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曙明;尹战海;王莹;
[目的]分析并找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片、MRI特点以及其相关性,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自2005年4月~2011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560例患者的X线片、MRI及临床相关数据。对患者临床的表现特点,影像学(X线、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引起症状的责任椎间隙,颈椎侧位X线片发现椎体后缘向后增生216例,占38.57%;斜位X线片发现椎间孔增生、狭窄187例,占33.39%;侧位及斜位均发现增生75例,占13.39%;正位X线片发现钩椎关节增生19例,占3.39%,无增生表现63例,占11.25%。颈椎MRI显示单纯椎间盘突出63例,占11.25%;椎间盘突出合并骨质增生者497例,占88.75%。结合X线片和MRI可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5型,其骨质增生的部位发现率依次为侧位X线片向后>斜位X线片向外>侧位、斜位X线片向后外>骨质无增生>合并正位X线片向外侧增生型。[结论]通过对神经根压迫因素的X线和MRI综合诊断与分析,找出责任椎间隙神经压迫的部位和原因;针对骨质增生最常见的颈椎间盘后外侧骨质进行减压,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键。
2013年01期 v.21;No.31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张皓轩;聂林;侯勇;程雷;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2013年01期 v.21;No.315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霍喜卫;李海涛;王飞;周玉军;李东风;胡成栋;刘法敬;
[目的]观察胸椎椎板截骨原位回植+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连续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multi-levelof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M-OL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关节突内侧截骨法将椎板及其附属结构整块取下,将骨化黄韧带清除后再将椎板原位回植,并辅以微型钛板双侧固定,完成椎管减压及重建。共15例患者获得完整临床随访,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1~69岁,平均55.7岁,两节段黄韧带骨化者3例,三节段10例,四节段2例。记录并分析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节段曲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情况发生。随访时间23~46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椎板移位。JOA评分(11分法)由术前的(5.7±1.5)恢复至术后3个月的(8.8±2.5)及末次随访时的(9.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7.9±13.5)%。Cobb角由术前的(13.4±4.1)°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14.1±3.9)°及末次随访的(15.2±4.6)°,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局部Cobb平均增加(1.8±1.1)°。术中共发生脑脊液漏4例,经缝合及人工硬脊膜覆盖后愈合良好;术后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胸椎椎板截骨原位回植+微型钛板固定术是治疗M-OLF的一种有效术式,它可避免术后瘢痕组织对脊髓产生再次压迫,同时也可有效防止胸椎后凸畸形的发生。
2013年01期 v.21;No.31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种涛;俞兴;贾育松;李春根;柳根哲;毕连涌;徐林;
[目的]观察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9年2月在本院行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19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JOA评分、NDI评分及颈痛VAS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定置换节段、上下相邻节段和C2~7颈椎活动度;术后12、24、36个月,通过X线椎间盘退变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JOA评分、NDI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后各随访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略减小,C2~7活动度较术前略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手术未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不仅保留了颈椎的运动学特性,防止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退变,而且术后近中期无严重并发症。
2013年01期 v.21;No.31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卢文灿;仉建国;邱贵兴;林佳俊;刘文革;王以朋;任玉珠;翁习生;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2013年01期 v.21;No.31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昭池;郭中凯;朱志勇;汪海军;朱凡;
[目的]探寻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126例患者分别使用融合术与非融合术进行治疗,每组6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2年采用VAS及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通过X线片测量ROM。[结果]两组患者的VAS、ODI结果显示,无论是术后疼痛减轻程度,还是腰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单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L3、4、L4、5及L5S13个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L3、4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增加明显(P<0.05);L4、5固定节段活动丧失,L5S1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随访2年L3、4的活动度,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非融合术对腰椎节段活动度影响小,可能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2013年01期 v.21;No.31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眭杰;汪滋民;
