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山珠;李国华;曾志立;伊力哈木·托合提;吴卫平;韩亚军;于研;程黎明;
[目的]探讨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VCF)196例(243个椎体),获随访6~12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男79例(93个椎体),女117例(150个椎体);单节段159例,多节段37例,年龄64~89岁,胸腰背部疼痛明显,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6.5~8.5分,平均7.9分,均无神经症状及体征。[结果]19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胸腰背部疼痛均缓解,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bb角方面,术前与术后1周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较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神经症状,有4例死于脑血管疾病、2例死于肿瘤、3例死于心源性疾病,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有2例发生相邻椎体压缩骨折。[结论]手法复位加单侧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恢复部分椎体的高度,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03-1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张世民;姚勐炜;张立智;张英琪;陈文龙;王欣;黄轶刚;祝晓忠;
[目的]介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双髁四象限)"内撑外吊"的内固定策略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2011年,对16例累及双髁(内、外侧髁)四象限(前内、前外、后内、后外)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第Ⅵ型,AO/OTA分类41C2,C3型),采用仰卧健侧漂浮体位,经后内侧倒L形切口,从腓肠肌-比目鱼肌内侧入路,暴露前内、后内和后外三个象限的骨折块,采用小型钢板以单皮质短螺钉抗滑方式固定,维持骨块的解剖复位;再经前外侧切口,复位劈裂塌陷的外侧关节面并植骨,用强力厚重的外侧锁定钢板以排筏支撑方式固定。术后采用影像学和HSS膝关节量表及SMFA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共16膝,平均年龄51岁(39~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7~21 d)。经后内侧、前外侧双切口,16例进行了前内侧、后内侧象限骨块固定,11例进行了后外侧象限皮质固定,16例采用了外侧锁定钢板。术后1例出现后内侧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清创VSD后,重新缝合而愈。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的时间平均为21周(16~26周)。3例发生轻度关节面复位丢失。没有负重力线的改变。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年(12~33个月,平均21个月),膝关节活动幅度平均为98°(80°~125°)。HSS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7.7分(75~95分),SMFA评分平均为21.3分(12~33分)。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累及双髁四象限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健侧漂浮体位双切口入路,采用"内撑外吊"的内固定模式,可望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08-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阿吉木·克热木;单平联;玉素甫阿吉·麦麦提热夏提;阿不都拉·阿不都克尤木;麦麦提热夏提·米吉提;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涂层带股距加长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半髋置换处理此类骨折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假体选择。[方法]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行HA治疗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患者(108髋)。男36例,女72例。平均年龄(78±6.4)岁(75~89岁)。平均Singh指数(2.9±0.7)级(1~4级)。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功能评估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影像学评估采用Engh评分系统来评估股骨侧假体的骨长入及假体稳定性。骨-假体界面的透亮线和骨溶解的评估按Gruen分区描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7±2.4年(2~6年);平均手术时间(65±26)min(45~95 min);平均输血量(445±115)ml(350~620 ml);平均输血量(1.9±0.8)单位(1~3单位);术后平均开始负重时间(6.5±2.1)d(5~9 d);平均住院时间(9.8±3.2)d(7~15 d)。无坠积性肺炎、褥疮和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平均Harris评分(85±9.8)分(75~98分),优良率达88.9%。X线片检查示:随访中共有2例脱位(术后15 d~1.5个月内),手法复位后未再次脱位;所有患者假体周围均无骨溶解、放射学透亮线、假体松动以及髋臼磨损征象。[结论]对于老年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半髋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作者建议,为了简化手术程序,以及使假体能达到即刻稳定,最好选用双涂层带股距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16-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海涛;关家文;马宗雷;韩大鹏;
