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志明;徐冠华;贾连顺;周许辉;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朱乐银;崔颖;
[目的]探讨颈椎一期前-后-前入路360°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首先采用仰卧位,经颈椎前路摘除脱位椎间的椎间盘和其他致压物;然后变换体位为俯卧位,经后路手术切开撬拨复位,采用侧块螺钉固定脱位椎节并植骨融合;最后将患者重新置仰卧位,经颈椎前路彻底清除残留的椎间盘和上下终板,常规髂骨块植骨及自锁钛板内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8~32个月,平均17.6个月。颈椎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落,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无1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0.8级。[结论]颈椎一期360°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以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解除颈髓压迫,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不易造成脊髓损伤加重,可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2010年18期 v.18;No.260 1497-1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永旺;孙俊英;杨立文;骆园;杨茂伟;
[目的]观察髓腔解剖交锁假体(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全髋置换24例26髋,平均年龄53.7(32~69)岁,术后进行7年3个月~12年5个月随访,平均9.7年。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线进行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1.3分,优良率达88%,95%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X线随访:25髋(96.2%)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3.8%)内翻位,末次随访股骨假体位置无改变,24髋(92.3%)髓腔填充良好,24髋(92.3%)骨长入。股骨假体周围区域性透亮带10髋(38.5%),无1髋全周透亮带;骨溶解1区11髋(42.3%)、7区11髋(42.3%);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8髋(30.8%),骨性底座5髋(19.2%)。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异位骨化I度2例,Ⅱ度2例,Ⅲ度1例。[结论]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良好的髓腔填充是获得假体最佳固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较高,远期有假体松动可能,需进一步观察。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01-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海振;刘建湘;郑启新;刘国辉;杨述华;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治疗结果,分析影响髓外硬膜下肿瘤术前症状与预后及复发的因素。[方法]自2004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84例,男41例,女43例。年龄14~76岁,平均44.2岁。病程1周~15年,平均25.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SA)评估疼痛,Nurick′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来探讨手术的疗效,同时调查肿瘤病理诊断类型,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肿瘤在髓外硬膜下的位置并分析这些因素对术前神经症状和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1~5年,平均30个月。在所有病例中VSA评分从8.0±1.2减到1.2±0.8(P<0.005),Nurick’s分级从3.0±1.3减到1.0±0.0(P<0.001),患者的术前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前症状与肿瘤类型、症状持续时间和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性,术后疗效与术前症状严重性及病程长短有关。5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复发。[结论]髓外硬膜下肿瘤多可通过后路手术切除,大部分病例症状明显改善。积极手术切除是髓外硬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06-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进峰;周东生;马学晓;刘涛;王璐璐;刘勇;
[目的]研究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第一外显子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骨肉瘤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骨肉瘤发病的遗传因子,为临床早期发现骨肉瘤发病的高危人群并早期诊断骨肉瘤这个难题探索一条新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本院骨科骨肉瘤患者42例,男27例,女15例和从本院健康查体中心获得的10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GF-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组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差异的检验;统计结果行X列表的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与骨肉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骨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存在TGF-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多态性在骨肉瘤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101),但TT基因型与TC+CC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35),表明在骨肉瘤组TT型患者多(占42.86%,高于对照组25%),证明TT基因型会减少TGF-β1基因的表达,使早期TGF-β1的抑制肿瘤作用减弱。[结论]TGF-β1基因29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中,TT基因型是影响骨肉瘤发病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10-1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剑锋;吕世桥;沈炳华;王磊升;刘建青;王静杰;杜伟;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术后骨水泥(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在椎体中的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单椎体)98例患者。根据术后骨水泥在椎体中的位置分为两组:侧方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未过中线)42例,中位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中央,越过中线)5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以下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I(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VAS、ODI评分、SI及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间相比,VAS、ODI评分、SI及Cobb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见患椎侧方再压缩。