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蓬勃发展的中国矫形外科_理事之窗

专家论坛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论著

  • 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疗效分析

    王波;刘海鹰;王会民;缪克难;金朝晖;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分析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腰痛的随访结果。[结果]腰痛明显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腰椎节段性失稳率、腰椎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比率高于间歇性跛行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退变性侧弯程度减轻,腰椎前凸恢复,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PLIF可消除腰椎管狭窄症的多种腰痛病因,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较好术式选择。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03-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文益民;葛宝丰;蓝旭;张军华;王世勇;张巧娥;李慎松;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所致神经或脊髓受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置换节段的稳定性,活动度的维持。[方法]对6例颈椎病患者6个椎间盘实施了颈椎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随访时间8~39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6例患者神经、脊髓受损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缓解。JOA评分从平均8.2增加到16.3。假体无明显下沉和偏移,置换节段稳定,颈椎活动范围得到了明显恢复。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平均恢复4.86°(3.3°~6.28°);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平均恢复3.26°(2.6°~5.1°),3.52°(2.6°~4.8°),颈椎生理弧度无明显丢失,假体节段周围无骨化。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当今标准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病人恢复快,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受损。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06-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曾金才;孙俊英;杨立文;王勇;魏立;刘宏鸣;

    [目的]观察使用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8年12月~2009年4月在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置管镇痛者11例(12膝)。其中男3例,女8例,单侧手术者10例,同期双侧手术者1例。术前诊断: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创伤后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均统一,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并关节内置管术后1d单次追加推注镇痛药液。记录患者术后1~3d疼痛VAS评分、总体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术后1~3d休息痛和运动痛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6d,手术后第2d和第3d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1°和55°,患者总体满意度高,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关节内置管多模式局部浸润镇痛,能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手术24h以后的休息痛、运动痛以及VAS评分,促进关节早日锻炼,提高患者满意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09-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康武;杨惠林;王根林;陆俭;季一鸣;朱立帆;莫建强;

    [目的]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3~2008年间完成初次手术的28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随访,将患者术后CDFS期作为应变量,选取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初次手术方式、有无局部浸润以及术后是否放疗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76.2±47.2)个月,最后随访时共复发13例(46.4%),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35.9±27.2)个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有无局部浸润是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放疗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肿瘤部位高、手术切除不彻底和术前发生局部浸润患者复发率较高,术后CDFS期较短。扩大切除术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延长术后CDFS期,术前仔细评估MRI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13-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牵引结合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张宏其;王永福;唐明星;刘金洋;赵迪;刘少华;陈凌强;郭超峰;

    [目的]探讨Halo-股骨髁上牵引结合后路矫形对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6月治疗的41例柔韧性30%~40%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是否行牵引治疗分为两组。牵引组A组22例,主侧凸平均Cobb’s角91.2°;对照组B组19例,主侧凸平均Cobb’s角87.5°。[结果]两组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A组平均牵引18d(14~22d)后主侧凸平均矫正46%,14例肺功能减退患者均改善。两组均行一期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术,术后C7~S1偏移值、顶椎偏移矫正A组优于B组。A组主侧凸平均矫正55.2°,B组45.7°,A组优于B组(P<0.05)。A组平均随访40个月,B组平均随访42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平均冠状面矫正丢失分别为3°、2.4°,矢状面无丢失,两组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对于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术前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改善肺功能,结合牵引下后路松解矫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17-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肢矫形手术应用微机图像技术辅助设计的应用研究

    唐述森;韩桂全;王金荣;王韶峰;代瑞珍;

