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伟;杨滨;任冬云;陈志明;谭荣;邹德威;牛晶;马华松;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采用杨氏椎间孔镜(YESST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3年5月期间采用YESSTM系统治疗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1例(72.3%)获得至少60个月随访(60~127个月,平均71.7个月)。男48例,女33例;年龄17~56岁,平均32.7岁。其中,椎孔型和椎间孔外型64例,后外侧突出型25例,中央型2例。33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行椎间孔成形术。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分别对患者进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Nakai分级法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65 ml,手术时间35~140 min,平均70 min。无严重并发症,无椎间隙感染。5例(4.46%)术后无效,4例(3.35%)术后随访3~72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翻修术。14例(12.5%)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加重,保守治疗后缓解。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7.4±2.1)、(2.4±0.8)、(2.2±0.6)。术后和末次随访评分较术前差异显著。Nakai分级法术后和末次随访的优良率分别为82.7%和77.7%,远期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孔镜YESST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37-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刘伟;宋滇文;贾连顺;
[目的]通过对一组有典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但椎间盘造影阴性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观察椎间盘造影阴性是否能完全排除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方法]2008年6月~2011年2月连续诊治的具有典型椎间盘源性疼痛症状和影像学表现(Dallas V型)但椎间盘造影阴性的一组患者共59例,其中男16例,女43例;年龄36~51岁,平均43.8岁;病史6个月~4年,平均1.8年。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于造影剂注射完后于椎间隙再给予注射利多卡因10 mg和地塞米松2.5 mg的混悬液,对照组(30例)则不注射药物并结束造影。两组患者于椎间盘造影术术前、术中、术后行VAS及ODI评分并观察结果。[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内可见VA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周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实验组中18例VAS评分下降的患者在术后第1、4、8周时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在第12周随访时总体上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椎间盘造影阴性,但同时合并典型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时,并不能完全排除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41-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唐福兴;梁博伟;李宁宁;唐志宏;
[目的]探讨影响盘源性腰痛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3月~2009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5例盘源性腰痛患者病例资料,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根据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若干因素,如年龄、病程、MRI椎间隙后缘高信号区(HIZ)的出现、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造影压力、椎间盘封闭敏感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等7个指标对手术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程、MRI椎间隙后缘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出现与手术疗效无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造影压力、椎间盘封闭敏感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手术疗效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时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时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盘造影压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控制性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是保护性因素。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46-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林斌;林秋燕;邵泽豹;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椎间碎骨植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两种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患者,男41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55.6岁。临床表现:下腰痛72例,间歇性跛行47例;75例患者均有下肢痛,其中单侧下肢痛37例,双侧下肢痛23例,交替性双下肢痛15例;直腿抬高受限57例,感觉障碍66例,运动障碍58例,膝、跟腱反射异常45例,伴马尾损害23例。退变节段:L4、532例,L5S126例,L3、46例,2个间隙11例。将病例随机分为髂骨组和碎骨组,髂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自体髂骨椎间融合(pedicalscrew fixation+iliac crest grafting)治疗,碎骨组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碎骨椎间融合(pedical screw fixation+granular bone graftin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JOA(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腰背痛手术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并对术后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各组术前、术后JOA、ODI评分有显著差异,而两组之间评分无明显差异;(2)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之间比较碎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相对较多,有统计学差异;(3)各组术前、术后椎间隙活动度有显著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椎间隙活动度无明显差异;(4)两组中植骨块与上下终板交界处无透亮区;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未发现植骨块脱入椎管。[结论]两组在术后融合时间、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碎骨植骨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优于髂骨组,而且无取髂骨处遗留痛等并发症。碎骨植骨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51-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少华;张宏其;刘金洋;吴建煌;郭超峰;唐明星;陈静;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 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面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56-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贾璞;刘凤岐;鲁英;
[目的]探讨Lapidus手术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母外翻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本院采用Lapidus手术治疗中重度母外翻畸形患者39例50足,平均年龄(59.0±8.36)岁,其中A组Lapidus手术患者16例23足,B组Lapidus+Akin手术患者23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母趾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所有患足第1跖楔关节都获得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HVA、IM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HVA角度A组(19.84±6.27)°大于B组(15.18±6.96)°,P<0.05;HVA平均矫正角度A组(18.87±7.70)°小于B组(25.36±9.28)°,P<0.05;B组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ASA)由术前平均(6.13±2.52)°纠正为(-5.80±3.16)°,平均纠正(-11.94±3.51)°,P<0.01。[结论]Lapidus联合Akin手术治疗中重度母外翻,与单纯应用Lapidus手术比较,可以更好地纠正前足畸形,更好的改善HVA角和母趾外观,获得满意的疗效。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60-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詹远平;
[目的]比较关节镜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16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为关节镜手术组56例,对照组为传统开放手术组60例,根据蔡斌等[1]疗效标准评价疗效,并对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应用、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6个月~11年的随访,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关节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镇痛药物应用、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5项指标明显优于切开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效、复发率与切开手术组无显著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治疗臀肌挛缩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手术瘢痕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等优点,且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64-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蒋啸为;许宋锋;徐明;于秀淳;
