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会议及学习班

临床论著

  • 后路改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蔡贤华;陈庄洪;黄继锋;黄卫兵;刘曦明;徐峰;王庆;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以枢椎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进钉点的后路改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加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20例,其中,新鲜外伤4例,陈旧性外伤14例,先天性畸形1例,椎管内肿瘤1例。术后定期观察椎体复位、内固定、骨融合、临床表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侧螺钉内固定20例,加后路钢丝固定3例。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9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均良好。随访16~64个月,寰枢椎于术后2~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改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术式。

    2009年03期 v.17;No.221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9 ]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王建;李长青;蒋涛;郝勇;张年春;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5例,女16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C3、44例,C4、58例,C5、631例,C6、72例,C4~62例,C3~62例,C5~72例。单节段置换45例,双节段置换6例,共置换57个椎间盘假体。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16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35例。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4.5年。无假体松动和脱落,1例患者术后4年随访出现自发性融合,2例置换节段发生Ⅱ度异位骨化。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性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活动度,最大可能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2009年03期 v.17;No.22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1 ]
  •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詹世强;王义生;马元琛;柯雨洪;林秉涛;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16例、CD-Horizon10例、MOSS-Miami10例、TSRH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2009年03期 v.17;No.221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98 ]
  • 胸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李宝俊;孙亚澎;丁文元;申勇;赵金彩;张为;杨大龙;

    [目的]总结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1月~2007年2月间收治的77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1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26例(B组)。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时间A组130~185min,平均162min,B组145~205min,平均168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出血量A组400~600ml,平均485ml,B组500~800ml,平均646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A组临床疗效评定优26例,良18例,可6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为86.3%;B组优10例,良8例,可6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69.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A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2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2%。B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6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脑脊液漏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较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高、手术安全性高。

    2009年03期 v.17;No.221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7 ]
  • 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与预防策略

    吕游;赵汉平;李佩佳;刘宁;罗永忠;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评价,为预防提供策略。[方法]16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对本次手术术前和前一次手术术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进行手术探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稳定性;前次手术术后下地时间;患者体重等。[结论]除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与椎间盘和腰椎本身性质以及患者医从性有关。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以及加强患者医从性能够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2009年03期 v.17;No.221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213 ]
  •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

    何勍;阮狄克;侯黎升;王德利;张超;丁宇;

    [目的]评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不同阶段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7年7月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主刀医师相同,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每组16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例年龄、性别、突出节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P>0.05),A组手术时间(106±22.3)min,B组手术时间(94.1±29.3)mim,C组手术时间(81.6±22.3)min。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有2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改开放手术,B组3例术后复发,C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大约需30例以上经验积累,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

    2009年03期 v.17;No.221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6 ]
  • 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比较

    张桦;李家顺;叶晓健;何海龙;

    [目的]评价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1年5月~2005年8月手术治疗74例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腰突症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成3组: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组,后外侧融合组和后路椎间融合组,经过长期随访(≥2年),复习其临床资料,比较各组间的下腰痛JOA评分改善率,椎间高度下降率以及上一椎间隙角的改变率,从而比较不同术式的长期疗效。[结果]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外侧融合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JOA评分改善率依次增高,与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组相比后外侧融合组不能减少椎间高度的降低,同时上一节段的椎间隙角度改变率与未融合组相似,而PLIF组在维持椎间高度的同时,上一节段的椎间隙角度改变率明显小于前两组。[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在提高下腰痛评分、维持椎间高度和上一椎间隙角度方面,后路椎间融合术优于其它两种手术方式。

    2009年03期 v.17;No.221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3 ]
  • 髋关节骨髓水肿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陈卫衡;金智勇;周宇;谢文光;王琪;刘铁刚;何海军;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严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塌陷及Harris评分的相关性,为临床对股骨头坏死病情的了解和预后的判断起到指导作用。[方法]根据患者X线和MRI检查,58例(94髋)ONFH未伴有股骨头塌陷的患者,随访16~28个月,平均18个月,回顾性研究其BME严重程度与随访后股骨头塌陷与否以及Harr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骨髓水肿程度与塌陷相关性结果:Ⅰ级水肿塌陷率为4.5%,Ⅱ级水肿塌陷率为11.8%,Ⅲ级水肿塌陷率为66.7%,Ⅳ级水肿塌陷率为90%:骨髓水肿程度与Harris评分相关性结果:Ⅰ级水肿评分为93.0±5.41分,Ⅱ级水肿评分为84.1±5.42分,III级水肿评分为76.4±4.22分,Ⅳ级水肿评分为66.3±7.46分。[结论](1)骨髓水肿是ONFH一种继发征象;(2)通过骨髓水肿可以预测股骨头塌陷的趋势;(3)骨髓水肿分级与Harri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即骨髓水肿范围越人,Harris评分越低。

