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伟;段王平;陈崇伟;李鹏翠;卫小春;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两种非骨水泥假体:生物型组配式假体与涂层长柄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骨缺损时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文献检索PubMed、Ovid、CochraneLibrary、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组配式假体与涂层长柄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评分3~5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组配式假体与涂层长柄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12,95%CI(0.96,1.32),P=0.15;组配式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后假体塌陷的发生率低于涂层长柄假体RR=0.28,95%CI(0.08,0.95),P=0.04;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也低于涂层长柄假体RR=0.45,95%CI(0.22,0.94),P=0.03;两种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39,95%CI(0.21,9.39),P=0.74。[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应用组配式假体相对于涂层长柄假体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假体塌陷的发生率。
2014年02期 v.22;No.340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季云瀚;马昕;王旭;黄加张;张超;陈立;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探讨有效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依据Lauge-Hansen分型,对66例60岁以上老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60~89岁,平均67.4岁;旋后-外旋Ⅰ度3例,Ⅱ度8例,Ⅲ度37例,Ⅳ度18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和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评估。[结果]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伤口延迟愈合9例;2例轻度腓骨肌腱疼痛;1例内踝骨折延迟愈合;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AOFAS疼痛评分(34.3±5.1)分,功能活动评分(41.4±6.9)分,后足排列(10.0±0.0)分,总分(83.6±6.3)分。[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性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并发症少,是治疗的首选。但因骨质疏松、软组织条件差,手术难度增大。提高手术技巧,在确切固定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手术过程更为可行。
2014年02期 v.22;No.340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王振恒;方永超;阚翔翔;郭亭;赵建宁;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130例年龄>7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全部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数目、ASA分级、入院血清白蛋白含量、入院淋巴细胞计数、入院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输血量。手术后随访1年,或者随访至患者死亡。有效随访92例,男28例,女64例。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92例患者,随访1年内死亡8例,存活84例,院内死亡2例。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受伤至入院时间>5 d,ASA分级Ⅲ、Ⅳ级,入院血清白蛋白含量<3.5 g/dl,入院血红蛋白含量<120 g/L以及输血量>1 000 ml;86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20.0%)高于70~85岁患者(5.6%),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死亡率(15.8%)高于<7 d的患者(3.0%),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65和P=0.061)。多因素分析显示,ASA分级Ⅲ、Ⅳ级和入院血清白蛋白减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分级Ⅲ、Ⅳ级和入院血清白蛋白减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02期 v.22;No.340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马富强;王爱国;李兴华;黄金承;
[目的]介绍跟骨旋转截骨及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与跟骨丘部植骨重建及距下关节融合术两种方法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2年经过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跟骨骨折68例(77足)。按Stephens CT分型:Ⅱ型55足,Ⅲ型22足。旋转截骨组33例(38足),植骨组35例(39足),手术入路均采用外侧延长的"L"切口,选择合适大小的空心钉固定,术后石膏给予保护固定。[结果]旋转截骨组Bhler角、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距骨倾斜角术后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应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54~98分,平均为87.2分,其中优20足,良14足,一般4足,优良率为89.5%。