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2011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文章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的20篇论文

    <正>(冒号前后数字分别为期数和页码)1.磨损颗粒体内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戴闽,钟艳春,杨小刚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1820-1824 2.骨软骨移植联合rhBMP-2/bFGF修复软骨缺损朱国华,王建伟,田小武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21:1815-1819 3.耐利福平脊柱结核的分子药敏检测及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燕荣帅,李力韬,张泽华(第三军医大学)21:1807-1809 4.干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徐佳元,杨卫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1803-1806

    2012年08期 v.20;No.298 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读者·作者·编者

    <正>本刊欢迎国内外英文原著来稿并开放优惠绿色通道随着我国医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刊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本刊在全球机构用户已超过2千家,个人读者分布31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贴近作者,尤其提供国内作者扩大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平台,欢迎广大专业人员向本刊投英文稿,包括论著类和经验交流类文章,论文格式必须按国际惯例规范书写并附中文稿件供专家审

    2012年08期 v.20;No.298 696+707+720+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简讯

  • 祝贺《中国脊柱畸形杂志》创刊及首届编委会成功召开

    <正>脊柱畸形矫形是目前脊柱外科最前沿、最热点的研究领域之一,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中国脊柱外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进步,我国脊柱畸形研究与诊治水平正逐渐走向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际上对于脊柱畸形的研究有专门的学会机构(SRS)及学术期刊。《中国脊柱畸形杂志》的创刊,为该领域广大专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我国脊柱外科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的又一大喜讯。3月29日该刊第一届编委会

    2012年08期 v.20;No.298 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祝贺第一届上海肢体延长与畸形矫正学习班成功举办

    康庆林;

    <正>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一届上海肢体延长与畸形矫正学习班"于2012年3月24~25日在医院教学楼六楼学术厅成功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20余名医生学员参加了本届学习班,学员专业覆含创伤骨科、关节外科、手外科、小儿骨科、整形外科、矫形骨科和肢体伤残康复等。有来自韩国、日本和国内的14位肢体延长和矫形领域的知名专家担纲本届学习班的讲师团。学习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创伤并发症、肢体延长、小儿矫形、四肢畸形矫正和外固定在创伤中的应用等六个专题,课程设置既考虑到初学者对肢体延长与矫形的兴趣,又兼顾了对该领域有一定实践经验

    2012年08期 v.20;No.298 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讣告

  • 戴力扬同志逝世

    <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力扬同志因车祸救治无效,于2012年3月5日上午10时42分不幸去世,终年54岁。戴力扬同志生于1957年7月13日,浙江省乐清市人。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长征医院骨科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0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工作至今,他先后担任骨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2001年起任新华医院骨科副主任和外科教

    2012年08期 v.20;No.298 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类型分布及神经营养药物应用价值的研究

    张国强;杨建平;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类型分布规律,对比研究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8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740例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患儿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骨折类型的分布及不同骨折类型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分析骨折类型与损伤神经种类的关系。随访伴发神经损伤患儿神经恢复时间,比较甲钴胺应用与否对神经损伤恢复时间的影响。[结果]740例患儿中病例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共678例,合并神经损伤共114例(16.8%),男孩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比例20.3%,女孩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比例11.5%。所有患儿均于伤后1~3 d施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所有损伤神经均获得恢复。应用甲钴胺组神经损伤恢复时间为(7.10±3.525)周,未用药组为(5.86±2.445)周。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正中神经损伤恢复时间为(6.23±3.273)周,桡神经为(5.36±1.95)周,尺神经为(9.00±2.673)周,正中神经、桡神经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对比尺神经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折的良好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早期解除骨折断端对神经的压迫是神经损伤恢复的前提条件。闭合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早期不需要切开复位和神经探查,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尺神经恢复较桡神经及正中神经慢。甲钴胺的应用对缩短神经损伤恢复时间无明显的帮助。对于饮食正常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不需要常规应用甲钴铵治疗。

