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与CD34+水平关系的研究

    徐世民;王炳武;孙良智;杨学栋;衣兰凯;孙建民;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同时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7月~2012年12月本科治疗的73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在干细胞达到高峰时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干细胞混悬液约50 ml,沿病变闭塞血管干走行区域注射。[结果]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注射后早期局部皮温明显升高,创面渗血增多,创面肉芽生长明显增快。患者在疼痛、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等方面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4~6周复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下肢闭塞血管有明显的侧支循环建立。[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有明显的侧支循环建立,局部血运改善,利于溃疡愈合,从而避免了截肢或最大限度降低了截肢平面。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

    2013年17期 v.21;No.331 1697-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髋表面置换术后发生股骨颈狭窄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蒋志勇;茹江英;胡玉华;仓海斌;胡传亮;

    [目的]探讨全髋表面置换术(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of the hip,RSAH)术后发生股骨颈狭窄的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3例(61髋),男31例,女22例;年龄26~54岁,平均45.3岁;体重指数(RMI)为20.4~37.8,平均为27.4。按病因学分类:股骨头坏死22例(26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3例(15髋),骨性关节炎10例(12髋)和创伤性关节炎8例(8髋)。观察术后股骨颈狭窄发生情况并分组,股骨颈狭窄率≥5%纳入研究组,<5%列入对照组。对可能导致股骨颈狭窄的17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37例(43髋)狭窄率>0%且<5%和未狭窄的病例纳入对照组;将16例(18髋)狭窄率≥5%的病例,纳入研究组。在研究组中,2例在术后1年于股骨头杯柄周围1、3区出现透光线;1例于术后2年出现假体松动、移位。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患髋疾病、颈干角、头颈比、股骨头囊肿大小及股骨假体柄固定方式6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髋疾病、颈干角、头颈比为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髋关节原发病的诊断、头颈比、颈干角是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股骨颈狭窄发生的非手术独立危险因素。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02-1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踝部止血带与大腿止血带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宋达玮;程宇;倪莉;孟斌;张志刚;张洪涛;杨惠林;

    [目的]评价踝部止血带和大腿止血带在足部手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本院行踝部以下手术的病例(2010年5月~2012年12月)共44例,其中,踝部止血带组21例,大腿止血带组23例。观察踝部止血带组和大腿止血带组的手术视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止血带休克的变化,术后神经损伤,皮肤水泡等指标,对二者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足部手术中,二者均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无血的手术视野,但术中使用踝部止血带相较大腿止血带所引起的术中血压波动及心率变化、术后神经症状和皮肤水泡发生率更低(P<0.05),止血带休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者在足部手术中均能提供一个清晰地手术视野,但踝部止血带相比于大腿止血带在足部手术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08-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系统评价

    崔兆辉;滕元君;夏亚一;汪静;姜金;陈少龙;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对比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等。全面收集有关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有6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487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PLIF组的融合率>PLF组[OR=3.90,95%CI(2.05,7.40),P<0.001],但PLIF组术后1年ODI评分<PLF组[WMD=-3.86,95%CI(-7.59,-0.13),P=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WMD=15.85,95%CI(-16.25,47.96),P=0.33]、术中失血量[WMD=-90.57,95%CI(-292.50,111.36),P=0.38]术后并发症[OR=0.99,95%CI(0.22,4.47),P=0.99]、二次手术率[OR=0.87,95%CI(0.52,1.45),P=0.25]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PLIF手术方式的骨融合率较高,但术后1年ODI评分低于PLF组,且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方面结果相似。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13-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不同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近期疗效分析

    徐海栋;赵建宁;付强;

