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大龙;曹俊明;申勇;丁文元;徐佳欣;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此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9年6月以来采用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7~61岁,平均49.7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19个月。其中23例有外伤史。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颈髓症判定标准对患者术前、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情况,并对手术前后数据分别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于术后1个月恢复;2例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经治疗后愈合。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及内固定失败等现象。术前JOA评分(8.26±1.32)分,术后随访时(12.34±1.21)分,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D值(3.26±0.15)mm,随访时为(7.34±0.21)mm,手术前后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2010年19期 v.18;No.261 1585-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健;吴溢峰;赵洪普;张振山;
[目的]对因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患者,测量评价术前、术后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PSA),为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30膝24例术后HSS评分70分以上的患者,收集术前、术后X线侧位片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格式的相片,测量髓内、髓外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结果]髓内参照法,术前胫骨内、外侧平台及术后假体后倾角分别为13.1°±3.3°,9.8°±3.5°,5.1°±2.3°,三者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髓外参照法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参照法,术后假体后倾角和5°后倾截骨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同,术中胫骨截骨应符合髓内参照法5°或髓外参照法8°后倾截骨标准,以恢复包括关节软骨、半月板在内的后倾角度,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2010年19期 v.18;No.261 1588-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孙立杰;张立军;
[目的]运用三维CT重建技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弯进行脊椎的三维分析,得出畸变椎体和后方椎板结构的对应关系,从而指导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对4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脊柱三维CT重建检查,观察畸变脊椎的前后方结构。将前方结构畸形分为形成障碍(完全分节半椎体、半分节半椎体、楔形椎和蝴蝶椎)和分节障碍(融合椎和单侧不分节骨桥),将后方结构分为完全分节单侧半椎板、完全分节双侧半椎板、半分节半椎板、错位椎板、融合椎板、椎板裂及正常椎板。根据畸变椎体找到对应后方椎板,分析椎体畸形和椎板的对应关系。[结果]4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共有105个畸变椎体,其中33个完全分节半椎体对应6种后方结构,14个半分节半椎体对应5种后方结构,8个楔形椎体对应3种后方结构,18个蝴蝶椎对应3种后方结构,5组融合椎体对应2种后方结构,7组单侧不分节骨桥对应1种后方结构。[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不仅存在不同类型椎体的畸形,同时伴有不同类型的椎板结构,并且两者存在对应关系。
2010年19期 v.18;No.261 1592-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雨;王群波;邵高海;李波;
[目的]探讨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8年4月经胸膜外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肋骨植骨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45例多发下胸椎结核;男31例,女14例;年龄30~67岁,平均41.3岁。2~3个椎体破坏31例,≥4个椎体14例;12例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7例;Cobb角15°~36°,平均24.5°。术前抗结核治疗4~6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行肋骨植骨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5~2年。[结果]45例患者随访18~36个月,平均28个月。完全缓解28例,治愈率62.22%;部分改善13例,好转率28.89%,合计恢复率为91.22%。术后12月Frankel分级:B级1例,D级3例,E级8例;术后Cobb角0~12°,平均5.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8.6°,最终一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7°,后凸角度平均丢失1.9°;所有植骨骨性融合。[结论]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多发下胸椎结核,既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2010年19期 v.18;No.261 1595-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雪华;周育松;乔晓光;夏和桃;彭爱民;樊涛;孙贵耀;张薇;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的下肢畸形。[方法]根据Ilizarov技术原理,研制了外固定牵伸器械并应用于治疗。2007年4月~2010年3月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者,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4岁(3~42岁),将外固定牵伸器安装于患肢,铰链关节注意对准踝关节间隙,根据畸形情况行少量截骨及软组织松解术,术后5 d开始旋转牵伸杆矫正畸形,根据畸形情况随时变换牵伸杆位置以满足矫正的需要。畸形矫正满意后,患者带架维持矫正位4周,并使患肢参与负重,拆除外固定架后以石膏固定1~2个月。带架时间6~18周,平均9周。[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24~34个月),全部病例无皮肤坏死、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酒精湿敷后好转;3例负重后踝关节轻度疼痛。[结论]微创牵伸技术对缺血性肌挛缩下肢畸形的矫治疗效满意。
