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敏;梁磊;陈华江;杨立利;康健;王建喜;袁文;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5月~2011年5月由同一主刀医师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连续完成的84例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先后依次分为三组(A、B、C),每组2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植骨融合等指标,分析各组间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9.8个月(13~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术前各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67.1±4.6)min,B组(56.2±4.7)min,C组(52.5±3.8)min。术中出血量A组(33.8±5.2)ml,B组(25.2±4.3)ml,C组(24.5±3.9)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A组(4.4±1.5)d,B组(3.6±1.7)d,C组(3.2±1.4)d。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F=2.842,P=0.042;术中出血量:F=2.056,P=0.03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F=3.163,P=0.044),两两比较:A组与B组、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而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共有11例(13.1%)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表现,其中A组6例,B组3例,C组2例。通过保守治疗后均在3个月内缓解。随访期间所有病例无脑脊液漏、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对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经过30例左右手术可达到熟练和稳定程度。
2013年03期 v.21;No.317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曹奇;唐晓军;李贵涛;杨铁军;陈亮元;唐国军;陈小明;颜学亮;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与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术后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signal intensity,SI)转归及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109例存在颈脊髓MRI T2WI髓内高信号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前路颈椎间盘/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DF/ACCF),围手术期分别应用MP 56例(治疗组)、DEX 53例(对照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髓内高信号类型等一般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1、6及12个月时的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面积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型和2型髓内高信号患者间病程及术前JOA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术后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及面积均下降,但高信号强度的比较在术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信号面积的比较在术后1、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增加,治疗组1、6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术后12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髓内高信号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术前神经功能减退明显。围手术期应用MP有利于减轻术后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改善近期神经功能,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但两者术后12个月时的临床疗效相近。
2013年03期 v.21;No.317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华星;杨圣;芦健民;李树强;邱兴;廉皓屹;付大鹏;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伴后纵韧带骨化症表现的患者61例,所选多节段病例中(≥3),3个节段50例,4个节段11例。分别采用前后路两种术式,都在显微镜辅助下操作,其中颈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47例(A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轴性症状VAS评分,加以评定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RIS)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6~38个月,平均16个月。A组的JOA和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2±1.5)、(6.8±2.1)分;术后1周分别为(13.2±2.4)、(2.5±1.4)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8)、(2.3±2.0)分;RIS为(59.92±13.46)%。B组术前JOA和VAS评分分别为(7.5±1.3)、(7.1±2.4)分;术后1周分别为(13.8±2.1)、(2.3±1.5)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4.1±1.6)、(2.2±1.8)分;RIS为(62.28±14.16)%。A组、B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JOA、VAS评分及术后RI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后路治疗伴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少节段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应以前路为主,对于多节段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尤其椎管明显狭窄者,后路责任节段椎板全切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在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轴性症状的同时兼顾了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是一种相对安全灵活、使用范围较广的术式。
2013年03期 v.21;No.317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袁泉;杨惠林;陈广东;刘凌;朱若夫;陈超;沈敏杰;王治栋;
[目的]研究后路单开门成形术后脊髓前方残留压迫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残留压迫与术前椎管侵占率以及致压物最大径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单开门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12~52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术后存在前方残留压迫;B组:38例术后不存在前方残留压迫。比较和分析两组术后疗效及影像学资料,如JOA总体评分及改善率,JOA各项评分及改善率,术前及术后颈椎曲度,前方压迫物最大径以及椎管侵占率。[结果]两组平均年龄、病程、随访时间、术前JOA评分以及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JOA改善率(52.7±19.2)%,B组改善率(69.8±9.8)%,两组间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vs B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率(44.6%vs76.3%),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43.2%vs57.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压迫物最大径及椎管侵占率分别为(7.2±1.4)mm和(58.2±10.7)%,B组分别为(5.9±1.3)mm和(49.5±10.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术后脊髓受到前方残留压迫时会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在四肢运动功能方面。单开门手术对伴有前方巨大占位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局限性。