植骨组:Bhler角、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距骨倾斜角术后和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应用AOFAS进行评分51~95分,平均为85.2分,其中优17足,良16足,一般6足,优良率为84.6%,两组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跟骨旋转截骨及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以取得和跟骨丘部植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样的效果,并且无需取髂骨植骨,创伤小,距下关节融合需要的时间短,操作简单、便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14年02期 v.22;No.34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国胜;魏宁波;曹明宇;高健;续斌;沈志敏;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1960~2013.4)、万方数据库(1998~2013.4)、维普数据库(1989~2013.4)、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超星电子图书。手工检索国内近5年来发表于各骨科杂志及相关杂志的相关文献:《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等等,收集所有相关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35篇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共2 739例患者,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为B级27篇,C级8篇。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内固定组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短[MD=-32.66,95%CI(-40.16,-25.15),P<0.05];术后并发症少[RR=0.47,95%CI(0.37,0.60),P<0.05];术后优良率高[RR=1.18,95%CI(1.07,1.31),P=0.001<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具有术后下床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及优良率高的优点,故应该首选。但由于本系统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偏倚,可能造成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故还需要大量严格的、大样本量的、多中心性的,并且采用正确的随机原则、盲法、分配隐藏等文献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2014年02期 v.22;No.340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本刊编辑部;
<正>欢迎归国留学生鼓励国外导师及华裔作者向本刊投稿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国际学术影响力,本刊从2013年始对原创英文体例文章实行优先受理,优先送审,经本刊审阅符合刊用标准的优秀文章,给予优先刊登。第一作者如为中国大陆者审稿费同中文来稿,版面费可享受半价优惠,文章刊登后酌致稿酬并赠送当期杂志1本和抽样本10份。第一作者为国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
2014年02期 v.22;No.340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14年上半年本刊各期中文稿版面已定稿,英文体例文章版面不受限制欢迎继续投稿。准备在2014年下半年发表论文的作者,除英文体例论著类文章外,中文来稿必须在您预定刊出日期前至少4个月将文章发到本刊远程投稿系统(jxwk.ijournal.cn),否则难以保证按期发表。2014年下半年本刊重点征集股骨头坏死治疗趋势、微创骨关节畸形内固定手术
2014年02期 v.22;No.340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一项科技成果自作者投稿之日起到稿件刊出时间止,这一段时间称为稿件的期刊发表时滞。众所周知,无论科学发明或科技成果必须在正式刊物刊出后才能得到大家的公认,不同的人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时,最后是以谁的成果首先在刊物上刊登出,谁便占有这项成果的所有权(知识产权)。因此作者投稿尽量选择出版时滞短
2014年02期 v.22;No.34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2014年02期 v.22;No.340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编辑部;
<正>从2014年1月1日始,本刊作者和审稿专家已启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稿或审稿(审稿专家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本刊编辑部提供),域名为:jxwk.ijournal.cn。不再受理电子邮箱投稿和审稿。作者或审稿专家在应用中如遇困难或疑问,请浏览本刊网站"投稿指南"和"在线审稿指南"或"常见问题解答"或"勤云快速入门"等具体操作版块均会给予提示,必要时也可联系本刊编辑部:电话:0538-8839334,Email:jxwk1994@126.com。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2014年02期 v.22;No.340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论文作者署名及单位名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编者与作者、读者与作者信息联系等问题,因此作者投稿时必须认真正确书写。近年来由于作者撰稿后对署名及排序变动,单位名称不具体(只写大单位,如××大学/医学院)使杂志邮寄投递困难,不能及时送到作者手中。根据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编排规范(GB/T3179.7713)要求,本刊重申:①论文作者署名及排序授权书签名后并已寄到本刊的不应再做改动,在排版前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排版后更不能在校样上进行作者署名或单
