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卷首语

  • 建设期刊文化 增强期刊活力 更好的为广大读(作)者服务

    宁志杰;

    <正>从某种意义来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作为人类社会思想交流和传播的工具——期刊,必然有其自身文化元素,概括来说期刊文化是围绕期刊出版经营管理形成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形成的期刊行为方式和

    2012年01期 v.20;No.29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蓬勃发展的中国矫形外科

  • 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

    <正>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成立于2004年2月。近7年来,由最初的13张床位、3人治疗组,发展到目前拥有脊髓修复中心、干细胞治疗中心、康复医学中心、骨质疏松诊疗中心、符合GMP标准的生

    2012年01期 v.20;No.29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讣告

  • 亓秀恒同志逝世

    <正>亓秀恒同志,中共党员,泰山医学院原外语教研室主任、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15日6时15分逝世,享年71岁。亓秀恒同志是山东省莱芜人,1940年1月生,196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先后分配至山东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英汉互译的理论与技巧、中医英语表达的研究、医学写作的理论与实践、英汉摘要

    2012年01期 v.20;No.29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永训教授逝世

    <正>著名矫形外科资深专家,高雄博正医院院长沈永训教授,因病于2011年12月15日在高雄逝世,享年81岁。沈永训男,1932年生于台湾,祖籍福建,早年毕业于台湾医科,先后赴美国和日本留学,曾在

    2012年01期 v.20;No.29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年贺辞

  • 新年贺辞

    <正>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我们告别了繁忙而又喜获丰收的2011年,迎来了充满激情放飞希望的2012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编辑部全体员工向本刊编委会和理事会专家学者,向关心支持本刊建设

    2012年01期 v.20;No.291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会议及学习班

专家论坛

  • 大力开展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治行动的相关思考

    鲁玉来;杨华清;张喜善;徐栋;

    <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或congenital clubfoot)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矫治是政府实施基层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WHO第二个"骨关节10年(2010~2020)"五大重点问题之一,属于儿童肌骨关节疾患及创伤的范畴,

    2012年01期 v.20;No.29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激励与厚望

  • 祝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评为2011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正>欣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评为2011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天下文章终是一,诸山天外自为峰。本刊在主编的领导下,志存高远,群英荟萃,蓬勃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以优秀的办刊理念和宗旨为指导,一直以来风雨兼程地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名刊。获此殊荣,是对期刊水平、编校质量和社会影响的肯定!本人对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2年01期 v.20;No.291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射频消融联合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闫峰;杨卫良;徐佳元;陆晓峰;

    [目的]探讨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5例患者共62个椎体行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及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主要原发瘤包括肺癌10例,肾癌5例,乳腺癌5例,其他肿瘤5例,全部患者均有腰背痛症状,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后平均随访通过VAS评分法比较手术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48 h内疼痛明显缓解。1例出现骨水泥外漏,但无临床症状。所有病例获得完整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均无椎体进一步压缩、腰椎滑脱改变,优良率为96%。[结论]经皮多电极射频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创伤小,明显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2年01期 v.20;No.29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孟增东;雷云坤;胡彪;赵毅;赵晓芳;刘伟;

    [目的]分析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后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融合方法不同分为360°腰椎融合组及后外侧融合组,回顾分析并比较两种融合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脊椎融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腰椎生理前凸保持方面的不同,评价两种融合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及腰腿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360°腰椎融合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相比,360°腰椎融合组患者的腰椎生理前凸得到更好的保持,同时,腰椎融合率更高。[结论]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相比,能更好的保持腰椎生理前凸,获得更高的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功能恢复。

    2012年01期 v.20;No.291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椎间盘镜术与传统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欧裕福;李荣祝;韦建勋;尹东;梁斌;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与传统的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0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椎间盘镜术(MED)组64例,对照组为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66例,根据Nakai标准评价疗效,并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的时间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11年的随访,椎间盘镜术(MED)组优良率为93.5%,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优良率90.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E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时间优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组(P﹤0.05)。[结论]椎间盘镜术(MED)治疗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术相同,但椎间盘镜术(MED)具有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

    2012年01期 v.20;No.291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椎间盘镜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损伤的研究

