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川;杨庆铭;冯建民;陆勇;
[目的]认为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适合于单髁置换治疗,传统是用应力位摄片帮助诊断前内侧骨关节炎。核磁共振(MRI)能够精确和直观地反应软骨和韧带情况,却很少用于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诊断。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了解MRI是否能在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术前诊断起作用。[方法]把52例准备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随机分为摄片组和MRI组,每组各26膝。其中摄片组平均年龄67.4岁(59~71岁),MRI组平均年龄69.9岁(58~73岁)。在摄片组,病人摄内/外翻应力正位片和屈膝90°侧位片,分析X线片特征并作出诊断。MRI组根据MRI影像诊断软骨缺损的部位,对软骨缺损严重程度进行Noyes分级,对韧带、半月板、骨赘和软骨下骨囊腔改变情况进行评定,并诊断是否属于前内侧骨关节病变。在TKA术中对软骨缺损和前叉韧带进行观察后作出最终诊断。通过与术中诊断进行对比得出两种术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摄片组误差主要发生在对OA较少累及间室及较浅表的软骨缺损情况进行判定时,能够鉴别膝内/外翻崎形能否被动矫正。MRI判断NoyesⅡB,ⅢA,ⅢB软骨缺损的准确率分别为66.7%,75%和65.5%,但不能判定膝内/外翻崎形能否被动矫正。摄片和MRI诊断膝关节前内侧OA的准确率分别是84.6%和92.3%(两者均与术中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力位摄片拍摄和读片要求较高,但经过适当训练可以在大多数OA病人中获得很高的诊断率,对于一些困难的病例可以结合MRI软骨和韧带成像以帮助诊断。
2008年21期 No.215 1601-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任德胜;吴欣乐;易申德;王保利;熊斌;
[目的]介绍内容包含改良Chiari髂骨截骨、髋关节部分滑膜切除、股骨颈钻孔减压、髂腰肌延长和股内收松解的组合式手术治疗Perthes病的技术操作关键和远期效果。[方法]对应用本术式治疗已逾3年的Perthes病儿童进行回顾随诊,通过查体和摄X线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82例得到3年以上随诊,采用自拟的从临床症状、患肢短缩、头骺覆盖率、头骺形状和关节转子间距五个选项,每项按优、良、差分别计0、1或2分的五项十分法作疗效评定,得分之和≥9分为优,7~8分为良,5~6分为可,<5分为差。结果59例优良,优良率为75.6%。[结论]以改良Chiari术为核心的组合式手术是目前还不具有病因性治疗之Perthes病的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选择。
2008年21期 No.215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鹏;刘国辉;杨述华;郑启新;杜靖远;邵增务;陈东;肖飞;朱建福;
[目的]通过不同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5年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21例(A组),同种异体骨移植23例(B组),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27例(C组),比较随访第3、9、15、36个月的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融合节段7个,B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C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随访的第3个月,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A组、B组、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9个月,A组融合率高于B、C两组,A组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A、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5、36个月,融合率、Cobb’s角丢失率及假关节发生率A、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对维持矫形效果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2008年21期 No.215 1609-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瑞宇;王坤正;王春生;党晓谦;同志勤;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效果及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7例(5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3髋;Ⅱ型19髋;Ⅲ/Ⅳ型共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术中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逐渐扩大股骨髓腔,选用细而直的股骨假体。术前和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Ⅰ、Ⅱ和Ⅲ/Ⅳ型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7±7.6、44.9±6.2和41.1±8.2增加到术后的90.6±3.7、87.3±4.5和82.7±7.3,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分级显示,Ⅰ、Ⅱ和Ⅲ/Ⅳ型髋关节术后分级在良以上的关节分别占本组髋关节的100%、100%和69%,优分别为70%、53%和31%。随访23~81个月,平均45个月,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CroweⅠ和Ⅱ型患者术后效果优于Ⅲ/Ⅳ型。
2008年21期 No.215 1613-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姚昱;倪建强;李明;贺石生;方秀统;顾苏熙;朱晓东;章筛林;
[目的]比较选择性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未融合胸弯术后自发矫正情况。[方法]1997年5月~2005年10月,共72例接受手术的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40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32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最少2年。[结果]末次随访发现,两组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相关并发症,A组术前胸弯平均30°,术后平均16;°B组术前33°,术后18°。两组患者术后未融合胸弯大多得到了明显改善,且两组患者改善率没有差别,但末次随访发现,72例患者中,4例患者(C组)术后胸弯加重,躯干发生了失平衡,A组、B组各2例。该4例患者(TL/L:T)Cobb’s比率均值为1.09,其余68例(D组)比率均值为1.59。C、D组患者胸弯柔韧性也有差别,C组较D组僵硬(分别34.2%和57.3%)。