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为;李鹏飞;杨大龙;李宝俊;丁文元;申勇;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位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7月~2008年6月,回顾性分析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岁。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术后通过MR I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脊髓后移位距离。根据患者术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2 mm;2 mm<B<4 mm;C≥4 mm),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丢失程度(curvature index,C I)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随访时间24~55个月,平均31个月。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63.1%±16.9%,B组患者为59.5%±22.3%,C组患者为54.3%±9.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丢失指数为3.2%±2.4%,B组患者为3.1%±2.7%,C组为4.2%±3.1%,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8.2%,B组为36.7%,C组为53.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位程度与病人术后恢复程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距离与术后曲率指数亦无明显关联。脊髓后移位与术后轴性症状的程度存在相关性。
2011年01期 v.19;No.267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王刚;陈志维;关宏刚;韩敦富;刘尚礼;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腰痛来源。[方法]137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造影术前MR I表现将椎间盘分为:正常、突出和退变。患者腰痛和腿痛的严重程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判定,分为三组:(1)腰痛为主组;(2)腿痛为主组;(3)腰腿痛并重组。对所有退变的腰椎间盘及至少1个作对照的正常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如造影过程中诱发一致性腰痛,即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结果]137例患者总共427个椎间盘行造影检查,其中104个造影阳性。椎间盘造影阳性患者腰痛与腿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阴性者腿痛评分高于腰痛评分(P<0.05)。腰痛为主组,腿痛为主组,腰腿痛并重组其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9.2%,18.6%,71.7%。MR I表现为正常、突出和退变的椎间盘其造影阳性率分别是1.4%、48.3%、21.6%(P<0.05)。[结论]盘源性腰痛可能是腰痛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这种腰痛主要来源于椎间盘突出节段和或邻近退变节段。
2011年01期 v.19;No.26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曹华;李桓毅;刘方刚;李新忠;黄超;
[目的]评价多模式镇痛对股骨髁上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从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在我院行股骨髁上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膝关节的活动度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膝屈曲畸形均得到矫正,屈曲角度由术前的27.4°(18°~41°)矫正到术后的2.8°(-5°~8°),平均矫正24.6°。观察组术后静息疼痛及运动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关节活动度明显比对照组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股骨髁上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围手术期使用多模式镇痛疗法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减少术后的不良反应。
2011年01期 v.19;No.26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抒;张强;范长春;刘亚;李瑞;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髌骨双隧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及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髌骨双隧道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同时常规行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31个月(14~52个月),未见髌骨脱位复发。髌骨轴位X线片显示所有病例外侧髌股角均有所改善。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8.3±5.1)分和(91.1±5.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分别为(72.3±4.6)分和(90.6±4.7)分。[结论]关节镜监视下髌骨双隧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及外侧支持带松解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2011年01期 v.19;No.26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启栋;郭万首;程立明;刘朝晖;丁冉;朱迪;冯法博;
[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生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搜索国内外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的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核定检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所需研究数据,采用RevM an 5.0.18软件进行M eta分析。[结果]纳入临床对照研究12篇,共计3 24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固定假体组分别为1 877膝和1 367膝,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6.7%和93.0%,荟萃分析加权后OR=2.58,95%C I(1.76,3.78),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小于等于5年组还是大于5年组,均是骨水泥固定假体生存率高于非骨水泥假体生存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与非骨水泥固定相比,术后假体生存率高,但二者间的比较仍需大规模多中心的RCT来进一步研究。
2011年01期 v.19;No.26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宏其;王昱翔;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邓盎;刘金洋;吴建煌;王锡阳;陈静;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12岁。术前脊柱后凸角为35°~45,°平均37.9°。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2例。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7~42个月,平均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Frankel分级:4例恢复2级,3例恢复1级。术后后凸角为2°~9,°较术前明显改善,最后随访时后凸角为2°~12°,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血沉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2011年01期 v.19;No.26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徐明;王伟;于秀淳;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术后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40例骨肉瘤患者平均随访56个月,计算5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选择临床因素及分子生物学指标,采用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5年总生存率为53.78%、无瘤生存率为45.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体积、肿瘤细胞坏死率(TCNR)、P-gp的表达是影响骨肉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体积、P-gp的表达与骨肉瘤的预后呈负相关,TCNR与预后呈正相关。肿瘤体积、TCNR、P-gp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
