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至立;钱列;贾永伟;于研;王建杰;程黎明;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无神经症状不完全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椎体后凸成形术试行治疗18例无神经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Magerl分型:A3.1)。术中采用体位复位及逐步球囊扩张技术,在C型臂X线机动态观察下灌注骨水泥。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并测量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时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结果]手术操作顺利,术后无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发生,患者症状迅速缓解。患者VAS评分平均由术前(8.17±0.618)分降为术后(2.33±0.767)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维持在(2.39±0.698)分。椎体前缘高度从平均73.72%±6.153%纠正为术后的92.78%±1.927%(P<0.05),术后12个月为92.33%±1.534%;Cobb角由术前平均20.50°±2.333°改善为6.00°±1.847°(P<0.05),术后12月随访Cobb角部分丢失为8.83°±2.056°(P<0.05)。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术前平均为16.22%±4.387%,而术后为15.56%±4.162%(P>0.05)。[结论]在C型臂X线机动态观察下,利用体位复位结合球囊分次逐步扩张技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老年人胸腰段不完全性爆裂性骨折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73-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飞;尚希福;赵其纯;朱亚林;史国光;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传统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6年1月~2010年11月共治疗64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34例采用改良外侧入路和30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随访6~35个月,比较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所用X线暴露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小于外侧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6%,包括:克氏针松动移位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4例。外侧入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3.3%,包括:切口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移位5例,尺神经损伤2例,肘内翻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少3例。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改良外侧入路组32例满意,而外侧入路组22例满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时采用改良外侧入路比传统外侧入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77-1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施鸿飞;熊进;陈一心;王骏飞;邱旭升;邱勇;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行内固定翻修的指征、策略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23例,均为首次术后4~12周症状改善不佳或出现内固定失败后来本院就诊。术前Schatzker分型Ⅳ型6例,Ⅴ型7例,Ⅵ型10例。入院后评估首次手术的不足并制定个体化的翻修手术方案。术中对骨折行重新复位,调整关节面和膝关节力线,并选择恰当的锁定或非锁定接骨板对内侧、外侧及后侧骨块进行充分固定。术后视膝关节稳定程度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早期并发症。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12.7周,未发现复位丢失和内固定失败。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达77.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结论]笔者认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翻修的指征包括严重的关节面塌陷(>5mm)、膝关节力线不良(胫骨平台内翻角≥95°或≤80°)以及固定不充分。针对性的翻修手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82-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敬博;卢艳东;郑玉晨;张文海;金鸿宾;
[目的]分析钢板和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75例肱骨干骨折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患者,统计肱骨干骨折类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伤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对统计结果进行t检验或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钢板和髓内钉可应用于各种类型肱骨干骨折固定,前者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162.11 min,后者为143.5 min,差异不显著;钢板固定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41.73 ml,术后伤口平均引流量为130.4 ml,髓内钉组术中失血225.67 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67.22 ml,两项指标在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治疗方法术后骨折均愈合,钢板固定组愈合时间平均为13.58周,髓内钉固定组为12.97周,差异不显著;钢板固定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0.89分和89.69分,髓内钉固定组平均为89.70分和90.10分,两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没有明显差异;12例(26.67%)钢板固定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体征,1例(2.22%)发生感染,髓内钉固定组没有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钢板和髓内钉均可用于固定各种类型肱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易损伤桡神经,术中出血多,术后引流量大;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以闭合治疗为主,手术操作比较安全。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相近。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86-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兆德;于克迎;范存义;余永波;张凡棋;王海虎;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总结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其中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45例,动力髁螺钉治疗15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1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2例。[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优良率分别为:动力髋螺钉88.9%,动力髁螺钉93.3%,股骨近端髓内钉94.1%,股骨头置换组91.7%,疗效满意。[结论]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4种手术方法各有所长,只有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注重围手术期管理,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89-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冯万文;夏亚一;徐杏荣;李春辉;武茹;王翠芳;钱元;李婷;党跃修;仲翔宇;
[目的]评价经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10年5月对4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其中SchatzkerⅤ型骨折29例,SchatzkerⅥ型骨折13例。随访时间16~27个月。观察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初次和末次随访骨折复位及复位丢失放射学Rasmussen评分。随访末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切口感染7例,其中浅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感染率16.67%。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0±1.27)个月。术后初次放射学Rasmussen平均评分(13.86±3.23)分,随访末期(13.71±3.26)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5)。随访末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为(74.33±12.34)分,优10例,良22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76%。[结论]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手术入路可充分暴露膝关节内结构及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端,为骨折直视下精确复位和植骨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术后骨折复位丢失率低、骨折愈合率高,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适合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手术入路。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93-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徐聪;凌强;于雪峰;丁自海;