2014年02期 v.22;No.340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亮;谭明生;移平;杨峰;唐向盛;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参数,研究其可行性;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数据。[方法]取42具成人正常干燥颈椎标本,分别用手工和三维CT测量C2~C7椎弓根高度和宽度,进钉点位置,进钉方向,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钉轴线上的椎体长度、椎弓根长度及总长度,用统计学分析手工和CT测量差异。以"颈椎"、"前路"、"椎弓根"为关键词搜索CNKI、PubMed、Scopus,纳入含以上相关数据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工测量数据与CT数据无统计学差异。除6.4%的C3椎弓根宽度<4 mm外,C2~C7椎体椎弓根平均高度和宽度均≥4 mm。进钉点位置:C3、C4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对侧,距离正中为2~3 mm;C5~C7位于同侧,距离正中C5:1.38 mm,C6、C7:4~5 mm。C3~C7距离椎体上终板的距离为5~8 mm。进钉点方向,与矢状面的夹角:C2、C5、C6为38°~40°,C3、C4为43°~47°;与横断面的夹角:C2~C4角度为下倾,角度分别为19.43°,10.58°和5.93°;C5~C7角度为头倾,分别为1.94°,6.29°和7.50°。各椎弓根轴线总长度为29~32 mm,轴线上椎体长度约为14 mm。比较国内外文献中椎弓根宽度和高度以及进钉点位置显示:上述解剖学数据存在差异。[结论]该实验利用手工和三维CT进行大样本研究,为临床上应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了解剖学数据。同时针对国内外不同测量方法和测量对象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为进一步研究其差异提供依据。
2014年02期 v.22;No.340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鹏;王培鑫;申勇;王林峰;
[目的]分析颈脊髓MRI信号的变化与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实验用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挑选8只做为对照组,余为实验组,实验组按文献要求建立兔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术后6个月将所有实验动物进行MRI检查并计算MRI T2与T1信号比值。MRI检测完毕后将所有实验动物处死并取受压迫脊髓部位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行Bcl-2和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内有棕黄色粗颗粒分布或棕黄色细腻颗粒弥漫分布者为阳性反应,以阳性细胞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来表示抗原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可见MRI T2高信号的信号强度不等,T2/T1信号强度比值计算结果为2.52~12.03;对照组均未观察到明显高信号。随着MRI T2/T1信号比值增加,实验组细胞形态及Bax,Bcl-2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Bax表达增多,胞质棕黄色程度加深;Bcl-2细胞棕黄色出现向核内转染;随着MRI T2/T1信号比值逐渐增大,Bax光密度值逐渐加大,Bcl-2光密度值逐渐减小。MRI信号比值与灰质及白质Bax表达量呈正相关,与灰质及白质Bcl-2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导致的MRI T2高信号出现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并且随着信号比值增高,细胞凋亡越明显,脊髓组织Bax蛋白表达增多,Bcl-2表达逐渐减少。
2014年02期 v.22;No.340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綦惠;孙磊;陈磊;江建;杰永生;高新生;
[目的]软骨修复载体的制备是软骨组织工程的重要课题。本实验以小牛皮为原料,通过脱毛-脱细胞-结构改建的早期工艺探讨,掌握最佳制备流程,为后续工艺做准备。[方法]将小牛皮分别浸入0.5%dispase溶液和0.25%胰蛋白酶溶液,4℃脱毛72 h,比较脱毛效果。乙酸溶胀,刮除/切除表皮和皮下组织,获得真皮组织。真皮组织分别浸入0.5%SDS、1%SDS与0.5%TritonX-100进行脱细胞,充分冲洗之后冻干,HE染色比较脱细胞效果,MTT法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应用0.25%胰蛋白酶浸泡、0.25%胰蛋白酶浸泡联合220 V-250 W-40%功率超声振荡、0.5%胰蛋白酶浸泡、0.5%胰蛋白酶浸泡联合220 V-250 W-40%功率超声振荡四种方法进行结构改建,扫描电镜观察、MASSON染色、孔隙率检测比较结构改建效果。[结果]0.5%dispase溶液和0.25%胰蛋白酶溶液均能够良好的去除小牛皮的毛发。0.5%SDS、1%SDS脱细胞效果基本一致,TritonX-100似有将胶原纤维破坏的征兆,由于低浓度SDS更易于冲洗,后续实验采用0.5%SDS脱细胞。细胞毒性检测为0级。0.5%胰蛋白酶浸泡联合220 V-250 W-40%功率超声是最佳的结构改建方法,改建后的载体胶原纤维光滑、立体感明显增强,孔隙率显著高于未改建的载体(P<0.05)。[结论]0.25%胰蛋白酶溶液脱毛-0.5%SDS脱细胞-0.5%胰蛋白酶浸泡联合220 V-250 W-40%功率超声进行结构改建,是应用小牛皮制备软骨修复载体的最佳工艺。
2014年02期 v.22;No.340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金龙;夏虹;李丽华;李梅;张余;侯丽;
[目的]评价异种骨与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培养,于1、3、5、7 d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吸光度值,以评价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试验,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移情况,计算穿膜成骨细胞数量,检测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以评价异种骨浸提液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和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采用MTT检测增殖结果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成骨细胞在Transwell中穿膜细胞数为(13.40±2.51)个/视野,对照组为(8.00±1.87)个/视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数量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异种骨浸提液对细胞周期无影响。[结论]异种骨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2014年02期 v.22;No.340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冰;王德广;周星娟;王海;臧德华;庄巧华;龚健;史册;