    2009年03期 v.17;No.221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34 ]
  • 计算机辅助骨盆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张余;尹庆水;黄华扬;夏虹;张涛;徐亮;王庆;齐向东;

    [目的]探讨应用计算机辅助的骨盆恶性肿瘤病例手术范围和植入假体设计的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CT数据及快速成型技术,模拟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制造病变骨盆精确模型和植入个体化假体;2003年6月~2007年7月,共有9位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个体化人工半骨盆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6例,骨巨细胞瘤4例,脊索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1例。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Ⅱ区3例,同时累及Ⅱ区和Ⅲ区5例,同时累及Ⅰ区、Ⅱ区、Ⅲ区、骶骨区(Ⅳ区)1例。随访时间为12个月到5年。[结果]手术中病变切除彻底,假体安装顺利,术中平均出血4700ml,术后1例患者伤口内积血、感染,予以清创、灌洗引流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4~6周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个月逐渐弃拐,3例(33%)患者复发,其中骨肉瘤1例,术后18个月死于双肺转移;软骨肉瘤1例,术后13个月局部复发,术后17个月死亡;1例脊索瘤术后半年复发,二次手术,半年后再次复发,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2年时出现螺钉松动,患者可持拐行走。其余5例患者假体无松动,患侧髋关节和对侧髋关节对称。[结论]计算机辅助下的骨盆恶性肿瘤的手术范围设计,使切除边缘更彻底,个体化的人工半骨盆,与患者骨盆形状高度一致,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良好临床效果,该技术在骨盆恶性肿瘤的切除及重建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9年03期 v.17;No.221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1 ]

读者·作者·编者

经典文献史料

综述

专家论坛

基础研究

  •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椎体切除安全边界确定的研究

    刘世敬;袁国栋;张景僚;余正红;赵卫东;钟世镇;

    [目的]通过CT扫描,评价术中X线造影技术在确定颈椎前路安全减压范围时的应用价值和精确度。[方法]5具新鲜人C3-T1标本,行C4~6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减压槽内注入欧乃哌克,拍摄正位X线片,测量造影剂边缘距双侧钩椎关节连线的距离;然后CT扫描,测量减压槽骨性边缘距双侧横突孔内侧壁的实际距离。[结果]造影剂距钩椎关节连线的平均距离左侧4.7mm,右侧4.2mm,CT扫描显示减压边缘距横突孔内侧壁的平均距离左侧为6.1mm,右侧5.9mm,X线造影所测得的距离均小于CT所测得的实际距离。[结论]减压术中X线造影技术通过测量造影剂边缘距钩椎关节连线的距离,可安全估计减压槽边缘和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实际距离,为颈椎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时安全减压范围的确定提供可靠方法。

    2009年03期 v.17;No.221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
  •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腰椎横突间入路解剖学研究

    汤俊君;王新伟;袁文;董军;顾韬;

    [目的]采用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对腰椎横突间区域进行模拟解剖学研究,探讨此区域骨性结构和血管分布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名正常志愿者L3~S1节段进行CT增强+三维重建检查,在三维重建图形上测量横突长度、上下横突间距、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及斜径,观查横突间区域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血管内径,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腰椎横突长度L3>L5>L4,上下横突间距和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均为L3、4>L4、5>L5S1,椎间隙斜径3个节段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同节段相比L3、4、L4、5节段上下横突间距大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而L5S1节段上下横突间距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则无显著差异。横突前方血供均源自腰椎节段动脉,其主要分为主支从支型和主支分叉型两类,L3、4以主支从支型(87.5%)为主,L4、5以主支分叉型(92.5%)为主。穿过横突间的血管支主要位于此区域的内侧(80%),而大多横突前的血管(96%)跨过侧后方椎间隙下行。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L4、5>L3、4,左右两侧相比无明显差异,主要血管支中内径平均最大值可达5.3±0.6mm。[结论]横突间及小关节区域血管丰富,走行具有一定规律,熟悉此区域解剖结构并注意操作可减少术中出血;L3、4、L4、5节段行横突间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具有一定可行性。