[目的]对比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IF)治疗GardenⅢ型65~70岁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HR组21例和IF组37例,对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早期并发症和中晚期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0~86个月,平均74个月,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下地时间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THR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IF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要明显优于THR。[结论]总体而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后在患者能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其关节功能大大高于人工关节置换者,绝大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下的老年GardenⅢ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应优先考虑内固定术。
2011年20期 v.19;No.286 1697-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翠芳;夏亚一;齐发梅;司红艳;陈永刚;汪静;耿彬;
[目的]系统评价利塞膦酸盐影响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12月)、EMBASE(1974~2010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2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12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12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12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利塞膦酸盐影响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10 3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利塞膦酸盐可以降低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率[RR=0.66,95%CI(0.57,0.77)P<0.000 01];利塞膦酸盐可以降低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非椎体骨折发生率[RR=0.69,95%CI(0.52,0.90)P=0.007];利塞膦酸盐可以降低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生率[RR=0.66,95%CI(0.49,0.90)P=0.008]。[结论]利塞膦酸盐有利于降低原发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但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01-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鹏飞;邓亮;谷文光;
<正>半月板的功能具有承受负荷、震荡吸收、关节稳定、关节润滑和本体感觉等作用。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半月板承受着至少50%的膝关节压力,90°左右的屈伸活动范围大约承受85%的负重[5]。半月板损伤采取部分切除或全切术后导致的半月板缺失,使得膝关节受力发生改变,是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和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使得如何处理损伤的半月板成为外科手术的难题。由于对半月板解剖和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过去20年间半月板损伤后修复得到飞速发展,尽管临床上取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06-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戚炜;陈克俊;
<正>任何组织的缺血,只要达到一定时间和程度,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1985年McCord经过研究发现,长时间的组织器官缺血后的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是再灌注挽救了缺血的组织器官,以防止进一步的缺血损伤,然而不可控的再灌注也引起了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故此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概念[1]。骨骼肌是组成肢体的重要组织之一,同时它对缺血十分敏感,人类骨骼肌在室温下完全缺血2.25 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功能损害。在骨科的临床工作中,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10-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士光;孟宪霞;孙磊;
<正>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因其很难自愈,临床上多采用手术重建的方式以求最大程度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无论采取何种重建术式,使用何种固定方式,选用何种移植物,移植物的再血管化是决定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因为重建前交叉韧带所需的移植物是没有血运的,只有移植物被受区组织"爬行替代",并及时恢复血运才能达到长久替代韧带的功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血运进行观察,比较不同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13-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雅琼;尚玮;王毅;
<正>葡萄球菌是目前医院内最常见的致病菌,也是假体等骨科内置物周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1997~2005年UK卫生防护机构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发现41.4%人工髋关节,33.5%人工膝关节,53%骨折切开复位以及59.1%髋部半关节成形术感染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这些感染的15.1%,20.7%,7.5%及6.3%[2]。陈哲峰等[3]调查国内人工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分布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菌株数的34.59%,表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16-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越;赵艳梅;田学忠;崔赓;杨强;张银光;张伯勋;
[目的]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明胶/纤维蛋白胶/rhBMP-2三维多孔隙仿生型支架,体外研究其控制rh-BMP-2释放及其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二次冷冻干燥法制备nHA/明胶/FS/rhBMP-2复合支架,电镜观察支架内部结构及孔隙率。ELISA法测定rhBMP-2体外释放情况;通过电镜观察、DN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测定及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电镜观察显示支架材料具备三维孔隙性结构,孔径约为164.48μm±31.2μm,孔隙率为87.9%±2.01%;细胞在材料表面均匀黏附,生长状态良好,并有基质分泌。rhBMP-2从支架内部缓慢释放达40 d左右;细胞与材料共培养5 d,其DNA与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性增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材料共培养7 d,细胞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共培养14 d时四环素荧光显示钙结节形成。[结论]制备的支架材料具备与自然骨相似的三维孔隙性结构及组分,同时缓释rhBMP-2,促进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能力。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26-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树章;阿力甫;王鑫;谷长增;张文举;徐斌;
[目的]研究自体黄骨髓一期移植对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疗效,观察黄骨髓是否具有成骨能力,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建立左侧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模型,A组仅以钢板内固定;B组钢板内固定后,植入空白明胶海绵,C组钢板内固定后,植入黄骨髓与明胶海绵复合物。术后每组分别于2、4、8、12周各处死3只动物,进行影像学检测、大体观察及HE染色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骨痂形成情况。[结果]A组及B组在术后4周只可见少量骨痂形成,而C组在术后2周即可见骨痂形成,术后4周可见大量骨痂形成,至术后8周C组骨折线消失,而A、B组骨折线仍可见;术后12周,A、B组仍可见骨折线存在。[结论]黄骨髓在骨折后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在预防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31-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宏滨;张阳;钱齐荣;刘宁;郑玮杰;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与肺脂肪栓塞产生的相关性。[方法]3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四组,A组: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扩髓,插入髓内杆,术中使用止血带60 min;B组:操作同A组,术中使用止血带90 min;C组:术中操作同A组,术中不使用止血带;D组:术中仅使用止血带60 min,不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监测不同时间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指标,术后进行肺脏病理检查并采用病理学评分计算肺损伤程度。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时,止血带90 min组与其余组比较,PaO2差异显著(F=3.013,P=0.047),考虑时间因素时,止血带90 min组在术毕和术后5 min时,Pa O2差异亦显著(F=3.427,P=0.029)。PaCO2各组间在术中术后无统计学差异。凝血指标中两组各时间点PT、APTT无显著差异(F=0.616,P=0.61)。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肺损伤总分止血带90 min组高于其余各组(x2=19.996,P=0.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止血带释放时可能干扰呼吸系统功能,增加肺脏脂肪栓塞的发生风险,尤其在止血带使用时间达到90 min时。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34-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宣维;林建华;林文平;陈飞;韦超;