    2012年08期 v.20;No.298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旧性肱骨远端复杂性骨折的人工肘关节置换

    毛宾尧;李新春;王毳;司全明;

    [目的]研究人工肘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复杂性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8年12月对14例陈旧性肱骨远端复杂性骨折置换人工肘关节14例进行随访,患者平均59.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4年。原骨折按AO分型,C2型4例,C3型10例。假体关节为Coonrad-Morrey半限制性假体。对术前后疼痛、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肌力和并发症等作为重点,经由Mayo肘关节评价、DASH评价、影像学评价有无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等。[结果]4例在强度屈肘时轻度疼痛,本组肘关节平均屈曲112.6°(0°~144°),平均伸肘7.9°,屈124°,术后平均伸直受限22°。术后平均旋前79.8°,旋后78.2°。14例肘关节稳定,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并发术中内侧柱骨折、尺神经麻痹和异位骨化各1例。无假体松动。Mayo肘关节评价优(>90分)7例,良(75~89分)7例。DASH评价平均48.2分(24.4~78分)。[结论]人工肘关节置换治疗陈旧性肱骨远端复杂骨折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2012年08期 v.20;No.298 67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体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罗勤瑜;胡奕山;陈春雷;刘伟军;洪笃开;郭予立;林本丹;

    [目的]比较侧卧位和仰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区别。[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侧卧位徒手牵引36例和仰卧位牵引床牵引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侧卧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方面比仰卧位组有优势(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侧卧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复杂髋臼骨折脱位40例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于连祥;王林;刘庆鹏;张辉;

    [目的]探讨提高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疗效的方法和要点。[方法]总结40例复杂髋臼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治疗要点和治疗效果。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各项检查和治疗,做好术前和术后的病情评估。手术中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入路〔其中Kocher-Langenbeck入路21例,髂腹股沟入路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加K-L入路)13例〕,充分暴露骨折,准确复位,牢固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26~4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30例,良好复位7例,差3例;优良率92.5%。局部感染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充分做好髋臼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和处理,是手术的必要条件;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固定,是提高治疗疗效的关键。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5-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杨辉;唐三元;李远辉;詹鹏;向阳;束志勇;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79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Evan's I3-4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髓内固定组(采用PFN和PF-NA)和髓外固定组(DHS),统计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发生例数和发生率(死亡、伤口延迟愈合、伤口感染、髋内翻、股骨头坏死)。[结果]7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13~36个月),平均15.5个月。年龄65~99岁,平均75岁。49例采用DHS,30例采用髓内固定(采用PFN和PFNA),DHS组(Evan's I3型35例,Evan's I4型14例,手术时间60~110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愈合45例,愈合率91.8%,并发症(死亡3例、伤口延迟愈合3例、伤口感染1例、髋内翻6例、股骨头坏死2例),按照Harris功能评分,优22例,良18例,优良率78.9%。髓内固定组:Evan's I3型21例,Evan's I4型9例,手术时间60~150 min,术中出血量60~250 ml,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愈合29例,愈合率96.5%,按照Harris功能评分,优11例,良15例。优良率80.01%。并发症:死亡1例、髋内翻3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髓内固定较DHS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两者均存在不足。针对这类病人,内固定方式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和必要。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手术治疗

    陈哲峰;王青;郭敦明;范卫民;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与标准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293例,其中ACL完全断裂253例,男187例,女66例,平均年龄28岁。2004年5月~2007年12月,采用标准重建技术对85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2007年1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16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结果]在术后第12个月时有211例患者得到随访。Lachman试验:标准组患者术后阴性55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保残组患者中132例阴性,10例弱阳性,阳性5例。采用两组比较秩和检验,P=0.438。通过Lysholm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膝关节进行评分,标准组术后评分为90.84;保残组术后评分为92.09,两组评分相比,P=0.462。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功能,标准组TTDPM(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99°±0.159°,保残组TTDPM为1.683°±0.218°,两组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2012年08期 v.20;No.298 693-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Osirix图像处理软件在老年髋部骨折快速诊断与手术决策中的应用初探

