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卷首语

新书推介

专家论坛

经典文献史料

临床论著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李挺松;肖增明;李世德;贺茂林;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30例下颈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后,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7岁。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21例,3个椎体者9例。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5例,D级13例,E级7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2°。[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70~10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中,23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5例B级恢复到D级,3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13例D级恢复到E级。随访中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2010年01期 v.18;No.24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

    马君;宋滇文;邵将;刘伟;宋佳;贾连顺;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月,本组采用该术式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结核27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3 h,手术平均出血量438 ml。前路手术切口长度5~7 cm,前路显露时间平均21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8 ml。术后随访12~37个月,术前病变节段前凸角-2.1°±4.0°,术后4.9°±1.4°,最后随访时3.7°±3.0°。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结核复发,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前路经腹直肌旁腹膜后入路可满意显露病灶、操作简便、创伤小。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使脊柱达到即刻稳定的同时减少正常运动节段的牺牲。该术式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01期 v.18;No.24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比较的Meta分析

    张启栋;郭万首;张倩;刘朝晖;程立明;李子荣;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和非髌骨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6篇,共计1 922例膝关节置换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髌骨置换组术后5年内发生膝前痛的风险降低,加权后RR=0.53,95%CI(0.30,0.94),但5年后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髌骨置换组术后5年以上发生再手术的风险低,加权后RR=0.35,95%CI(0.18,0.66),但5年内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膝关节KSS评分不论是亚组分析还是总体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总体分析结果,KSS评分加权均数差值为0.44,95%CI(-1.22,2.09)。[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相比,术后5年内膝前痛发生率低,术后5年以上再手术的风险低,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别。髌骨置换与非髌骨置换的优劣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2010年01期 v.18;No.24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分型及手术方法选择

    刘洪;米川;Ploumis A;Transfeldt E;Denis F;

    [目的]探讨一种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10年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68例,根据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平片上椎体的旋转、前后或侧方移位程度以及冠状面和矢状面躯干的平衡分为三型。Ⅰ型:很小或没有旋转;Ⅱ型:明显旋转和移位;Ⅲ型:重度旋转和移位,伴有冠状面和/或矢状面躯干的不平衡(C7铅垂线偏移>4 cm)。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腰痛及神经根性疼痛)分为三个亚型。A型:腰痛,不伴有神经根性痛;B型:来自腰骶部代偿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不伴腰痛;C型:来自主侧凸的神经根性痛,伴或不伴腰痛。[结果]ⅠA型3例,ⅠB型28例,ⅠC型6例;ⅡA型21例,ⅡB型45例,ⅡC型39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ⅢC型8例。其中ⅠA型以后外侧椎间融合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为主;ⅠB、ⅠC型的手术方法以单纯椎管减压为主;ⅡA、ⅡB、ⅡC型以后路椎管减压加后外侧融合术为主;ⅢA、ⅢB、ⅢC以前路椎间融合加后路器械矫形、椎管减压及后外侧融合术为主。[结论]此分型简便实用,尤其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18;No.24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一种分区方法

    海国栋;郭卫;姬涛;汤小东;唐顺;

    [目的]通过对39例接受外科治疗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用于指导外科治疗的分区方法,并根据分区方法探讨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1998~2009年收治的39例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X线平片判断病变范围,并根据股骨近端受累范围提出分区方法。分析分区类型与外科治疗方案的关系。并通过对患者术后局部病灶控制情况及术后功能(MSTS 93评分)评价外科治疗的效果。[结果]根据39例病变范围,并结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将股骨近端分为四个区:Ⅰ区,股骨干(小粗隆以下);Ⅱ区,粗隆间(小转子至股骨颈基底部);Ⅲ区,股骨颈;Ⅳ区,股骨头。根据上述分区,病变分为7种类型,Ⅰ型9例,Ⅱ型12例,Ⅲ型3例,Ⅰ+Ⅱ型6例,Ⅱ+Ⅲ型5例,Ⅱ+Ⅲ+Ⅳ型2例,Ⅰ+Ⅱ+Ⅲ型2例,Ⅰ+Ⅱ+Ⅲ+Ⅳ型1例。手术主要采用病变刮除植骨+内固定。内固定方式有DHS,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其中DHS最常见于Ⅱ区受累(57.58%),其次为Ⅲ区受累(24.24%);髓内针固定见于I区受累(64.70%)及Ⅱ区受累(35.30%)。病变累及三区及三区以上的病例,采用关节置换。本组39例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0.5~11年)。MSTS 93评分:(91.70±9.64)%。局部复发率12.82%(5/39),均未发现局部畸形加重。本组病例随访结果满意,选取的治疗方法较为合理。[结论]制订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外科治疗方案时,应先考虑病变部位特点,从而选用合理的内固定方式,达到较好的外科治疗效果;本文提出的分区方法可以作为术前制订外科治疗方案的参考。