2011年01期 v.19;No.26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柳根哲;乔卫平;徐林;李春根;孙旗;曲弋;陈江;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芹菜素在静水压下对体外培养的人体腰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核心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2例后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志愿患者中获取的32个新鲜椎间盘髓核样品,每1例髓核样品被切成1~2 mm3大小的碎块,与1 ml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2.5 ml的注射器中。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芹菜素(Apigenin)、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NG-Monomethyl-L-arginine(简称L-NMMA)及一氧化氮的供体Sodium Nitroprus-side(简称SNAP),在静水压装置中培养2 h后,对每组中的髓核样品进行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原位杂交来研究芹菜素对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核心蛋白的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芹菜素3 atm组和L-NMMA3 atm组蛋白多糖核心蛋白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阳性髓核细胞数最多,平均光密度值(MOD)最大。[结论]对于退变的椎间盘的髓核组织,芹菜素能够促进蛋白多糖核心蛋白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
2011年01期 v.19;No.26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爱国;陈鸿辉;江斌;杨小红;董飞;
[目的]探讨骨膜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骨膜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进而促进该部位愈合。[方法]48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膜游离并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中骨-肌腱结点中,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骨膜。在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较早。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8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以从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较对照组迅速,提示早期实验组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膜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细胞增生,增加细胞基质合成,促进新生骨和纤维软骨移行带形成,促进其愈合。
2011年01期 v.19;No.26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戴闽;周通华;熊皞;邹文楠;詹平;付文峰;
[目的]观察金属Co2+、Cr3+离子对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的表面超微结构、凋亡、细胞周期以及在Co2+、Cr3+离子刺激下对成骨细胞分泌ALP(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学表面超微结构,Annexin V-A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ELISA(酶联免疫分析)法对培养上清液AL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Co2+Cr3+金属离子明显促进MC3T3凋亡,且在24 h凋亡率最高;同时G2M分布比例明显降低,细胞停滞在G0G1期的比率明显增多;小鼠ALP Elisa试剂盒实验的OD值明显下降;扫面电镜照相显示细胞形态学表面超微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Co2+、Cr3+离子对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有明显影响,抑制其增殖使细胞大部分处于休眠期(G0G1期),同时增加其凋亡率,并可抑制成骨细胞释放ALP。
2011年01期 v.19;No.26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华国军;于晓华;陈浩;王以进;
[目的]评价轴向循环载荷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从6具新鲜猪腰椎标本上截取18个脊柱功能单位(FSU),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根据施加轴向循环载荷峰值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300~500 N、300~2 000 N、300~3 500 N),每组6个标本,观察其轴向循环载荷前后椎间盘高度的变化,以及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椎间盘的应变、位移和轴向压缩刚度变化。[结果]循环载荷前后,A组椎间盘高度、刚度、位移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变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椎间盘高度和刚度的降低、应变和位移的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载荷后三组间比较,椎间盘高度、应变、位移和刚度的变化幅度均随轴向循环载荷峰值的增大而变大(P<0.05)。[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轴向循环载荷使腰椎稳定性下降,并且随着峰值载荷的增大,稳定性逐渐降低。提示对于临床病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不宜过早下床负重活动,术后早期较小的椎间盘载荷有利于腰椎稳定性的修复。