    [目的]应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下肢矫形手术的设计,对手术后状况进行预测,并检验该软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主开发一套基于数字X线的矫形外科手术设计与预测模拟软件,并将该软件应用于下肢矫形手术的组织测量分析、手术方案设计与手术效果模拟。2001年1月~2006年12月,共为28例下肢长骨畸形患者进行截骨矫形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计算机辅助法和传统手工方法设计手术方案。其他术前术后处理均按常规进行,两组患者无差别。术后拍摄患肢X线片与术前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别计算两种设计方法下手术效果与术前设计的符合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软件测量误差小,构建的骨切除量参数准确,模拟效果逼真。手术效果与设计方案的符合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设计组,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在下肢矫形手术前的病例分析中应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能够对骨组织同时进行测量分析和手术模拟设计,可进行手术模拟并设计切除骨量。系统操作方法易于为外科医生掌握使用,具有临床实用性。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21-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经典文献史料

综述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潘杰;钱列;谭军;

    腰椎融合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等疾病的主要手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腰椎融合术,而随着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MISS)的进步,微创TLIF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传统开放TLIF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优势。作者就微创T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发展与优势及微创手术辅助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24-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并发症的初步分析

    张泽云;袁汝清;张谦;

    通过对应用腰椎间盘镜技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的分析和与常规开放式手术对比,探讨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缺点。MED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痛苦轻等优点,但并发症较多,需合理的掌握手术指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29-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纳米技术在骨移植替代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房雷;陈雄生;

    纳米材料表现出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医用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骨移植替代物能否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传统的人工骨成为新型的体内植入材料?2005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批准注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充填材料(YZB/国0063-2003),但是这个领域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争议。本文关注纳米骨的应用研究进展,参考近年骨移植替代物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32-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外翻的手术治疗

    盛锟琨;王宸;

    外翻是一种常见的前足疾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女性,常随年龄增长而呈加重趋势,由于畸形和疼痛,常需手术治疗。外翻的手术治疗早在18世纪末已广泛兴起,随着各种术式的广泛开展及对其效果的追踪评价,大多数手术方式由于弊大于利被淘汰,而一些术式被证实有效,且经过不断改良与完善,已融入现代治疗方法中,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软组织修复手术、截骨术、关节成形术及关节融合术,手术方法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36-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文摘

基础研究

  • 综合骨库在现代矫形外科中的作用

    李丹;毕龙;胡蕴玉;刘民;金晶;孟国林;桑宏勋;袁志;刘建;

    [目的]介绍并分享综合骨库建立20年来的成功经验;探讨骨库在现代矫形外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提供并总结分析综合骨库自1988~2007年间有关同种异体骨,系列异种骨生产、使用的数据。[结果]同种骨:得到死亡供体69具,存活供体88例;收获半关节540件,骨板237件,松质骨粒2632份;以上同种骨共使用于1390例病人;系列异种骨:重组合异种骨2495份,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208份,注射型BMP542份,系列异种骨共使用于2771例病人;20年来,共培训骨库技术人员18名,培养博士48名,硕士36名。[结论]临床植骨材料需求量大,在细胞型组织工程尚无满意的产品问世前,综合骨库所提供的异种骨和同种骨根据不同的植骨需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使之成为最理想的选择。综合骨库这种集加工生产,科研开发及教学培训于一体的运行模式必将在中国的组织库事业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39-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细胞因子表达谱在人脐带Wharton胶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的变化

    侯克东;郭全义;张莉;袁玫;眭翔;汪爱媛;许文静;刘舒云;卢世璧;

    [目的]观察从人脐带Wharton’s胶中分离的间质干细胞(WMSC)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时表达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异同,从而为WMSC诱导的软骨细胞用于组织工程的构建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打下基础。[方法]从人正常足月分娩的脐带中分离间质干细胞,在体外以条件培基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其特性,应用细胞因子蛋白芯片方法检测WMSC及其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所表达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并取成年人正常关节软骨为对照。[结果]78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WMSC及其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均有表达,两者表达谱相同,而表达量则多少有不同。诱导分化后表达量增多的因子为:MIP-3α,ENA-78,VEGF,PDGF-BB,SCF,FGF-7,GCP-2及SDF-1。减少的因子为MIP-1βHGF,NT-4,IL-10及MIP-δ。其共同表达的具免疫抑制作用的因子对降低异体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可能有一定作用,其共同表达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对其移植于体内时可具有保护作用。而共同表达的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则可减少对干细胞移植后瘤变的担心。[结论]从人脐带wharton’s胶中分离的间质干细胞(WMSC)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时表达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谱相同,是一种理想的可替代自身软骨细胞的新型种子细胞,用于构建工程软骨组织。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43-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吡咯喹啉醌对雪旺细胞增殖及NF-κB表达的影响

