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简讯

临床论著

  • 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张劲松;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

    [目的]探讨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后路减压后行Dynesys内固定术。[结果]随访(26.2±7.3)个月(17~34)个月,VAS评分:术前(8.2±0.9)分(6~10分),术后(2.2±1.3)分(0~5分)(P=0.001);Oswestry评分:术前(72.4±17.0)分(45~89分),术后(22.4±14.7)分(0~43分)(P=0.002)。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结论]减压结合Dynesys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防止固定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动力性固定方法。

    2010年11期 v.18;No.253 881-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单侧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疾患的临床研究

    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刘晓东;杨安礼;

    [目的]评价单侧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治疗腰椎退变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48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按照手术切口及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单侧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3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TLIF术联合双侧椎弓根钉固定(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治疗。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A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9.1个月,B组随访9~36个月,平均24.6个月。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与个人平均器械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满意率、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TLIF术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器械费用低,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腰椎退变疾患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010年11期 v.18;No.253 884-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Coflex系统植入术及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对比观察

    李志琳;钱济先;李存孝;文益民;马保安;范清宇;

    [目的]对比Coflex系统植入与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方法]抽取连续的30例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施行Coflex系统植入和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传统减压融合术相比,Coflex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降低。随访期间Coflex组无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Coflex植入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新术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010年11期 v.18;No.253 88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

    孙永强;王上增;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组12例(12髋)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皆有髋关节手术病史。明确诊断后,应彻底清创,取出内植物,锯除破坏侵蚀的股骨头颈,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活动性间隔器,术后抗感染治疗,3~6个月后二期重建,采用全生物型人工关节进行置换,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8分。[结果]所有患者二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5个月,无1例在最后随访期间有感染复发。术后两年Harris评分平均89.3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治疗,不要等待,应彻底清创,取出内植物,锯除股骨头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旷置,人工全髋置换。它是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感染复发率,大大缩短了病程,可提高髋关节重建的成功率。

    2010年11期 v.18;No.253 892-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张军;孙磊;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5月~2007年11月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共362例,获得完整随访124例,采用Lvsholm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按交锁征、X线分级、关节镜分级、手术方式将病人分为亚组。资料数量化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软件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4例患者随访7~96个月,平均39.6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46.10±2.80)分,随访时(70.69±2.90)分,两者差异显著(t=9.362,P<0.01)。有无交锁征组间差异显著(F=10.654,P<0.01),不同X线分级组间差异显著(F=18.008,P<0.001),不同关节镜分级组间差异显著(F=9.293,P<0.001),不同手术方式组间差异显著(F=7.443,P<0.01)。以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X线分级(B=-9.320,P<0.01)、关节镜分级(B=-10.411,P<0.01)、交锁(B=9.820,P<0.01)、手术方式(B=11.432,P<0.05)、入选方程(R=0.561,F=13.688,P<0.001)。[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X线分级、关节镜分级、交锁及手术方式是影响疗效的因素。X线和关节镜分级越重手术效果越差,有交锁者疗效好于无交锁者。

    2010年11期 v.18;No.253 895-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nke Ⅰ型脊柱侧凸

    殷海东;黄明光;黄东生;彭焰;杜开利;杜庆钧;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nke Ⅰ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Ⅰ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Ⅰ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2010年11期 v.18;No.253 899-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手术治疗体会

    邵为;龚凯;王哲;陈步俊;闫铭;禹晓东;罗卓荆;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7例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黄韧带囊肿1例,小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6例;病变位于L4、5节段5例,L5S1节段2例。术前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CT与MRI检查,其中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椎间不稳。治疗方法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囊肿切除、关节突内侧1/3切除术,伴椎间不稳患者加行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个月,通过VAS及ODI量表评估治疗结果。[结果]7例病人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5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3例术前存在下肢感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CT及MRI影像学诊断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相符。[结论]腰椎椎管内小关节突旁囊肿是下腰痛的病因之一,CT及MRI检查对其有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2010年11期 v.18;No.253 903-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吕琦;陈学明;周忠;王万明;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经后路矫形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8年8月,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11.6岁。术前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右Bending位X线片、CT及全脊柱MRI;其中,先天性半椎体11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3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侧凸Cobb’s角平均78°(35°~156°),后凸平均25°(15°~38°)。对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9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美国,史赛克)固定术,2例行后路长节段矫形卢氏环内固定融合术;对于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的3例及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h(3.5~7.5h);平均术中出血850ml(300~2100ml);平均随访43个月(10~82个月),术后侧凸平均28°(11°~38°),矫正率64%;术后后凸平均16°(7°~33°),矫正率36%,均骨性融合;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中发生大出血,经大量输血后,病情平稳。长期随访发现内固定断裂3例,曲轴现象2例,但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是复杂的骨骼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对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2010年11期 v.18;No.253 907-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来稿摘登

