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晶晶;李连永;李祁伟;张立军;赵群;高红;
[目的]明确我国北方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receptor gene,VDR)BsmI位点多态性分布及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测序的方法,对54个DDH患儿及55个正常儿的VDR基因BsmI位点进行分型。采用精确概率的x2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并把正常组与文献报道的不同人群该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相比较,以了解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差异。[结果]VDR基因BsmI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DDH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27和0.428);我国北方汉族人该位点的基因型以GG为主,与美国人、澳洲人及法国人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VDR基因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存在人群差异;该位点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人DDH的发生可能无关。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73-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从亚;周海斌;董启榕;徐又佳;徐炜;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及自身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HSS评分系统对109例(138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各要素的改善率;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对术后HSS评分与患者自身有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109例(138膝)患者24~117个月(平均59.7个月)的随访和统计分析示:术后HSS各要素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优良率95.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术前HSS评分、病因对术后HSS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0461、0.45655,而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术后评分无影响(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膝关节炎的理想、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前患侧膝关节功能状况、病因对术后疗效有显著的影响。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77-1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胜豪;郭卫春;陈家禄;范里;余铃;唐谨;
[目的]研究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6个月)、16.1±3.2(3年),O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82-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彭光军;王荣华;衡德峰;李伟;周国庆;蒋磊;褚洪珺;
[目的]比较克氏针框架结构与钛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3月~2008年12月本院治疗的156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66例用克氏针框架结构治疗,90例用钛钢板治疗,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功能评分等数据。[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克氏针框架结构组、钛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骨折愈合时间及优良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较好方法,而距下关节的重建以及恢复跟骨的长度和宽度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最关键因素。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86-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刘达;雷伟;吴子祥;万世勇;高明暄;石磊;崔轶;吴昊;
[目的]比较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与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强化方法在体外增强螺钉稳定性的效果,并观察各方法中的钉道界面情况。[方法]45个新鲜成年绵羊腰椎随机分为3组。CPS组:直接拧入普通椎弓根螺钉;PMMA-PS组:向钉道内注入PMMA后拧入普通椎弓根螺钉;EPS组:直接拧入EPS。24 h后,对所有标本进行轴向拔出实验、X线和micro-CT检查。[结果]EPS组和PMMA-PS组中螺钉的稳定性均显著强于CPS组(P<0.05),而EPS组和PMMA-PS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示各组中螺钉位置良好。CPS组中骨组织包裹螺钉,形成"螺钉-骨质"界面;PMMA-PS组中,PMMA包裹螺钉,阻碍了螺钉与骨质的接触,形成了"螺钉-PMMA-骨质"界面;EPS组中,骨小梁直接包裹螺钉,形成"螺钉-骨质"界面。螺钉的前端明显膨胀,形成一个"爪状"结构。螺钉前端胀开的两翼挤压周围骨质,使膨胀部分周围的骨质较非膨胀部分更加致密。[结论]EPS可以显著提高螺钉的稳定性,其效果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MMA强化方法接近。同时,EPS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增加螺钉直径和使用PMMA可能带来的椎弓根骨折和渗漏、压迫等风险。另外,EPS的置入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创伤。作为一种有效、安全和操作简便的方法,EP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89-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田慧中;梁益建;马原;杜萍;吕霞;
[目的]介绍用田氏骨刀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和优越性。[方法]利用田氏骨刀的不同形状和薄刃特点,自外向内分层切除胸椎的全椎板直达骨化的黄韧带。切除范围:上下各超过1节椎板,两侧至小关节突关节的中份。彻底暴露骨化的黄韧带、硬膜管和脊神经根,再用神经剥离器与尖刀片分离硬膜与赘生物之间的粘连,直至硬膜管与神经根前后的致压物彻底清除干净达到充分减压为止。[结果]2000年1月~2006年1月期间,用田氏骨刀切除椎板减压的10例患者,随访期限2~4年,平均3年,5例术后基本恢复正常,3例有显著改善,2例部分改善。所有病例无术后截瘫或神经症状加重者,无硬膜撕裂、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无术后感染,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用田氏骨刀切除椎板减压,是从外向内逐层切除椎板和摘除致压物,无挤压脊髓和硬膜撕裂之虑,避免了用椎板咬骨钳切除椎板时所产生的挤压脊髓的副损伤,使手术效果大为提高。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93-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伟;李明;朱晓东;吴大江;易红蕾;陈家瑜;魏显招;张涤清;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广泛松解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成人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通过后路广泛松解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成人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患者,27例获得随访。术前冠状面主凸Cobb角为48.6°(42°~63°),侧凸平均柔韧度34.2%。术后平均随访27.4个月(24~36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手术矫形效果和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进行患者主观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明显改善。冠状面主凸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62.1%。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2.3°。冠状面平衡由术前平均26 mm矫正为术后平均8 mm。腰椎前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36.7°增加为39.6°。[结论]后路广泛松解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成人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重建躯干的平衡,主客观疗效满意。