    [目的]分析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经肌间隙入路和经肌肉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3月,对2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进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随机选择经肌间隙和经肌肉至目标部位两种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暴露入路时切除的软组织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随访时的疗效(腰腿痛VAS、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半年以上的临床随访,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在围手术期参数比较中,采用经肌肉入路暴露过程中切除的软组织量少于经肌间隙入路(P<0.05),其他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随访中,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有效缓解临床症状(P<0.05),但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两种入路均能有效进行减压固定操作。[结论]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不同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均能有效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两种术式在临床疗效上差异性不大,但是经肌肉入路手术治疗暴露后肌肉组织张力明显减小、操作空间较大,更适于复杂操作的完成。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20-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软组织修复方法对后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蔡思逸;花苏榕;翁习生;林进;金今;赵丽娟;钱文伟;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pTHA)中采用不同后方软组织修复方法对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外侧入路pTHA的髋部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中不同的软组织修复策略分为:不进行后方软组织修复组(NP),对短外旋肌群进行腱性修复组(ERMTR),对短外旋肌群进行骨性修复组(ERMBR),和进行关节囊及短外旋肌群的联合修复组(CR)。所有患者术后均已随访超过1年。定义术后1年内发生的关节脱位为早期脱位。比较不同修复方法对早期脱位率的影响。[结果]共有436名患者,计522例pTHA纳入本次研究,共发生早期脱位26例,其中NP组9例(6.43%,9/140),ERMTR组5例(4.8%,5/104),ERMBR组7例(3.29%,7/213),而CR组无1例早期脱位(0%,0/65)。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NP组和CR组间的早期脱位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47)。[结论]对于后外侧入路的pTHA,联合修复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可能降低术后早期脱位率。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25-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骨软骨组织界面结构及骨软骨复合组织构建研究

    段小军;王富友;杨柳;

    <正>关节部位骨软骨复合组织缺损在医学临床十分常见,可由外伤、退变、手术切除(如肿瘤)、感染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表现为顽固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目前已成为肢体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1-2]。据统计美国目前骨软骨缺损的发病率约为0.15%~0.3%,其中每年用于治疗含骨软骨缺损的骨性关节炎的直接医疗费用就高达286亿美元,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其发病率以每年7.3%的速度递增[3]。由于软骨组织缺乏血供,再生修复能力非常差,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缺陷[4],这也促进了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深入,而骨软骨组织界面结构研究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现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29-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病因诊断和治疗:争议仍然存在

    朱翔;陈博昌;鲍琨;

    <正>先天性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congenital radioulnarsynostosis,CRS)是一种罕见的上肢畸形。它主要是由于近端尺、桡骨融合而形成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限。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极大地影响了手的功能,进一步影响了患者吃饭、穿衣和洗澡等日常生活。通常见于单侧肢体,双侧也非罕见。Sandifort在1793年首次报道了该疾病[1]。在随后的200年中,骨科界出现了许多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34-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退变椎间盘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王海;黄博;王建;李长青;周跃;

    <正>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常见多发病,约70%的人一生当中都曾发生过LBP,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1]。然而,LBP的发生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一般认为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s,DDD)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且以腰椎间盘突出为最常见[2]。现有研究表明DDD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力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年龄和性别因素等,因此探讨退变椎间盘相关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38-1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Indian hedgehog在软骨内成骨和骨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耀祖;魏垒;李鹏翠;卫小春;

    <正>Hedgehog基因,最初是在研究果蝇的基因突变时发现的,该基因突变的果蝇胚胎酷似受惊刺猬,因此而得名。目前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中存在音速豪猪蛋白(sonic hedgehog,Shh),沙漠豪猪蛋白(deserthedgehog,Dhh)和印度豪猪蛋白(Indian hedgehog,Ihh)三种Hedgehog蛋白亚型。其中Shh参与胚胎肢芽不对称性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Dhh是生殖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Ihh则在软骨内成骨和骨关节炎(O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其在软骨内成骨和OA中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42-1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遗传和基因研究新进展

    孔圳;孙永建;常思灵;李华龙;

    <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congenital clubfoot,CCF)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畸形主要表现为足前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伴有或不伴有胫骨内旋。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主要发生在跗骨,其中尤其以距骨的变化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畸形。久之软组织发生挛缩,使畸形较为固定[1]。该病的发病率为0.1%~0.8%。男女之比约2~2.5∶1。不同人种发病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46-1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医史博览

  • 著名矫形外科先驱——A·帕雷医师

    褚大由;