    杨维权;汤朝晖;孙荣华;植致敏;朱礼传;朱海云;卫杰;刘大雄;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的损伤。[方法]对30例应用ME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肉扩张管使用前和手术结束时椎旁肌病理检查以及术前、术后椎旁肌肌电图检查和磁共振检查比较。[结果]椎旁肌肌肉病理检查应用扩张管前后光镜检查无明显变化,电镜检查使用扩张管后有轻度肌纤维溶解,线粒体空泡状以及内质网水肿。椎旁肌肌电生理检查使用前后无显著异常。磁共振检查椎旁肌肌肉萎缩和水肿情况无明显变化。[结论]MED术中肌肉扩张管对椎旁肌肉损伤程度较轻,可减少术后腰部酸痛和僵硬,早日恢复工作和生活,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

    2012年01期 v.20;No.291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张建伟;

    [目的]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0例,分为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组和单纯棘突间固定系统应用组,各4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进行评价。术后定期随访(30~54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不良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相比,联合应用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组(75.6%)(P<0.05)。从随访结果分析看,联合应用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应用组(P<0.05)。[结论]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较单纯棘突间固定系统应用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2年01期 v.20;No.291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臀大肌肌皮瓣在骶尾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

    柏士平;潘拥军;宗艳霞;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0~75岁,病程0.2~20年。创面面积:5cm×6.5 cm~8 cm×12.5 cm。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创面先经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设计以臀上动脉浅支为血管蒂的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对照组15例,常规换药处理后臀大肌上部肌皮瓣修复。[结果]29例患者皮瓣一期存活,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治疗过程中无大出血、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肌皮瓣质地良好,褥疮无复发,功能满意。试验组在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治疗骶尾部褥疮的理想方法之一。

    2012年01期 v.20;No.291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螺旋CT分层扫描及PACS图像分析技术在枢椎个体化置钉手术中的应用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辉;

    [目的]探讨高速螺旋CT分层扫描及影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图像分析技术在枢椎个体化置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共120侧枢椎椎弓根,术前接受螺旋CT分层连续扫描,根据椎动脉孔及椎弓根扫描结果判断椎弓根类型,并测量椎弓根长度,内倾角等指标,为手术提供参考。[结果]120侧枢椎椎弓根经CT薄扫后,其椎动脉孔分型为:Ⅰ型70侧、Ⅱ型20侧、Ⅲ型18侧、Ⅳ型12侧。选择其中的100侧椎弓根实施螺钉固定,术后CT钉道扫描显示97枚螺钉位于椎弓根管内,位置良好;3枚椎弓根螺钉偏外,指向或进入椎动脉孔。未出现偏向椎管的病例。置钉总成功率97%,置钉失误率3%。[结论]①基于枢椎椎动脉特征型的椎弓根分类判断方法对于判断枢椎椎弓是否适合置钉具有重要价值;②术前对患者枢椎椎弓根进行螺旋CT分层扫描后,测量相关数据,判断枢椎椎弓根的类型,并进行术前钉道设计与测量有助于提高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成功率。

    2012年01期 v.20;No.29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张宏其;郭虎兵;陈筱;刘金洋;吴建煌;郭超峰;王锡阳;葛磊;胡建中;邓展生;李劲松;高琪乐;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5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4例,合并明显脊柱后凸畸形(SI>15°)者38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不同程度脓肿形成,无巨大脓肿的患者。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研究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的恢复、成角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51 min,平均失血量780 ml。后凸畸形矫正率79%,矫正角度平均25°,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1.2°。神经功能改善率90.1%。术后3个月内ESR及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植骨融合率100%,治愈率为100%。无脊髓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能满意地清除病灶,安全地进行椎体间植骨,脊柱稳定性能得到有效重建,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2012年01期 v.20;No.291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 ]

科普讲座

  • 肢体残疾的预防

    <正>1什么是肢体残疾?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社会参与障碍。

    2012年01期 v.20;No.29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典文献史料

  • Calve病最初的报告

    Calvé Jacques;李晓光;

    <正>原著标题:A localized affection of the spine suggesting ofteochon-dritis of the vertebral body,with the clinical asepect ofPott’s disease.刊载杂志:J.Bone Joint Surg,1925,7:41-46.原著作者:CalvéJacques(1875-1954)摘译:本文报告2例椎体扁平病例。患者分别为1岁及2岁半,1921年11月出现背痛,脊柱前弯受限及棘突轻度凸起,当时考虑为结核行伸展位卧床治疗,至1924年1月止。患者2,7岁时,因具备结核特点而行装具治疗,经数

    2012年01期 v.20;No.29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您知道吗?

