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建锋;贾连顺;李家顺;史建刚;邵将;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综合征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进行鞍区感觉评分及肛门括约肌压力测量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83例)。治疗组进行鞍区感觉评分,测量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分析压力梯度变化,评价马尾神经损伤程度,根据评定分别予以急诊手术(24 h以内)、限期手术(48 h以内)及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发病时间安排手术治疗。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8个月组内ODI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8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个月治疗组泌尿系统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手术时机选择可根据患者鞍区感觉评分及肛门括约肌压力梯度变化来确定,而不是以简单的发病时间来做机械的界定。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3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志光;梁伟国;周子强;李锋生;叶韶辉;吴劲风;叶冬平;陈鸿辉;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比较其与PLIF传统方法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4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例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8~69岁,平均56.7岁。病史10~54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12~22个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3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6~72岁,平均60.8岁。通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分析来评价其疗效。[结果]与PLIF组相比,Coflex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术前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上邻节段ROM较PLIF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对维持脊柱单元运动稳定性、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38-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崇文;佟斌;陈志勇;郜玉忠;刘凯东;张露;王宇飞;程显江;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2010年1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73例,其中退变性滑脱74例,峡部裂性滑脱99例。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术。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及椎体滑脱复位率等。[结果]因合并糖尿病切口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冲洗等疗法治愈;切口脂肪液化5例,经2~3周换药后切口愈合;7例有神经根袖破裂或硬膜撕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观察3~7 d夹闭引流管脑脊液漏停止后拔管,经换药引流愈合;2例出现L5一侧神经根损伤。随访3~7年,平均4.2年,临床满意率退变性滑脱组86.7%,另一组为87.2%;滑脱复位率退变性滑脱组77.9%,另一组79.7%。[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Ⅱ度以上者辅以横突间及峡部植骨。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41-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巍;陈庆贺;王仑;晁民;屈金良;芦淼;柳思羽;
[目的]调查哈尔滨市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及类型,分析支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5年10月~2009年10月对哈尔滨市城乡32所中、小学校6~16岁的24 362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普查,统计患病率情况。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大小不同,给予热塑支具治疗(Cobb角20°~40°)。每6个月复查1次,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析治疗结果。[结果]第一检结果阳性1 240名(5.09%),第二检阳性518名(2.13%),其中497名进行第三检,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Cobb角≥10°者423名,患病率为1.74%。特发性脊柱侧凸116例(Cobb角20°~40°)进行热塑支具治疗,支具治疗病例平均随访38个月,84例(72.4%)治疗有效,32例(27.6%)出现脊柱侧凸进展,治疗无效。Cobb角20°~30°组的矫正效果优于Cobb角30°~40°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以便及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热塑矫形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侧凸柔软性好,Cobb角较小,则矫正效果好。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4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彭昊;许顺恩;方洪松;黄磊;刘超;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37例(48膝)严重膝关节OA患者,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美国强生公司))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比较术前术后患者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中32例(42膝)患者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0~48个月,平均随访22.6个月,本组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脱位。1例术后1个月发生皮下浅表感染,给予分层穿刺,敏感抗生素治疗;1例术后3 d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均治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37~46分(平均43.27分),术后为73~96分(平均87.22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2°~128°(平均117.52°),明显高于术前的40°~90°(平均6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平台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满意,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48-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郝立波;王岩;陈继营;周勇刚;李静东;董纪元;林峰;王继芳;
[目的]评价应用粗隆延长截骨在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中的效果。[方法]13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在二期翻修治疗假体感染过程中行粗隆延长截骨。平均随访时间20.6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评估。[结果]术后13例病人中11例感染治愈,2例因感染未治愈行旷置术。11例病人粗隆延长截骨均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2分(34~75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8分(75~95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二期翻修术治疗中选择适当病例应用粗隆延长截骨是安全有效的。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52-1254+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德毅;黎志宏;刘傥;张湘生;