    2010年01期 v.18;No.24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股骨头假体直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王勇;孙俊英;蒋建农;郝思春;刘磊;王纪锋;焦杰君;

    [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1990年3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术706例(762髋)的病案资料。男性301例,女性405例;年龄21~78岁,平均57岁。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203例,先髋继发骨性关节炎129例(其中Crowe Ⅳ型15例),股骨颈骨折190例,创伤后骨关节炎112例,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58例,结核继发骨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髋关节炎融合术后1例。股骨头假体采用22 mm直径者220髋,26 mm直径83髋,28 mm直径459髋。95%手术入路为改良Hard ing入路,5%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762髋中术后发生脱位28髋,总体脱位率为3.7%。其中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2 mm的220髋中,发生脱位者16髋,脱位率为7.3%,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6 mm的83髋中,发生脱位4例,脱位率为4.8%,而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8 mm的459髋中,发生脱位者8例,脱位率为1.7%。将假体头直径在22、26和28 mm三组脱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x2=13.193,P=0.001;R=0.131,P=0(0.01)。[结论]股骨头直径是影响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径越大,脱位率越低,反之则脱位率越高。

    2010年01期 v.18;No.24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

    王建;周跃;陈超;刘杰;田华科;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椎体破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1例T1~3肺癌转移,男性,59岁,诊断肺癌8个月,上胸椎及左侧肩部剧烈疼痛6个月,药物镇痛效果不佳,无手术可能。使用国产PVP和PKP工具包,采用局部麻醉,在透视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T2和T3椎体强化。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顺利,T3和T2椎体分别进行PKP和PVP治疗,T1椎体因患者不能继续耐受而放弃。T3椎体PKP时间57 min,骨水泥填充量1.9 ml,T2椎体PVP时间49 min,骨水泥填充量1.5 ml。T2椎体左侧椎弓根破坏骨水泥外漏但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5 d出院。术前、术后2 d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0分、3分和6分,使用镇痛药物可控制疼痛。[结论]单侧椎弓根外入路PVP和PKP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2010年01期 v.18;No.243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伴脊髓高信号改变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李阳;袁文;张颖;王新伟;周许辉;陈华江;

    [目的]观察伴脊髓高信号(high-signal intensity zone,HIZ)改变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疗效结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访自2005年3月~2008年3月诊治于上海长征医院骨科的40例伴有脊髓HIZ改变的OPLL患者,其中19例行经前路手术为A组,21例行颈后路手术为P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比较分析改善率。[结果]A组平均随访时间(19.5±3.4)个月,P组平均随访时间(20.3±4.5)个月,术后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JOA评分(12.8±0.9)分,P组(11.5±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改善率A组为(56.2±8.4)%,P组(52.5±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脊髓HIZ改变区域术后无一例完全消失,但范围均有一定程度减小。[结论]伴有HIZ改变的OPLL手术风险大,神经功能恢复有限,但是根据术者的经验、骨化组织类型、位置以及椎管狭窄率选择正确的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24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肌电图联合MRI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申勇;任虎;张英泽;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刘法敬;侯英诺;

