胸弯型。治疗上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侧凸矫形,对强直型不强调完全矫形,但强调有严重关节突病变节段行融合手术;非强直型强调矫形,恢复正常生理力线。[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腰痛是其主要症状,其原因是腰椎退变导致的腰椎关节突关节炎,手术矫正腰椎畸形的同时进行关节突减压是治疗老年下腰痛的主要环节,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分型依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治疗依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腰椎退变的程度决定。

    2008年15期 No.209 1129-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张晓岗;曹力;杨德盛;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12月~2006年10月间接受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1例(77髋)进行随访。其中女53例,男8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采用Hartofilakidis分型:I型15例(18髋),Ⅱ型23例(30髋),Ⅲ型23例(29髋)。术前Harris评分16~61分,平均为40分。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水平。经关节囊切除,必要时松解髂腰肌,大多数病例插入股骨假体后均能顺利复位。但在Ⅲ型脱位中,有12例股骨头脱位高于真臼5 cm以上,经软组织松解后,仍无法拉下复位。故采用小转子下短缩截骨复位,截骨长度2~5 cm。所有病例术中臀中肌均保持完整,未切断或延长。术前未做牵引。[结果]结果随访时间12~118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Harris评分82~95分,平均为91分,术后并发症为股神经麻痹(1例),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病例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不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高位脱位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对此类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8年15期 No.209 113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内陷症

    马金忠;朱力波;桑伟林;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疼痛的髋臼内陷症(Otto’s disease)的疗效。[方法]15例患者接受了THA,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岁(56~70岁)。5例(33.3%)为I度内陷,10例(66.7%)为II度内陷。所有患者的髋臼侧均接受了自体或异体颗粒骨移植,并应用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手术前后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拍摄标准X线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4年)。Harris术前平均为45分(39~60分),术后平均为85分(70~100分)。放射学表现,术前平均股骨头内陷8.8 mm(6~18 mm),术后人工股骨头平均距Kohler’s线外移10 mm(6~13 mm)。所有患者髋臼假体没有失败及髋臼侧移植骨吸收现象。术后1年经拍片证实自体或异体移植骨均与宿主髋臼骨愈合在一起。[结论]应用自体股骨头骨或异体颗粒骨移植填充髋臼结合多孔生物型髋臼假体,治疗Otto’s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移植骨可与宿主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2008年15期 No.209 1136-1137+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关节镜下治疗

    尹文哲;崔冰;薛震;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儿经理学检查、X线及螺旋CT诊断为DDH,并一部分为闭合复位再脱位,另一部分为难复位。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两组:一组经关节镜治疗,21例,男7例,女14例,左侧14髋,右侧12髋,共26髋;年龄6~30个月,平均17.4个月。另一组为对照组,经Ferguson手术,25例,男8例,女17例,左侧16髋,右侧13髋,共29髋;年龄8~32个月,平均18.9个月。两组均清除妨碍复位的因素并使关节成形,复位石膏外固定10个月。[结果]按周永德评分标准,关节镜治疗组:优10髋,良11髋,中3髋,差2髋。Ferguson手术组:优11髋,良10髋,中7髋,差1髋。两组间各级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在直视下观察并清除妨碍股骨头复位的因素,成形关节。此项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采纳的微创治疗DDH方法。

    2008年15期 No.209 1138-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腰骶椎结核治疗的方法选择(附65例分析)

    周焯家;简月奎;李波;张美心;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治疗的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65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五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A组(14例)单纯病灶清除术;B组(15例)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C组(9例)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12例)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E组(15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血沉变化,摄X线平片,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65例腰椎结核患者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随访12~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植骨全部融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3.8个月。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抗痨是治疗结核的前提,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融合、内固定与否,根据结核破坏的程度、部位而定,合理的选择能提高腰椎结核的治疗效果。

    2008年15期 No.209 1141-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会议及学习班

短篇论著

  • 经胸膜外病灶清除带蒂肋骨椎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研究

    张祥英;

    [目的]观察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并截瘫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3月~2007年4月采用经胸廓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病人40例,经术后9个月至3年随访,并与传统方法治疗该病的40例病人分别在术后截瘫恢复情况、卧床时间、抗痨时间、病灶治愈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病人的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种方法的综合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胸廓胸膜外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带血管蒂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具有不入胸腔即能充分显露和清除病灶、有效减压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是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