[结论]选择性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未融合胸弯自发矫正效果相当,但术前对患者(TL/L:T)Cobb’s比率和胸弯柔韧性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2008年21期 No.215 1616-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志明;李卫东;保国锋;徐冠华;孙郁雨;王玲玲;朱乐银;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发生率和神经根耐受牵拉的阈值。[方法]应用神经根安全拉钩完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共116例,术中应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监测,记录SEP潜伏期和SEP波幅、神经根拉力和牵拉时间。术后10 d、1个月、3个月、1年进行随访,记录JOA评分。[结果]术中共有19例患者出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此时神经根拉力为(4.1±0.45)N,累积拉力为(42.89±2.96)N*min,明显高于潜伏期和波幅平稳组和好转组,术后FBSS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后两组。[结论]术中神经根的牵拉损伤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早期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综合证(fail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单次神经根拉力小于(4.1±0.45)N或累积拉力小于(42.89±2.96)N*min,发生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几率较小。
2008年21期 No.215 1619-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令东;郑建森;李文勤;张军;李吉忠;
[目的]探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外翻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1月,采用Aus-tin手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外翻病人16例,28足,年龄17~19岁,平均17.8岁,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术后15个月时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V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第1、2跖骨间角(IMA),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6例28足全部得到随访,最短随访到术后15个月,最长的1例随访到术后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外翻角较术前改善14.6°,第1跖骨间角较术前改善6.9°,近端关节固定角较术前改善8.3°(P值均小于0.05);根据顾湘杰等的评价标准,患者主观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4%。[结论]Austin手术具有良好的截骨稳定性,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推广,并发症少,疗效可靠,是治疗轻中度青少年外翻的理想术式。
2008年21期 No.215 162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亚一;鲁茂森;袁凌伟;邢帅;汪静;王翠芳;汉华;沈海丽;
[目的]探讨真皮多能干细胞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可行性,为扩大软骨缺损修复中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新生青紫蓝兔为研究对象,机械法直接分离得到真皮组织,采用酶消化法获取细胞,利用干细胞贴壁粘附生长的特性获取高克隆细胞群,并进行传代培养。使细胞浓度达到1×106/ml与聚乳酸支架材料共培养一周后植入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处,用3~5个月龄青紫蓝兔30只,60个关节,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聚乳酸支架材料、聚乳酸支架材料、空白对照三组,每组20个关节,于术后12周空气栓塞处死实验兔,对修复组织进行取材,行HE、甲苯胺蓝染色,根据软骨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组织学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评分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显示,真皮干细胞/支架材料实验组修复组织表面光滑、呈透明样,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而聚乳酸支架材料组有少许透明样软骨,主要以纤维软骨修复,空白对照组则表面有缺损,以纤维软骨修复。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后进行统计学评分分析,显示A组修复效果最优、优于B、C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结论]真皮多能干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效果明显,恢复正常关节软骨结构,可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之一。
2008年21期 No.215 1641-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殷磊;茹江英;胡玉华;姜景辉;王艳芬;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E)蛋白表达情况与骨肉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骨肉瘤组织中HIF-1α和cyclinE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HIF-1α、cyclinE蛋白在骨肉瘤中的阳性率和平均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61.6%(22/36),(19.64±8.78)、55.6%(20/36),(19.20±9.27)];(2)HIF-1α和cyclinE蛋白表达的一致符合率为65.8%,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7435,P(0.05);(3)HIF-1α、cyclinE蛋白表达强度与骨肉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4)有转移组病例的HIF-1α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转移组病例(P(0.01);(5)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HIF-1α、cyclinE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0.05)。[结论]HIF-1α、cy-clinE高表达可能参与骨肉瘤的恶性进展,二者的联合检测对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2008年21期 No.215 1646-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昭;霍洪军;杨学军;钟秀;邢文华;