[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位置对疗效没有显著影响,骨水泥偏一侧者不会增加椎体再次侧方压缩的风险。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14-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冬发;侯之启;彭昌贵;罗琦;李日旺;陈璟昆;罗鹰;陈祝江;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提出预防的方法。[方法]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采取不同的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5例,获随访158例,随访时间7~48个月,平均21个月。研究这158例病例信息与影像资料,对内固定失效病例,分析其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手术内固定不完善27例(17%),内固定失效10例(6.3%)。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3例,拉力螺钉穿透股骨头2例,拉力螺钉退钉5例,股骨头外移1例,髋内翻2例,拉力螺钉深度不够6例,股骨颈变长1例,股骨头旋转、内固定物松动1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骨折不愈合2例。[结论]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拉力螺钉的深度和位置不良,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髋内翻未纠正,小粗隆骨块处理的疏忽,骨质疏松,过早负重。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18-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磊;柴益民;郑宪友;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科自2003年6月~2009年10月,对20例有异位骨化症状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单剂量7 Gy的照射。其中15例患者接受异位骨化灶的手术切除,之后进行放疗以防止异位骨化复发;有5例患者因为存在高危因素而进行预防性的放疗。13例患者在术前4 h内放疗,7例患者则在术后接受放疗。采用X线片结合Mayo肘关节评分来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6.3个月。20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随后予病灶再次切除。患者的Mayo评分最低为45分,最高为100分;其中13例患者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100分。5例患者存在关节活动轻度受限,Mayo评分从75~95分不等;还有2例有持续的关节疼痛、活动明显受限,Mayo分为45、50分。本组未发现皮肤溃疡、尺神经炎等放疗副作用。[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单剂量7 Gy的放疗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防治是安全、有效的。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23-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斌;王玉;彭江;张莉;赵喆;许文静;卢世璧;
[目的]观察软骨素酶ABC处理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去除效果以及对活性成分层粘蛋白(Laminin)的影响。[方法]取12根新鲜猪坐骨神经,每段长60 mm,应用7%脱氧胆酸钠与7%Triton X-100制备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软骨素酶ABC处理组,将6根去细胞异体神经浸泡在包软骨素酶ABC(2 U/ml)的PBS(pH7.4);对照组(n=6)为PBS液浸泡。两组处理时间均为16 h37℃水浴。分别对两组神经行HE染色以及CSPG、Lamin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HE纵切片均未能观察到细胞,红染的神经基底膜呈波浪状纵形排列,轴突消失而形成管柱状空隙;对照中CSPG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经软骨素酶ABC处理后CSPG免疫荧光染色阴性;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基底膜管成分层粘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为阳性。[结论]经软骨素酶ABC处理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特异性降解了不利于神经生长的成分CSPG,而对去细胞神经中促神经生长成分Laminin无影响,可能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良好的移植物。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47-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廉永云;裴福兴;程惊秋;俞明哲;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RANK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钛显微粒子刺激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高、低剂量的塞来昔布培养6、12h,以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为阳性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RANKL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受钛显微粒子刺激后,上调RANKL mRNA的表达;低剂量(第3组)和高剂量(第4组)的塞来昔布在给药6 h时,轻度上调RANKL mRNA的表达,而在给药24 h后,显著抑制RANKLmRNA的表达,高剂量组抑制效果更明显。[结论]塞来昔布可抑制钛颗粒刺激后PBMC中RANKLmRNA的表达,从而可能抑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增殖活化导致的骨吸收和骨溶解。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50-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春妹;舒衡生;邵珩;赵志明;李云生;
[目的]观察兔缓慢肢体延长中周围神经损伤及其自然修复过程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35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长度为1 cm后,分别于停止延长时,停止延长后1、2、4、8周取材,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各时相胫神经延长区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延长1 cm时,光镜下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部分郎飞氏结区增宽,髓鞘肿胀,可见神经纤维扩展性脱髓鞘;电镜下神经纤维髓鞘板层结构疏松,可见空泡状髓鞘变性,肿胀压迫轴突。延长后7 d,光镜下神经纤维除明显损伤性病变外已出现轻度修复性变化;电镜下可见有新形成的髓鞘。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损伤逐渐自我修复,至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但仍可见有新生的髓鞘。[结论]缓慢肢体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亚临床损害是暂时的、可逆的,并且在神经损伤的同时其自然修复就已开始。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54-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宋连新;彭阿钦;郝建东;吴春生;宋朝晖;张世强;张英泽;