    贺斌;刘世清;李皓桓;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对雪旺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对体外培养雪旺细胞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鼠雪旺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及纯化,S-100免疫荧光标记鉴定雪旺细胞,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吡咯喹啉醌的浓度为100nmol/L;加药72h后提取总mRNA及总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均表明实验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吡咯喹啉醌可促进雪旺细胞增殖,NF-κB上调在吡咯喹啉醌促雪旺细胞增殖中起作用。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47-1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降钙素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兔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骨代谢的影响

    李彬;张柳;胡宏宇;刘晓宁;张磊;张尹娜;田发明;常婷婷;张岩;杨健;

    [目的]研究降钙素(calcitonin,CT)对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和软骨下骨骨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3个月龄雌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两组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rans-action,ACLT),分为ACLT+CT组和ACLT+NS组,第3组为Sham组。ACLT+CT给予每日1次皮下注射降钙素5IU/(kg.d),持续8周,ACLT+NS组给予同样剂量生理盐水。术后8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股骨髁制成切片行MMP-13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取胫骨近端制成硬组织切片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测。体外实验中,取兔膝关节软骨,经消化、培养,将第3代软骨细胞分三组:向IL-1β组加入人重组IL-1β(10ng/ml)。IL-1β+CT组加入人重组IL-1β(10ng/ml)2d后,再向培养液中加入CT(50ng/ml)。正常组不加任何诱导剂和干扰剂培养。然后行MMP-13、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和Realtime RT-PCR法检测。[结果]Sham组和ACLT+CT组软骨下骨骨小梁相对体积和厚度等均显著高于ACLT+NS组。Sham组和ACLT+CT组的Ⅱ型胶原的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ACLT+NS组,而MMP-13的光密度值显著低于ACLT+NS组(P<0.05)。正常组和IL-1β+CT组的Ⅱ型胶原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IL-1β组而MMP-13的光密度值都显著低于IL-1β组(P<0.05)。在正常组和IL-1β+CT组中Ⅱ型胶原的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IL-1β组而MMP-13的mRNA含量均显著低于IL-1β组(P<0.05)。[结论]降钙素5IU/(kg.d)皮下注射能够增加ACLT兔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的分泌和抑制MMP-13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调节软骨下骨的骨代谢和微结构来保护关节软骨;CT(50ng/ml)能增加体外培养的含有IL-1β(10ng/ml)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含量和抑制MMP-13分泌。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51-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会讯

英文原著

  • 丹参酮ⅡA对兔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英文)

    陈勇;杨述华;张其川;周建国;黄吉军;熊蠡茗;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TSⅡA)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藻酸盐串珠立体培养兔纤维环细胞,将细胞分为7组,在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组为空白对照不加入药物,B组加入4μg/mlTSⅡA,C组加入10ng/mlIL-1β,D~G组在给予10ng/mlIL-1β同时分别加入0.5、1、2和4μg/mlTSⅡA。于培养3d后行Na+-K+-ATP酶活性检测、,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检测、MTT法细胞增殖情况检测以及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G组Na+K+ATP酶活性(3.23±0.28U/mgprot)较C组(1.118±0.15U/mgprot)明显增高(P<0.01),与A组接近(3.57±0.15U/mgprot)(P>0.05)。G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12.48±0.97U/mgprot)较c组(3.03±0.60U/mg-prot)明显增高(P<0.01),与A组接近(14.24±1.56U/mgprot)(P>0.05)。G组MTT试验吸光度(0.77±0.06)较C组(0.31±0.07)明显增高(P<0.01),随着TSⅡA浓度的升高,D~G组吸光度随着TsIIA上升而上升。G组细胞死亡细胞比例和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21.08±1.46%和8.99±0.33%,均显著低c组(43.11±2.7,P<0.01和11.71±0.32,P<0.01)。[结论]TSIIA能够减轻IL-1β对纤维环细胞能量代谢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纤维环细胞的增殖、死亡及凋亡。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57-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人工关节置换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