[目的]探讨兔脊髓损伤(SCI)后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8组,采用球囊压迫SCI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伤段脊髓组织Ng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Ngb在正常兔脊髓组织内表达,SCI后6 hNgb表达逐渐增强,伤后24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维持较高水平至损伤后72 h,伤后7 d Ngb表达接近正常水平。[结论]Ngb存在于正常的脊髓组织内,Ngb的高表达与SCI的时间密切相关,SCI后Ngb表达上调是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38-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程;薛静波;王文军;王麓山;朱一平;刘利乐;李学林;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均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16例随访12~15个月,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结论]C1、2层面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切除,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可维持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的稳定性。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41-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波;王义生;
[目的]探讨V-Y肌腱瓣修复治疗Kuwade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5月~2009年8月采用V-Y肌腱瓣修复治疗29例Kuwade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1例,女8例,年龄9~58岁,平均39.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腱止点外侧至小腿中部的略S形切口和V-Y肌腱瓣修复术治疗。[结果]术后获14~4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无皮缘坏死、伤口感染和神经损伤并发症。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5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患侧跟腱外形均与健侧一致。[结论]V-Y肌腱瓣修复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跟腱缺损3~6 cm时(即Kuwade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重建治疗,具有不增加局部体积、切口易愈合,跟腱外观恢复理想等优点。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43-1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熊国忠;林秀来;殷作明;刘建伟;刘林;杨清海;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1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筋膜皮瓣修复,其中创伤致软组织缺损9例,慢性溃疡3例。皮瓣面积最大13 cm×11 cm,最小4 cm×4 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存活,所有软组织缺损均修复。随访8周以上,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该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45-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兆强;裴露萍;
[目的]评价双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颈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02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23例股骨颈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分别固定股骨颈、股骨干骨折,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年5个月,除1例患者出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愈合好,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患者髋部功能恢复良好,无股骨头坏死,无内固定物断裂,无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双钢板治疗股骨颈合并股骨干骨折,技术条件要求低,操作简单,只要手术操作得当,术后康复正确,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47-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费青;吕南千;马俊峰;张麒云;楼国祥;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2月对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78.2岁,经皮插入INTERTAN固定,总结患者康复的临床特征,并随访1年,对比患者骨折前后的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地负重时间为4.4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20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96%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和行走功能状态。[结论]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49-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翟喜成;朱一鹏;陶祥贞;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到2010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7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3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得到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51-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亚非;庞贵根;舒衡生;马宝通;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髓内外固定材料采用切开复位及微创内固定几种治疗形式的适应证与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0年以来238例病人在相同围手术期条件下,分为微创经皮内固定组,包括Gamma钉,倒置LISS,经皮加压钢板(PC.C.P)等78例;切开复位固定组,包括DHS,DCS,LCP等160例的疗效进行了回顾性了分析。[结果]骨折后距手术时间4~15 d,平均9 d。对各组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内固定的力学特点、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其中切开复位固定组总优良率为89%,微创经皮内固定组总优良率为90%。[结论]比较几种内固定材料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率。结论是Gamma钉优于DHS、LCP和LISS,术中出血量Gamma钉<LISS<LCP<DHS。选择的内固定种类也要考虑到手术医师操作熟练程度,不同类型骨折选择适宜的固定材料有效固定才是治疗根本。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53-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智鹏;刘汝新;邢国营;王友林;孙永胜;刘政;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46例。[结果]随访1~5年,平均2.6年。术后复查X线片示:45例患者骨愈合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无复发。1例骨折愈合后21个月复发,二期病灶刮除植骨,术后随访4年愈合良好未复发。[结论]应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5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福生;刘方刚;陈步俊;王俊;金钢;程慧;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组)、距下关节融合术(B组)、三关节融合术(C组)。采用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结果]随访1.5年,三组的临床疗效相似(P>0.05),随访3年,B、C组的临床疗效相似(P>0.05)且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三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且稳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呈下降趋势。
2011年20期 v.19;No.286 1757-1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