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专家论坛

  • 颈椎转移性肿瘤的认识与早期诊断

    贾连顺;

    <正>颈椎转移性肿瘤并不罕见,由于检测手段进步,临床发现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其发病平均年龄50~70岁,偶而在中青年人群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上常由于早期对颈椎转移性肿瘤认识不足而被疏漏。尽管颈椎转移性肿瘤发生比较少,一旦误诊,将丧失治疗时机或影响治疗效果。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61-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活动承重和固定承重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疗效的系统评价

    罗世兴;赵劲民;苏伟;李晓峰;

    [目的]比较活动和固定承重假体在膝关节单髁置换疗效,评价两种不同假体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收集活动和固定承重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 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个对照试验,共331例手术,其中活动承重假体组158例,固定承重假体组173例。两组术后两年的临床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假体的磨损率、脱位率和翻修率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证据未能表明活动承重假体或固定承重假体较另一假体更具优势,但考虑纳入研究的总体样本量小,建议开展更多大样本的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63-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并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伴内翻畸形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

    陈德生;王同富;张雪松;张志刚;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行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46例(64膝),平均随访32.4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股胫角,并对患者膝关节进行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胫角术前平均内翻-4.44°±1.18°矫正到术后平均外翻8.37°±1.10°(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54.25±5.4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9.67±3.38)分(P<0.001)。[结论]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轻中度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满意。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67-1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硬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分析

    王永峰;郭卫;姬涛;李广学;佘艳春;

    [目的]分析硬纤维瘤病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及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骨肿瘤科2000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7例腹壁外硬纤维瘤病,首次就诊情况为初发的22例、复发的35例,分析硬纤维病的疾病分布特征,选取与硬纤维瘤病术后复发可能相关的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变量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情况(初发或复发)、部位、肿瘤大小、侵犯重要血管神经(有或无)、切缘质量及术后随访时间等8个因素。[结果]所有5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13个月,平均39个月。本组病例总的术后复发率为43.86%,其中初发组为36.36%,复发组为48.57%;术后复发时间初发组为8~23个月,平均时间为16.38个月;复发组为4~26个月,平均时间为15.0个月。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随访时间的分组对肿瘤的复发与否无统计学差异,这些因素与肿瘤的复发无相关性;肿瘤有无侵犯重要血管神经、切缘质量的两组间对肿瘤的复发与否有统计学差异,侵犯重要血管神经组的术后复发率要高于未侵犯组、切缘质量为RO的复发率低于R1/2(P<0.05)。[结论]硬纤维瘤病术后有很高的局部复发率,硬纤维瘤侵犯重要血管神经与手术切缘质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71-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系统评价

    崔壮;余斌;冷晓情;熊小龙;戴海飞;张凯瑞;

    [目的]系统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创伤数据库(2009);MEDLINE(1966~2009);EMbase(1966~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9);PUBMED;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收集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比较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8。[结果]纳入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比较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对照试验6篇,其中4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38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ORIF和CREF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ORIF组优于CREF组[RR 0.37,95%CI(0.15,0.88),P=0.03];(2)ORIF组治疗后针道感染率显著低于CREF组,[RR 0.13,95%CI(0.03,0.46),P=0.002],而畸形愈合率方面两种方法治疗后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R 0.17,95%CI(0.03,1.04),P=0.05];(3)功能:旋前旋后以及臂肩手功能失用评分(DASHscore)方面ORIF优于CREF组,[WMD8.85,95%CI(6.24,11.45)]和[WMD-8.67,95%CI(-12.88,-4.46)];握力方面两种方法治疗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总的并发症率,针道感染率显著低于CREF组;治疗后的旋前旋后功能和DASHscore方面ORIF均优于CREF组;在畸形愈合率和握力方面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功能恢复等方面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更好的选择。但因研究质量和研究样本的局限性,上述结论有待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76-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经典文献史料

国外文摘

  • 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松动骨软骨块活力的研究

    吴波;孙磊;Pascual-GarridoC;Tanoiral;MusclolDL;

    <正>本研究目的为明确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中松动骨软骨块内软骨组织是否存在活性。研究对象为5例经外科治疗的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了关节镜下松动骨软骨块复位、固定治疗。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13岁(年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短篇论著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王松;王清;钟德君;王高举;康建平;