[目的]探讨CT引导下靶区小剂量骨水泥精准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16例共251个伤椎接受手术,CT引导下设计穿刺路径和治疗靶区并穿刺椎体,单侧穿刺232个椎体,双侧穿刺19个椎体。椎体内分次小剂量注射骨水泥,CT扫描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CT引导经皮椎体穿刺成功率100%,注入骨水泥1.5~3 ml,平均2.78 ml,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6个月,VAS评分术前(8.60±0.11)分,术后1周(3.38±0.22)分、术后6个月(2.39±0.10)分,术前ODI平均(64.26±0.55)分、术后1周(33.78±0.61)分、术后6个月(21.43±0.44)分,两指标术后均与术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操作安全、精准,小剂量注射骨水泥不影响疗效,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20-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道德;钟睿;黄家骏;王传恩;周凌;黄义专;付志彬;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对亚急性期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方法]对本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27例亚急性(14d~21 d,平均17.9 d)胸腰段单节段骨折采用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3、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矢状面Cobb角矫正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情况,并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FVHR术前(41.2±15.6)%,术后3 d(90.3±4.8)%,3个月(87.4±4.1)%,12个月(87.1±5.9)%;矢状面Cobb角术前(30.1±7.7)°,术后3 d(5.2±3.2)°,3个月(5.1±2.9)°,12个月(7.4±5.5)°;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53.2±9.7)%,术后3个月(24±7.7)%,12个月(10.5±5.4)%;VAS评分术前(5.4±0.9)分,术后3个月(2.1±0.7)分,12个月(1.6±0.8)分;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胸腰椎骨折可达到有效复位、良好固定的效果,是治疗亚急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25-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钟远鸣;付拴虎;张家立;李智斐;伍亮;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264例(394个椎体),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21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243例。随访时间平均(16.50±6.50)个月,记录术后再发骨折的时间、部位及发生率,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方法、骨水泥量、原发椎体平均数目、QCT值、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后凸角等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椎体成形术后首次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7%,时间为(9.34±8.34)个月,第2、3次发生在3个月内。骨水泥渗漏率为9%,渗漏后无临床症状发生。年龄、性别、穿刺方法、骨水泥量、原发椎体平均数目、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Cobb)等因素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第3 d VAS评分在A组、B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终末随访VAS评分在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QCT值在A组和B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再发骨折发好于术后9个月内,骨密度是PVP后再发骨折的一个危险因素。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29-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陈业涛;杨华清;苗素华;王云朋;刘海生;王世杰;
[目的]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马蹄足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 321例以马蹄足为主要表现的痉挛性脑瘫患儿施行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应用临床痉挛指数和踝关节活动度对患儿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和术后临床痉挛指数和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应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患儿术后运动功能的改善进行评估。[结果]1 321例患儿中随访1 310例,2 608侧肢体。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患儿术后和随访期间的临床痉挛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短期功能改善率76%,随访期间改善率93%。其中,A术式术后复发率16%,D术式术后复发率19%,B、C、E(或并D)术式术后复发率5%。0.4%患儿术后短期出现明显的小腿三头肌肌力下降。0.2%患儿术后出现小腿后外侧的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结论]胫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或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SPR)与肌腱延长或松解术相结合是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马蹄足畸形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33-1836+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少林;谭祖键;周明全;