    <正>1510-1590帕雷(AmbroisePare)生于1510年,死于1590年12月20日。他是法国一位理发师兼外科医师,服务于亨理Ⅱ世、法兰西Ⅱ世、查理Ⅳ世及亨理Ⅲ世诸代王朝。帕雷被认为是外科和现代法医病理学之父,战地医学的外科技术先驱,特别是对创口治疗。他也是一位解剖学家和外科器械发明家。帕雷提出外科有五大任务:①移除多余的;②脱位需要整复的;③生长在一起需要分离的;④被分离后需要重建的;⑤矫正自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正>武警山东总队医院举办微创手术新闻发布会武警山东总队医院脊柱外科自2010年7月,打破传统的C型臂X线穿刺定位模式,创新性的采用具有更加精准、安全等优势的CT定位技术,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13年7月31日完成了第1 000例腰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当天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等十余家报纸电台的二十余名记者和患者家属共同见证了手术直播全过程,并进行了报道。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37+1754+1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体内负压技术对家兔颅骨修复及BMP-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杨治;姚建锋;许鹏;马建兵;张育民;刘林;许珂;张银刚;

    [目的]间歇性负压可以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观察体内负压技术对兔颅骨骨孔修复过程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负压技术在体内对骨组织修复作用。[方法]建立体内负压吸引干预动物模型,负压处2个骨孔为实验组,另外2个骨孔为对照组。对动物进行体内负压吸引技术干预(50 kPa,30 min/次,2次/d,间歇性负压干预1周)后,通过X线、骨密度观察其对家兔颅骨修复过程的影响,荧光定量RT-PCR检测BMP-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2、4周实验组骨孔区X线阻射程度分别为(43.14±2.26)、(82.95±2.43),对照组分别为(25.13±2.12)、(51.49±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及4周实验组骨密度分别为(0.236±0.012)、(0.282±0.004),对照组分别为(0.174±0.005)、(0.213±0.00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实验组BMP-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2±0.11)、(0.73±0.14),对照组分别为(0.29±0.07)、(0.36±0.0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负压技术可以上调BMP-2 mRNA表达水平,加速兔颅骨修复的进程,促进骨组织再生。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50-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王炳海;韦宜山;丁良甲;边鸿飞;崔兆鹏;王海瑞;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早期髋臼软骨是否发生了过度的细胞凋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凋亡发生的规律如何。[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月龄4周,体重(0.5±0.05)kg,采用兔后肢伸膝屈髋位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DDH模型。将实验动物左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右后肢不做处理定为空白对照侧。[结果]DDH早期髋臼软骨细胞确实存在过度细胞凋亡,脱位时间越长凋亡现象越严重,且髋臼指数明显增大。[结论]实验证实了DDH早期髋臼软骨细胞过度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55-1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C/EBPα基因启动子DNA超甲基化对与PPARγ相关的HDAC1抑制解除作用

    张昭亮;

    [目的]探究C/EBPα在诱导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骨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方法]体外构建成骨分化模型,在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时转录因子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干扰转录因子PPARγ表达的siRNA腺病毒载体和PPARγ转录因子的拮抗剂G3335,研究PPARγ对于CCAAT启动子结合蛋白(C/EBPα)表达的作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分析PPARγ2位于C/EBPα启动子-1286bp/-1065bp区域内的结合位点,并检测PPARγ表达情况对C/EBPα启动子-1286bp/-1065bp区段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的影响。[结果]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PPARγ通过结合C/EBPα启动子-1286bp/-1065bp区段激活/促进该基因表达。在成骨作用终末阶段/后期观察到C/EBPα启动子-1286bp/-1065bp区段的DNA发生超甲基化,从而阻抑了PPARγ与之结合,与PPARγ相关的HDAC1抑制得以解除,从而下调了-1286bp/-1065bp区段的组蛋白乙酰化。[结论]本研究通过阐述C/EBPα对PPARγ的增强调控作用,揭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深层次分子机制;同时通过探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通过PPARγ联系的机制,从而为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提供分子理论模型。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61-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正>《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对原创性英文来稿实行3+1绿色通道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国际学术影响力,本刊从2013年始对原创性英文体例文章实行优先受理,优先送审,经本刊审阅符合刊用标准的优秀文章,给予优先刊登。第一作者如为中国大陆者审稿费同中文来稿,版面费可享受半价优惠,文章刊登后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本和抽样本10份。第一作者为国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66+1724+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腰椎管狭窄病人疼痛的腰椎神经根管封闭治疗(英文)