  • 病历摘要(35)(英文)

    <正>Case Report(35)A 12-year-old boy is referred to the orthopaedic department ac-companied by his parents.They report a fall on his right shoulderduring ice skating one week earlier.The boy complains about pain

    2012年01期 v.20;No.291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欢迎加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读(作)者俱乐部

    <正>为了使本刊更贴近读(作)者,增进编者与读(作)者的了解与沟通,切实体现以读(作)者为中心的办刊方针,进一步提高杂志学术质量,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本刊决定自2012年起建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读(作)者俱乐部",欢迎广

    2012年01期 v.20;No.291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人民军医》杂志

    <正>《人民军医》杂志是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技术类医学期刊。创刊于1950年10月,本刊以初、中级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突出报道临床医学、军事医学研究成果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经验。常设栏目有专家论坛、军事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短篇与个案、基层来稿摘登、临床误诊误治、编读往来、图片报

    2012年01期 v.20;No.29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研究进展

    侯瑞;贾卫斗;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下颈椎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特别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显著的二维立体内固定作用,较单纯前路和其他后路内固定的方式更为坚强,既稳定又有利于颈

    2012年01期 v.20;No.29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手术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朱迪;郭万首;

    <正>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骨科医师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评价TKA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医师手术技巧的不同,并不是所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2012年01期 v.20;No.29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进展

    卓锋;魏开斌;

    <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克服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低、受年龄影响大等诸多限制,

    2012年01期 v.20;No.29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膝骨性关节炎与膝内翻畸形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治疗

    胡彬;谢兴文;李宁;宋敏;叶丙霖;徐伟;王春晓;徐世红;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个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丢失为核心,继发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骨性关节炎所导致的疼痛、关节炎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有关膝内

    2012年01期 v.20;No.29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扁平足足印的测量与临床研究现状

    包贝西;张建中;

    <正>扁平足是一种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足纵弓塌陷或弹性消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扁平足使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平足症。扁平足主要表现为内侧足弓的塌陷。同时还可以表现为

    2012年01期 v.20;No.29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NF-κB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一个潜在靶点

    杨小刚;戴闽;

    <正>1 NF-κB家族成员简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于1986年由美国的sen和Whitehead在B细胞提取物中发现,因能与免疫球蛋白的Igk的轻链基因的增强子原件(5'-GGGACTTTCC-3')结合的核因子,故命名为核转录因

    2012年01期 v.20;No.29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药物治疗进展

    帕力哈提·白克吐尔逊;彭昊;

    <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临床常见病,全世界现有股骨头坏死患者2 000多万例,其中我国有500~750万命名[1],目前仍然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治疗和预防是治疗ANFH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已有了一些ANFH药物治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步。本文就ANFH药物治疗进展作

    2012年01期 v.20;No.29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人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保存方法研究

    亓建洪;王伟;吴雅迪;宋洪强;刘延菊;葛孚章;

    [目的]探讨六种保存方法对人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寻求一种保存效果较好的方法,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活性的异体骨软骨移植物。[方法]自捐献新鲜尸体膝关节利用专用手术器械获取4.5 mm×4.5 mm大小的人骨软骨块,分别采用梯度降温法、Co60射线照射+梯度降温法、玻璃化法、连续降温法、直接液氮法和酒精浸泡法对软骨块进行保存处理,分别于保存第8、15、30、60 d时,采用蕃红-O组织染色、扫描电镜、软骨细胞胎盼蓝染色、MTT法等,观察并比较以上6种方法保存后关节软骨细胞存活率及其代谢功能变化。[结果]除了酒精保存方法外,其余保存方法随着时间延长软骨组织的细胞成活率和细胞代谢活性逐渐降低;保存60 d时,采用玻璃化法保存软骨组织的细胞存活率为62.47%,软骨基质成分丢失较少,胶原纤维断裂不明显;采用慢速梯度降温法保存软骨组织的细胞存活率为59.75%,软骨基质成分丢失较多,胶原纤维断裂明显;其他保存方法软骨细胞存活率不足40%,软骨基质成分大量丢失,胶原纤维杂乱。[结论]六种保存方法中,玻璃化保存法能够较好的保存关节软骨,活性最好,其次是梯度降温保存法,两者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Co60射线照射对软骨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酒精浸泡不能保存软骨细胞活性。