2010年20期 v.18;No.262 1697-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彭江;张莉;陈继凤;周晓涵;黄靖香;许文静;郭全义;卢世璧;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外基质和壳聚糖制备复合多孔支架,同时并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进行观察。[方法]以猪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壳聚糖复合多孔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内部结构及孔径大小,液体位移法测定材料的孔隙率,MTT方法检测支架浸提液毒性。将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培养并用TGF-β1成软骨诱导后,与材料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粘附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外基质/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径大小(159±36)μm,孔隙率为90.5%±2.3%,复合支架中的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均呈阳性,MTT结果显示支架无细胞毒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表面生长良好。[结论]软骨细胞外基质/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生物相容性良好,是组织工程软骨的良好支架载体。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15-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滕勇;胡蕴玉;宿学家;李旭升;白建萍;张德志;
[目的]明确永生化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系MSCxj的生物学特征。[方法]MSCxj细胞在连续体外培养过程中,相差显微镜及透射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测定细胞增殖周期,计算克隆形成率等生长增殖特征并与原代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2比较。[结果]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器发达;群体倍增时间40.8 h,较BMSCs-2的43.82 h短,MSCxj生长增殖活跃;MSCxj克隆形成率10.9%,BMSCs-2为11.5%,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结论]MSCxj细胞保持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19-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扈延龄;李红;李树娟;王辉;王成琪;
[目的]研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壳聚糖微球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成骨性能,从而构建一种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性的新型可注射性植骨材料。[方法]制备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并将单纯磷酸钙骨水泥和单纯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材料作为对照。检测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骨水泥的rhBMP-2体外释药。在体外将青山羊骨髓干细胞(MSCs)与3种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评价MSCs成骨分化。在体内,将3种材料植入青山羊骨缺损模型,通过组织学检测研究复合材料成骨能力。[结果]rhBMP-2在1 d时的释放量为12.6%,随后呈持续缓慢释放。在培养7、14 d,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浸提液可显著提高MSCs的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显示负载rhBMP-2壳聚糖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新骨形成均优于其他组。[结论]复合rhBMP-2壳聚糖微球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可注射骨移植材料。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23-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学文;钟伟;田云虎;刘亚;
[目的]建立压力可控型椎间盘退变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8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模拟人类在站立(A组)、坐位直立(B组)、坐位前屈(C组)3种状态下椎间盘内的压力情况,应用恒定加压装置对第9、10尾椎加压,D组为对照组(一般人椎间盘面积为1 250 mm2,大白鼠为2.8 mm2,人在站立位时椎间盘内压力为500 N,坐位为750 N,坐位前屈为1 350 N,换算成大白鼠椎间盘的压力分别是1.12 N,1.68 N,3.08 N)。A、B、C组每日加压4 h,对照组仅在尾椎穿针,不加压;4组分别在7、14 d后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和阿利新蓝分析测量胶原纤维(Ⅱ型)和蛋白多糖含量,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1)A组、D组类似,椎间盘组织形态、基质胶原和PG含量和成分无明显变化;(2)C组椎间盘发生软骨细胞变性、坏死,髓核皱缩,纤维环胶原纤维变性、排列紊乱,软骨终板钙化、断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等组织形态学改变。髓核和软骨终板中PG总量和Ⅱ型胶原表达下降(P<0.05);(3)B组14 d时形态学未观察到软骨细胞坏死等退变表现,但Ⅱ型胶原以及PG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退变程度较C组轻。[结论]应用恒定加压装置模拟人类脊柱坐位前屈压力加压大鼠尾椎可迅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27-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大鹏;韩文锋;赵勇;田竞;王琪;项良碧;
[目的]探讨和评估阻挡螺钉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2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15例,根据AO分型:32B1型1例,32B2型2例,32B3型3例,32C1型5例,32C2型4例。骨折部位:股骨干峡部9例,中下1/3交界处6例。术后通过随访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15例共应用阻挡螺钉20枚,其中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4.2个月。股骨骨折对线在冠状面成角平均为1.5°,矢状位成角平均2.1°。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8个月。阻挡螺钉及整个内固定系统位置稳定,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变形、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阻挡螺钉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中能够有效提升骨折复位的质量、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从而扩大髓内钉的应用范围。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31-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翼;张迪;赵怀志;孔祥学;郭云涛;郭新安;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后路间接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0~2007年胸腰椎骨折病例115例伤后48 h,采用间接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开窗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分析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经6~24个月,平均18.4个月的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Cobb角术后较术前明显缩小。