    2008年15期 No.209 114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英文原著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挛缩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及体会(英文)

    马建兵;刘淼;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对常见问题的处理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7月~2005年9月对18例(36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10例;平均年龄34岁(17岁~58岁)。[结果]术后随访1~6年(平均3.2年),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对比。除6侧关节轻度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髋关节屈曲平均20.5°改善为70.5°,髋关节外展由术前平均8.2°改善为45°,Harris评分由术前7~58分(平均31分)改善为56~89分(平均76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5分,有显著性差异(配对t检验P<0.01)。[结论]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屈曲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术中仔细松解前方挛缩组织,外侧入路可较好地实施手术,同期双侧手术可使患者尽早恢复功能,节约费用,减少二次手术的痛苦。

    2008年15期 No.209 1146-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自主创新

  • 仿生髓核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在体组织性能研究

    李长青;周跃;罗刚;张传志;

    [目的]初步评价自行设计构建的仿生髓核组织工程支架材料-CHCS支架的在体组织性能。[方法]以单层培养的传1代髓核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初步构建细胞-CHCS支架复合体,并植入摘除髓核的椎间盘内,观察椎间隙的高度、相应节段生物力学性能以及组织学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细胞-CHCS支架复合体,植入摘除髓核的椎间盘内,髓核细胞能够成功地合成和分泌PG等细胞外基质。在12周时,细胞-支架复合体初步形成了解剖学上的髓核样结构。8周后能有效缓解椎间隙高度的下降和抗压、屈曲、伸直强度的降低。[结论]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对于椎间盘的退变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同时表明所构建的CHCS支架具有良好的在体组织性能。

    2008年15期 No.209 1150-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中华医学会继教园地

综述

简讯

基础研究

  • 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

    俞银贤;马金忠;朱力波;王建东;桑伟林;

    [目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9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了解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方法]因假体松动而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人9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比测量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区域的划分采用Gruen七区法。术前临床评估以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为标准。[结果]9例病人HHS评分61分,DEXA测量结果发现所有病人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明显下降,范围在8.9%~27.6%,平均15.4%,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中期失败的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明显。

    2008年15期 No.209 1171-1172+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脂肪源干细胞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研究

    李磊;张海宁;孔庆迎;王英振;高正玉;

    [目的]观察评价兔膝关节髌股关节面中心人工制造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后,单纯脂肪源干细胞复合海藻酸钙凝胶移植到软骨缺损处对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以探索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简单有效的途径。[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关节软骨缺损处置入海藻酸钙凝胶,B组软骨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C组缺损处置入未经诱导的脂肪源干细胞复合海藻酸钙凝胶,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处死动物,通过大体、组织切片观察以及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对修复效果进行观测,采用改良的Wakitani评分标准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所得评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软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状物填充,组织学切片可见为原纤维覆盖,C组软骨缺损处为类透明软骨组织填充,组织切片可见类软骨细胞及其周围的陷窝,电镜下可见细胞周围大量胶原纤维,C组在各个时期与A组、B组的评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示C组修复效果较其他两组为优。[结论]单纯脂肪源干细胞复合海藻酸钙凝胶可有效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

    2008年15期 No.209 1173-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臀肌注射引起髋关节囊挛缩的实验研究

    徐烁;贺西京;党小伍;李浩鹏;于琳华;陈明霞;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中伴随的髋关节囊挛缩的形成机制。[方法]30只幼年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苯甲醇青霉素注射组(A组)、苯甲醇注射组(B组)、生理盐水青霉素注射组(C组)、制动加生理盐水注射组(D组)4个组,D组12只,为单髋制动加同侧的臀部注射;余各组每组6只,为双臀注射;各组均采用深肌层注射,每天注射两次,连续注射20 d,并分别于注射后30 d、60 d及90 d手术取材,同时作肢体功能评价,关节囊切片作天狼猩红染色并在普通及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关节囊形态及胶原的变化。[结果]A、B组幼兔出现臀肌挛缩及髋关节囊增厚、挛缩并反映在后肢功能变化上;天狼猩红染色切片显示A、B组关节囊形态僵硬、成角,胶原增粗,排列紊乱;余组均未出现臀肌挛缩及髋关节囊挛缩。[结论]深层臀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或苯甲醇能引起幼兔髋关节挛缩,注射后关节囊胶原坏死、崩解,继而增生,排列紊乱,纤维化在关节囊挛缩中起主要的作用,臀肌挛缩所造成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因素在关节囊挛缩中不起明显作用。