    2012年01期 v.20;No.291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同种异基因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IFN-γ和IL-10的表达

    盘荣贵;邓耀良;范鍥;赵劲民;

    [目的]通过检测同种异基因组织工程骨(tissue engineering bone,TEB)修复骨缺损血清IFN-γ、IL-10水平和脾内IFN-γmRNA、IL-10mRNA的表达,探讨同种异基因TEB的免疫原性。[方法]Ficoll-Hypaque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出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扩增。取第3代细胞,化学法诱导成成骨细胞(ODC)。将ODC按1×109/L密度接种至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A/TCP),共同培养,构建TEB。动物随机分三组(TEB,HA/TCP组,自体骨组),每组24只,人为造成兔左桡骨处1.0 cm左右长创伤性骨缺损,植入TEB、HA/TCP、自体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于术后第4、10 d、6周,麻醉下取下腔静脉血ELISA法测血清IFN-γ、IL-10水平;取脾行HE染色观察;RT-PCR测IFN-γ、IL-10 mRNA表达。[结果]各组动物IL-10、IL-10 mRNA比IFN-γ和IFN-γ mRNA高,其中TEB组IFN-γ和IFN-γmRNA较其他两组稍高,IL-10和IL-10 mRNA较其他两组稍低,IFN-γ、IL-10水平和IFN-γmRNA、IL-10 mRNA表达同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由同种异基因MSCs诱导而成的ODC与HA/TCP构建的TEB免疫原性极低,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2012年01期 v.20;No.29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程明;戴闽;祝荫;程细高;范红先;刘虎诚;

    [目的]建立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分离、培养及传代的方法,观察成hBMSCs体外成骨潜能。[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h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所得细胞第3代用含100 nmol/L地塞米松、5mmol/Lβ-甘油磷酸钠,50μg/ml抗坏血酸的条件培养基进行骨诱导,茜素红染色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44、CD105阳性,而CD34、CD45阴性,符合MSCs特征;hBMSCs经骨诱导后可形成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显示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分离获得高纯度的hBMSCs,其在体外具有成骨潜能。

    2012年01期 v.20;No.29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同节段腰椎间孔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成;刘守应;马骁;王永成;高燕;

    [目的]了解单侧腰椎小关节分级切除对不同运动状态下同节段腰椎间孔形态变化的影响机制。[方法]取8例新鲜尸体脊柱腰段完整标本,依次进行分级切除L4、5的后部结构,造成5种减压情况,依次测量加载前后各组L4、5椎间孔高度及最大、最小宽度值并比较分析。[结果]①完整组标本负载荷状态下,L4、5椎间孔各孔径均减小而且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以扭力矩加载时,L4、5椎间孔高度及最大、最小宽度分别在中立位、后伸、同侧弯状态下三者均显著减小,在前屈、对侧弯状态下明显增大;②在中立位、后伸位和同侧弯体位负载时,当腰椎单侧小关节切除大于1/2后,L4、5椎间孔孔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外科操作进行后部结构切除手术时,尤其是小关节切除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

    2012年01期 v.20;No.29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_征订启事

  • 欢迎订阅《中国性科学》杂志

    <正>《中国性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有关性科学的权威性杂志;也是我国第一本以"性"为刊名,以"性"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杂志。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题写刊名并曾担任名誉主编。◆本刊系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所发稿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

    2012年01期 v.20;No.291 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经后路扩大半椎体切除椎间融合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

    朱国兴;陈鹏;陈刚;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扩大半椎体切除椎间融合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的效果及如何减少并发症。[方法]本组9例患者,半椎体均位于胸腰段,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8~17岁,平均14.2岁。均采用一期经后路扩大半椎体切除,椎体间大量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43个月(14~92个月)。[结果]9例患者,术前冠状面平均Cobb角40.3°,矢状面平均Cobb角32.6°,经后路扩大半椎体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2周冠状面平均Cobb角10.7°(平均矫正率73.4%,P<0.05),矢状面平均Cobb角10.2°(平均矫正率68.7%,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矫正率和术后2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经后路扩大半椎体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的疗效可靠,手术并发症少。

    2012年01期 v.20;No.29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下颈椎转移癌

    张广泉;郑稼;陈书连;高延征;余正红;唐超;赵永强;