2013年03期 v.21;No.317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玲珑;汪超;赵黎;李海;沈品泉;蔡奇勋;陈秋;
[目的]总结采用保守治疗6~36个月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随访结果,回顾分析在该治疗模式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采用双侧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龄DDH患儿,治疗结果的评价采用周永德、吉士俊的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和Bucholz-Ogden分型标准进行AVN评价。[结果]63例101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5~4.25年,平均3.2年。优良率为80.2%,13髋发生AVN,发生率为12.8%,3髋发生再脱位,发生率为2.9%。[结论]采用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屈髋90°~120°外展位外固定是治疗6~36个月DDH一种良好方法,AVN的发生与患儿的脱位程度、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情况有关。
2013年03期 v.21;No.317 2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旭红;伍骥;李松林;初东;
[目的]探讨原发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同时进行滑膜切除与否对临床评价结果和缩短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期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初期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年龄21~80岁,分为两组:关节置换同时进行滑膜切除组(n=36)和置换时未进行滑膜切除组(n=54)。治疗前后均采用AKSS评分评价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同时炎症反应持续期的长短及程度通过测定术前和术后1 d,2、7、14周和30周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总白细胞数量(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以及膝关节周围皮肤温度的变化来确定。[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0周两组患者AKS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且两组间评分无显著差异,患者膝关节形态功能重建良好。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液中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升高,术后2周IL-6与CRP恢复到术前水平,而TNF-α缓慢降低直至术后30周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 d两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随后逐渐降低。与术前膝关节温度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分别变化了+2.9℃和+3.1℃,术后30周为+1.4℃和+1.8℃。在整个监察过程中,关节置换术中滑膜切除组和未切除组患者同期各项指标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且数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时进行滑膜切除与否对术后关节炎初期患者的临床评价结果和炎症持续期无明显影响。
2013年03期 v.21;No.317 238-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杨小奇;齐新生;茅治湘;汪金平;钱春晓;潘京诗;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1年7月采用MED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78例患者按照年龄段分为两组,A组为青壮年组,40例(年龄<50岁);B组为中老年组,38例(年龄≥50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没有差异。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常规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对术后6个月时两组的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6个月VAS及ODI评分,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5%(2/40),B组复发率42%(16/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选择应侧重于青壮年。对于中老年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应从严把握手术适应证。
2013年03期 v.21;No.317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费志强;熊建义;陈磊;王大平;沈慧勇;
[目的]验证在大鼠脊柱融合模型中BBP对于rhBMP-2骨诱导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Lewis大鼠的脊柱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模型,在胶原海绵为载体的rhBMP-2中加入BBP并减少rhBMP-2的用量,测试两种不同剂量的BBP(500 ug和1 000 ug)有或无低剂量的rhBMP2(1 ug)时的骨融合效果,并与单纯的低剂量rhBMP-2(1 ug)组相对比。融合效果采用手工评估,影像学评分,Micro-CT评估和组织学评估4种方法。[结果]BBP本身不管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均不能诱导骨融合。BBP复合低剂量BMP-2不能完全取得与高剂量BMP-2完全相同的效果,但可以减少BMP-2的用量。加入BBP的低剂量BMP-2组显然较低剂量BMP-2组融合率高,而且与高剂量BMP-2组的融合率相近,而且BBP的低剂量BMP-2组显然较低剂量BMP-2组融合的要早。[结论]在大鼠的脊柱融合模型中,BBP本身不管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均不能诱导骨融合。BBP可以增强BMP-2的骨形成作用,提高融合率,降低BMP-2的使用剂量以及减少了剂量相关性副作用的发生率,但不能取得与高剂量BMP-2完全相同的效果。BBP可以减少脊柱融合所需的时间和提高形成骨的质量。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优化BBP和BMP-2的剂量,从而为以后的临床手术应用中取得更好的融合效果。
2013年03期 v.21;No.317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成良;Liu Chuanju;李栋;李伟;杨光;姜鹏;
[目的]探讨人骨髓核分化抗原(MNDA)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定量测定Saos-2细胞中MNDA的mRNA表达差异。将MNDA基因转染Saos-2细胞,应用MTT法测定转染后的肿瘤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程度,没有转染质粒的和转染空质粒的做为对照组。[结果]MNDA的mRNA在骨肉瘤Saos-2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转染MNDA后人骨肉瘤Saos-2细胞的凋亡程度高于对照组,增殖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转染MNDA可诱导人骨肉瘤Saos-2细胞发生凋亡,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率。