2010年19期 v.18;No.261 1599-1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小强;邹天明;陈广祥;王东来;李力;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两者的优缺点。[方法]收治72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其中采用DHS 4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早期Harris评分以及半年、2年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24~48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可有较早的下床活动和早期良好的Harris评分,但是,无论在手术时间上,还是在手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比较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明显高于DHS内固定组;6个月后的Harris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仍应以内固定治疗为首选措施,应慎重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02-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谢幼专;朱振安;卢建熙;Hardouin P;戴尅戎;汤亭亭;孙晓江;
[目的]观察三维动态灌注法构建的大段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羊胫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灌注型生物反应器对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大段磷酸三钙柱状载体进行动态灌注培养或静态培养2周,通过葡萄糖日耗量、乳酸生成量监测细胞在载体内的扩增。在羊胫骨干节段性骨缺损中分别植入β磷酸三钙、静态培养和动态灌注培养的组织工程化骨,通过X线片、大体观察、硬组织切片和形态计量学检查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动态培养法葡萄糖日耗量及乳酸生成量明显高于静态培养法。单纯β磷酸三钙、静态培养和动态灌注培养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骨缺损16周后的临床愈合率分别为0/6、2/6、4/6。动态灌注培养组的材料残余率明显低于单存材料组(P<0.05)。[结论]三维动态灌注培养法构建的大段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羊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优于传统静态培养法。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26-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飞;陈鸿辉;杨小红;王文;沈雁;梁佩红;谭见容;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相同时间点实验组拉断负荷、极限拉应力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力学特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早期愈合,提高其力学特性。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31-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冲;刘金钊;胡有谷;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雄性大鼠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通过在大鼠膝关节腔注射4%papain(木瓜蛋白酶)溶液0.2 ml制作骨性关节炎模型和采用持续光照的方法建立大鼠去松果体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Ⅰ组:正常对照组(n=10);Ⅱ组:骨性关节炎组(n=10);Ⅲ组:Ⅱ组+持续24 h光照组(n=10);Ⅳ组:Ⅲ组+给予褪黑素治疗(n=10)。成功建立模型1周后,Ⅳ组左膝关节腔注射浓度为20 mg/ml褪黑素溶液0.2 ml,每周4次,共4周。注射最后1次后,应用ELISA测取大鼠2 Am和2 Pm的血清褪黑素含量,并处死全部老鼠,同时切取股骨髁进行大体观察,之后脱钙制片,行HE染色观察和IL-1β、TGF-β1免疫组化观察(均采用Mankin法进行评分)。[结果](1)大体观察:Ⅰ组软骨表面光滑,有弹性且边缘规整;Ⅱ组软骨表面凹凸不平,失去原有的光泽,存在软骨软化现象及软骨下骨外露;Ⅲ组较Ⅱ组严重;Ⅳ组软骨软化现象消失及软骨剥脱,软骨下骨外露减少。(2)组织学观察:Ⅰ组软骨细胞大小一致,排列规整;Ⅱ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局部可见簇聚现象;Ⅲ组较Ⅱ组严重;Ⅳ组软骨细胞排列较规则,炎性细胞侵润明显较少。(3)免疫组化观察:Ⅳ组关节软骨IL-1β表达显著低于Ⅲ组和Ⅱ组。Ⅳ组关节软骨TGF-β1表达显著高于Ⅲ组和Ⅱ组。同时,4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Mankin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雄性OA模型大鼠在持续光照下可以加快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的的退变进程。浓度为20 mg/ml的褪黑素溶液0.2 ml关节腔注射4周后能够抑制骨性关节炎的进一步发展,其可能作用机制与上调软骨生长因子TGF-β1及下调炎性因子IL-1β表达有关。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35-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浩;王利;杨晨;袁宏;
[目的]观察采用单一切口内窥镜下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并探讨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0月~2009年12月在腰椎间盘镜下治疗的两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男68例,女25例,其中L4、5、L5S1间隙81例,L3、4、L4、5间隙12例。[结果]93例术后没有神经根损伤,术前症状体征消失,随访没有复发。[结论]椎间盘镜下摘除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与采用传统的后入路开窗、半椎板切除治疗两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手术创伤,保持了脊柱后柱、中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最大程度避免对脊柱后柱复合体的损伤,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疗效。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43-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士;乔伟;羊国民;徐国平;郭德权;孔德宏;韩东杰;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特点和术式选择。[方法]22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椎间孔型13例,椎间孔外型9例。分别采用经后正中椎板间隙入路椎板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和旁正中入路髓核摘除单边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结果]22例患者经平均34个月随访,疗效按Macanab标准评估:优1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达86.4%。[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和体征常以较高神经节受损为主,下肢痛是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椎间孔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椎板扩大开窗术;对椎间孔外型行旁正中入路髓核摘除单边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隙植骨融合术,疗效满意。