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hmed Hassan Usman;聂林;侯勇;张稳;王提学;陶晓锐;
[目的]阐明Neulen钛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及长期的随访结果。[方法]通过对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Neulen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其中获得了26例较完整的随访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2岁。CT及MRI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16例,后纵韧带骨化10例。常规行颈后路单开门减压后在门轴侧用Neulen钛板和螺钉在开门部位作为固定方式;16例患者使用5枚钛板固定,7例患者用4枚钛板固定,3例间隔使用3枚钛板固定。收集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轴位CT资料,根据门轴腹侧和背侧皮质部位连接骨质来评价骨质愈合情况。腹侧和背侧部位均有骨质连接才能判定为愈合。[结果]术后颈椎轴位CT扫描显示无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收集到术后3个月26例患者Neulen钛板固定的117个节段和术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个阶段CT检查结果,结果显示3个月和6个月时轴侧骨愈合率分别为68.4%和85.5%。Neulen钛板椎板成形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重建系统,随访期间无钛板移位、神经损伤和关门现象。3个节段轴侧皮质完全不连接节段均未愈合,椎管扩张状态仍能维持。[结论]Neulen钛板能够为开门后扩大的椎管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系统,有利于提高轴侧骨愈合率并长期维持椎管扩张状态。
2013年09期 v.21;No.323 850-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根林;朱若夫;陈康武;陈洁;姜为民;杨惠林;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再手术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为临床减少再手术的发生率和提高再手术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例腰椎融合术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1例;年龄2876岁,平均58.4岁。通过影像学检查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再手术的疗效。[结果]早期再手术原因:椎管内血肿形成4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晚期再手术原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或连接棒过长7例;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1例;植骨未融合3例;减压不彻底2例,1例合并瘢痕形成;手术方式选择不当2例;邻近节段退变7例;精神心理因素1例。再手术方式:腹主动脉修补术1例;椎管探查血肿清除术4例;内固定系统取出术4例;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12例;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2例;前路融合术1例;开窗髓核摘除术3例;椎管减压瘢痕切除1例。5例发生脑脊液漏,术后35d脑脊液漏愈合。随访6~63个月,平均26.7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再手术前(86.7±14.1)%降至随访时(23.7±9.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再手术因素复杂,仔细分析再手术原因,个体化合理选择再手术方式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013年09期 v.21;No.323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曾忠友;严卫锋;陈国军;张建乔;唐宏超;吴鹏;宋永兴;金才益;
[目的]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6月~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013年09期 v.21;No.323 860-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俊波;王文军;刘进才;姚女兆;王程;
[目的]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椎病手术至随访时满5年的病例,全部采用单节段Bryan假体CADR治疗。随访时间60~92个月(平均78个月)。[结果](1)术前JOA评分平均(8.8±0.9)分,随访时平均(15.2±1.0)分,平均改善率78%。随访时Odom’s分级临床疗效优良率85%;(2)术前颈椎曲度为(4.7±3.7)mm,随访时为(6.0±3.5)mm;颈椎运动范围及上、下邻近间隙运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随访时可见6个(30%)手术节段出现异位骨化;(3)上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术前为(8.36±0.54)mm,随访时为(7.90±0.87)mm,平均减少(0.46±0.51)mm(P=0.001)。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为15%(6/40个),其中1例(5%,1/20例)患者出现ASD相应的临床症状,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结论]CADR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颈椎曲度恢复正常,颈椎运动范围及邻近间隙运动范围维持良好,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高,ASD发生率较低。
2013年09期 v.21;No.323 868-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先政;杨滨;邹德威;谭荣;刘涛;张敬;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6月,对32例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15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17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104.80±12.60)min、术中出血(134.00±33.55)ml、术后引流量(92.73±13.23)ml,术后VAS评分(1.93±0.59)分、术后卧床时间(2.60±0.38)d,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手术时间(129.18±33.88)min、术中出血(188.53±57.98)ml、术后引流量(125.00±53.29)ml、术后VAS评分(3.17±0.88)分、术后卧床时间(4.03±0.69)d,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及卧床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术中减少手术创伤、保护椎旁肌及准确置入内固定物,是一种微创、便捷、安全的手术入路。