    <正>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大量的文献[1-2]对此微创手术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治疗进行了报告,但大多样本量偏小,且很多原则性意见或建议重复报道较多,对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细小问题注意较少,本院从2005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18例,对154个骨折椎行PKP手术治疗,本文总结了本组患者的并发症,并就一些在具体操作中预防并发症的体会作了详细论述,现报告如下。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81-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陈智;魏显招;沈洪兴;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颈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失稳等原因导致颈部脊髓血管等组织受压迫、刺激而出现的综合征。由于无法依靠临床病理开展系统的病理学及病理机制的基础研究,其病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通过建立CSM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国内外较成熟的建立CSM动物模型的方法作一综述。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84-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工程髓核的研究进展

    庄颖;黄博;李长青;周跃;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组织工程修复椎间盘退变是近年来脊柱外科领域基础研究的热点,研究开发符合椎间盘结构与功能的移植物,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功能重建,已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2]。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87-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

    熊川;张春礼;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肌腱移植重建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准确建立股骨隧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研究不同股骨隧道建立方法的利弊,选择恰当的建立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也是ACL重建研究的热点。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91-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曾蜀雄;张楠;伍国胜;苏佳灿;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中最易受到损伤的韧带,膝关节韧带损伤中80%伴有ACL损伤。ACL损伤不仅治疗费用昂贵,而且需要长达6个月~1年的康复期,还可造成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发生,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和缩短运动员运动寿命。Gomez等[1]调查发现女性的ACL损伤发生率是男性的5倍。女性ACL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与解剖特点差异、激素水平、运动方式等有关系。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95-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国际会讯

  • 2011年国际骨科(矫形)学术活动

    <正>骨科短期学术讲座地点:英国奥斯沃斯特里时间:2011年1月9~14日联系人:Ms Alison WhiteawE-mail:Alison.whitelaw@rjah.nhs.uk网址:www.orthopaedic-institute.org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有限元法分析下颈椎侧屈-轴向旋转的运动耦合关系

    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周治来;

    [目的]探讨下颈椎旋转-侧屈的耦合运动相互关系。[方法]获取CT扫描图像数据,应用Mimics10.01、Geomagicstudio10.0、Hyper Mesh10.0、Abaqus 6.9.1等软件建立和验证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测定在侧屈模拟状态下的节间旋转角度。[结果]建成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实验共生成177 944个单元,35 668个节点。加载后以其颈椎各种模拟状态下的节间运动范围(角度)为指标,与实验实测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在侧屈模拟状态下,对其模型进行节间旋转角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颈椎具有明显的耦合特征,即侧屈时伴有明显的轴向旋转运动。[结论]利用数字图像技术、逆向工程、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相结合,建立下颈椎(C3~7)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的下颈椎运动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10年21期 v.18;No.263 1799-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力学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余洋;蔡贤华;黄卫兵;张美超;刘志超;

    [目的]建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集1名健康成年男性CT图像,建立枕骨髁(C0)-C2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模型上通过单元结构的删减建立枕颈部不稳定模型,植入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行枕颈固定。对术后模型进行自由度约束,在其表面分别施加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上的生理载荷。计算并分析螺钉各部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在前屈、后伸方向载荷下的位移峰值、应力峰值,明显高于侧屈、旋转。在不同方向载荷下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的应力峰值均出现于螺钉通过寰枢关节区域。[结论]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在抗侧屈、旋转上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在抗前屈、后伸方面力学性能较差,螺钉在通过寰枢关节处为应力集中最明显的区域,易产生固定疲劳。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04-1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会议及学习班

实验研究

  • 聚氨基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杨晓波;裴福兴;严永刚;李鸿;沈彬;杨静;周宗科;黄强;