    曹洪海;张立海;张巍;赵燕鹏;郝明;张伟;屈波;唐佩福;

    [目的]以外科医生对影像学检查特有的要求,采用OsiriX图像处理软件对急诊CT检查结果 DICOM图像实现3D重建和处理,以期对老年髋部骨折实现快速、客观、全面的描述以利手术决策。[方法]调阅2010年1月~10月期间143例因髋部骨折而住院的老年患者的急诊CT检查结果。采用OsiriX软件的2D图像查看器、图像3D处理器、图像优化等功能,对上述急诊CT的DICOM图像进行3D处理、判读结果,并与急诊CT报告对照以验证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急诊CT检查DICOM图像均可实现2D查看和3D处理。143例患者中,发现急诊CT检查报告中未提及但不影响手术决策的髋部骨裂1例。[结论]OsiriX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快速、全面、客观、准确的诊断和手术决策方面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能够实现从外科手术和治疗的要求出发,审阅并处理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其在其他骨科创伤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2012年08期 v.20;No.298 697-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三重带袢纽扣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许福生;李桓毅;刘方刚;黄超;付宇翀;桂忠山;

    [目的]比较三重带袢纽扣钢板与AO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3月,分别对32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三重带袢纽扣钢板重建喙锁韧带与AO锁骨钩钢板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第1年Constant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12~26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第1年,三重带袢纽扣钢板组与AO锁骨钩钢板组的Constant评分分别为94.72±5.99,89.84±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Constant评分的差异主要是疼痛评分(14.53±1.48、10.94±2.35,P=0.000)和外展活动评分(9.31±0.97、8.81±1.23,P=0.003)。[结论]三重带袢纽扣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优于锁骨钩钢板,主要的优势为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锁骨钩钢板,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锁骨钩钢板。

    2012年08期 v.20;No.298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影响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健;刘明廷;戚大春;李贤让;孟涛;

    [目的]探讨影响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1例43膝骨关节炎终末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前、术后半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HS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对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OM)、内翻畸形程度、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手术前后股骨前髁偏距(ACO)变化情况,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与术后膝关节ROM之间的关系。[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手术前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内翻畸形程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经筛选后纳入方程的变量只有术后胫骨平台PSA(P<0.01)、术前疼痛功能评分(P<0.01)、体重指数(P<0.05),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对应变量的作用排序为术后胫骨平台PSA(0.555)>术前疼痛评分(0.357)>体重指数(0.187)。ACO术前大于术后组的患者术后膝关节ROM明显好于ACO术前小于术后组(P<0.05)。术后胫骨平台PSA 7°~9°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好。[结论](1)术前疼痛评分、术前膝关节ROM、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术后股骨ACO变化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体重指数、膝关节内翻畸形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呈负相关;(2)术后胫骨平台PSA、术前疼痛评分、体重指数对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影响显著;(3)股骨ACO变化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有影响,术后胫骨平台PSA7°~9°膝关节活动度好。

    2012年08期 v.20;No.298 704-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李仁斌;林焱斌;庄研;张怡元;

    [目的]评价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1年6月,本院采用AO/ASIF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19~72岁,平均42.6岁,所有患者均为股骨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3~7 d,平均4.1 d。术后第1、2、3、6、9、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至少门诊复查1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拍摄股骨中近段正、侧位X线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83例患者手术时间45~95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50~150 ml,平均86.4 ml,所有患者均为术后4~7 d下地扶拐逐渐限量负重行走。83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诊4~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3例出现髋内翻短缩畸形;无骨折不愈合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3~5.7个月,平均3.6个月。按Harris髋功能评分标准:优56例,良24例,中3例,优良率96.39%(80/83)。[结论]加长型PFNA治疗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好等优点,在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时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2012年08期 v.20;No.298 708-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书评

  • 读《Ilizarov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中文版有感

    宁志杰;