2013年09期 v.21;No.323 874-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晓飞;苏柱程;廖世杰;陆荣斌;赵劲民;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9例(4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后的基本资料。其中男7例,女32例;右髋7例,左髋28例,双髋4例。脱位程度按照Tonnis分级:Ⅰ度1髋,Ⅱ度11髋,Ⅲ度17髋,Ⅳ度14髋。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CE角(center-edge angle,CEA)和髋关节活动度,并在末次随访时,分别按Severin影像学评级标准和Mckay功能评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5.5个月。[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1髋出现半脱位,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AI平均22.6°,CEA平均29.1°,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患侧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按Severin标准评级,优良率为95.4%;按Mckay标准评级,优良率为93.0%;Severin标准影像学评级与Mckay标准功能评级间存在正相关,r=0.73(P<0.05)。[结论]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脱位的股骨头能获得稳定的中心性复位,头臼包容改善并逐渐趋于正常。术后中短期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疗效具有一致性,影像学改变越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2013年09期 v.21;No.323 879-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伟;陈德玉;杨立利;陈宇;蔚芃;将成;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比较单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4月2006年8月采用单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262岁,平均48.7岁。再次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113年,平均5.8年。病程6个月4年,平均16个月。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平均JOA评分术前9.1分,末次随访时25.6分(P<0.001)。临床疗效改善优良率为83.3%,其中非融合组的优良率为82.6%,融合组为85.5%。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90.7ml和150.5ml(P<0.001),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8.6min和90.3min(P<0.001)。[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单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满意的。
2013年09期 v.21;No.323 883-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陶鹏飞;郭征;王臻;范宏斌;栗向东;付军;吴智钢;陈国景;张涌泉;
[目的]观察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的股骨远端肿瘤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抗感染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79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本院行瘤段切除、定制轴心式骨肿瘤假体重建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年龄1446岁(平均21岁),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41例,骨巨细胞瘤15例,软骨肉瘤10例,Ewing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根据Enneking原发恶性骨肿瘤分期,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当中,ⅠA 2例,ⅠB 2例,ⅡA 12例,ⅡB 48例。根据假体表面是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抗感染涂层组(36例)和无抗感染涂层组(43例),抗感染涂层设计为在聚乙烯套上打孔后术中进行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骨水泥涂布。术后随访观察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和远隔转移,并评价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5个月),抗感染涂层组无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无抗感染涂层组术后5例出现深部感染,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假体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其中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2例,远隔转移2例;无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3例,远隔转移2例。最近一次随访,MSTS93功能评分显示抗感染涂层组平均24.6分,无抗感染涂层组平均19.5分。随访期内抗感染涂层组未见假体聚乙烯套表层骨水泥脱落现象。[结论]采用聚乙烯套钻孔并涂布抗生素骨水泥于定制股骨远端肿瘤假体表面的技术能有效控制肿瘤假体重建后感染,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2013年09期 v.21;No.323 88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柏广富;张焱;张美超;骆宇春;李坤;陈斌;吴伟峰;
[目的]构建下胫腓联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其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平台。[方法]对一健康成年男性的右足进行螺旋CT扫描,获取CT图像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足部骨骼及外周软组织的三维结构,再经FreeForm雕刻软件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进而建立下胫腓联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加载与验证。[结果]下胫腓联合三维有限元模型经加载后与自身验证相应数据对比,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建立了下胫腓联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了其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可为下胫腓联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2013年09期 v.21;No.323 903-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金立夫;胡海威;温建民;荀淑英;梁朝;程桯;蒋科卫;孙卫东;
