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波;谢景开;尹飚;王簕;方世兵;万盛钰;丁强;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4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多节段的椎体成形术和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年龄59~97岁,平均75.8岁;其中2个椎体压缩4例,3个椎体压缩29例,4个椎体压缩7例,5个椎体压缩1例。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及术后后凸畸形纠正程度。术前、术后临床所见及随访结果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41例在术后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24 h后均离床活动,椎体高度恢复可,后凸畸形矫正0.5°~5.7°,平均2.83°。随访3~35个月,平均24.8个月,患者无诉明显不适,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最后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12-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黎华;李荣祝;韦建勋;丘德赞;梁斌;尹东;韦敏克;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4月本院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34例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后各项指标、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4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4.2 cm,平均术中出血量252 ml,平均术后引流量97 ml,平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9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6 d。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8个月,统计分析显示出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改善率平均为85.6%,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68±1.82)mm增至(10.01±1.31)mm。[结论]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17-2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健;石林毅;黄景祥;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疗效及伤椎融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3月,采用后路一侧椎弓根通道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骨折部位在T11~L3节段,其中T111例,T122例,L112例,L211例,L34例,均为单节段骨折;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评估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Cobb角、邻近椎间隙高度、术后矫正角及Frankel评级。[结果]随访15~23个月,平均18.6个月,2例患者术中减压时出现硬脊膜囊撕裂,术前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减退,术后16例完全恢复,无加重的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时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分别为(38.90±12.12)%、(11.73±8.08)%、(9.70±6.56)%,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及神经功能评级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的伤椎邻近椎间高度较术前变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伤椎Cobb角得到明显矫正,但术后1年较3个月伤椎Cobb角开始丢失,且与伤椎邻近椎间高度的丢失有关联(r=0.872,P<0.05)。[结论]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损伤的神经功能,但术后伤椎Cobb角及邻近椎间高度却难以维持,融合治疗可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减少伤椎Cobb角的丢失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22-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彦;吕浩然;杨进顺;吴登将;
[目的]探讨术中实施三维导航在脊柱侧凸病人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脊柱侧凸病人行三维导航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20例。手术中脊柱CT三维扫描后向导航系统输入患者信息资料,用导航棒按导航指引下在最佳位置、直径和长度立体、动态地置入椎弓根螺钉。[结果]三维导航引导下成功对38例脊柱侧凸病人共置入236枚椎弓根螺钉,复查X线片和CT,无螺钉松动和断裂,按分类法:A级227枚,B级7枚,C级2枚,D级0枚。术后侧凸平均26°(21°~118°),矫正率(61%);术后后凸平均14°(5°~29°),矫正率39%。38例平均随访18个月(12~25个月),术后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结论]三维导航引导下的脊柱侧凸椎弓根钉置入方法精确可靠。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28-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祁敏;陈华江;杨立利;袁文;刘洋;梁磊;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月,本科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行ACDF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52例,其中男85例,女67例,平均年龄(53.25±5.35)岁。于术前、术后第2 d,2、6个月、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7~26个月,平均17.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VAS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5±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5.0±1.5)分,平均改善率为87.8%。术后第2 d共有17例(11.1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根据Bazaz吞咽困难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分别为9例、6例、2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高峰处于术后第2 d。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无慢性严重吞咽困难发生。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32-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姚宇;田万里;田军;史哲;董慧娟;刘兴华;
[目的]证实后伸位颈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初步探讨对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综合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统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但经常规的中立位颈椎MRI检查,没有颈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31例,在常规颈椎中立位MRI的基础上,加行颈椎后伸位MRI检查,测量颈脊髓与硬膜囊矢状径比值,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如后伸位MRI上有颈脊髓受压表现,就将这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若无受压则为C组,对A组行综合保守治疗,B、C组不予任何治疗,随诊观察2年,比较各组JOA评分的变化。[结果]31例患者中有25例在后伸位MRI上出现了颈脊髓受压的表现;A组有13例患者,两年后JOA评分较入组时明显上升,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有12例患者,2年后JOA评分下降,较入组时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为6例,两年后JOA评分无明显波动,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伸位颈椎MRI是常规中立位颈椎MRI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可以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对于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的的综合保守治疗有效。