[目的]评价利用镶嵌式双臂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桡骨骨髓炎后继发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桡骨化脓性骨髓炎后导致的Heikel’sⅢ型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骨缺损长度3~8 cm,平均5.8 cm;桡偏角度30°~70°,平均55°。术后观察前臂肘、腕关节功能及骨不连的愈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24~58个月随访,球棒畸形纠正,术后的桡偏角度0~10°,平均5.0°±3.1°,P<0.05有统计学意义;双侧前臂等长,肘腕关节屈曲、伸直功能恢复良好;前臂旋后功能改善至71.8°±13.5°,P<0.05提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结论]利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是治疗桡骨骨髓炎后继发桡侧球棒手畸形的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操作简单的有效手术。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55-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正雷;高吉昌;贾丹兵;唐立明;张文进;孙鹏;刘建辉;宫明;吴显宇;范文宪;赵福权;郭宁;齐琦;
[目的]总结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后方入路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 200例,其中男938例,女262例;发病时间5.6~28年,平均11.6年;年龄15~52岁,后凸畸形时间2.5~26年,平均7.3年。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72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46例;脊柱结核132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59例;休门氏病后凸43例。最高截骨平面T9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 min,出血约100 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规范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58-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常青松;詹金华;
[目的]探讨采用患肢畸形矫正术、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混合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86例混合性脑瘫病人随机分为A组50例、B组36例,A组采取患肢畸形矫正术,B组采取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手术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两组病人肌张力障碍均有所改善,A组术后2周Fahn肌张力障碍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6个月Fahn肌张力障碍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Fahn肌张力障碍评分术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病人的Rusk康复研究所评分均明显缓解,A、B两组术后12、24个月Rusk康复研究所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Rusk康复研究所评分术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患肢畸形矫正术、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混合性脑瘫疗效可靠。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61-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世兴;秦雪;苏伟;赵劲民;
<正>目前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膝关节作为OA最早、最容易受累的关节之一,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随着对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与膝OA相关的基因研究见诸报道,并证实了多种基因在膝关节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膝关节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64-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帅;杨操;
<正>骶骨肿瘤临床上相对罕见,发病率不高,原发性骶骨肿瘤病理类型多样,以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等最多见[1-2]。Muller(1858年)提出脊索瘤来源脊索细胞,以及Ribbert(1894)首先介绍了脊索瘤chordoma。脊索瘤起源于残留的脊索组织,但这受到Yamaguchi[4]的怀疑,他认为脊索瘤应该来源于良性的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67-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邹德波;周东生;张凯宁;吴莹光;张虎;任延军;杨允;
<正>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指成年人继发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出现的脊柱侧凸。退行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脊柱的胸腰段和腰段,常由于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等问题,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70-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徐桂茹;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属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DVT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创伤、大手术DVT发生率较高,大的矫形手术发生率40%~60%[2],50%~80%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73-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张翊;董宇启;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病变为主的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3%RA患者早期以足受损为首发症状,晚期足病变率可达52%,而其中外翻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外翻是指趾向外偏移超过15°的一种足部畸形,类风关性外翻是一种系统性的全身疾病,因此矫正它常常需要综合治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76-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侯志超;李凯;卫小春;
[目的]探讨膝OA患者膝关节放射学骨赘大小与负重位下肢力线的关系。[方法]对40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共40膝),利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进行负重位下肢力线的测量。将膝关节正位X线片导入计算机,应用Photoshop软件长度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宽度和骨赘长度。骨赘长度与骨端宽度的比值,称为骨赘突起指数。应用SPSS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检验,评价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骨赘突起指数重复性,探索膝OA患者膝关节放射学骨赘大小和负重位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膝OA患者负重位下肢力线平均为:12.53°±5.62°。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骨赘突起指数有较好相关性,r接近1(P<0.001)。负重位下肢力线与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530,P<0.001),与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618,P<0.001)。负重位下肢力线与股骨外侧髁(r=-0.008,P=0.961)、胫骨平台外侧(r=0.244,P=0.129)骨赘突起指数间无相关性存在。[结论]膝OA患者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突起指数与负重位下肢力线呈正相关,机械应力通过生物化学因素促使骨赘的形成可能是此现象的原因。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79-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金利;
<正>锶(strontium)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骨内的含量约占骨重量的0.01%,远少于钙。近年来的研究[1-2]表明,同钙离子一样,锶离子对骨也可产生有益作用。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骨骼的机械性能。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84-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光灿;李靖年;郑连杰;李正维;刘晓凯;李志刚;