[目的]建立母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足的有限元模型,探索足第1跖楔关节在矢状位的角度变化对前足跖骨头下的应力影响。[方法]对母外翻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患足进行CT扫描,利用VTK、Geomagic Studio 8.0、ANSYS 13.0软件在计算机内构建右足三维有限元模型,静态直立加载人体重力,矢状位模拟第1跖楔关节角度分别在9°、12°、15°时,综合观察前足第15跖骨头下应力数值变化特点。[结果]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应力分析,第2、3、5跖骨头下Von Mises应力呈增大趋势,内侧籽骨应力逐渐减小,外侧籽骨应力先减小后增大,第4跖骨头下应力先增大后减小。[结论]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第1跖楔关节对前足的应力影响,随着第1跖楔关节角度增加,前足外侧应力负荷有增大趋势。第1跖楔关节失稳可能是引起转移性跖骨痛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临床医生对第1跖楔关节失稳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于术前检查存在第1跖楔关节失稳,X线片有阳性表现的患者应向其交待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症的风险,并建议患者行跖楔关节融合术,以减少术后出现跖痛症的发生概率。
2013年09期 v.21;No.323 908-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胜国;刘海鹰;王波;王会民;钱亚龙;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畸形与腰椎和骨盆矢状位对线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2年8月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及膝关节X线片,使用PACS影像传输系统中的电脑软件测量以下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骨盆投射角度(PI),骨盆倾角(PT),骶骨倾角(SS),膝关节屈曲角度(KF)。根据膝关节屈曲角度分组,比较各组测量参数及腰椎Oswestry评分(ODI)。[结果]KF与LL、PI及SS存在相关性(r=0.184,P﹤0.05;r=0.303,P﹤0.05;r=0.254,P﹤0.05),与PT无明显相关性(P=0.79)。LL与SS及PI存在相关性(r=0.768,P﹤0.01;r=0.550,P﹤0.01)。膝关节屈曲角度越大,腰椎前凸越明显(P﹤0.01),腰椎ODI评分升高。[结论]膝关节屈曲畸形的程度与腰椎和骨盆矢状位对线有相关性,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呈正相关。
2013年09期 v.21;No.323 914-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程维;宋扬;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冲洗引流治疗术后椎间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感染的1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特点。[结果]12例椎间融合术后感染病例均通过一次或多次椎间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而治愈。[结论]一旦确认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椎间原发感染,应尽快手术治疗,经腰椎后路行感染病灶清除、减压、置管冲洗引流,必要时去除椎间植骨及融合器,能迅速缓解和解除病人症状,同时要有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及反复多次手术清创引流的心理准备,一次及多次的彻底清创引流术是治疗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感染的主要手段。
2013年09期 v.21;No.323 933-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薛旭红;郑启新;周海振;吴宏斌;郭晓东;
[目的]探讨椎管髓外跨硬脊膜(硬膜内椎间孔内外)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椎管髓外跨硬脊膜肿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均采用一期手术治疗,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特性的肿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应尽量将肿瘤完全切除。[结果]9例手术肿瘤均已全切,术后9例随访6~72个月,平均30.1个月,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只有1例出现感觉减退,未见硬膜外与皮下脑脊液漏及囊肿形成。肿瘤均无复发及术后脊柱畸形。[结论]椎管髓外跨硬脊膜(硬膜内椎间孔内外)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其特殊性,须根据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决定手术方式,能否一期完全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对肿瘤侵犯椎体和受累超过2个节段及以上造成脊柱不稳的病例应行椎体固定融合术。
2013年09期 v.21;No.323 937-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景泰;侯希敏;李秀男;朴星;计高鹰;
[目的]探讨椎间盘减压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及疗效。[方法]用体外椎间盘减压系统(美国保健学会研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评价法评价疗效。[结果]118例随访1年零7个月,治疗后VAS评分平均下降(8.2±1.1)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率93%,无并发症。[结论]体外椎间盘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无创伤、疗效优良、无并发症等优点,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2013年09期 v.21;No.323 94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红林;李天鹏;谢旭华;雷云坤;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并探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的特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8月对14例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明显升高,随访时间为1242个月,平均24.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1.2)分增至术后平均(14.2±1.5)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5.6±0.6)分,颈项和上肢痛觉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值统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X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结论]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2013年09期 v.21;No.323 944-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孔莉;张红;
[目的]观察冲击波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康复指导的作用。[方法]选择65例门诊腰背肌筋膜疼痛患者,使用瑞士DolorCLast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及康复指导。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65例患者在治疗后,治愈率为61.5%,显效率为16.9%,有效率18.5%,无效率3.1%。根据JOA评分,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击波治疗及康复指导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2013年09期 v.21;No.323 948-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