个案报告

经典文献史料

会讯

综述

国外文摘

实验研究

  • 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长期转归实验研究

    扈延龄;王成琪;王昌德;叶发刚;陶昊;

    [目的]观察和比较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后的长期转归情况,为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进一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行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在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骨软骨移植物取材进行关节软骨蛋白多糖、软骨细胞活性检测和软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新鲜和冷冻骨软骨移植物中蛋白多糖阿尔新蓝染色强度和存活软骨细胞比率术后均下降,且在各时间点新鲜移植组的结果优于冷冻移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微结构显示软骨细胞退行性改变。[结论]新鲜和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在移植术后较长时间均出现严重退变,冷冻骨软骨移植物退变较严重,其作为关节软骨缺损治疗方法目前是不可行的。

    2010年11期 v.18;No.253 928-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节滑液对重建韧带腱-骨愈合的影响

    周宪华;孙磊;

    [目的]观察关节滑液对关节内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5~3.5kg/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自体带血供半腱肌转移建立胫骨隧道-肌腱界面模型。右侧胫骨隧道不与关节腔相通,无关节滑液浸入;左侧胫骨隧道与关节腔相通,有关节滑液浸入。1组于术后8周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其余3组分别于术后2、4、8周取材,行HE、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界面组织愈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无关节滑液组和有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无显著差异,被肉芽组织填充。术后4周,无关节滑液组成纤维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增生明显,胶原纤维合成明显增多,明显优于有关节滑液组。术后8周,有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由结缔组织连接,但连接仍不够紧密,胶原纤维大量合成,不规则排列。无关节滑液组腱骨界面连接紧密,胶原纤维致密,排列规则。界面组织细胞计数比较结果显示各时间组和各组内时间段无关节滑液组与有关节滑液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生物力学测试无关节滑液组抗拉力强度显著高于有关节滑液组(P<0.05)。[结论]关节滑液对重建韧带腱骨愈合有负面影响,不利于重建韧带的腱骨愈合,提示阻止关节滑液进入骨隧道可能对改进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有益。

    2010年11期 v.18;No.253 93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关节软骨源性多孔支架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长期疗效观察

    赵斌;王玉;黄靖香;眭翔;张莉;田玥;王鑫;汪爱媛;许文静;卢世璧;

    [目的]对关节软骨源性多孔支架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长期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实验动物新西兰大白兔共10只,分两组:(1)关节软骨源性支架对照组:缺损内置入关节软骨源性支架;(2)关节软骨源性支架复合细胞组:缺损内置入关节软骨源性支架-自体软骨细胞复合体。手术后15个月取材做大体摄像,甲醛固定、10%EDTA脱钙,石蜡切片,采用四种组织化学染色法(HE、奥新兰(AB)、甲苯胺兰(TO)、藩红花"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修复后的兔关节软骨组织细胞形态特征。[结果]关节软骨源性支架对照组,大体观察关节表面有凹陷。石蜡切片HE染色见未修复缺损处为梭形细胞,纤维软骨,缺损处AB、甲苯胺兰、藩红花"O"染色为阴性,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关节软骨源性支架复合细胞组,大体见关节软骨表面修复平整、光滑。常规HE染色镜下见软骨全层修复良好,为透明软骨细胞,可见软骨陷窝潮线排列结构。细胞外基质特染:AB、甲苯胺兰、藩红花"O",Ⅱ型胶原特种染色均为阳性。[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关节软骨源性支架组为纤维软骨组织结构,未能完全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而关节软骨源性支架复合细胞组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良好,未见退变,具有软骨组织的特征。

    2010年11期 v.18;No.253 937-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骨盆包虫病的外科分区与手术治疗

    江仁兵;锡林宝勒日;白靖平;何祖胜;周洋;

    [目的]探讨骨盆包虫病的外科分区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共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42岁,平均31岁;髂骨包虫4例(Ⅰ区),骶髂关节3例(Ⅳ区),4例(Ⅰ区)采取边缘切除+骨水泥填充,3例(Ⅳ区)采用边缘切除+后路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3年,2例复发,均为Ⅳ区病变复发。[结论]Enneking外科分区的方法对骨盆包虫的切除范围、是否重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手术治疗是临床主要方法,边缘切除+骨水泥填塞方法疗效较好。