[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 mg/kg、氯胺酮0.02 g/kg、阿托品0.125 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用1%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以髂嵴平对椎间隙(即L6、7)为中心,从正中取一长约4 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暴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将附着于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开,然后依次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第6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动物在笼中自由活动。实验组分别在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终板的结构,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间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由整齐有序、排列紧密向杂乱无章、排列松散退变。[结论]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的退变。
2008年21期 No.215 1650-1652+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振海;洪焕玉;王海;林江涛;赵勇;李强;杜伟;刘云鹏;
[目的]探讨正海生物膜于肌腱粘连预防中的作用。[方法]以来亨鸡为对象,均采用Kessler缝合法,实验组覆盖正海生物膜,对照组单纯缝合。采用大体观察、粘连分度、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肌腱粘连的程度。[结果]实验组肌腱较对照组粘连减轻而且愈合速度增快。[结论]正海生物膜可以有效预防肌腱粘连,而且无明显排斥反应,并且于肌腱愈合无影响。
2008年21期 No.215 1653-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侯明;朱智奇;谢小青;镇万新;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焦虑及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对60例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患者进行评分,术前及术后采用日本改良JOA评分表进行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焦虑组、抑郁组及正常组在年龄、性别及突出节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改善率焦虑组及抑郁组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术前焦虑及抑郁影响术后改善率,术前对患者进行焦虑及抑郁评定是有意义的。
2008年21期 No.215 1666-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潘世奇;侯明明;张大鹏;亓云龙;陈立民;
[目的]探讨治疗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及其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手术采用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平均2年6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术后无1例症状加重,平均手术时间1.9 h,平均输血量200 ml,根据Epstein标准评定:优1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后路开门式椎板切除减压可有效地避免脊髓损伤,是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8年21期 No.215 1668-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钟远鸣;韦明;许建文;张家立;李智斐;韦家鼎;杨光;史明;
[目的]探讨运用腰椎负荷试验检查配合MRM等影像检查结合临床对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定位选择。[方法]2005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6~68岁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运用腰椎负荷试验检查配合MRM等影像检查,以便确定临床症状产生的责任区域,并采用选择性椎板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21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6.67±0.62)分,术后评分平均(12.68±0.56)分,半年随访时评分平均(13.08±0.68)分,最终随访时平均评分(13.3±0.84)分;经过对手术前后、术后半年、术后最终随访JOA评分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与术前评分比较P<0.01,术后半年与术前评分比较P<0.01,术后最后随访与术前评分比较P<0.01;而术后与术后半年评分比较P<0.05;术后与术后最终随访时评分比较P<0.01;术后半年与术后最终随访时评分比较P>0.05分。其中术后半年时优22例(73.3%),良7例(23.3%),可1例(3.3%),优良率96.6%。[结论]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负荷试验配合MRM等影像检查可在术前明确"责任节段",据此进行选择性椎板减压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2008年21期 No.215 1670-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翟明玉;郭润栋;王春萍;梅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后入路腰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与椎弓根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7例,74个节段,其中腰椎退行性滑脱10例,节段不稳伴椎管狭窄7例,节段不稳伴椎间盘突出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2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经15~33个月,平均26.8个月的随访,2~3个月融合节段可见模糊骨痂生长,4~6个月达骨性愈合,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4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4.8%。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无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无硬脊膜破裂。[结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应用,可使腰椎获得即刻稳定,恢复脊柱序列及椎间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弧度,促进植骨融合,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
2008年21期 No.215 1673-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