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45-1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波;李华强;蒋忠仆;王晓;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8年12月,应用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首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经损伤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适当型号Syn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后植入和带锁钛板内固定重建,术后定期随访并参照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患者闭合牵引复位成功且无神经损伤加重现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5~5个月融合。术后Frankel分级:B级4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7例、E级3例;D级8例恢复至E级6例,2例无恢复;E级5例仍为E级。[结论]闭合牵引复位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应用Syncage椎间融合器加带锁钛板行单节段融合固定在满足颈椎损伤节段减压融合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前凸的同时,利于护理和脊髓功能康复,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的选择。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48-1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滕海军;王亮;郭志良;范丽静;张大海;张伟;王时东;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与后路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08年7月~2009年11月,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手术治疗;60例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和改良MacNab分级评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AS疼痛目测评分法术前术后比较P<0.05,按改良MacNab分级评定,观察组优良率为98.3%,对照组为9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Quadrant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与MED手术比较疗效相近,可缩短手术时间,适应证更广。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51-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窦书和;黄卫民;田慧中;吕霞;
[目的]介绍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股外侧U形切口入路(改良Ollier手术),切断阔筋膜、髂胫束和大转子,自肌肉间隙分离暴露髋关节,不需要横断肌肉。截断骨性融合的髋关节、挖髋臼和镶入假体都能在直视下进行。只需要将大转子复位钢丝固定,并将切断的阔筋膜用"十"字形缝合,防止缝线撕脱,即可达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目的。[结果]本组50例,除1例切口感染外,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术后都能早期下床活动,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股外侧U形切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侧髋关节骨性融合,能达到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和术后功能恢复快的目的。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53-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陆晓生;彭昊;凌尚准;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髓心减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灶清除髓心减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ONFH 28例42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8~62岁,平均42.3岁。单双侧各14例。术后行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均获随访24~140个月,平均48.4个月。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85.8%。[结论]病灶清除髓心减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ONFH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56-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胡茂忠;许东浩;姚树源;姜文学;范猛;高中玉;井万里;万东东;
[目的]探讨反向Luddloff截骨轴心点旋转固定治疗严重外翻的效果。[方法]对26例(33足)严重外翻畸形患者采用反向Luddloff截骨轴心点旋转固定对重度外翻进行矫治。[结果]26例(33足)均获随访,时间最长40个月,最短11个月(平均25.5个月)。优20足,良3足,差1足。X线片示母跖角为0°~5°,跖骨角度为3°~7°,半脱位纠正,趾内旋角0~5°。[结论]反向Luddloff截骨轴心点旋转固定治疗严重外翻矫正效果良好,在矫正外翻的同时,矫正趾内旋畸形和前足横弓塌陷。此方法不会影响跖骨的长度,不需植骨,截骨端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好,利于愈合,适用于不同年龄的严重外翻畸形。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58-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百胜;西永明;房晶;齐宗华;陈晓亮;
[目的]探讨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自2000年3月~2008年5月收治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患者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1~67岁,平均53岁,病程3~22周,小于8周者5例,大于8周者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病人症状特点、影像学表现、疗效分析等。[结果]12例病人有11例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有1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手术后获得随访11例,有1例失访,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三角肌肌力除1例无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以三角肌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2010年19期 v.18;No.261 1661-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