[目的]探讨肩峰下滑囊切除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7月~2010年12月,对45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施了ASD,21例行肩峰成形术,24例肩峰成形同时行肩峰下滑囊切除术,术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标准ASES Scal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 Scale评价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结果]ASES评分结果术后最终随访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88.08±3.22)分,高于肩峰成形组(84.57±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A评分结果术后最终随访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32.42±2.06)分,高于肩峰成形组(30.8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成形组中优4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结果中优9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肩峰撞击综合征导致的SAB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患者肩痛及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肩峰下减压术中必须广泛、彻底地切除肩峰下滑囊。
2013年01期 v.21;No.31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欣;刘宏;
<正>扁平足在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大约1/9的儿童有此疾患。此疾病的形态学特点是后足外翻、内侧纵弓扁平、前足旋后及外展,跟腱紧张及其腓骨肌张力亢进。大部分的扁平足儿童可以自发矫正而无症状,而那些有症状的儿童是需要治疗的。而失败的治疗会导致内侧纵弓的持续性疼痛,母外翻,退行性关节炎,胫后肌腱功能障碍等。儿童扁平足的保守治疗包括支
2013年01期 v.21;No.31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兴全;史冬泉;蒋青;
<正>组织工程研究中,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组织工程支架是三大要素。理想的种子细胞应具备: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体外培养时增殖力强、易稳定表达软骨细胞表型,植入体内后能耐受机体免疫,且无致瘤性等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具有以上优点,还具有自
2013年01期 v.21;No.315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飞;陈智;魏显招;李明;
<正>传统的腰椎融合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然而,最近对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的关注越来越多。比如,腰椎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减少,持续性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自体髂骨移植的供骨区并发症等都有大量文献报道。近些年来,腰椎非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变性疾
2013年01期 v.21;No.315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翟吉良;蔡思毅;翁习生;
<正>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仅次于无菌性松动,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约为0.04%~11%。大多数脱位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即多数为早期脱位。Morrey报道35 000例患者术后脱位率达2.23%,Woo等回顾了Mayo中心的10 500例THA的脱位率为3.2%。Demos等报道初次THA术后脱位率为
2013年01期 v.21;No.31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汪波;杨勇;吴华;
<正>腰椎滑脱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腰椎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最常表现为L5/S1节段前滑脱。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置物的发展,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手术方式,而且不同学者对于不同的手术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现就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选择综述如下。手术治疗的时机
2013年01期 v.21;No.315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晨;程涛;张先龙;孔荣;方诗元;马锐祥;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分型,以指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方法]收治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Crowe I型患者63例,行双髋置换10例,术前常规行X线和三维CT明确诊断及髋臼侧和股骨侧有无畸形及程度并进行分型,根据新的分型合理设计手术方案。术后及随访X线片评价假体位置、有无移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及肢体长短。[结果]平均随访3.3年,术后无切口或深部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及神经损伤,所有患者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37.9±6.9)分提高到术后近期的(91.2±2.8)分。除早期2例(占总数占2.7%)因术后脱位行二期翻修外;余71例(97.3%)经长期随访,X线示股骨柄和髋臼杯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的骨质匹配整合良好。63例患者中,术前37例肢体不等长,术后34例等长,短缩<1cm 3例。[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新的CT分型,能更好的处理髋臼及股骨近端的畸形,指导选择合适的假体,获得理想的术后功能。