[目的]探讨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行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换术后的股骨应力分布,并对比分析长、短假体柄置换后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右侧股骨进行断层扫描获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经Mimics软件和建模软件处理后重建股骨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长、短柄股骨假体及骨水泥套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长、短柄股骨假体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长、短柄假体置换后股骨的应力分布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依然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加,至内外侧中下1/3交界处达到峰值,再向末端又减小。短柄假体骨水泥-假体柄界面在末端内外侧虽形成应力集中区,且外侧峰值为15.3 MPa,但未超过骨水泥疲劳强度;而长柄假体在骨水泥-假体柄界面远端内外侧及内侧中段形成应力集中区,其峰值也均低于骨水泥疲劳强度。骨水泥重建的股骨距部位未见明显的应力集中区。[结论]骨水泥型长、短柄假体置换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长柄假体的松动概率与短柄假体基本相当,但后者由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能更适合治疗高龄偏髓Ⅰ型粗隆间骨折。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48-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向东;韩永台;李聪杰;商永伟;
[目的]比较应用钛板修复髋臼不同面积骨缺损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周围生物力学变化及初始稳定性的研究。[方法]选取12具30~50岁男性尸体骨盆。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具,于髋臼负重区人工制造出占整个髋臼50%、60%、70%的三种混合型骨缺损(AAOSⅢ型),作为骨缺损组;应用钛板+植骨+骨水泥+高分子聚氯乙烯杯固定,对三种程度的骨缺损进行髋臼重建;无骨缺损组行单侧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试验模拟人体单足直立位,在CSS-44020型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应用双页型压敏纸测定各标本在轴向加载,持续加压下,髋臼顶负重区在不同程度骨缺损应用钛板修补与正常初次髋关节置换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1)载荷200 N时,骨缺损组50%,60%,70%和无骨缺损组平均应力分别为267.628 6 N;268.635 2 N;270.691 4 N,266.463 8N。经方差分析,F=0.715,P>0.05,按α=0.05水准,各组应力值无明显差异;(2)以钛板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臼顶负重区的应力变化规律相同。在50%骨缺损组,载荷200 N,400 N,600 N受到应力分别为267.628 6 N,507.831 4 N,693.177 1 N。[结论](1)在同一载荷下,应用钛板重建修复50%~70%髋臼缺损组间与初次髋关节置换组髋臼应力变化无明显差异。随加载负荷的增加,臼顶负重区压应力随之增加。在生物力学方面未出现应力集中及假体不稳等现象;(2)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强度高,可根据髋臼缺损修剪,使其完全贴附于缺损臼壁,金属网孔能够刺激并且允许新生骨组织长入形成"锚固效应",使金属网架和髋臼壁合为一整体,既增加髋臼抗压强度,又降低金属网架的断裂和疲劳的可能性。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58-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郝虎萍;丁坦;王继猛;王哲;罗卓荆;
[目的]探讨加入FK506制备的新型高仿生组织工程外周神经支架对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及运动与感觉功能的恢复。[方法]将壳聚糖与Ⅰ型胶原蛋白加入不同浓度的FK506,通过改良冰冻干燥工艺制成新型高仿生神经支架,分组修复SD雄性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前及术后4、8、12周及16周,分别对大鼠后肢进行针刺、热刺激、旷场运动、坐骨神经指数及电生理指标测试。术后16周进行灌注取材观测再生外周神经大体形态、扫描电镜下观察神经再生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使用复合5 mg/ml FK506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修复组术后的大鼠后肢针刺(4.9±2.53)g、热刺激(6.53±2.47)s、旷场运动测试[总运动距离(3 798±435)cm、中央区活动距离(359±67)cm、平均速度(4.22±0.48)cm/s]、坐骨神经指数(-39.07±2.26)及电生理检测[CMAP潜伏期(1.26±0.13)ms、波幅(16.97±1.17)mv、传导速度(26.04±2.49)m/s]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当,优于其他实验组。16周取材观察对比神经再生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低浓度复合支架组明显优于空白组及高浓度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当。[结论]壳聚糖与Ⅰ型胶原蛋白加5 mg/ml FK506制备的复合组织工程神经支架修复长节段神经缺损,受损神经痛、温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神经纤维再生明显,所支配的肢体功能恢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63-1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莹;李文媛;张高坤;李智刚;冯克俭;贾桦;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与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联合应用对大鼠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移植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脱细胞神经支架(ARSN)组、ChABC组、ADSC组、ChABC+ADS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比方法检测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移植体内PKH-26标记的ADSC;电镜检测神经移植体中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移植体中S100和GFAP蛋白表达。[结果]ChABC+ADSC组神经移植体内PKH-26标记的ADSC高于ADSC组(P<0.05)。与ARSN组比较,ChABC组、ADSC组和ChABC+ADSC组SFI增高,神经传导速度增高,潜伏时缩短,动作电位波幅增大,胫前肌湿重比率增高,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轴突直径、S100和GFAP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其中ChABC+ADSC组作用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ChABC联合ADSC移植对大鼠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轴突再生的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70-1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加智;孙磊;