    王挺;张春林;董扬;

    [目的]探讨早期人工关节置换联合新辅助化疗应用于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7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经病理活检确诊的26例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化疗2个疗程后行定制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继续化疗半年至一年半。随访所有病例的关节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26例患者皆获随访,术后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28个月。按Enneking功能评定标准,术后优良率为80.8%,3例术后出现局部肿瘤复发,2例出现肺转移。[结论]早期确诊恶性骨肿瘤,联合新辅助化疗,尽早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有效措施。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62-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5例骨软骨发育异常导致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丁立祥;姚琦;陈迎春;张亘瑷;董福慧;

    [目的]探讨骨软骨发育异常导致脊柱畸形的特征,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5例骨软骨发育异常患者,均以脊柱侧凸或后凸就诊入院,男2例,女3例;术前常规进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就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颈椎不稳、胸腰段后凸、侧凸和椎管狭窄在本组骨软骨发育不良患者中常见。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5.6个月,采用Frankel脊髓评分,术前患者评分3例C,2例D;获得随访患者术后Frankel评分1例D,4例E,与术前相比神经功能改善1~2级。[结论]因气管插管困难和阻塞性肺病,患者术前应进行麻醉科和影像评估,因患者脊柱发育不良,脊柱的内固定常常很困难。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64-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卓祥龙;胡建中;李兵;孙宏志;陈耀辉;胡朝辉;

    [目的]评价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再手术治疗,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前、术后采用VAS、ODI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术后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椎间融合率为100%。临床结果优良率88.9%。术中硬膜撕裂1例,1例出现感觉障碍,一过性母背伸肌肌力减弱,无切口感染,无术后感染,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TLIF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67-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

    赵国平;刘振庭;唐建东;秦汉兴;柯宝毅;黄斌;陈水连;吴显培;

    [目的]评价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方法]在Ponseti方法(连续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加足外展矫形支具)的基础上稍加改良,并应用于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76例116足,男52例80足,女24例36足;年龄5d~4岁。[结果]本组病例7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5.5个月,最长46个月,按Dimeglio评分分级方法,76例116足中73例112足(96.5%)畸形矫正满意。[结论]改良Ponseti方法对4岁以内的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70-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微创手术结合外固定器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3例初步报告

    张志刚;王宇;黄万通;张大伟;李科研;吴其常;

    [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手术结合悬臂式足部外固定架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足内侧以距骨头为中心横切口,切开关节囊,手法复位,矫正约30°~40°,即部分距舟关节复位,在距骨头处横行穿1枚1.5mm直径克氏针与外固定架相连。术后利用垂直杆缓慢牵拉距骨复位,复位后用外固定架维持6周,6周后改用石膏制动2个月。去石膏后穿戴矫正鞋。[结果]3例4足术后随访时间平均62个月(6~86个月),以Adelaar评价标准和足侧位X线片观察为指标。术后4足均获得距舟关节完全复位,足负重功能正常。踝关节及跗横关节功能基本正常。1例仍穿戴矫形鞋。[结论]无需广泛软组织松解,采用微创有限手术,应用外固定架缓慢牵拉可以恢复距舟关节脱位,该方法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是治疗CVT的一个新选择。

    2009年21期 v.17;No.239 1672-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