2011年01期 v.19;No.26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沈宁江;陈建;林明侠;王先安;林庆彪;李一波;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LSS 62例(A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LSS 54例(B组);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125例(C组)。[结果]经临床、MRI、X线片检查诊断单节段LSS 23例,2节段狭窄107例,3节段98例,4节段13例。241例LSS中合并腰椎不稳125例。术后随访200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4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6.9%、79.0%和78.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A、B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方便、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对LSS合并腰椎不稳者,在减压术后需做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是目前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2011年01期 v.19;No.26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肖文德;刘午阳;高辉;姬广林;赖光松;王茂源;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ED)与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8月~2009年8月间收治的33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18例,采用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15例。采用JOA评分表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和体征。[结果]MED组有14例获得随访,小切口组有12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5~8年,平均5.1年。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的患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MED与小切口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各有优点和适应证。
2011年01期 v.19;No.267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戴祝;蒋佳;李云霞;陈志伟;廖瑛;
[目的]探讨Hoffa病与髌尖末端病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09年7月收治的Hoffa病与髌尖末端病病例各20例的临床资料。Hoffa病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0~56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4年。主要症状:疼痛、弹响、绞锁、活动受限。体征:内外侧膝眼处饱满,髌下或内外侧关节间隙压痛,膝过伸试验阳性,Hoffa征阳性,麦氏征阳性。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清理术,术前Lysholm评分41~65分,平均55.4分,随访12~48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82~98分,平均92.5分。髌尖末端病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14~50岁,平均32.4岁,病程3个月~5年。主要症状:跳跃痛、上下楼痛、跑痛甚至走路痛、打软腿。体征:髌尖或髌腱部有压痛,抗阻力伸膝痛,髌尖加长。治疗方法:休息、理疗、热敷、按摩、局部封闭、冲击波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5~9分,平均7.4分,随访12~42个月,平均28.5个月,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为0~4分,平均1.8分。[结果]两者在致病机理、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方面均有不同。[结论]认识Hoffa病与髌尖末端病的致病机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仔细鉴别诊断,可提高诊断率,指导正确的治疗。
2011年01期 v.19;No.267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亚伦;朱悦;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本院近5年35例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平均随访2.5年(1~6.5年),疗效优良率为97.1%。[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切口愈合不良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术后持续高压冲洗和负压封闭引流的配合是治疗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行之有效的疗法。
2011年01期 v.19;No.267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爱东;徐瑞生;杨惠光;张云庆;
[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5套L4椎体下表面和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14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 age-ProP lus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研究0~100%滑移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根据此规律提出新的腰椎滑脱临床分期,并应用之指导治疗56例腰椎滑脱患者。[结果]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双曲线:滑脱率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02)%和(44±1.46)%处。48例腰椎滑脱患者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Staufee标准优良率达90%左右。[结论]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和指导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
2011年01期 v.19;No.267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宓士军;马秀清;周广军;田晓芳;高万旭;冯志永;陶连辉;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下肢钙化性肌腱炎的诊断价值和在其导引下捣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有临床症状的7例下肢肌腱炎患者进行超声扫查,结合临床分析其声像学特征,并在其导引下经皮穿刺对钙化病灶进行捣碎抽吸治疗,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功能改善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超声显示受累肌腱内有明显的声像学特征,钙化灶平均11 mm×4 mm大小。捣碎抽吸治疗,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或局部感染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0个月。按照VAS疼痛评分治疗前8.8(7~10)分,治疗后1.4(0~2)分。恢复时间:8.6 h(3~78 h)。手术后功能恢复满意。X线检查显示6例钙化消失,1例缩小。超声显示大部分钙化灶缩小或消失,早期肌腱局部回声不均匀,呈现偏低同声区,后期肌腱恢复正常形态。钙化灶平均消失时间为9周。[结论]超声组织分辨率高,声像特征明显,能够为钙化性肌腱炎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在其导引下经皮捣碎抽吸封闭治疗下肢钙化性肌腱炎安全、准确、创伤小、疗效好。
2011年01期 v.19;No.26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自立;尚希福;胡飞;朱亚林;段丽群;贺瑞;
[目的]探讨骨关节病合并血友病甲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自2006年1月~2009年8月共收治21例骨关节病合并甲型血友病患者,21例患者先予替代治疗将八因子活性水平提升到20%以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前3个月每月门诊随访1次,以后每2~3个月随访1次。现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21例患者有11例有明显外伤史,有10例仅有轻微外伤史,其共同临床特征表现为损伤部位与暴力不成比例的剧烈肿胀和疼痛,首次诊断正确的有12例,误诊9例,误诊率43%。17例治愈,4例好转。19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膝关节血肿患者3例反复出血病史长者行滑膜切除术,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另外7例恢复较好,KSS评分术前(59.7±4.3)分,术后(79.5±6.9)分。[结论]骨关节病合并血友病甲的临床特征是损伤部位与暴力不成比例的剧烈肿胀和疼痛,在替代治疗的保障下,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1年01期 v.19;No.267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