2013年01期 v.21;No.315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羊明智;石永新;彭立军;谢景运;
[目的]分析改良Galveston技术加腓骨移植、传统的改良Galveston技术两种术式重建骨盆环的生物力学效果,对比得出何种方式重建后骨盆环更稳定。[方法]选取1例正常的成年女性志愿者,对其从L4到双侧腓骨下端的区域进行CT扫描,获取信息以DICOM格式存盘,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0.0软件、Patran 2008r2、Nastran软件中,建立模型1为改良Galveston技术加腓骨移植,模型2为传统的改良Galveston。并进行分析。[结果]在960N轴向垂直载荷,7Nm侧弯及轴向扭曲载荷下,模型1最大应力值、三轴平移和三轴旋转位移均小于模型2。[结论]模型1重建后的骨盆环较模型2重建后的骨盆环稳定性更好。
2013年01期 v.21;No.31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兰涛;朱瑜洁;黄博;李长青;庄颖;周跃;
[目的]比较Pellet法和Micromass法诱导软骨终板干细胞成软骨的能力。[方法]临床获取腰椎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采用琼脂糖筛选软骨终板干细胞后进行传代扩增,扩增后的软骨终板干细胞分别行Pellet和Micromass法进行成软骨诱导1~3周。分别于1~3周对诱导的软骨组织进行湿重和阿利新蓝密度比较,同时对诱导3周的软骨组织进行特殊染色,Ⅰ、AGG、Ⅱ型胶原免疫化学染色以及定量PCR检测软骨相关基因的比较。[结果]使用Mi-cromass法诱导软骨终板干细胞所形成的软骨组织在相应时间比Pellet法重量大(P<0.05)。阿利新蓝密度比较亦提示相应时间点Micromass法所诱导的软骨组织比Pellet法高(P<0.05)。特殊染色结果分析表明采用Micromass法所形成的软骨基质较多且均质;免疫组织化学法表明Micromass法所表达的Ⅱ型胶原、AGG较Pellet法多,而Ⅰ胶原则相反。实时定量PCR结果亦提示采用Micromass法诱导所形成的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AGG基因表达高(P<0.05),而Sox 9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采用Micromass法诱导软骨终板干细胞所形成的软骨基质更加丰富和均质,因此,Micromass法更适合对软骨终板干细胞进行成软骨相关机制及信号传导的研究。
2013年01期 v.21;No.31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谢小伟;康鹏德;裴福兴;杨静;沈彬;周宗科;黄强;马俊;胡钦胜;
[目的]探索研究阿仑膦酸钠和洛发他汀预防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30只,阿仑膦酸钠干预;B组:30只,洛伐他汀干预;C组:30只,阿仑膦酸钠+洛伐他汀干预;D组:30只,生理盐水干预,干预2周后连续注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4周。注射结束后12周处死大鼠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和Micro-CT检测研究骨小梁微观结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计算骨小梁空骨陷窝率得出A、B、C和D组大鼠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33.3%、40.0%、23.3%和56.7%。同时四组的Mirco-CT结果显示A、B、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D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D组(P<0.01);且C组的骨小梁平均数目及平均厚度显著高于A、B组,骨小梁平均间距显著低于A、B组(P<0.05),A、B两组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和洛伐他汀可以增加大鼠股骨头骨小梁的密度,从而对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且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明显。
2013年01期 v.21;No.31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陈建民;曹华;刘方刚;柯荣军;端礼荣;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配比α-半水硫酸钙/辛伐他汀/万古霉素复合材料的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以及α-半水硫酸钙/辛伐他汀/万古霉素复合材料浸提液对新生小鼠成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细菌生长抑制的定性和定量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抑菌率;MTT法细胞毒性试验测定α-半水硫酸钙/辛伐他汀/万古霉素复合材料浸提液体外对成骨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及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确定相应毒性等级。[结果]含5、10、20μg/mlα-半水硫酸钙/辛伐他汀/万古霉素复合材料对新生小鼠成骨细胞作用呈浓度-效应关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径分别为28、30、33mm和24、23、25mm,对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抑菌作用。[结论]α-半水硫酸钙/辛伐他汀/万古霉素复合材料浸提液基本无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并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2013年01期 v.21;No.315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亮;倪斌;王静成;冯新民;杨建东;孙钰;
[目的]检测高浓度的头孢唑林钠及克林霉素对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外分离、培养新西兰兔髓核细胞,体外扩增培养至第1代,采用CCK-8及RT-PCR等方法,检测4个浓度(0mg/ml、0.25mg/ml、0.5mg/ml、1mg/ml)的头孢唑啉钠及克林霉素对于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当头孢唑啉钠浓度超过0.5mg/ml、克林霉素浓度超过0.25mg/ml时,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下降,浓度在1.0mg/ml时达到最低。头孢唑啉钠浓度超过0.5mg/ml、克林霉素浓度超过0.25mg/ml时,明显影响细胞活力,小于以上浓度时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高浓度的头孢唑林钠及克林霉素抗生素对于体外培养的兔髓核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2013年01期 v.21;No.31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