2013年03期 v.21;No.317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双涛;张卫平;刘长安;王俊江;宋恒义;柴志文;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并研究移植细胞的转归和缺损区新生骨的来源。[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的双侧股骨头均参加实验。用液氮冷冻法造模,股骨头钻孔造成骨缺损。对照组置入胶原蛋白海绵,实验组置入复合有定向诱导并用BrdU标记的第5代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胶原蛋白海绵。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3只实验动物。所获的股骨头标本分别做组织切片HE染色、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测算股骨头冠状截面的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做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标本切片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成骨细胞及骨细胞的核均呈棕褐色。实验组缺损区2周时新生骨小梁开始形成,并可见少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4周时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12周时缺损区可见大量细小的骨小梁,炎性细胞消失。两组实验动物股骨头冠状截面的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最终转归是缺损区新生骨小梁,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用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2013年03期 v.21;No.317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洪伟;张鹤;李长青;赵忆文;韩建达;周跃;
[目的]探讨术前计划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椎弓根螺钉钻孔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优化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实验牛脊骨标本16具,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对实验组牛脊骨标本(8具)拟进钉平面进行横断面CT扫描,测量左右椎弓根螺钉术前计划进钉角度、进钉点与棘突的间距,术中应用C型臂标定牛脊柱标本各个椎体与机械臂钻头的相对位置,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机械人系统按照术前计划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前的钻孔操作。对照组牛脊骨标本(8具)术中直接在C型臂X线透视下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椎弓根螺钉的钻孔操作。记录系统连接平均建立时间,每个钻孔平均操作时间,透视次数及累计透视时间。术后行CT扫描,评估两组克氏针的位置情况。[结果]系统连接建立时间平均为(351.7±24.9)s。实验组与对照组每个钻孔操作平均时间为(89.5±6.1)s与(447.5±90.7)s,术中X线平均透视时间为(2.9±0.8)s和(11.5±3.8)s,平均透视累计时间为(2.9±1.0)s和(11.1±3.2)s。各指标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t=-11.143;P=0.000,t=-6.243;P=0.000,t=-7.002)。术后CT评估,实验组克氏针完全位于椎弓根内68枚,手术操作成功率达到85.0%。对照组克氏针完全位于椎弓根内63枚,手术操作成功率达到78.8%。两组准确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1.053,P=0.412)。[结论]通过术前计划,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椎弓根螺钉钻孔操作,手术时间、X线累计透视时间都明显缩短,术前计划在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椎弓根螺钉钻孔操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研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
2013年03期 v.21;No.317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海涛;郭建斌;侯巍;闫金洪;潘苇敏;韩一生;
[目的]通过将编织材料植入动物胫骨骨隧道内,观察4种PET纤维编织材料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以及植入材料对活体动物是否存在急性或者长期毒性作用,进而探讨此材料未来作为一种人工韧带或肌腱编织材料应用于临床及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①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4组,重建双后肢胫骨隧道,每只动物对应一种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做大体观察,髓腔直径测量,组织学观察,对实验数据行重复测量的两因素多水平分析;②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只,分为两组,实验组2只,对照组2只,重建模型同上,分别在术后14 d、6个月取主要脏器做石蜡切片HE染色,所得实验数据、图片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大体观察:16只实验动物伤口均愈合良好,4种PET纤维编织材料的骨隧道内部分均无松弛,且肌肉、筋膜将材料的隧道外部分包裹良好;②隧道直径测量:各个骨隧道的隧道直径均无明显变化,无骨组织及软组织侵蚀现象;③组织学观察:PET纤维编织材料可以和骨组织形成新生骨的直接连接,新生骨可长入材料纤维束间,对纤维编织材料的纤维束形成紧密包裹,使得编织材料与骨界面具有较强的结合力;④PET纤维编织材料对实验动物无急性或长期毒性作用。[结论]PET纤维编织材料植入动物骨隧道后,对活体实验动物无急性或者长期的毒性作用,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均有骨样组织及新生骨与编织材料的纤维束包裹或者长入纤维束的间隙中形成紧密结合,使得编织材料与骨质形成直接连接,促进材料-骨的结合,增强材料-骨愈合的强度,是一种理想的有望用于临床或者组织工程上的人工韧带或肌腱制作的编织材料。
2013年03期 v.21;No.317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伍耀宏;徐宝山;杨强;李秀兰;张杨;马信龙;夏群;闫中胜;许海委;
[目的]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为材料制备纤维环支架,并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以猪股骨近端松质骨为材料,制备外径为1 cm、内径为0.5 cm的中空环,经脱钙脱细胞处理后制成纤维环支架。支架行Hoechst 33258、HE、Ⅰ型胶原免疫荧光、天狼星红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计算孔径,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 tetrazoli-um,MTT)检测支架不同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取P1代山羊纤维环细胞,用注射器将细胞接种至支架上,体外培养48 h,通过活/死细胞染色(LIVE/DEAD cells staining)、扫描电镜(SEM)、HE染色评价支架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大体观察支架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扫描电镜支架孔隙分布较均匀且相连通,支架孔径为(401.4±13.1)μm,Hoechst 33258、HE染色均未见细胞残留,Ⅰ型胶原免疫荧光阳性,天狼星红染色支架红染,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47.75±6.32)kPa。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各组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死细胞染色示细胞在支架上呈绿色荧光,扫描电镜和HE染色示细胞粘附在支架孔隙表面及周围,有基质分泌。[结论]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为材料制备的中空环形支架脱细胞彻底,具有合适的孔径结构,在机械性能、组成方面与正常纤维环相接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载体的条件。
2013年03期 v.21;No.317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洋;朱书涛;李国军;王晓;张永乐;
[目的]利用微重力培养环境,构建高质量组织工程化椎间盘。[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分别在微重力培养环境和普通培养板环境下培养,利用倒置显微镜、MTT比色法、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细胞、支架和复合结构质量。[结果]体外单层培养的椎间盘细胞呈多角形符合传代要求,微重力环境比普通培养环境能更好地促进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同时椎间盘细胞在支架内分布更加均匀。[结论]微重力培养环境更适于椎间盘细胞在三维培养结构中均匀增殖,有利于构建高质量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用于深入研究。