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37-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天;王雷;董双海;赵庆华;柳超;田纪伟;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42-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紫房;杨军林;林翔;李佛保;谢超凡;王其飞;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AIS患者61例,年龄10~18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矫形组(n=34)和凹侧旋棒矫形组(n=27),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5~12后凸角、顶椎偏移距离(AVT)、C7偏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和C7偏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置钉密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从平均47.9°±9.9°和51.4°±8.8°(P=0.148),矫正至术后平均8.2°±5.2°和14.0°±8.5°(P=0.002),平均矫正率为(82.5±10.5)%和(73.4±13.9)%(P=0.005);T5~12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7.7°±12.2°和20.6°±13.7°(P=0.377),矫正至术后平均19.7°±9.8°和18.3°±8.7°(P=0.558);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皆获得良好平衡。[结论]AIS后路凸侧旋棒矫形较凹侧旋棒矫形具有更好的主弯矫正率,并可潜在增加脊髓神经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皆能维持良好的胸椎后凸。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46-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廖壮文;黄彦;范子文;黄文铎;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min;术中失血(35±10)ml。住院时间(5.2±1.2)d,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个月(13~26个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率65.1%(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50-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乐;刘少喻;梁春祥;魏富鑫;韩国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获随访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55例,女84例,年龄12~85岁。患病种类包括颈椎骨折脱位47例(19.67%),肿瘤6例(2.51%),颈椎结核3例(1.26%),颈椎病183例(76.56%)。对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9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共计12例(5.02%),男7例,女5例,内固定松脱或位置不佳共6例(包括外院2例),发生率2.51%;喉返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0.42%;肺部感染1例;血肿形成1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时翻修,均预后良好;术后发生食道瘘1例,及时发现后行修补术,清创后再行胃造瘘术,食道造影确认愈合后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例经过激素、脱水等药物保守治疗,术后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并囊肿形成,穿刺抽液联合抗生素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有其特殊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规范操作,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55-2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孔和;吴强;靳安民;段扬;席新华;包拥政;
[目的]探讨OsteoMed M3钉板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时在椎板侧拧入5 mm长螺钉的进钉点及损伤脊髓神经及血管的风险。[方法]随机调出无明显颈椎疾患的患者CT资料100份,其中男50份,年龄20~86岁,平均51.32岁;女50份,年龄17~74岁,平均43.54岁。通过HIS及PACS系统测量CT资料上螺钉进钉点至椎管内的垂直最短距离、距离横突孔的最短距离以及距离神经根通道的最短距离。[结果]男女C3~6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横突孔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及C3~7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神经根通道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均大于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 mm;而男女C3~7椎板外侧缘与侧块内侧缘交界处至椎管内垂直最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部分小于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 mm,尤其对女性。[结论]在颈后路行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时螺钉固定在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是安全的,螺钉的进钉稍偏向外上方不会损伤血管神经及脊髓。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72-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雷;柳超;田纪伟;陈博;
[目的]建立并验证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在过屈+压缩和过伸+压缩载荷下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机扫描颈部,层厚0.625mm,以Dicom格式保存数据,将数据通过Simpleware 3.0进行分割降噪滤波处理,转化为STL三角网格模型,再利用Geomagic 8.0进行曲面模拟生成NURB曲面模型,经Hypermesh 10.0进行接触定义、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边界约束等,得到包括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主要韧带在内的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测量模型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的活动度(ROM),并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通过在过伸位及过屈位上加载垂直向下的10 m/s的速度,并添加头部自身50 N的重量,模拟临床常见的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受伤暴力,将寰枢椎作为整体分析在此加载条件下寰枢椎不同部位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复合骨折类型。[结果](1)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解剖结构完整详细。与Panjabi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基本吻合;(2)过伸位加载垂直向下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最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寰枢外侧关节应力最大,产生类似压缩性骨折表现。过屈加载竖直向下的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最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应力最大,产生类似Ⅱ型齿状突骨折表现。[结论]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寰枢椎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仿真结果提示:寰枢椎复合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可能与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两种载荷相关。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76-2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晏怡果;王文军;姚女兆;宋西正;周鸿;钟坚;
[目的]建立L3~5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滑槽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利用软件建立正常人L3~5有限元模型,对腰椎模型模拟手术过程装配滑槽钉及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并对模型进行赋值得到最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500 N的轴向压缩及15 N.m力矩的预载荷,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分析滑槽钉及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情况,并计算运动转角度及位移。[结果](1)建立的L3~5三维有限元模型与文献报道相似,装配滑槽钉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其运动转角度及位移与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2)滑槽钉组内固定系统在前屈、后伸时较锁定组所受应力值明显增大;旋转时所受应力值明显减少;滑槽钉组内固定系统的螺钉-腰椎骨界面应力值在各种工况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滑槽钉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钉内固定系统相比具有更好的活动范围,滑槽钉内固定系统钛棒、螺钉及螺钉-腰椎骨界面所受的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其极限强度,滑槽钉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2012年24期 v.20;No.314 2280-2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