[目的]比较锁定螺钉和普通螺钉取出困难的发生率,分析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分布和预防方法。[方法]本文前瞻性研究了本院2009年390枚锁定螺钉的取出术,同期取出的505枚普通螺钉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螺钉取出困难发生率。在锁定螺钉组内根据年龄、骨折部位、内固定术后时间和螺钉型号进行分组,组内比较取出困难的发生率。[结果]5枚普通螺钉和18枚锁定螺钉无法顺利取出,x2检验结果表明普通螺钉和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锁定螺钉组内,x2检验内固定术后5年以上、3.5 mm锁定螺钉的取出困难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内固定5年以内、5.0 mm锁定螺钉的发生率。[结论]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螺钉,主要是3.5 mm锁定螺钉取出困难,并且内固定术后5年以上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时,要严格按照AO原则操作,正确使用限制扭力螺钉改锥和瞄准器,防止螺钉钉尾孔和钢板螺钉滑槽的破坏。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59-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俊建;范存义;王建广;阮洪江;蔡郑东;
[目的]探讨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患者7例,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握力大小及(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7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术前的前臂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和PRWE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7°±9°,16°±12°和46±10;术后分别为74°±7°,80°±7°和26±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握力术前(25±9)N与术后(27±7)N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Sauv啨-Kapandji手术进行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重建,配合早期功能操练,疗效满意。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62-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婷;陈强;
[目的]探讨锁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复发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锁骨骨髓炎锁骨切除术后10年对侧锁骨再发的病例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锁骨骨髓炎的诊断鉴别要点。[结果]锁骨骨髓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多发生于血源性细菌播散,诊断及鉴别需借助X线、CT等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治疗上应坚持足量、联合抗炎治疗。[结论]锁骨骨髓炎临床比较少见,可出现迁移不愈及远处复发,应结合影像及病理检查等才能较好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64-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向志军;钟生才;林伟;张小兆;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2例,通过主客观两方面评价术后疗效并浅谈体会。[方法]2005年4月~2009年4月,通过一期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3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2.5 cm;交界性后凸25例病人未在正常范围内;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平均为59.5°(41.4°~89.7°);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及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并记录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观评价指标应用脊柱侧凸SRS-22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48个月),双肩相对高度平均为0.5 cm,外形明显改善;术前交界性后凸未在正常范围内的25例病人,术后22例已恢复正常;术后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为22.4°,平均矫正率为62%,按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将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应用脊柱侧凸SRS-22量表进行测试,所有家属对手术效果均表示较满意。[结论]后路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只要固定椎选择合理、椎弓根钉准确植入、同时掌握正确的转棒技术,就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67-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力更;安志刚;郑煦光;张瑞杰;马爱国;王乐;杨海涛;
[目的]总结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198例,其中190例进行随访,所有的骨折均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分型,根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分别用Kocher-Langengback切口74例,髂腹股沟切口37例,前后联合切口71例,髂股延长切口16例,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及螺丝钉内固定。[结果]190例髋臼骨折经2~7年,平均4年10个月随访,按M atta评定法,优97例,良67例,尚可17例,差9例,术后发生骨性关节炎9例;异位骨化27例;创口感染1例;坐骨神经损伤7例,股神经损伤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1例病人死亡。[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移位及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径路,良好的手术整复工具,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70-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朝阳;谭俊铭;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通过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C型骨折21例,经过平均1年4个月的随访,以Ju-piter评分校准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Jupiter评分优3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达85%,2例术后5个月出现尺骨鹰嘴克氏针退针。[结论]经尺骨鹰嘴入路双钛板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73-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艳玲;左立新;高雁卿;王军霞;
[目的]对比膝关节小切口与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治疗效果。[方法]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患者32例,随机分为关节镜手术组和小切口手术组。关节镜组手术17例,内侧小切口组手术15例。切取的腓骨长肌腱约20 cm并将其平均分为两段。在关节镜下或膝关节前内侧3~5 cm小切口切开关节,用重建器械建立胫骨、股骨骨隧道。将腓骨长肌腱的上、下段从建好的后交叉韧带隧道中穿出,拉紧后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术后经过平均24个月随访,检查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未出现膝关节不稳定症状。两组膝关节平均屈曲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内术前、术后的Lysholm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术后Lyshol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又韧带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2010年18期 v.18;No.260 1575-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