    <正>近期很高兴收到康庆林医师寄来的由他领衔主译的《Il-izarov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中文版一书。尽管工作很忙,仍拨冗逐章节进行了阅读,因为自己很早就从资料上对前苏联著名矫形外科专家伊利扎洛夫(Ilizarov)开创的外固定技术有所了解并初步做了一些实践工作,由于缺少伊氏技术原创理论的具体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了对该项技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发展,所以看到康庆林医师编译的这本著作很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指骨骨折术后并发鹅颈畸形1例报告

    杨宗宇;姚书章;刘国强;袁令晨;李森田;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1年前因左中环指被机器绞伤后肿痛、出血、活动受限2 h入院。入院查体: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明显侧弯畸形,棘突无压痛。左中环指近端指间关节背侧见长约1.5 cm的横形伤口,轻度污染,深达肌腱层,可见断裂伸肌腱断端,中环指下垂畸形,背伸活动受限明显,近节指骨处压痛明显,中环指活动受限明显。余肢体未及明显异常。X线片示:左中环指近节指骨基底部骨折,骨折移位明显。入院诊断:(1)左中环指近节指骨骨折;(2)左中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国外见闻

  • 赴德国学习交流印象(二)

    张强;

    <正>(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12年第6期544页)手术衔接也是茶歇时间:两台手术间隔约15~20 min左右。手术室里有一个休息间,一台紧张的手术结束后,医生往往要到休息间休息一下,喝上一杯咖啡,吃点蛋糕水果,聊一聊开心的事情,或者回顾一下手术过程,经验教训,或者讨论下一个手术病例和规划,把手术节奏调整的有张有弛,有一种慢生活的情趣,不像我们国内手术室一台接一台的手术,无缝

    2012年08期 v.20;No.298 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矫形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张秀英;王克来;张连海;李杨;侯蕾;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33.35±12.82)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 mm[(25.18±13.96)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2012年08期 v.20;No.298 711-713+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

    廖世杰;赵劲民;丁晓飞;

    <正>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75%,多发于5~8岁儿童。如果诊疗不当,容易导致神经血管损伤、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有关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有了很大变化,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2012年08期 v.20;No.298 714-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疗研究

    李延炜;

    <正>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是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总称,是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中损伤较严重的一种情况。在该损伤正式命名之前,多数病例都是作为复杂肘关节不稳的单个特殊病例进行报道的,直至1996年Hotchkiss首先引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这一概念。在临床上肘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桡骨

    2012年08期 v.20;No.298 717-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研究新进展

    陈康;王大平;

    <正>目前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临床修复方法大多近期效果理想,远期效果不确切或者有恶化的倾向[1]。随着近几年组织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制备具有成软骨活性的人工软骨使之植入人体后能够形成新的软骨组织从而达到软骨修复与重建,为临床治疗软骨损伤带来突破性进展。组织工程软骨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原理将经体外分

    2012年08期 v.20;No.298 72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骨折愈合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阳;潘进社;

    <正>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其所需时间相对漫长,影响因素众多。骨折延迟愈合(delayed union)与骨不连(nonunion)的发生率为5%~10%,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骨干,常见有胫骨干中下1/3交界处骨折、股骨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腕舟骨骨折和距骨骨折,其中以胫骨干中下1/3交界处骨折、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最为多见[1-2]。由于骨不连产生的疼痛、肢体功能和

    2012年08期 v.20;No.298 72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四肢长骨骨不连的外科治疗

    梁喜斌;任龙喜;秦泗河;

    <正>骨不连(nonunion)又称骨折不愈合,指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6个月,且延长治疗3个月仍未达到骨性愈合,临床表现为骨折处假关节活动,X线片示骨折端骨痂较少,骨端分离,骨髓腔被致密硬化的骨质封闭。经临床和X线证实骨折已停止愈合且估计不会再连接时,才能诊断为骨不连[1]。骨不连的确切病因不明,但与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有关。Helfet DL等[2]认为不恰当的使用内固定器材是造成骨不连的主要因素。Jain AK等[3]认为骨折并发感染更易发生骨不连。