    [目的]研究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下颈椎转移癌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2月~2009年3月共治疗12例下颈椎转移癌。穿刺入路采用前外侧穿刺法,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穿刺和骨水泥注射。[结果]共穿刺和注射14个C3~7段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100%。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为1.5~3 ml,平均1.7 ml。14个椎体骨水泥分布良好,3个椎体发生邻近间盘少量渗漏。12例疼痛均得到了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7.6±1.5)分,术后1 d为(2.8±1.2)分,术后3个月为(1.8±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半年,1~2年再次对患者随访,2例于术后6个月死亡,3例于术后1年死亡,2例于术后2年死亡,死亡原因均为原发肿瘤进展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颈椎局部疼痛控制良好且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以安全、有效、微创缓解下颈椎转移癌疼痛,稳定病变椎体,为后续肿瘤放化疗和保全脊髓功能提供机会。

    2012年01期 v.20;No.29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邵松;杨良军;程文丹;窦强兵;王鹏飞;陈冉;吕建军;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2006年5月~2010年5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50~75岁,平均59.5岁。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症状,16例合并间歇性跛行,27例合并神经根性疼痛。根据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痛,并结合站立位腰椎X线前后位及左右Bending位片,建立简易分型,并运用此分型指导5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治疗。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标准,并测量手术组手术前后的腰椎Cobb角及前凸角。[结果]58例患者有10例按简易分型标准纳入非手术治疗,其余48例均分别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年,其中非手术组8例,手术组41例。非手术组和手术组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腰痛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术前与术后腰椎Cobb角、前凸角有明显改善。[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常合并其他腰椎退变疾病,病理变化复杂,这种简易的临床分型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由于病例较少,尚须进一步完善。

    2012年01期 v.20;No.291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后路椎管减压及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陶忠亮;李军;张财义;汪胜;王绍刚;唐佶颖;张明照;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及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9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以下肢麻木无力为主要症状,其中14例患者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胸椎X线片仅能提供有限的诊断信息,MRI和CT重建可清晰显示黄韧带骨化的范围、形态、椎管占位率及脊髓受压变性情况;联合应用"揭盖法"、"蚕食法"和"漂浮法"行椎管后路减压可安全有效地解除胸脊髓压迫;9例病变位于颈胸或胸腰移行区的患者附加关节突关节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1年均达骨性融合,无迟发性局部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术中尽量避免加重脊髓损伤,对病变位于颈胸或胸腰移行区的患者需附加后路融合和内固定。病程长短及是否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012年01期 v.20;No.291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微创截骨张力带矫正足外翻

    林舟丹;吴风富;石建辉;刘传太;谢琦;

    [目的]研究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足外翻的新疗法。[方法]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行骨赘切取、跖骨颈斜形截骨、关节囊张力带矫正畸形、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石膏托制动方法,术后6周去除外固定,可下床适当活动。随访26例,时间13~30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优26例(50足),占89.7%;良2例(4足),占6.94%;差1例(1足),占3.4%。优良率达96.6%。[结论]微创截骨张力带矫形治疗足外翻,手术简捷,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少,畸形复发率低,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2012年01期 v.20;No.291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腰椎管内骨软骨瘤1例报告

    张庆胜;靳宪辉;李华;杨建博;李宏元;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左小腿酸痛半个月入院。查体:腰椎生理前突存在,皮肤无异常。腰椎活动自如,腰椎各棘突无压痛,L3、4棘突区叩击时感到左下肢麻木,并放射至

    2012年01期 v.20;No.291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专科器械研制

  • 带预警装置椎弓根螺锥的实验研究

    林斌;王宗江;冯万立;刘晖;郭志民;

    <正>椎弓根螺钉系统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后路固定技术,准确置入螺钉是该手术成败的关键。仅凭"手感"和解剖学知识进行徒手置钉操作,即便是技术高超和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也难免出现偏差。将这

    2012年01期 v.20;No.291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向SCI期刊投稿有关知识简介(五)

    <正>(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11年第19卷第23期1963页)●Knee Surgery,Sports Traumatology,Arthroscopy(Knee Surg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膝外科学、运动创伤学、关节镜学出版商:Springer-Verlag

    2012年01期 v.20;No.291 4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2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来稿要求

    <正>本刊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立足国内,着眼世界"的办刊方针,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为指导思想,重点介绍矫形外科领域(包括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诊治与康复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

    2012年01期 v.20;No.291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