    [目的]评价新型生物材料聚氨基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HA/MACP)在体内肌组织内和骨组织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每只动物同时建立背部皮下肌袋材料埋置及单侧桡骨骨缺损材料植入两个模型,分别于2、4、8周,3个时间点分批每次处死6只实验动物取材,背部肌袋处行组织学HE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桡骨缺损处行HE染色及改良Masson三色法特殊染色,并抽血行肝肾功检测与术前对比。[结果]肌组织标本HE染色结果显示4周后组织反应消失,未见炎性细胞,酶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材料对酶活性无影响。骨组织标本HE染色及改良M asson三色法特殊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材料与骨缺损界面结合紧密,未产生排斥反应,并诱导大量的软骨细胞分化,8周后开始出现新生骨小梁。肝肾功检测结果显示材料植入动物体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聚氨基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体内相容性,并且具有骨诱导性,是一种安全、无毒、表面微降解的生物材料。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09-1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桂柯科;尹望平;张飚;李新;叶宣光;任伟民;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其特点。[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经腹膜外入路暴露L2、3、L3、4椎间隙。A组为纤维环穿刺组,采用16号针头穿刺,B组为假手术对照组。术后2、4、6、8周通过MR 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纤维环穿刺组髓核信号强度在术后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14-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赵鹏;冯世庆;王颖;魏志坚;焦新旭;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疗效。[方法]利用NYU 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分组为: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DMEM实验对照组(A组)、1×104HUCMSCs移植组(B组)、1×105HUCMSCs移植组(C组)和1×106HUCMSCs移植组(D组),每组20只。对各组实验动物SCI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并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染色观察SCI处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HUCMSCs移植能促进SCI后轴突再生,改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D组优于其他组,各组间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免疫荧光染色累积光密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在体内可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促进SCI后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17-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重度脊柱侧凸影响肺功能的手术治疗

    窦书和;田慧中;吕霞;

    [目的]探讨重度脊柱侧凸伴有呼吸功能影响的病例手术治疗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颅盆牵引逐渐将脊柱弯曲拉直,使凹侧闭合靠拢的肋间隙张开,凸侧垂直的肋骨外展与脊柱分离,如同时有凹侧胸廓塌陷,则在颅盆牵引下进行塌陷肋骨的折弯变圆和平行牵引,肺功能改善后,用分叉生长棒作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有明显的肺功能下降、肺容积和肺气体交换异常,脊柱侧凸Cobb角在75°~186°之间。经术前颅盆牵引3~6周后肺机械能力、肺容量和动脉血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50例作了分叉生长棒矫正脊柱侧凸手术,术后外固定治疗。随访3~10年效果满意。[结论]颅盆牵引加分叉生长棒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合并肺功能障碍为一理想的治疗方法。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2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重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吴子征;张东华;丁徐;

    [目的]研究严重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和简单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6例严重跟骨骨折(Sand-ersⅢ、Ⅳ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拉力钉或可吸收钉等简单内固定,必要时加用石膏外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伤口并发症、骨折的稳定性及术后功能等进行统计,了解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简单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和伤口的并发症少,而骨折的稳定性、术后功能等和钢板内固定组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跟骨粉碎性骨折,传统的钢板内固定往往不能达到牢固内固定的目的,而且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微创操作、简单内固定和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后功能相当。对于严重粉碎性跟骨骨折,微创切开复位简单内固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25-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代偿性再稳定的手术策略

    张锐;赵汉平;李佩佳;罗永忠;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结构植骨融合或单纯多节段椎管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中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代偿性再稳定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2004年2月~2008年7月,对腰椎不稳再稳定治疗57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内固定组和多节段开窗减压组。分别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360°结构植骨融合及单纯多节段手术椎管减压治疗中老年退变性腰椎再稳定。全组平均年龄55.3(50~65)岁。所选样本出现不稳在如下节段:L2、3腰椎者,L3、4腰椎者,L4、5腰椎者,L5~S1腰骶椎者。全部患者有腰痛或伴有下肢痛,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结果]本组平均随访41个月(27~50个月),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无内固定物折断,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植骨愈合时间平均14周。椎间隙高度恢复,融合节段稳定,开窗减压组未出现进一步腰椎不稳症状。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进行评定,术前(JOA)评分平均3.32分,术后平均13.46分,症状体征改善率87%。[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与后外侧联合结构植骨融合治疗对腰椎不稳代偿性再稳定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单纯多节段椎管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腰椎不稳后机体自身代偿性再稳定的患者治疗同样取得较好疗效。上述两种方法均可有效的维持脊柱三柱的稳定性,能够解除患者临床症状,对于腰椎不稳代偿性再稳定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27-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部分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疗效分析

    吴照军;郭林;宋涛;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部分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 iate ligam 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8例ACL部分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此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以膝关节IKDC、Lysholm,Irrgang评分系统分别对两组手术前后效果进行评分,以评分结果评价两种手术方法疗效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术后A、B两组患者IKDC、Irrgang评分无显著差异,Lysholm l评分则有显著差异,再对Lysholm l评分内各分项分别进行评分,发现其中爬楼梯、下蹲两个主观评分项,术后有明显差异。[结论]异体B-PT-B部分束重建术后12~18个月可以获得与全部纤维束重建相似的膝关节稳定性。术后12~18个月,异体B-PT-B部分束重建手术后患者的主观感受要好于传统异体B-PT-B重建手术。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30-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微创治疗胫骨髁骨折65例疗效观察