[目的]研究内踝、舟骨作为载距突定位标志的方法,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向载距突置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40具成年足踝标本去除内侧软组织,观察和测量内踝、舟骨与载距突之间的解剖关系及距离,找出载距突解剖定位方法。[结果]内踝、舟骨和载距突都位于足踝部的内侧,构成足踝内侧骨性三角。经内踝结节的垂直线与经舟骨粗隆的水平线相交于足踝部内侧,过该交点的冠状线经过载距突中后1/3处。男性载距突在内踝结节下方(29.03±1.37)mm,在舟骨粗隆后方(32.73±2.17)mm;女性的分别为(26.51±2.11)mm和(29.69±1.89)mm。[结论]术前和术中以内踝结节和舟骨粗隆作为体表标志,可以对载距突进行准确体表定位。根据这种位置关系,指导自跟骨外侧壁向载距突准确置入内固定螺钉,增加跟骨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2014年02期 v.22;No.340 163-16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磊;乔少林;蔡泽汉;
[目的]为下伸肌支持带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8侧成人下肢标本,对下伸肌支持带上下内侧束及下胫腓前韧带的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2侧新鲜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试验。[结果]下伸肌支持带跟骨附着点宽度(2.81±0.73)cm,自跟骨附着点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8.53±0.42)cm,自趾长伸肌纤维管外侧壁至胫骨附着点的长度(5.87±0.62)cm;下胫腓前韧带的厚度(0.46±0.09)cm,在外踝附着点宽度(2.03±0.46)cm,在胫骨附着点宽度(1.35±0.27)cm,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胫骨附着点至下胫腓前韧带腓骨附着点的最短长度(5.45±1.06)cm。[结论]下伸肌支持带上内侧束潜行转位重建下胫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自跟骨附着点切取下伸肌支持带全长可反折加强重建下胫腓前韧带。
2014年02期 v.22;No.340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森;李建平;彭昊;方洪松;周建林;
[目的]比较应用可旋转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间在本院行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A组)和单纯铰链型假体(B组)治疗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26.5岁,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5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B组: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8岁,其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4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3例,纤维肉瘤3例。手术对胫骨近端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假体重建膝关节;对化疗敏感的病例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置换后采用Enneking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膝关节屈伸度数。[结果]A组随访7~48个月(平均28个月),5例出现复发,Enneking下肢功能评估优11例(64.7%),良5例(29.4%),差1例(5.9%),优良率达94.1%;膝关节伸直0°,屈曲(131.5±17.8)°。B组随访8~45个月(平均25个月),4例出现复发,Enneking下肢功能评估优11例(52.4%),良8例(38.1%),差2例(9.5%),优良率达90.5%;膝关节伸直0°,屈曲(116.5±15.4)°。组间比较,膝关节术后Enneking功能评估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膝关节屈曲度数可旋转稳定假体组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是有效的保肢方法,可获得较单纯铰链型假体更大的膝关节活动度。
2014年02期 v.22;No.340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宿玉玺;覃佳强;张德文;南国新;王忠良;蔡文全;何波;陈凯;
[目的]总结Kocher入路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合并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6月~2012年12月共经Kocher及传统入路治疗桡骨颈骨折合并鹰嘴干骺端骨折患者26例,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26例进行分析。将传统手术入路26例及Kocher手术入路26例分别分为AB组,平均随访12个月后,通过HSS评分系统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并将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病例均可见骨折愈合,术后根据HSS评分系统,A组优7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到84.6%,B组优10例,良2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到92.3%。[结论]Kocher切口入路治疗桡骨颈骨折合并鹰嘴干骺端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创伤小,肘关节功能恢复好。
2014年02期 v.22;No.340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