    2008年15期 No.209 117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大孔径速降解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吴飞雁;刘兴炎;陈克明;葛宝丰;马广仁;孔凡宾;

    [目的]研究造孔剂蔗糖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蔗糖的比例(蔗糖/(蔗糖+CPC粉末)0%、10%、20%、30%、40%共分5组,从力学强度、水化反应、物相晶体组成及微观结构、体内降解,分析其性能。[结果]随造孔剂蔗糖比例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大孔率和总孔率增加,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30%CPC总孔率、大孔率为62.9%、22.8%,而40%组各为70.3%和39.7%,但其抗压强度从5.4 MPa降至2.6 MPa。XRD提示造孔剂可促进样品羟基磷灰石的转化率。体内降解试验表明:在1个月、3个月,30%CPC的降解率与0%CPC存在明显差异(P<0.01)。提示大孔CPC可加快其降解和吸收。[结论]30%CPC具有适当的大孔率、总孔率和力学强度,能加快材料的降解,因此,30%CPC可用于非负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

    2008年15期 No.209 1181-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小儿股骨近端骨囊肿手术治疗16例分析

    刘军;孙明宇;谷贵山;秦大明;孙大辉;张伟;

    [目的]探讨小儿股骨近端骨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有16例股骨近端骨囊肿的小儿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作者采用囊肿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自体骨、异体骨或骨诱导活性材料植入,根据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及术前分析决定是否采用内固定。[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5个月。其中13例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个月,平均10.2个月。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小儿股骨近端骨囊肿的治疗应考虑囊肿大小、侵袭范围以及股骨近端解剖关系,术前分析对是否应用内固定非常重要。骨诱导活性材料(OAM)作为自体骨的替代物,应用安全,疗效可靠。

    2008年15期 No.209 1184-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时关节腔压力改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关系

    余希临;沈先涛;

    [目的]通过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前后髋关节腔压力测定的比较,探讨有效降低关节腔压力与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出2001年6月~2005年7月43例(56髋)髋关节脱位的患儿,将牵引侧和正常侧关节腔压力的测量结果比较,以及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前后关节腔压力比较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随访时间为26.4个月(12~42个月)。[结果]牵引之后脱位侧的关节腔压力仍高于正常侧,在三种体位中,屈曲外展位的压力为(-0.37±0.32)kPa明显高于正常侧(P<0.01)。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后关节压力明显下降,以屈曲90°外展45°位压力下降最少为(-0.09±0.71)kPa(P<0.01)。[结论]本组经复位前牵引、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为90.2%,没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腔测压方法简单、实用,可以根据测得的关节压力,调整内收肌切断的范围和选择石膏固定的角度,有利于减少或者避免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008年15期 No.209 1186-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宓士军;高景春;周广军;田小芳;高万旭;孙敬宇;隆全利;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痛性椎体病损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4例因椎体成形术治疗所出现的并发症病例,其中因穿刺引起的2例,骨水泥泄漏引起的11例,手术后继发相临椎体骨折1例,本文分别对发生原因、处理方法、预防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全部病例经过0.5~4.5年,平均3年的随访,2例病人因为原发病加重死亡,其余现存病例没有遗留与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症状。[结论]尽管椎体成形术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只要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手术技巧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2008年15期 No.209 1189-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护理

  • 骨折术后患者发热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王纯玲;李俊凤;杜如;

    [目的]探求骨折术后患者不同原因发热的体温变化规律,以便早期明确发热原因及时做出相应处理,预防感染保证手术成功。[方法]通过对778例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初始发热时间、达发热峰值时间、发热峰值、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归类分析,每日监测四次体温并记录,数据处理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感染与非感染性发热初始发热时间、达发热峰值时间、发热峰值、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并以此进行临床分析。

    2008年15期 No.209 1191-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新技术·新方法

个案报告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