    丁雪勇;陈波涛;丁煜恒;杨利;

    [目的]探讨在胫骨髁骨折术中应用微创技术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既往2个医院应用微创技术治疗有手术指证的胫骨髁骨折65例,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后进行临床效果比较。[结果]65例微创技术治疗患者,术后配合积极的功能锻炼,随访12~72个月,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患者切口长度、术中总出血量减少,术后伤口感染、局部皮肤坏死率减小,骨折愈合时间加快,功能恢复时间早、恢复好。[结论]微创治疗胫骨髁骨折具有手术创伤较小,疗效肯定,骨折愈合时间加快,功能恢复早等优点。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32-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母外翻微创治疗两种固定方法的病例对比研究

    牒军;王坤正;

    [目的]比较经皮穿针内固定和绷带胶布外固定微创治疗母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5月用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120例母外翻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病例经16~36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按放射学评价及美国足踝外科制定的评分标准(AOFA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病例足母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度数术后比术前明显减小(P<0.01),但经皮穿针内固定组临床评分(AOFAS)明显高于绷带胶布外固定组(P<0.01)。[结论]采用微创治疗母外翻疗效优于绷带胶布外固定,作为母外翻微创治疗的固定方法比较理想。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35-1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比较

    郭丹;蒋雨清;周海斌;徐炜;徐又佳;董启榕;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常州市第二医院两医院自2007年5月~2010年2月共收治49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23例,女26例。患者平均年龄49.1岁(20~81岁)。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8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2例。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25例,解剖接骨板治疗24例,随访观察并比较二者肩关节Neer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指标。[结果]锁定接骨板治疗25例中,平均分为77.4,功能优7例,良8例,中7例,差3例,总优良率(Neer评分大于70)为88%;解剖接骨板治疗24例中,平均分为69.1,功能优5例,良4例,中5例,差10例,总优良率(Neer评分大于70)为58.3%。两种治疗在三、四部分骨折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38-1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栗向明;宋梅;姬凌飞;王传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伤椎成形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稳定型爆裂性骨折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4岁。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椎体高度、后凸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变化。[结果]随访8~37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成形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0-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附着部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廖亮;王开明;杨德顺;杨志勇;韩立志;黄明;

    <正>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组织,它的损伤将导致膝关节后直向不稳,影响膝关节的功能[1]。单纯PCL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是PCL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本院2000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23例单纯PCL胫骨附着部撕脱骨折,经明确诊断后给予手术修复固定,随访结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2-1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骨痂延长治疗外伤性马德隆畸形

    邱国良;霍丽丽;张长青;

    <正>马德隆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腕部畸形,以保守治疗或尺骨远端切除改善腕部功能,但外形不能矫正,力量减弱效果不佳。2003年以来,作者采用桡骨中下段截骨,Ilizarov氏架外固定、骨痂延长矫正腕部畸形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3-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尾骨反曲畸形1例报告

    丛宇;赵建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发现骶尾部骨性突起26年"入院。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骶尾部有突起物,之后突起物逐渐增大,近来平卧和坐位过久后患处疼痛,于2009年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股骨慢性骨髓炎恶变成为恶性组织细胞瘤1例

    黎润光;陈滨;王钢;秦煜;杨运平;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3岁,"右大腿中段疼痛1个月、加重伴不能行走2 d"入院。既往:10年前因"右大腿肿痛"在外院行病灶清除,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骨髓炎,术后无感患肢特殊不适。查体:右大腿中下段轻度肿胀,局部皮肤无发红、窦道,皮温稍高,压痛明显,右大腿活动疼痛性受限,右大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6-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结合跟胫融合术治疗化脓性踝关节炎合并距骨坏死1例报告

    王兴义;王伟;王兴国;吕磊;王公奇;麻庆松;苏桂有;王军;

    <正>患者,男,43岁。2005年8月23日因坠落伤造成右踝关节皮肤擦伤,内踝骨折,距骨骨折(Hawkins IV型),踝关节脱位。在当地急诊行切开复位,内踝螺丝钉固定,距骨克氏针内固定,通过足底用斯氏针贯穿跟骨、距骨、胫骨固定。术后5 d切口化脓感染,内踝及距骨骨外露,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2010年21期 v.18;No.263 1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