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郑联合;杨彤涛;龙华;王育才;孙嗣国;李钊;
[目的]探讨肢体恶性骨肿瘤的微波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荷瘤骨段与正常组织分离后原位热灭活,经过灭活骨段的加固措施,使其能够承重,且保留了临近的自然关节。[结果]经本术式治疗的309例肢体肿瘤结果:3年以上存活率为60.2%,对多数病人而言,保留了功能甚为满意的肢体,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均较文献报告低。[结论]原位灭活保肢术是一种可靠、有效和简化的术式,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均令人鼓舞。
2009年11期 v.17;No.229 8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王浩;塔依尔江·举来提;袁宏;
[目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发病节段伴有严重后凸畸形和重度截瘫的胸腰椎结核疗效探讨。[方法]2003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住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12~56岁,平均25岁。病变节段:T1~44例、T5~104例,胸腰段9例,腰椎6例,累及2个椎体8例,3个椎体12例。手术方式:4例选择经胸骨颈胸联合入路,5例选择单一后路椎体去松质骨截骨术,14例选择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全身情况,2例分期,12例一期手术。术后观察植骨融合时间,畸形矫正度和截瘫恢复程度。[结果]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7个月,融合率100%。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2°。所有患者截瘫都完全恢复,最长的10个月时间内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大的手术并发症。[结论]根据胸腰椎发病节段及后凸畸形和截瘫程度,选择单一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的手术方式能获得有效的根治,可行彻底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畸形矫正后内固定获得脊柱前后方的稳定性,能完全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11期 v.17;No.229 807-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华燕;刘日光;徐爱飞;周道政;
[目的]总结利福平加左氧氟沙星治疗骨科内植物迟发性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长期口服利福平加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200mg3/日口服,利福平600mg2/日口服,疗程6个月)治疗骨科内植物迟发性感染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17~75岁,平均51.6岁。治疗期间随访观察内容包括:血白细胞不同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肝转氨酶水平及影像学资料。临床治愈标准:无临床感染征象(发热、局部疼痛、红肿、皮温高、窦道感染);血沉<20mm/h,CRP<5mg/L;影像学见骨折无假关节形成,稳定、骨折愈合好,或人工关节治疗随访24个月无脱位、无假体松动。无治愈趋向:不管感染何时发生,再次出现初次病原菌感染的临床征象,或没有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而出现无法解释的高CRP水平(50mg/L),表明治疗失败。[结果]本组13例病人中除1例骨折感染病例因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与药物过敏用药2周后停止外,其余12例病人均完成6个月疗程的治疗。10例获得成功,2例骨折感染治疗6个月后仍无骨折愈合倾向且形成假关节改行二期骨折处理。无皮肤过敏、多关节痛等药物副反应。随访6~27个月(平均24个月),总的成功率为83.3%。随诊至今,感染均控制。[结论]采用全身营养支持,长期口服利福平加左氧氟沙星治疗骨科内植物迟发性感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9年11期 v.17;No.229 81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朋;史占军;管明强;肖军;王健;
[目的]评价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在髋关节翻修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2001年5月~2006年12月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36~70岁),平均体重指数20(15~28)。初次置换距翻修术5~20年,平均6.7年。翻修原因:感染性松动2例,无菌性松动6例。在8个髋关节翻修术中,6髋行全髋关节翻修,2髋仅翻修髋臼。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计算假体生存率。[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末次随访前死亡1例(心肌梗死),平均随访4.5年(1.5~7.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0分(20~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74~94分),其中疼痛、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3.8分和11.5分提高到40.3分和39.9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跛行,末次随访时1例无跛行,5例仅有轻度跛行,1例中度跛行。5髋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因假体周围感染导致髋臼骨溶解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29%;2髋发生异位骨化。以任何原因进行了翻修和影像学证明有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髋臼加强环4.5年存活率为63%。[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可令人接受。但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必须加强监测,防止感染的发生。
2009年11期 v.17;No.229 815-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思;温建民;孙卫东;韩雪;胡海威;孙永生;梁朝;蒋科卫;程桯;
[目的]通过对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的测量及对比分析研究,明确小趾囊炎足X线诊断标准。[方法]对131例正常足与117例小趾囊炎足的第4~5跖骨间角(IM4~5),改良4~5跖骨间角(MIM4~5),小趾内翻角(MPA),第5跖骨外翻角(LDA),第5跖骨头宽度(WMH)及突出距离(DPMH)进行X线测量,结合临床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平均测量结果分别为:第4~5跖骨间角13.57°±2.99°和8.88°±1.88°,改良4~5跖骨间角12.80°±2.86°和9.28°±2.13°,小趾内翻角18.47°±6.22°和9.96°±5.39°,第5跖骨外翻角6.55°±4.06°和3.36°±2.10°,第5跖骨头宽度13.27mm±1.59mm和12.00mm±1.25mm,第5跖骨头突出距离3.91mm±1.08mm和3.12mm±0.74mm。正常足的范围:第4~5跖骨间角5.19°~12.58°,改良4~5跖骨间角5.09°~13.47°,小趾内翻角1.38°~19.04°,第5跖骨外翻角1.21°~7.59°,第5跖骨头宽度9.55mm~14.45mm,第5跖骨突出距离1.65mm~4.59mm。小趾囊炎足与正常足X线各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趾囊炎足中第4~5跖骨间角与小趾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6(P<0.05)。[结论]X线测量是诊断小趾囊炎的重要临床指标。第4~5跖骨间角>9°、小趾内翻角>10°、第5跖骨外翻角>3°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诊断为小趾囊炎。