    卫沛然;邹德威;陈晓明;张刚;

    [目的]硬膜外注射麻药和(或)类固醇等多种介入技术通常用以治疗有关的椎管狭窄症的疼痛。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神经根疼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已被用来控制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一些其他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造成的疼痛。这项研究是评估硬膜外注射与单纯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混合和局部麻醉药与类固醇激素混合在缓解慢性腰痛与腰椎管狭窄症有关腰痛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90例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疼痛患者进行了调查。分别进行体格检查、X线及MRI做出诊断。随机分成3组。第1组患者在受累神经根处硬膜外注射2.0 ml的利多卡因和10 mg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依那西普),第2组患者注射利多卡因2 ml与2 ml类固醇激素(得宝松),第3组患者只注射利多卡因4.0ml。下腰痛和下肢疼痛评估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术前和术后1周疼痛程度。[结果]3组病例患者下腰痛和腿部疼痛的程度在局部硬膜外注射前没有明显不同。第1组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比第2组和第3组明显高;但第2组和第3组并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治疗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根疼痛的有效方法。单纯硬膜外注射麻药和局麻药混合类固醇激素疼痛缓解无明显区别。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67-1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

    曲连军;潘昭勋;孙超;马海盟;王业鑫;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7月,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患者11例(11肘),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5岁,平均34岁,9例表现为肱骨内上髁及周围严重疼痛,2例伴有尺神经症状。分别行关节镜下直接入路对变性肌腱病灶清理,经肘关节内入路对肱骨内上髁周围病变的滑膜、关节囊、骨赘和肌腱止点处理,关节镜监视下对合并尺神经症状的进行松解。对比患者术前、术后Mayo评分及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1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时Mayo评分(92.2±6.0)较术前(74.5±6.7)有显著提高(P<0.01),VAS评分(0.9±1.2)较术前(6.5±1.4)显著下降(P<0.01),术后6个月时Mayo评分显示关节功能进一步改善,VAS评分较前降低;术后(2.8±0.4)个月恢复正常工作及训练。8例患者经过12个月以上随访,肱骨内上髁炎均未复发,肘关节内侧疼痛消失,恢复正常关节功能。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病灶处理彻底、手术疗效可靠。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71-1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复杂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研究

    王振军;秦泗河;焦绍锋;赵立伟;潘奇;邵波;

    [目的]研究、探讨在矫治膝关节畸形中,矫形支具与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方法、优点与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12年12月本科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矫形支具治疗膝关节畸形患者36例36膝,其中男23例,女13例,左20例,右16例;年龄6~56岁,平均28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膝反屈畸形17例,术中行腘绳肌紧缩后临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于屈膝20°位,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做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小腿延长致膝关节屈曲畸形10例,直接做大腿支具跨膝关节固定,后侧用螺纹牵伸杆连接,可逐渐矫正屈膝畸形;膝内翻畸形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8例,行胫骨截骨矫形,同期行外侧副韧带重建并用组合式外固定器固定膝关节,术后2周拆除股骨外固定改为大腿支具并用螺纹牵伸杆跨膝关节继续固定;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例,采用股骨外固定器结合小腿支具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结果]36例患者中,32例获得8~60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所有膝关节畸形均获满意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满意,截骨端愈合时间60~150 d,平均120 d;外固定针道感染5例,经局部换药处理好转;采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18膝,良10膝,可4膝,优良率为87.5%。[结论]遵循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矫形支具的方法治疗合并有软组织因素的复杂膝关节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矫形结果及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具有创伤小、固定灵活、制作简单等优点。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75-1777+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评价

    马原;程俊杰;田慧中;吕霞;

    [目的]探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均行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的手术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于重度的或僵硬性的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后,脊柱侧凸Cobb角明显减小,二期后路矫正治疗后有效的避免了过度矫正所带来的脊髓及神经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证了矫形效果的最大化。[结论]通过选择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畸形,可预测矫形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具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方法,矫形效果明显。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78-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颈前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章庆峻;胡玉华;钱金用;徐长明;殷磊;凌峰;