9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间接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椎管容积恢复满意、神经损伤恢复好的优点。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34-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新敏;李来峰;布金鹏;刘华水;张太元;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效病例,就内固定失效的原因进行总结,并于再次手术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本组病人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5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选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时,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放置的位置适当、必要时植骨、手术后康复及骨质疏松的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36-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述祥;陈彦东;刘红光;区文欢;高凌光;蔡沁;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危险性。[方法]对208例分别接受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总结本组患者术后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的死亡率、失效率及并发症发病率,来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选择原则。[结果]本组患者实施内固定99例,死亡10例,死亡率10.1%,内固定失效12例,失效率12.1%,包括钢板、髓内钉折断松动,螺钉拔出松动,骨质劈裂等,平均离床时间36.5 d。人工关节置换术109例,死亡4例,死亡率3.7%,人工关节置换失效6例,失效率5.5%,包括低毒感染、关节松动等。平均离床时间12 d。[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手术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37-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毛瑞君;丛永健;关家文;黄峰;
[目的]探讨局麻下关节镜术选择性治疗膝关节训练伤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性治疗膝关节训练伤82例(88膝),0.5%盐酸利多卡因40~60 ml关节腔内麻醉10~15 min,1%的盐酸利多卡因在进镜口处由外到内做局部浸润麻醉,关节镜进入关节腔后常规检查,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镜下处理。为了减少出血造成视野不清,术中应尽量应用低温等离子给予操作。[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16个月。关节功能良好,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术后Lysholm评分:优76膝,良8膝,可4膝,平均96.22分,优良率95.45%。[结论]本治疗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并发症少,更加符合微创理念,可门诊推广应用。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39-1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海;张喜才;潘华;许丽江;左海强;
[目的]评价重建锁定钢板治疗复杂型Monteggia'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复杂型Monteggia's骨折(合并尺骨鹰嘴粉碎性孟氏骨折),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近端骨折,术后肘关节于功能位石膏托固定3~4周,早期换药时行肘关节被动活动训练,2周后每天定时行肘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拆除石膏后行肘关节主动功能训练。[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6~10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7.6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伸度82°~136°,平均109.2°;旋转度94°~163°,平均142.5°。按改良HSS肘关节评分标准:优11例,良9例,一般1例,优良率95.2%。无关节僵硬、肱尺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复杂型Monteggia's骨折,重建锁定钢板具有支撑固定作用,且固定坚强,允许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直,对骨膜血运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是此类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方法。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41-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竞青;高石军;李彤;陆博;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处理肘关节创伤性游离体的方法和早期疗效。[方法]自2005年7月~2008年12月,对16例肘关节创伤性游离体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清理及游离体取出术。采用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记录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5~29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屈伸活动度及旋转活动度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SS肘关节评分,优8例,良5例,差3例。[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肘部创伤伴游离体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锻炼早、恢复快的特点,总体收效良好。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44-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安;李振武;李刚;杨国志;裴飞舟;
[目的]探讨小儿WasselⅣ型复拇术后畸形的矫正方法。[方法]自2002年2月~2008年12月,应用McBride手术原理结合综合矫治的方法,治疗Ⅳ型复拇术后遗畸形32例36指。[结果]32例36指,术后进行1~5年(平均28个月)随访,按TAM评定法优良率为100%,拇指外形及功能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应用以McBride手术原理为主要方法矫治该型畸形,手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可取得较好疗效。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46-1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唐恒涛;苏训同;金大地;赵亮;燕华;
[目的]评价关节镜辅助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症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最大年龄38岁,最小12岁,平均22岁,患者取侧卧位,术前标记坐骨神经走行、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位置,于大粗隆顶点前上2 cm为进镜观察入路,剥离器伸入皮下筋膜组织与臀肌挛缩带之间,扩张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工作腔隙,置入关节镜系统生理盐水扩张腔隙,于大粗隆顶点后下3 cm为器械入路及排水出口。关节镜辅助下用射频消融电极逐层切断并松解臀肌挛缩纤维束带,至髋关节弹响消除、活动度接近正常为止。[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血肿形成,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对照。疗效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小,术后组织反应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疗效显著。
2010年20期 v.18;No.262 1750-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