    2009年03期 v.17;No.22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8 ]
  • 交联温度对京尼平交联胶原/壳聚糖组织工程支架的影响

    曹峥;胡蕴玉;潘纬敏;白雪东;毕龙;李丹;杨小彬;刘民;

    [目的]通过研究材料的孔径、交联度、溶胀率、降解率、细胞毒性及组织相容性的变化,探讨交联温度对京尼平交联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壳聚糖复合多孔支架,分别于4℃、20℃、36℃条件下,在0.5%京尼平水溶液中交联24h。以未交联的胶原/壳聚糖复合多孔支架作为对照,评价所得支架的孔径、交联度、溶胀率、降解率、细胞毒性及组织相容性特点。[结果]随交联温度升高,支架的交联度明显增大,溶胀率和降解率逐渐减小。4℃组支架交联度47.88%±6.4%,溶胀率为721%±46%,4周后降解3.95%±6.4%;20℃组支架交联度67.69%±3.6%,溶胀率为662%±72%,4周降解0.91%±5.9%;36℃组支架交联度70.32%±5.7%,溶胀率为635%±27%,4周降解0.66%±7.3%,三组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未交联组(P/0.01)。[结论]京尼平交联可以显著降低胶原/壳聚糖支架的降解率和溶胀率,且对支架结构和生物相容性无明显影响。交联温度增加可以提高支架的交联度和抗降解能力,较快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率的组织工程支架。

    2009年03期 v.17;No.221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70 ]

实验研究

  • MTA1在化疗后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步国强;于秀淳;

    [目的]研究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残存肿瘤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1,MTA1)的表达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探讨化疗后骨肉瘤中MTA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MTA1的表达。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化疗后MTA1的阳性表达率为54.84%,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发病-就诊时间及肿瘤的体积无相关性。通过对所有病人随访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MTA1阳性表达的预后良好率为35.29%(6/17),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78.57%,11/17,P=0.016)。[结论]MTA1表达阳性的患者预后差,它反映了化疗后残存骨肉瘤细胞侵袭、转移的生物学活性;检测MTA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2009年03期 v.17;No.221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4 ]
  • VEGFmRNA与BMP-2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表达的研究

    白志刚;刘万林;苏秀兰;孙勤暖;冯卫;牛东生;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发生坏死后局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mRNA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ic proteins,BMP-2)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经全髋置换术取下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标本16例作为实验组,新鲜股骨颈骨折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将股骨头自冠状面对半剖开,于坏死区、健存区各取1骨块,经固定、脱钙,制作切片,光镜、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并运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分别对其BMP-2蛋白和VEGF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组织结构紊乱,破碎,骨小梁稀疏、不完整,有大量的空骨陷窝,而对照组骨小梁相对较完整、排列整齐,骨小梁中的骨细胞清晰可见,核大,位于中央。实验组BMP-2蛋白和VEGF mRNA阳性表达的强度及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局部的BMP-2及VEGF mRNA表达降低,极有可能是导致其自身修复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009年03期 v.17;No.221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83 ]

经验交流

  • 脊柱结核的治疗体会(附187例分析)

    李彬;黄培臣;李华德;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2009年03期 v.17;No.221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33 ]
  • 31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分析与体会

    梁伟之;姚栋;齐峰;李会军;李东利;张邵军;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和关节疼痛的原因与翻修策略。[方法]对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松动和关节疼痛的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翻修术。[结果]31例假体翻修术后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8.7个月,主观满意度89%,无1例假体脱位。关节活动度好,术前症状改善率94%,影像学表现假体位置良好,其周围无透亮影等松动征象。[结论]翻修术前应对人工髋关节疼痛部位、时间、活动度及影像学资料仔细评估,术中对人工假体与骨水泥取出技巧以及翻修假体的选择是成功关键。

    2009年03期 v.17;No.221 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1 ]

短篇报道

个案报告

新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