[目的]分析肿瘤型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学表现与假体周围组织反应的关系,探讨其中规律。[方法]通过对10例肿瘤型关节假体翻修术中获取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作HE及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界膜组织学构成、分布及其聚集部位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定量评分,计算CD68阳性细胞数。将CD68阳性细胞率与组织学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所有10例松动的假体周围界膜均由纤维基质、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磨损微粒等构成。其中MΦ(巨噬细胞)阳性率占24.5%±5%(x-±s)。巨噬细胞的数量与假体周围组织反应的程度,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不具有聚乙烯包裹的钛合金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其CD68阳性细胞率和组织学评分均较高,假体周围慢性异物炎性组织学反应明显。[结论]肿瘤型假体与周围组织的接触范围广泛,产生较多的界膜组织填充,引起局部慢性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如果能通过选择合适的肿瘤型假体材料控制磨损颗粒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生成,减少周围炎症反应的程度,就可从生物学的角度降低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松动的发生率。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68-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建民;孙良智;苏保辉;李忠;徐晓梅;刘美秀;
[目的]探讨老年(年龄≥60岁)跟骨结节骨赘型跟痛症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7月~2010年7月本院治疗的159例(173足)跟骨结节骨赘型跟痛症老年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分析。根据Maryland评分患者均<50分,其中82足(微创组)患者接受了微创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松解、滑囊切除手术,91足(开放组)接受开放式手术。[结果]共有93例(104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微创组55足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2足明显好转,剧烈活动后,有疼痛感,休息后缓解;开放组45足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1足好转,剧烈活动后,有疼痛感,休息后缓解;1足,半年内瘢痕疼痛,半年后瘢痕软化,疼痛消失。[结论]针对跟骨结节骨赘致跟痛症老年患者,微创及开放式手术通过松解跖腱膜止点,切除骨赘及滑囊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相比于开放式手术,微创术式因其创伤较小,恢复较快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72-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原;高帅;阎朝辉;田慧中;余光宇;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多节段颈椎病。男32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其中C3、4、C4、5、C5、630例,C4、5、C5、6、C6、716例。46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与躯干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行走不稳及腱反射亢进。颈椎MRI示均有3个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受压。病程7~29个月,平均13.5个月。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4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46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8.1±0.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4.6±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改善率为(69.8%±0.2%)。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评价:获优20例,良17例,可8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76-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波;谢景开;尹飚;王簕;方世兵;万盛钰;李长树;钟志宏;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方式选择相关因素。[方法]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因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不稳症及多间隙椎管狭窄症等行脊柱手术(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等)治疗的患者134例,根据不同原因,需行相应再手术者17例,再手术率12.7%。同期在外院行腰椎内固定术后而在本院再手术者5例。[结果]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0~85岁(平均64.21岁),其中椎间盘摘除术后脊柱不稳者5例,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术后加重者4例,椎管成形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术后感染者3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根受压2例,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松动2例。22例再手术患者随访至今(8~41个月),90%的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86.4%。[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脊柱康复运动等是减少再手术的有效途径,再手术只要处理得当,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012年17期 v.20;No.307 1580-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峰;毛瑞君;关家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在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在关节镜下对32例4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后给予正规内科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得到了6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关节功能的评定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结果]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90.7%(43/39个)。术后3个月,ESR、CRP和RF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正规内科用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对膝关节局部及全身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2012年17期 v.20;No.307 1619-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田敏;张磊;吴波;高玉镭;王东辰;张新广;
[目的]对椎间盘镜下肢体骨肿瘤活检进行疗效评估。[方法]以2008年10月~2011年8月来本院治疗骨肿瘤的患者总共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择期手术,行椎间盘镜下骨肿瘤活检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椎间盘镜下活检手术,取材成功率100%。活检准确率达96.25%,其中良性肿瘤准确率为96.26%;恶性肿瘤为97.22%。活检手术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镜下骨肿瘤活检术对骨肿瘤术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准确率高的特点。
2012年17期 v.20;No.307 1621-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锋;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采用单纯后路减压治疗,B组40例采用后路减压加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1~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优良率为85.0%显著高于A组的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的ODI评分改善、肌力恢复情况、复发、腰椎不稳的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B组的椎弓根内固定位置佳、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减压彻底,可有效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2012年17期 v.20;No.307 1624-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付存磊;孙磊;宁廷民;邹强;
[目的]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科2002年8月~2008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80例,完整随访276例,评估病例基本资料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完成术前JOA评分,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复查完成术后JOA评分资料的收集,并计算出改善率,按术后随访时间不同、手术方式不同及年龄进行分组,分别比较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的情况。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查找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JOA术前评分(15.14±3.10),术后评分(26.72±0.97),改善率(82.80±8.94)%。以JOA评分改善率为应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直腿抬高度数(B=0.081,P<0.01)、肌力(B=0.051,P<0.01)、步态(B=0.015,P<0.01)、JOA术前评分(B=0.004,P<0.01)、年龄(B=-0.001,P<0.01)入选方程(R=0.732,F=28.350,P<0.01)。[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改善率与术前直腿抬高度数、肌力、步态、JOA术前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JOA评分系统在预测腰椎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意义,术前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对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2012年17期 v.20;No.307 1626-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