    [目的]设计颈前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式并探讨其可行性,为来自颈髓前方严重压迫物的手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①将自制起重式拉勾固定于颈椎撑开器横杆上,缓慢悬吊椎体后壁骨皮质并根据需要进行固定;②模拟手术操作:用3具经福尔马林浸泡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模拟手术操作,完成后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enea-tion 10 CT进行螺旋扫描;③临床应用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2~69岁,平均57岁,行颈椎前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①尸体标本模拟手术操作进行顺利,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示颈椎管前路单开门形态良好,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②临床随访时间16~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结束时JOA评分10~16分,平均15.6分,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提高;疗效结果显示:优20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8.57%(31/35)。23例行CT(18例)或MR(5例)检查,结果显示前方致压物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起重式拉钩应用降低了颈椎管前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81-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协会学组活动

  • 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在京召开学组联系会议

    本刊讯;

    <正>为了更好地促进肢残康复护理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第四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本着努力做到任期内"能办会、办好会",为同行搭建康复护理新理念、新技术交流平台的目标,在广泛听取专业委员会康复护理学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近日在北京召开了学组联系会议,会上就任期内活动规划进行了酝酿并协商了2013年年会的前期筹备工作。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中药熏药护理方案对骨关节炎治疗疗效的影响

    黄雪仪;李萍;陈瑞芳;

    [目的]探讨中药熏药护理方案对骨关节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Lysholm’s膝关节评分结果,采用正交试验多指标优选中药熏药护理方案。[结果]最佳护理操作方案熏蒸液浓度为40%、熏蒸距离为30 cm、熏蒸温度为50℃。[结论]优化的护理操作方案可提高中药熏药的疗效。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86-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

    周武平;郭宏亮;吾木尔;杨鹏斌;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对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0年4月收治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22~53岁,平均32.7岁,左膝10例,右膝13例,双膝2例。采用关节镜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取出关节内的滑膜软骨瘤游离体,同时行滑膜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4~32个月,平均24.3个月,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见滑膜软骨瘤病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6.2±0.7)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5±0.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8.9±5.3)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86.5±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对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可以早期明确诊断,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有效方法。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89-1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骨水泥强化椎体技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治疗中的应用(16例报告)

    王栋;冯杰;马超;戴维享;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后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病人16例,观察后凸Cobb角矫正角度、内固定稳定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无松动、脱落、断裂。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22.1°,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2.1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86.5%改善至术后平均31.2%。[结论]应用骨水泥强化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92-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双侧同期无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11例报告

    覃祖恩;韦寿繁;卢长巍;黄明棣;

    [目的]探讨双侧同期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例股骨头坏死采用双侧同期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进行临床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11例患者疗效满意,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37个月,按Harris标准评分:优16髋,良5髋,可1髋,差无;优良率为95.4%。[结论]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确切有效的方法。关节假体设计符合人体股骨颈自然解剖生理,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于人体的自然生物力学状态,近期疗效满意。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96-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右侧颈前路清除结核病灶取髂骨钛板固定治疗中下颈椎结核疗效分析

    谢江;郭惠丽;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马原;李栎;

    [目的]研究经右侧颈前路切口清理结核自取髂骨植骨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手术方法、疗效及5年随访结果。[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3年4月全部采用右侧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病例,共10例,平均31岁。C45例,C53例,C6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明显丢失;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器械无断裂,无结核病灶局部复发。[结论]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右侧颈前路手术清除结核病灶取髂骨钛板固定治疗中下颈椎结核,恢复病灶破坏椎体的高度、同时达到矫正后凸畸形的目的、解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愈合。

    2013年17期 v.21;No.331 1799-1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普讲座

  • 脊柱侧凸诊疗问答(九)

    <正>(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13年第15期1496页)先天性脊柱侧凸有哪些治疗措施?影响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的因素很多,如病人年龄、性别、畸形部位、侧凸程度、节段长短、畸形类型、可屈性及进展性等。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治疗手段。(1)非手术治疗:经广泛经验证明,不同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人采用体操疗法、物理疗

    2013年17期 v.21;No.331 1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