    [目的]探讨肌电图联合MRI检测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给予常规肌电图检查,选取其中肌电图检查排除合并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共89例,根据病情采用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按照肌电图检查结果与MRI T2WI是否存在高信号进行分类,即Ⅰ型:EMG/MRI为-/-,Ⅱ型:EMG/MRI为-/+,Ⅲ:EMG/MRI型为+/-,Ⅳ型:EMG/MRI为+/+。根据手术前后JOA分值计算临床改善率,进而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肌电图表现为I型36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Ⅳ型26例,术后疗效优42例、良20例、可18例、差9例,各种类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Hc=30.72,P<0.05,表明不同类型间术后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联合MRI检测类型与临床改善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手术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243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综述

  • 血管病理与骨关节炎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晗;陈百成;邵德成;董江涛;

    有大量证据显示,血管病理学在大多数关节疾病特别是在关节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发病机制包括静脉血栓导致长骨末端软骨下骨的小血管间歇性血流供应不足,由此造成软骨下骨血流量减少,组织间液也相应减少,软骨下骨缺血使关节软骨处的营养和气体交换受到限制,这是引起软骨退行性变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其次,软骨下骨缺血引起局部骨细胞凋亡,促使骨破骨性吸收,进而导致骨质对外层软骨的支撑作用减弱。深刻理解诱发骨关节炎的早期病因对于制定有效治疗的措施阻止关节炎的发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1期 v.18;No.24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

    刘宁;赵承斌;

    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假体类型及患者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治疗方法相对复杂,本文针对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产生机理及其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的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骨折的认识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所帮助。

    2010年01期 v.18;No.24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足畸形的临床应用进展

    陈建文;秦泗河;

    严重的马蹄足畸形临床表现多较复杂,传统的外科手段很难获得满意的疗效,且创伤较大,使本已变小的足变得更小。本文复习了Ilizarov技术在治疗马蹄足畸形方面的应用,结合作者单位的经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马蹄足畸形的特点,相关的评价标准,Ilizarov技术的优势及原理,器械的设计安装及矫治程序,与传统手术方式的结合及合理的截骨方式选择,以及有关的并发症防治。以最大限度发挥Ilizarov技术的优势,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24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国外文摘

实验研究

  • 异种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的免疫反应研究

    鹿亮;郭全义;杨启友;袁玫;张莉;黄靖香;赵斌;彭江;眭翔;许文静;卢世璧;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软骨基质支架的免疫排斥反应,探讨其用于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分别获取猪和新西兰大白兔的关节软骨,制作成:①猪脱细胞软骨支架;②猪未脱细胞软骨支架;③兔脱细胞软骨支架。将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在兔背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埋入:①异种(猪)脱细胞软骨支架;②异种(猪)未脱细胞软骨支架;③同种(兔)异体的脱细胞软骨支架,术后分组饲养。于术后1、2、4周分别取支架埋藏部位组织,进行普通病理观察及CD4+、CD8+T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在术前和术后1周,2周,4周抽取外周血,分离检测血清中对支架产生的抗体的浓度(ELISA法)。[结果]所有新西兰大白兔无不良反应,细胞免疫显示异种(猪)和同种(兔)的脱细胞软骨支架及周围埋藏部位组织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而异种未脱细胞组支架在埋入第4周时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体液免疫显示术前后抗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猪来源的脱细胞软骨支架用于异种移植时无免疫反应,从免疫学方面为异种脱细胞软骨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2010年01期 v.18;No.24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梁建平;刘兴炎;葛宝丰;陈克明;熊发明;李荣刚;

    [目的]进行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微小颗粒骨的实验,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和微小颗粒骨最佳混合比例。[方法]取大耳白兔双侧股骨制作颗粒骨,实验组为颗粒骨和CPC分别以1∶1、1∶2、1∶3、1∶4、1∶5混合固化的材料;对照组为CPC固化的材料。测定两组的固化时间及最大抗压强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材料浸提液中,MTT检测细胞增殖;间充质干细胞与各材料共培养5 d后,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量及形态。[结果]MTT检测:比例为1∶2和1∶3组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扫描:1∶2、1∶3组材料表面的细胞生长良好,其他组材料表面的细胞量明显少于这两组。1∶3组材料的固化时间及最大抗压强度适中,与CP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在可操作性、生物力学、细胞相容性方面是最合适的混合比例。

    2010年01期 v.18;No.24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eal-Time 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内皮细胞eNOS、Tie-2基因表达