    2012年08期 v.20;No.298 727-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经典文献史料

  • 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发现

    李晓光;

    <正>原著题目:Report upon micro-organisms in surgical diseases.原著作者:Ogston Alexander(1844-1929)英国阿伯丁皇家医院外科刊载杂志:Br.Med.J.1981.1:369-375.1878年Kocher在骨髓炎与甲状腺炎的论文中提出,急性炎症有可能是微生物所致。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是,常常在脓液中发现有小球菌的存在。因此,笔者就如何能在脓液

    2012年08期 v.20;No.298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三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冯卫;郝廷;郝增涛;余斌;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PFNA、PFNA-Ⅱ和InterTan 3种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对比,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Tronzo-EvansⅠ、Ⅳ、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内固定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股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并比较股骨及内固定模型内外侧应力峰值,分析骨折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股骨近端应力分布与骨折类型有关;Tronzo-EvansⅠ型骨折3种内固定的固定效果无差异;Tronzo-EvansⅣ和Ⅴ型骨折使用InterTan固定von Mises应力分布均匀,生物力学稳定型较其他两者更具优势;内固定应力集中区域位于主钉与头钉接触点下方,其中InterTan von Mises应力分布最大效应值最大,其次为PFNA-Ⅱ、PFNA;PFNA近端广泛呈现应力集中区域现象。[结论]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股骨端应力分布合理,尤其对Tronzo-EvansⅤ型骨折较PFNA及PFNA-Ⅱ更具优势;PFNA固定模型应力分布不均,可能为与亚洲人髓腔不匹配所致。

    2012年08期 v.20;No.298 730-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交联温度对京尼平交联壳聚糖/藻酸盐组织工程支架的影响

    史林;文益民;魏祥科;李含;张涛;

    [目的]通过对壳聚糖/藻酸盐复合支架材料表面结构、降解率、细胞毒性、孔隙率、含水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的研究,探究交联温度对京尼平交联壳聚糖/藻酸盐组织工程支架的影响。[方法]运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藻酸盐支架材料,分别在4℃、25℃、37℃条件,于0.5%京尼平溶液中交联24 h,作为实验组。以未用京尼平交联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评价支架材料降解率、细胞毒性、孔隙率、含水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特点。[结果](1)伴随交联温度升高,支架材料的颜色从浅紫色变为紫黑色,未交联的支架材料为白色;(2)降解率4周后在4℃为21.54%±3.07%、25℃组为9.9%±1.2%、37℃组为8.98%±0.79%。其中,37℃和25℃组抗降解能力优于4℃组(P<0.05)。各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3)弹性模量在4℃组为0.84±0.55,25℃组为1.44±0.06,37℃组为1.53±0.02,对照组为0.79±0.16。对照组与25℃组及37℃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孔隙率、含水量、细胞毒性各实验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随着交联温度的提高,支架材料的抗降解能力、抗拉伸性能增加,且对支架材料的结构、细胞毒性、孔隙率以及含水量无明显影响。

    2012年08期 v.20;No.298 73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Ⅰ型胶原海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系统的初步构建

    陈居铕;李爱国;陈鸿辉;杨小红;谭见容;沈雁;张金丽;戴丽冰;

    [目的]研制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I)海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生物支架材料,了解该种材料中的VEGF体外缓释效果。为骨肌腱组织工程寻求一种新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从CI海绵自身的力学、孔径、紫外最大吸收光谱、孔隙率、含水率、傅立叶红外光谱及与VEGF的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研究VEGF胶原缓释系统支架材料的特性,利用生物学方法将VEGF负载于CI,制备具有VEGF缓释效果的复合支架。[结果]CI海绵能够成功的将VEGF包裹起来,可以达到明显的缓释作用,与VEGF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结论]CI海绵有理想的孔径和合理的生物力学及与VEGF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结构性质,VEGF可以从CI-VEGF缓释材料中缓慢释放,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是一种具有良好材料特性的组织工程材料。

