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华松;周建伟;邹德威;谭荣;王晓平;王蒙;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后路非全椎体截骨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13~32岁,平均19.2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80°~135°,平均96.2°,矢状位Cobb角56°~102°,平均73.5°。均采用后路顶椎附近凹侧脊旁软组织、椎板间隙和小关节松解,再用直的短棒连接并强力撑开,矫正部份畸形,再分别在凹侧和凸侧进行双棒进一步矫形和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36.5个月。术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35.3°,矫正63.3%,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40.2°,矫正58.2%。术后矢状位Cobb角平均33.4,°矫正54.6%,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36.8°,矫正49.9%。[结论]对于椎体间无骨性融合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在充分松解的基础上,采用直的短棒强力撑开后再矫形,不需要全椎体截骨就能够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避免了截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23-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翟吉良;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3月~2007年11月以来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本院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76例(91髋)患者进行随访。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股骨及髋臼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变化,并测量髋臼内衬线性磨损量。[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68例(82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1%,随访时间平均为48.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分(5~86分),末次随访时为93分(53~99分),优良率为90.2%。术后1例患者发生与活动相关的大腿痛,影像学上9髋股骨假体发生早期不稳定,14髋发生应力遮挡,5髋发生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或翻修病例。[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但存在一过性大腿痛、应力遮挡、异位骨化、假体磨损等并发症,故需长期随访。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27-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徐广辉;张咏;满毅;邵将;贾连顺;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双手功能障碍程度。[方法]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1例按年龄3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进行分组,选择年龄、性别及例数均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Duru z′s Hand Index(DHI)手部功能指数评分法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双手功能进行定量评分。患者颈椎病严重程度评价采用改良JOA评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左右手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对患者手部功能评分及JOA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年龄由低至高4组中,DHI评分均值在Con-trol及CSM组分别为88.6±1.0、82.1±5.6;86.3±1.8、80.2±4.3;80.8±4.8、71.9±6.6;79.4±6.3、62.5±7.4,CSM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各年龄组左右手评分及均值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M组JOA评分在各年龄组分别为13.0±1.8、12.4±1.7、11.7±1.4、10.3±1.4,JOA评分与DHI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497、0.459、0.482(P<0.05),二者具有相关性。[结论]Duru z手部功能指数能较客观并定量地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部功能障碍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部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并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32-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蔡国平;刘德昌;熊敏;张新潮;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2月~2008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6岁。按AO/ASIF分型均为C3型。其中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5例。[结果]术后随访24~118个月,平均37个月,35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1年随访,32例关节面台阶<2mm,3例关节面台阶>2mm;平均桡骨高11.11mm(8~15mm);平均掌倾角8.37°(-5~20°);平均尺偏角21.83°(13~25°)。与健侧相比,尺偏角、桡骨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掌倾角较健侧相比平均丢失了2.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1%。[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病人腕关节、前臂及手的功能恢复好,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病人主观满意率高,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36-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卫;康两期;丁真奇;洪加源;练克俭;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辅助下和切开直视下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疗效,探讨椎间盘镜辅助下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优越性。[方法]2004年8月~2008年8月本院共收治股骨远段骨折患者52例,其中32例采用椎间盘镜辅助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20例采用切开直视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评价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结果]52例患者术后随访10~26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功能评价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椎间盘镜组优良率93.8%,切开组优良率65.0%;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镜辅助与直视切开下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40-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韦敏克;尹东;梁斌;丘德赞;李宏宁;韦建勋;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处理及其疗效。[方法]1999~2009年5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手术中出现硬膜损伤及脑脊液漏23例,为术中减压损伤硬膜、骨折块刺破硬膜或骨折移位致硬膜严重撕裂伤所致。硬膜缺损面积(0.6~3.0)cm×(0.8~2.5)cm。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医用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处理。术后取低枕平卧位,常规应用甲强龙、甘露醇及抗生素4~6 d。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结果]经术中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和术后辅助处理后,21例治愈,切口Ⅰ期愈合;另2例术后存在脑脊液漏者,分别在术后8、15 d治愈。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23个月)。全部病例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效果良好。[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中发生CSFL者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医用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处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疗效满意。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45-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元虎;郑光彬;许鹤星;南军;吴茂成;李康杰;
[目的]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后路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Denis分类Type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实施了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平均7 d,平均年龄38.6岁。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采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的后路固定法。植骨采用经椎弓根切除椎间盘椎体间植骨的方法。[结果]局部后弯从术前的Cobb角平均15.5°改善到4.7°。术后平均28个月随访时为9.4,°平均损失4.7°。[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加强前柱的支持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79-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上增;孙永强;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支持板恢复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稳定性的疗效。[方法]采用跟骨解剖支持板治疗28例(36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结果]跟骨骨折术后Bhler′s角,Gissane′s角、丘部总高、轴长和体宽明显恢复,功能恢复优良率97.2%。[结论]跟骨解剖支持板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恢复距下关节的稳定性。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81-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勇;梁文清;常西海;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手法复位或辅以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随访6~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9周。最后一次随访时,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包括疼痛、功能状况、腕关节活动度、握力):优40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8%。[结论]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既能使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又有利于术后早期手和腕部的功能康复锻炼,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84-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博;黄擘;姜曙祥;刘春新;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二期重建修复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例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病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46岁。缺损最短8.0 cm,最长23 cm,首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清创、伤肢股骨外固定、闭合创面。二期大段同种异体股骨段修复骨缺损并骨折内固定。[结果]13例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感染,无钢板离断,无异体骨骨折。按Kilmer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1],本组优4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69.2%。[结论]I期清创,外固定;二期同种大段异体骨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方式临床疗效满意。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86-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述祥;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31例33髋,均为单切口微创技术,并与同时期微创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8例31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体重指数、髋关节功能等大致相同。分析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假体位置、并发症等,并进行两组病例对比研究。[结果]小切口THA组与传统THA组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近。小切口组平均切口长度9.2 cm(7~11 cm),传统手术组15 cm(12~20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手术期出血量小切口组450 ml(200~600 ml),传统组800 ml(600~1200 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疼痛评分5.1分,传统组为6.5分(P<0.05);术后6个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93.8分(85~99分);传统组92.1分(82~96分)(P>0.05)。小切口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两组THA均未出现术后脱位、感染。肢体不等长各2例,但差异均在1 cm以内,两组均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可选择性用于部分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且可获得与传统后路THA相同的治疗效果。
2010年16期 v.18;No.258 1389-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