[目的]探讨保留残迹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为实验动物,切断双侧ACL,一侧保留2 mm胫骨与股骨端ACL残迹,对侧完全切除残迹,取其跟腱为移植物,且移植物-骨隧道界面均用聚乙烯膜封闭,行ACL重建。将动物随机分为3亚组,分别于术后第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与组织学评估。[结果]术后4、8、12周,保留残迹组移植物无明显松弛,被滑膜覆盖,表面有新生血管形成,而切除残迹组移植物松弛、变细,滑膜覆盖与血管增生缓慢,各时间点保留残迹组的大体形态评分均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保留残迹组移植物在细胞增殖、血管再生、胶原纤维改建、基质糖蛋白合成等方面均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间各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残迹可促进骨隧道封闭状态下ACL重建移植物关节内段的细胞增生、再血管化和组织基质更新塑型。提示临床保留残迹ACL重建是一种合理促进移植物愈合的技术方法。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77-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宏胜;顾一飞;杨立利;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治疗中石膏床配合术前体位复位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自2007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6岁。其中外伤性脱位12例,发育性畸形脱位8例,自发性脱位2例,病理性脱位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患者均在术前定制特殊体位石膏床,并在术前调试石膏床放置头颈的水平角度并配合手法复位,以石膏床头颈固定支架行俯卧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髂骨寰枢椎间植骨术。[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8±1.9)分改善至术后的(12.9±2.2)分(P<0.05)。复查颈椎X线及三维CT见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石膏床具有即时三维稳定的优点,术前体位复位配合寰椎及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91-1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全荣;芮永军;施海峰;薛明宇;张志海;钱俊;孙振中;杨凯;
[目的]报道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设计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皮瓣面积26 cm×9 cm~4.5 cm×5cm。其中同侧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岛状皮瓣13例,健侧交腿桥式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岛状皮瓣4例。[结果]17例皮瓣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皮瓣质地好,外形美观,患肢功能恢复满意,足部无畏寒表现。[结论]应用同侧或健侧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皮瓣设计灵活,血运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胫后动脉,是修复足及小腿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94-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志钢;赵玉玲;徐志杰;郝佳杰;郭庆宝;
[目的]探讨高动能所致毁损性手外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修复与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手指和/或手掌毁损伤分别采用急诊清创再植、必要的二次清创、二期复合和组合组织移植的方法,进行手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结果]本组20例,急诊清创再植6例,再植术后二次清创3例。急诊清创二期行组织移植修复14例,其中游离皮瓣修复4例,复合组织移植修复3例,组合组织移植修复4例,复合组织与组合组织联合移植修复3例。本组再植共21指,19指成活,2指坏死,成活率为90.5%,游离移植组织单元19个,血管危象探查3例,移植组织单元成活17个,坏死2个,成活率为89.4%。再植手指及游离组织移植术后随访6个月~2.5年,重建手外形尚可,感觉部分恢复,重建手恢复一定的抓、捏、握的功能。根据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omura Tamal手功能评价方案[1],优5例,良8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75%。[结论]对于高动能所致毁损性手外伤采用急诊清创再植、必要的二次清创、二期复合和组合组织移植的方法,可获得患手外形和功能的部分恢复和重建,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2013年18期 v.21;No.332 1898-1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斌;曾忠友;韩建福;张建乔;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2010年10月对123例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59例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组,64例为传统后入路显露组,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VAS评分及拆除内固定物前后的JOA评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VAS评分、拆除内固定物前JOA评分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物拆除后JOA评分肌间隙入路组高于常规入路组(P<0.05)。[结论]腰椎肌间隙入路可以保持椎旁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较之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操作方便、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2013年18期 v.21;No.332 1901-1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