2009年11期 v.17;No.229 819-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吕游;赵汉平;李佩佳;罗永忠;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recurrent lumbardisc herniation)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手术治疗注意事项。[方法]17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住院接受再手术患者,根据术前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分为:稳定组、失稳组和严重失稳组。对稳定组和失稳组行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严重失稳组行全椎板减压、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15分法)和腰腿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对稳定组和失稳组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和手术改善率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3年随访,术前JOA评分平均4.94分,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18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71.74%。稳定组和失稳组患者的改善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椎间失稳而以下肢症状为主诉的患者,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中有限开窗,摘除髓核组织并保留椎间稳定性,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2009年11期 v.17;No.229 822-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如森;张学利;田融;孙振辉;张颖;杜文君;崔子健;夏英鹏;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2009年11期 v.17;No.229 825-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宗权;陈志维;王全兵;邢基斯;陈希聪;陈坚锋;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和单纯弹力绷带包扎后出血量的比较,评估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综合管理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8月10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别随机进入综合管理组和对照组,其中综合管理组54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况均具有可比性,术后综合管理组用弹力绷带包扎,石膏固定膝关节伸直位,髋关节抬高35°,并行持续冰敷。对照组仅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伸直位放置。对其术后2h、12h、24h的失血量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两组术后2h、12h、24h的失血量。[结果]综合管理组2h、12h、24h的平均失血量分别为170ml(85~505ml)、210ml(105~560ml)、260ml(110~580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0ml(110~900ml)、320ml(115~930ml)、390ml(170~970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对TKR术后进行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明显减少失血,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失血平均减少33.3%,是一种简单易行价廉有效的减少TKR术后失血的方法。
2009年11期 v.17;No.229 829-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胡文凯;王文军;姚女兆;
[目的]评价B-twin与Cage两种不同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4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Cag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112例,B-twi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79例,随机从两组病例中各抽取30例,分成两组,分析2组病人术后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等有无差别。[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但B-twin治疗组创伤小,恢复较快,费用较高;Cage组减压充分、费用较低,但创伤大且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Btwin技术和Cage技术是两种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椎间融合技术,各有其优点,都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2009年11期 v.17;No.229 83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涛;杨杰山;
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作为全身骨关节结核发病率首位的脊柱结核一直是骨科医生研究的焦点。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外科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手术病例的选择、术前准备、手术中技巧及术后处理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现就此做一简单综述。
2009年11期 v.17;No.229 839-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平;陈德玉;
颈前路减压后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及稳定性对保证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较为重要。文中综述了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次全切减压后的颈椎重建。经间隙减压后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钛板内固定以及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椎体次全切减压颈椎重建有单纯骨块植骨、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颈椎融合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椎间高度丢失和植骨不融合是两个主要的问题。人工椎间盘可保留椎节运动,但适应证较窄。颈椎彻底减压后应选择最合适的方式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稳定性。
2009年11期 v.17;No.229 841-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贾林;冯艳如;
综合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以概括、探讨。所有作者均认为Barre-Lieou提出的"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即本文所述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定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颈椎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或导致椎动脉痉挛。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及慎重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失稳,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椎动脉痉挛缺血。其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为辅,但容易复发。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颈椎间盘摘除,融合植骨内固定,消除失稳因素,但其适应证相对较窄。
2009年11期 v.17;No.229 8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胡佩良;孙磊;
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进展,对髋关节损伤的诊断与处理也有了显著改进。许多以往未被认识和治疗的髋关节软组织病损在髋关节镜下得到了正确的诊断与处理。目前髋关节镜主要应用于盂唇撕裂的处理、股骨髋臼的撞击症的骨成形、隐匿性髋关节旋转不稳的热关节囊紧缩或关节囊皱折术,治疗软骨损伤、剥脱性骨软骨炎、圆韧带损伤、内源性或外源性弹响髋,清除游离体、滑膜活检、滑膜次全切、滑膜软骨瘤病、感染和某些伴有机械症状的轻度至中度骨性关节炎。此外,对有长期不能缓解髋痛的病人,采用髋关节镜术也有益处。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物理检查显示髋关节功能受限,而适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实施髋关节镜术后很可能取得满意效果。然而术前细致的物理检查、影像学研究和安全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09年11期 v.17;No.229 846-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