    白俊清;李琪佳;贾鹂;

    [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源性内皮细胞功能基因表达水平,为骨组织工程血管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对BMSCs进行体外培养、纯化和扩增,用含有VEGF(10 ng.ml-1)和bFGF(2 ng.ml-1)的诱导培养液对其进行体外诱导分化3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鉴定细胞性质。以主动脉内皮细胞(VECs)为阳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BMSCs源性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与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分化后的细胞在光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内出现内皮细胞特异性W-P小体。RT-qPCR检测显示:实验组Tie-2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85,e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47,二者与阳性对照组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BMSCs能够成功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且具有成熟内皮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理想种子细胞。

    2010年01期 v.18;No.24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在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琪佳;彭晨;梁卫东;宋会平;白俊清;王志强;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OPG/OPGL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6个月龄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分组:实验组按术后1、2、4、6周4个时间点将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对照组采用自身非实验侧股骨头做正常对照。采用圆韧带离断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4,6周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股骨头坏死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CM 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髓腔内脂肪组织与造血组织比值并计数骨组织内空骨陷窝百分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PG/OPGL蛋白在股骨头坏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成功的复制出大鼠股骨头坏死进展期模型,呈现出典型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病理改变;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实验组空骨陷窝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髓腔内脂肪组织与造血组织的面积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OPG蛋白在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OPGL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2)股骨头坏死局部OPG、OPGL表达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OPG表达随病程的延长逐渐降低;而OPGL表达水平则相反。提示OPG的过度表达可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减少骨吸收;反之则促进骨吸收。如能提高坏死局部OPG浓度可以抑制骨丢失,将有助于股骨头修复,可能为股骨头坏死的早期治疗提供新方法。

    2010年01期 v.18;No.243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会议及学习班

经验交流

  • 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

    孙明举;高赛明;王艳辉;李垂启;张晔;鲁春华;冯中华;王海林;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与臭氧椎间隙内注射治疗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同时取10例腰椎间盘手术病人(均为自愿者)的腰部肌肉组织、黄韧带组织、纤维环组织、髓核组织进行体外臭氧治疗观察。[结果]术后经6~12个月随访,平均7.9个月,根据M acnab的疗效评价标准,本组67例,优64例,良2例,可1例。病理结果提示:腰部肌肉组织、纤维环组织、黄韧带组织对照组与其相应臭氧组无明显改变;髓核组织对照组光镜下软骨细胞团清晰,臭氧组(30 m in与24 h)光镜下软骨细胞团模糊、界限不清,见大量囊性小囊、软骨细胞团的溶解。[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与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上相补,效果叠加,与单一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与臭氧P<0.01;与后路椎间盘镜P<0.05),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01期 v.18;No.24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刘威;张晓东;王红超;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新方法。[方法]对Pauwels截骨方法进行改良,将截下的骨质翻转植入截骨端配以解剖板内固定,对10例(12髋)先天性髋内翻畸形的患儿进行治疗。[结果]经2~4年,平均2.8年的随访,优良率达91.7%。[结论]改良Pauwels截骨并解剖板内固定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好而可靠的手术方式。

    2010年01期 v.18;No.24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重建儿童胫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

    李旭升;樊晓海;刘兴炎;甄平;高秋明;薛云;

    [目的]观察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修复儿童胫骨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4~2009年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儿童胫骨长节段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12例,肿瘤切除后,采用健侧带血管腓骨移植重建患侧胫骨,切取健侧腓骨长度为7~14 cm,平均长度10.1 cm。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影像学检查、Ennek ing评分结果评定疗效。[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4年,平均18个月。Ennek ing评分26~30分10例,20~25分2例,X线片示术后2~4个月内骨性愈合,移植的腓骨均有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无复发。[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是修复胫骨良性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2010年01期 v.18;No.24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个案报告

您知道吗? SICOT Newsletter每月个案

  • 病历摘要(6)

    为帮助青年医生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经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网站同意,本刊每月将该网站推出的一例典型病人资料进行摘登,供国内读者参与讨论和学习。

    2010年01期 v.18;No.243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蓬勃发展的中国矫形外科

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