[目的]研究颈椎终板不同位点抗压强度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选用5具成年男性新鲜颈椎标本(C3~7),共25个椎体50个终板。对终板平面49个测试点用直径1.5 mm的平底压头以12 mm/min的速度进行连续压缩加载试验,获得最大压缩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抗压强度自C3~7逐渐减小(P﹤0.05);(2)下终板抗压强度大于上终板(P=0.000);(3)椎间隙相邻面上一椎体下终板的抗压强度大于下一椎体上终板抗压强度(P<0.05);(4)随着压力点逐渐外移,抗压强度逐渐增大(P﹤0.05);(5)处于不同角度的压力点,其抗压强度存在差异(P=0.029);(6)终板后部强于前部(P=0.003)。上终板后部抗压强度大于前部(P=0.000)。[结论]颈椎终板抗压强度自C3~7逐渐减小,下终板强于上终板,外周大于中央,后部强于前部。椎间隙相邻面上一椎体下终板的抗压强度大于下一椎体上终板抗压强度。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87-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姜大朋;李昭铸;张玉波;韩福友;武东珍;管声扬;蒋志涛;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愈合后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恢复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只。制备右膝关节MCL断裂模型,实验组每只大鼠在伤口局部注入5μg肝细胞生长因子,然后以5-0可吸收线褥式缝合;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后缝合伤口。至术后第4周,无损伤情况下将实验组及对照组愈合处韧带取下,进行组织学检查、电镜检查及生物力学特性检查。[结果]HE染色见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而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电镜观察见实验组胶原纤维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愈合的MCL极限负荷和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在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方面促进内侧副韧带损伤愈合。本实验可以为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优质愈合提供一种新方法及理论依据。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91-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明林;吕丹;朱雷;张春秋;
[目的]观察滚压载荷生物反应器对BMSCs-琼脂糖复合体中B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分离新西兰兔BMSCs,培养至第3代后与低熔点琼脂糖复合成凝胶块并在自制的模具中形成直径为4 mm、高4 mm的圆柱形胶块。将样本分为TGF-β1+力学组、TGF-β1组、力学组和对照组。在第7、14、21 d时去各组标本进行实时定量PCR、GAG含量检测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TGF-β1+力学组II型胶原基因表达在第7、14、21 d 3个时间点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并在第21 d时显著增强。TGF-β1+力学组蛋白聚糖基因在第21 d时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并且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的II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在3个时间点均见明显增强。TGF-β1+力学组GAG含量在3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并且均高于其余三组。TGF-β1+力学组标本甲苯胺蓝染色较其余各组明显蓝染,并有软骨陷窝样结构。[结论]滚压载荷生物反应器可以有效促进BMSCs-琼脂糖复合体中B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在结合TGF-β1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11年15期 v.19;No.281 1295-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志博;杨述华;张宇坤;张波;夏天;王永清;
[目的]探讨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微团成软骨分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MSCs,取第3代细胞实验。将hMSCs分别用无血清H-DMEM和含10、20、50、100 ng/ml GDF-5的软骨诱导液(chondrogenic medium,CM)诱导,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诱导2周后重悬细胞,以5×106/ml的细胞密度离心构建微团,继续诱导2周。RT-PCR检测两组细胞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结果]hMSCs呈梭形、漩涡状生长。100 ng/ml GDF-5诱导的hMSCs呈圆形或多角形。五组微团分别由无血清H-DMEM、含10,20,50,100 ng/ml GDF-5的软骨诱导液诱导2周后,除H-DMEM组无Ⅱ型胶原mRNA、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外,其他各组Ⅱ型胶原mRNA、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一定浓度GDF-5诱导的hMSCs微团,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具有软骨的部分生物学功能。
2011年15期 v.19;No.281 1301-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颖;刘又文;魏秋实;王金国;杨彬;李建明;张晓东;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治疗方法。[方法]建立AVN钽棒置入组及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组,均为Ficat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X线片结果。[结果]钽棒组平均随访(11±2)个月,骨瓣组平均随访(13.7±1.7)个月。AVN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都明显少于骨瓣移植组。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Harris评分AVN组略优于旋髂深骨瓣移植组。[结论]与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比较,AVN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FicatⅡ期)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疗效可靠的特点,在早期的随访中,其疗效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组比较有其优越性,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办法。对延缓股骨头塌陷,促进坏死修复的作用需要长期的随访才能得出结论。
2011年15期 v.19;No.281 131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尹宁;孙玉清;张裕祥;
[目的]调查医院脊柱骨科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分离出的病原菌谱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分离的114株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G-菌76株,占66.7%,以大肠埃希氏菌占优势,占20.2%,铜绿假单胞菌占15.8%,肺炎克雷伯菌占14.0%,G+菌38株,占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占11.4%。各种常见医院感染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均有下降。[结论]降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有效方法是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和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2011年15期 v.19;No.281 1315-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武昌;郑君涛;于建华;吐尔洪江;刘伟;金格勒;
[目的]评价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2010年采用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根据术后临床表现、矫正率和术后X线片判定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情况,对胸椎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平均矫正率为63.81%,术后患者脊柱长度平均增加6.2 cm;术后X线片判定置入的308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置钉不良率为16.9%;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胸部脏器及神经系统损伤表现。[结论]在脊柱侧凸临床治疗中,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进行侧凸矫形是有效、安全的方式。
2011年15期 v.19;No.281 1318-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