    2012年08期 v.20;No.298 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

    吴月欣;梅晰凡;李增炎;张英泽;

    [目的]探讨脊髓受压及减压后,大剂量维生素C(vitaminC)联合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灰质血流量,体感诱发电位(SEP),组织学变化,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于SEP消失后5 min静脉注射MP 30 mg/kg,以5.4 mg(kg.h)输液泵静脉注射;B组于SEP消失后5 min以同样方式注射vitaminC 200 mg/kg+MP 10 mg/kg,减压后12 h,24 h各注射vitaminC 200 mg/kg;C组于SEP消失后5min静脉注射0.9%氯化钠,同样以5.4 mg(kg.h)输液泵静脉注射。均持续90 min后减压,期间检测SEP及脊髓灰质血流量,减压后3 h重复检测,并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减压后28 d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确定损伤的范围。[结果]在持续压迫期间A组4只犬出现了SEP,B组5只犬出现了SEP,C组无一出现。减压后A组有2只犬出现SEP,B组有2只犬出现SEP,C组有1只犬出现SEP。三组犬中出现SEP的脊髓灰质血流量明显高于没有出现SEP的犬(P<0.05)。A、B组脊髓灰质血流量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动物后肢的运动功能可以较快恢复,C组不能恢复。A、B组脊髓损伤范围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病理改变与SEP及脊髓血流量具有相关性,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相关性。[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与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在神经功能保护及恢复方面提供了显著持续的作用,可能增加了脊髓局部的血流量。维生素C可以部分替代甲基强的松龙对于脊髓损伤的作用。

    2012年08期 v.20;No.298 744-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前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比较

    傅一山;徐建广;赵必增;周蔚;张涛;孔维清;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优越性。[方法]共5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其中前路经胸或经腹膜外入路,行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32例,后路减压内固定+经椎弓根及椎间截骨矫形+融合手术2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患者自我总体满意度在前路手术者中优为100%,后路手术者中优为69%,良为31%,手术部位僵硬不适感及腰背肌无力感是后路手术总体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前路手术相比后路手术仍然具有优越性。

    2012年08期 v.20;No.298 748-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髓内钉进钉处取骨及微创植骨治疗胫骨骨折

    姜曙祥;田锋;王强;朱瑞罡;刘春新;赵继磊;周朝君;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进钉处取骨及有限切开复位植骨治疗胫骨干新鲜闭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胫骨干新鲜闭合骨折病例,均采用交锁髓内钉进钉处取骨及有限切开复位植骨的方法治疗,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7±1.8)个月。所有病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0±5)min,术中出血量(50±12)ml,骨折愈合时间3.5~4.2(3.2±0.6)个月。[结论]交锁髓内钉进钉处取骨及有限切开复位植骨治疗胫骨干新鲜闭合骨折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在不影响内固定稳定程度的条件下,既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又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2012年08期 v.20;No.298 750-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自制导向针测量前倾角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王礼跃;冯世波;张力;廖慧娟;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前前倾角测量方法,藉此测量度数作为术中前倾角的定向依据,评价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骨科牵引床、骨盆及患肢、自制导向针合为一体,处于水平位的自制导向针相当于一人为水平坐标,经C型臂X线机行侧位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的同时,测量股骨头颈中心轴与导向针的夹角,其大小即为前倾角的度数,水平面即为前倾角定向的人为参照面。临床应用于46例患者(测量组),与传统的透视动态定位法44例患者(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测量组46例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患者,测得前倾角的度数为0°~30°,术中一次性穿刺导针前倾角满意率达100%。测量组术中一次性穿刺导针前倾角及侧位像上导针位置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线曝光次数及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C型臂X线机辅助下,自制导向针设置人为参照面并测量前倾角,为术中前倾角的定向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了术中前倾角定向的准确度及侧位像上一次性穿刺导针位置满意度,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2012年08期 v.20;No.298 752-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体会