    2010年11期 v.18;No.253 94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改良及经典Salter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比较

    乔永东;司建炜;刘建波;王自立;

    [目的]对经典Salter截骨术和改良Salter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89例107髋患儿,根据术式不同分成两组:(1)经典Salter手术组47例56髋。严格按Salter手术进行操作,术后贝氏石膏固定。(2)改良Salter手术组42例51髋。截骨时用骨刀在髂前上下棘之间从前向后截断仅保留坐骨大切迹的少许皮质。用同种异体骨植入在截骨处,不用细克氏针固定,同时在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6例,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参照1994年全国小儿髋关节疾病专题研讨会修订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经典Salter手术优良率为78.0%,平均总评分22.80分,为良。改良Salter手术组优良率为96.4%,平均总评分28.74分,为优。[结论]改良Salter手术组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明显优于经典Salter手术组,而且改良Salter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少,外形及术后功能均好。

    2010年11期 v.18;No.253 944-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骶骨肿瘤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术前评估的意义

    谢景运;石永新;羊明智;王文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骶骨肿瘤术前评估及临床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对12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薄层扫描,术前评估病变的性质、累及范围、肿瘤的血供状态和肿瘤周围的血管情况。[结果]83.3%的病例术前诊断性质与病理结果一致;81.8%的骶骨破坏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72.7%的手术病例肿瘤的血供状态和肿瘤周围的血管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术前能够准确地评估骨盆肿瘤的性质、累及范围、肿瘤的血供和肿瘤周围的血管状况,对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方式及术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11期 v.18;No.253 947-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经椎板间隙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陈剑峰;张亚峰;杜建明;戴训刚;刘一奇;田小武;

    [目的]评价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5~2008年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23.6个月),所有患者的JOA评分及改善率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结论]椎板间隙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性强,减压较彻底,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2010年11期 v.18;No.253 950-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熊英辉;贝抗胜;刘建平;谢俊玲;唐华军;张特;

    [目的]探讨、评价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中远期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2001年4月~2004年10月间采用MED治疗LDH并获得5~8年中长期随访的6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同时将单纯性LDH者41例列为A组,将LDH合并局限性椎管狭窄的25例列为B组。[结果]66例共行髓核摘除76个、椎板间隙开"窗"87处。每"窗"减压平均占时40min;每例术中出血平均50ml。术中并发症有:损伤硬脊膜3例,导针直接穿破黄韧带2例。平均随坊6.7年,根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总体优良率92.4%,复发率3.0%;A组优良率为95.1%,B组优良率为88.0%,经x2检验,A、B两组间的优良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MED治疗LDH是安全可靠的,中远期优良率较高,适用于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有局限性椎管狭窄者。

    2010年11期 v.18;No.253 952-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名家讲坛

研究与探讨

  • 读《从生物骨骼的起源与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有感

    桂鉴超;谢鸣;黄若坤;李刚;沈永训;

    社会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学科间严格的分界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多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以问题导向、产业驱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模式日益受到关注,推进跨学科研究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升科研竞争力、保持领先优势的有效途径。在跨学科研究中,旁观者的视角、其他学科的方法、结果以及信息交流,构成了创新的催化剂与引发创新的重要源泉,从而在传统学科版图之外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人类为什么会生病,人类的病种为何比其他哺乳动物多许多倍,人的健康概念、疾病特点、社会发展与医疗模式的演变有没有规律?一个新兴的进化生物学与医学交叉的学科——"达尔文"进化"医学"在北美和欧洲已初露端倪,而且,科学家和医学人士就达尔文医学已举行了多次国际会议,可以预测,进化生物学、进化(达尔文)医学、基因医学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可能会出现第3次医学革命,届时,现有的临床医学思维方法与医疗模式,将会发生突破性的改变。秦泗河教授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国内首先将达尔文进化论、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方法与矫形外科学交融,从多维视角,超越学科思维的整体观,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知识体系,发起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究——"进化(达尔文)骨科学",近年来先后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发表了多篇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相关论文,提出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详见《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24期1910-1914页),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现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4位学者的读后感,全文刊载,希望这些文章能对我国"进化骨科学"的研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同仁关注和参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2010年11期 v.18;No.253 96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