2013年03期 v.21;No.317 29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海栋;陈勇;赵建宁;
[目的]探讨采用迷你双螺纹空心接骨螺钉并指术修复重建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近似孪生型拇指多指畸形的患者从两拇指远端至两指分叉处设计人字形切口,去除两指相邻内侧半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分离附着于拇指远端的肌腱止点部分,推移开孪生指骨做相邻侧矢状截骨后,用迷你双螺纹空心接骨螺钉固定远端指骨并指重建指骨完整性,重建肌腱止点,修复拇指外观。[结果]采用该技术治疗患者均有效融合分离指骨,拇指形态、功能均得到良好的修复重建。[结论]迷你双螺纹空心接骨螺钉并指术重建拇指多指畸形是一种有效矫形拇指畸形、获得良好功能和外观的方法。
2013年03期 v.21;No.317 296-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金亮;李建民;孙刚;董建文;王磊;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膝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提高防治膝骨关节炎效果。[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1)对确诊骨关节炎患者50例行腰椎CT或MRI检查,确定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同时确定其中L3、4突出的发生率;同时比较L3、4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对确诊无骨关节炎的对照组30例行腰椎CT或MRI检查,比较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同时确定其中L3、4突出症的发生率;(3)对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进行膝关节检查,确定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确定其中L3、4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确定L3、4突出症合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4)对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组30例,进行膝关节检查,确定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结果](1)确诊骨关节炎的50例患者中有43例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86%)。其中L3、4突出35例(70%)。L3、4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膝骨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1=0.02;(2)对确诊无骨关节炎的患者30例,其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L3、4突出症者1例。骨关节炎组及非骨关节炎组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不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02;(3)确诊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中骨关节炎31例(62%),其中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中,合并骨关节炎21例,发生率100%。非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合并骨关节炎10例,非L3、4椎间盘突出症和L3、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合并骨关节炎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2=0.04;(4)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组30例中确定骨关节炎6例(20%)。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非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关节炎的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1=0.0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膝骨关节炎发生有高度相关性,尤其是L3、4椎间盘突出症更明显,L3、4椎间盘突出症是骨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2013年03期 v.21;No.317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胡军祖;佟磊;王锐英;梁雄伟;
[目的]探讨应用相对安全区皮下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轻、中度臀肌挛缩症患者应用相对安全区皮下松解术治疗,术后随访最短5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20个月,依据夏榕圻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疗效优65例,良21例,差0例,优良率达100%。术后并发症:皮下血肿2例,伤口淡黄色液体渗出1例,经清除血肿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无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病例。[结论]在相对安全区经皮切断臀肌挛缩带,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并发症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无明显瘢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美观的手术方法。
2013年03期 v.21;No.317 303-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兵;陈小杰;郭卫;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 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 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2013年03期 v.21;No.317 305-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石展英;赵良军;
<正>软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属于少见良性骨肿瘤,WHO统计[1]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7%,良性骨肿瘤的5.9%,好发于10~25岁,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长管状骨骨骺或干骺端,扁骨较少见。现报道本院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髋臼软骨母细胞瘤l例。1病例介绍
2013年03期 v.21;No.317 30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彭爱民;韩义连;韩庆海;郑学建;夏和桃;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16岁,患多发性内生软骨瘤,诉多年前发现左下肢可触及多处小包块,无明显疼痛,于外院诊断为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左下肢逐渐出现短缩畸形,其父母给予增加鞋底厚度,达到等长肢体目的。行走及生活不便,未予治疗。左下肢逐渐短缩致31 cm,鞋底厚度逐渐增加。为矫正畸形等长肢体,来本院治疗。查体:左下肢较对侧
2013年03期 v.21;No.317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好才;马宏良;孙海强;
<正>足内侧的疼痛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常表现为与运动、活动相关的疼痛,足副舟骨的存在是该病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2型足副舟骨最多见。病例:男性,22岁,学生,3个月前打篮球时扭伤左足,伤后左足内侧疼痛肿胀明显,局部瘀血,当时未特殊处理。休息1周后局部肿胀、淤血好转,但疼痛持续。现患
2013年03期 v.21;No.317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