    贾斌;张勇;

    [目的]探讨治疗Hoffa骨折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收治的11例Hoffa骨折给予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粉碎性或有骨质压缩的结合钢板固定,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4~52个月,平均28.4个月。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X线片见骨折均解剖复位,定期复查X线片无再次移位。骨折均获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本组优6例,良2例,可3例。随访其间未见股骨髁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征象。[结论]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给予个性化治疗,是保证Hoffa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2012年08期 v.20;No.298 755-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闭合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诊疗体会

    郭维忠;李健辉;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关节闭合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男18例,女3例。车祸伤15例,挤压伤5例,摔伤1例。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10例,股骨远端骨折7例,二者合并损伤4例。腘部切口探查血管,见膝关节以远损伤8例,膝关节水平损伤6例,膝关节以近损伤7例。动脉挫伤后栓塞18例,破裂3例。术中采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4例。[结果]全部肢体成活。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肢端血运良好,足背动脉均可触及搏动。[结论]对于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要高度警惕合并腘动脉损伤。要认真细致和全面检查,早发现,早手术,降低截肢率。

    2012年08期 v.20;No.298 757-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中的疗效观察

    尚凯;王宗儒;万吉云;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1月应用VSD技术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患者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固定,修复神经血管肌腱后,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二期行游离植皮或者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且外露的骨、肌腱已被覆盖者行游离植皮,对骨、肌腱仍外露的患者行皮瓣转移覆盖创面。观察创面清洁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果]VSD创面愈合时间组平均(12.67±4.49)d,局部转移皮瓣8例,中厚皮片植皮26例,1例因清创时残留死腔,反复进行3次清创及VSD更换,伤后4周行植皮覆盖创面,创面愈合时间为43 d。[结论]VSD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2012年08期 v.20;No.298 759-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Gamma3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王光辉;吴玉仙;刘得恒;杨斌;李玉椿;

    [目的]探讨第3代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Evans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2例,Ⅳ型15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17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2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7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7.10%。[结论]对于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Gamma3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可早期负重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2012年08期 v.20;No.298 76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周毅;李兴海;张心宇;苏博;祝静波;陈玉楼;王云琦;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58例,有效随访53例;男15例,女38例,年龄64~86岁,平均72.1岁;骨折均为不慎滑倒低能量微创伤所致,符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骨折采用闭合或切开的方式复位,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CP)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本组53例获得随防,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髋、肩和腕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分别为84.6%,81.3%和81.8%;无骨折不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随访中出现3例再发骨折病例。[结论]锁定接骨板通过角稳定作用对骨折端进行稳定,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具有优势,可以提高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积极药物干预对预防再骨折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2012年08期 v.20;No.298 763-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腓骨长肌腱翻转术配合草药熏洗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姜洪洋;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方法]将腓骨长肌腱止点切断后游离并翻转肌腱,经膝关节损伤韧带附着处钻骨孔,沿损伤韧带走行方向,重建膝关节韧带。术后采用中草药熏洗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结果]本组11例随访1~5年,根据改良的Lysholm评分表,80分以上8例,50~79分3例,平均86.40分。[结论]本方法效果好、费用低,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严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

    2012年08期 v.20;No.298 76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短篇报道

  • 经髂嵴固定治疗移位的髂骨劈裂性骨折:木盆技术

    邵钦;周炜;李旭;吴韦;谭军;

    <正>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逐年提升。低能量损伤多导致稳定性骨盆骨折,其中髂骨劈裂性骨折较为常见,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对于移位明显或是累及髂骨体的髂骨劈裂骨折,若患者有较高的预后期望,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该类骨折以往选择长拉力螺钉技术结合髂骨内侧或外侧重建钢板技术进行复位后固定,效果理想但手术创伤大,如果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这样的治疗不

    2012年08期 v.20;No.298 767-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